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內經》曰:諸燥枯涸,干勁皺揭,皆屬于燥(4)。乃陽明大腸、太陰肺之癥也。夫金為水源,而受燥熱,竭絕于上,則津液不能榮養百脈。或患大病后,多服克伐之藥,或汗下重亡津液,或因養生誤服金石之劑,或恣用酒面熾煿(5),偏助火邪,致使真陰有損,血液耗散,在外則皮膚皺揭,在內則腸胃干涸,在上則口燥咽干、煩渴不已,在下則閉結不便、腹中作脹,故脈見洪數結代。[批]《治法匯》(6) 注:燥脈澀而緊,或浮而弦,或細而澀,或芤而虛大,都因血虛有火,變為燥病。《易》曰:燥,萬物莫熯乎,火是也。治法宜壯水之主以制陽光,則金無所克,而得其肅清之令;養脾之精,以滋肺液,則金有所資,而起其生化之源。惟以養血、滋陰、清熱、潤燥施治,斯獲全功矣。況七情所起,火自內生,不急探本,內而消渴,外而疽癰,從此伏矣。故古人定有生津甘露飲、生血潤燥飲、通幽湯、潤腸丸、當歸潤燥丸,皆治燥之良方也。若其氣之實者,即與以承氣通泄亦可,而年高之人,惟宜與以當歸、地黃、桃仁、黃芩之劑也。

【愚按】燥之一癥,有口舌干燥而亡津液者,此內熱之甚,水不能勝火也,宜當清熱降火,如知母、門冬之屬。有皮膚痛癢而干燥者,此因血虛生風,血不能勝氣也,宜當涼血潤燥,如生地、連翹之屬。有大腸干燥而不行者,此金因熱勝,糞由燥結,宜當清熱潤燥,如大黃、麻仁之屬。有肌肉干燥而形脫者,此則內熱消爍,氣血耗散,宜以清熱養血,如歸、芍、芩、連之屬。又或氣虛而致燥者,宜當補氣生津,如人參、五味、麥冬之屬。血虛而致燥者,當以養血滋陰,如生地、歸、芍之屬。又有汗下亡津液而致燥者,亦宜生脈散之屬。產后去血過多而致燥者,宜四物湯之屬。設或風勝而致燥者,宜以降火涼血,如連翹、生地之屬。火盛而致燥者,宜以降火清熱,如芩、連、山梔之屬。有痰盛而致燥者,宜降火清痰,如芩、梔、杏仁、瓜蔞仁之屬。[批]丹溪曰:皮膚皺揭折裂,或血出大腸,或肌膚燥癢,皆火爍肺金,燥之甚也,宜四物湯去川芎加麥冬、人參、天花粉、黃柏、五味子之類治之。此即下諸屬用治之意也。誠能因其所動而治其所發,又何患氣液之不宣通,元本之不和暢,內神外色之不潤澤也哉?

【治法主意】治燥不可太寒,開結不可太峻。燥必潤之,隨下而行;結欲開之,隨氣而順。

【燥主方】

生津甘露飲

升麻 防風 甘草 防己 生地 歸身 柴胡 羌活 炙甘草 黃芪 知母 黃芩 石膏 龍膽草 黃柏 紅花 桃仁 杏仁

水煎,加酒一小鐘,稍熱服。

生血潤燥飲

當歸 生地 熟地 黃芪 麥冬 天冬 五味 片芩 瓜蔞 桃仁 紅花 升麻

水煎服。如大便燥結,加麻仁、郁李仁。

通幽湯 治大便燥結,治在幽門,以辛潤之。

炙甘草 紅花各二分 生地黃 熟地黃各五分 當歸 升麻 桃仁各一錢

水煎服。

潤腸丸 此藥通其大便則氣得以下行也,此方原主治脾胃中伏火,大便秘澀,或干燥不通。

桃仁 麻仁去殼,各一兩 當歸梢(7) 大黃 羌活各五錢

蜜煉為丸,如梧桐子大,多寡臨癥斟酌服之。

當歸潤燥丸 治干燥,小便多,大便秘。

細辛 炙甘草 熟地 柴胡 黃柏 知母 石膏 桃仁 歸身 麻仁 防風 荊芥穗 升麻 紅花 杏仁 小椒

蜜煉為丸,如桐子大。

承氣湯見中風

生脈散 生津止渴,夏月攝生者不可少。

人參 麥冬各一錢 五味子九粒

水煎服。孫真人曰:夏月必服五味子以補五臟之氣。東垣曰:夏月服生脈散加黃芪、甘草,令人多氣力。

四物湯見中風

四物湯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安县| 马尔康县| 双桥区| 海宁市| 炎陵县| 高碑店市| 宁城县| 灌云县| 九江市| 高邑县| 芜湖市| 察哈| 阿拉善右旗| 贡山| 泸西县| 通山县| 湖南省| 孙吴县| 江山市| 洮南市| 志丹县| 肥东县| 革吉县| 赣榆县| 新建县| 山阴县| 宁津县| 尖扎县| 林口县| 广宁县| 连云港市| 中卫市| 烟台市| 昭苏县| 蒙城县| 屯昌县| 邵阳县| 阿尔山市| 富宁县| 宁蒗| 霞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