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yī)林繩墨大全
- (明)方谷
- 1964字
- 2020-01-17 11:57:19
血
經(jīng)曰:嘔吐咯衄,氣脈虛洪,火載血上,錯經(jīng)妄行,溺血便血,病同所因。又曰:心主血,肝藏血,脾裹血。脾無所裹,則肝無所藏,心無所主也。又曰:目得血而能視,足得血而能步,掌得血而能握,指得血而能攝,此脾有所裹,肝有所藏,心有所主也。又曰:心主血,肝納血;肺主氣,腎生氣。夫人身之血氣,精神之所依附者,并行不悖,循環(huán)無端,庶成生生不息之運用也。茍或暴喜傷心,則氣緩而心不主血,故肝無所受;暴怒傷肝,則氣逆而肝不納血,故血無所依。又有房勞太過,郁怒相加,以致陰火沸騰,而血從火起,錯經(jīng)妄行。是以從肺而溢于鼻者為衄血,從胃而逆于口者為嘔血,從腎而出于唾者為咯血,從嗽而來于肺者為欬血。又謂痰涎血出于脾,暴怒血出于肝,嘔吐血出于胃,房勞血出于腎,憂思血出于心,勞力血出于三焦,悲喜血出于心包絡(luò),淋瀝血出于小腸,溺帶血出于膀胱,腸風(fēng)痔漏血出于大腸。若謂留結(jié)于腸胃之間而成積者為血痢,留積于胞絡(luò)之中而成塊者為血瘕,留積于經(jīng)絡(luò)之中而不行者為瘀血,留滯于肌肉之間而作痛者為腫毒,此皆血之為病也。丹溪曰:血從下流者為順,則易治;血從上溢者為逆,則難治。子和云:口鼻出血,是皆陽盛陰虛,蓋因有升而無降也。東垣曰:血從氣上,越出上竅,法當(dāng)補陰以抑陽,使其氣降則血歸于經(jīng)也。大抵用治之法,俱宜四物為主,當(dāng)去川芎、熟地,[批]川芎上升故去之。用生地、玄參、天花粉、童便為要,然后佐以各經(jīng)瀉火之藥,如因于心火者加黃連,因于肺火者加山梔,因于腎火者加知母,因于脾火者加黃連、甘草,因于肝火者加黃連、羚羊角,因于小腸火者加木通、山梔,因于大腸火者加條芩、枳殼,此治諸血奔逆之大法也。大率血之妄行,不可正治,一于寒冷之藥,血雖稍止,有傷胃氣,非惟治血不下,抑且郁遏火邪而不出,致使譫妄、發(fā)狂,反為送死之道。故丹溪曰:吐血久而不愈者,乃服涼藥過多也,當(dāng)用溫補,健理脾胃,使脾和而能裹血,則癥自可也,用四物湯去川芎加人參、白術(shù)、炒黑干姜之劑。戴氏亦云:凡血久不愈者,因病久而體弱,宜用溫劑。是知溫劑乃養(yǎng)血之根本也。[批]久則宜溫。
【愚按】血者,依附氣之所行也,氣行則血行,氣止則血止。周于身循環(huán)而無端者,氣也;呼吸間往來相統(tǒng)相承者,血也。氣與血附之而不移,陰與陽合之而既濟。否則,氣離其血,則氣出而不返,有為大脫之癥;血離其氣,則血瘀積而不流,有為癰疽潰爛之癥。此吾人橐龠之間,貴得陰陽之升降,已成氣血之流行也。設(shè)若陰不升而陽不降,因以致血,或溢于上,或散于下。遇此病者,總當(dāng)于氣而平之,蓋血為氣之子,氣不妄動,則血自歸于經(jīng)也;次于血而和之,蓋氣味血之母,血不妄行,自附氣而因流無滯也。[批]血虛者亦宜補氣。治血之法,不外于此。
【治法主意】血由氣所依,氣由血所附,治血之癥,必先治氣。
【血主方】
四物湯見中風(fēng) 加減藥詳本癥。
【附效方】
蘇子降氣湯 虛陽上攻,氣不升降,痰涎壅盛,并吐血。
蘇子炒,研 半夏湯泡,各二錢半 前胡去蘆 甘草炙 厚樸姜制 陳皮去白,各一錢 當(dāng)歸去蘆,一錢半 沉香七分
水二鐘、生姜三片,煎一鐘服。虛寒者加桂五分、黃芪一錢。
養(yǎng)正丹 治上盛下虛,氣不升降,元陽虧損,氣短身羸,及婦人血海久冷。
水銀 黑錫去滓凈秤,與水銀結(jié)砂子 硫黃研 朱砂研細(xì),各一兩
上用黑盞(1)一雙,火上镕黑鉛(2)成汁,次下水銀,以柳條攪,次朱砂攪令不見星子,放下少時,方入硫黃末,急攪成汁,和勻。如有焰,以醋灑之,候冷取出,研細(xì),煮糯米糊丸,綠豆大,每服三十丸,鹽湯、棗湯任下。
人參飲子 治脾胃虛弱,氣促氣虛,精神短少,衄血吐血。
人參去蘆,二錢 五味子二十粒 黃芪去蘆 麥門冬去心白芍藥 當(dāng)歸身各一錢半 甘草炙,一錢
上作一服,水二鐘,煎八分,食遠(yuǎn)服。
團(tuán)參丸 治吐血咳嗽,服涼藥不得者。
上為細(xì)末,滴水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用茅根湯下,食遠(yuǎn)服。
百花膏 治咳嗽血。
款冬花 百合蒸焙,各等分
上為末,蜜丸如龍眼大,每服一丸,臨臥嚼姜湯下。
五味子黃芪散 治因嗽咯血成勞,眼睛疼,四肢困倦,腳膝無力。
黃芪 麥門冬 熟地黃 桔梗各半兩 甘草二錢半 白芍藥 五味子各二錢 人參三錢
上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鐘半,煎七分,日三服。
劫勞散 治肺痿痰嗽,痰中有紅線,盜汗發(fā)熱,熱過即冷,飲食減少。
白芍藥六兩 黃芪 甘草 人參 當(dāng)歸 半夏 白茯苓 熟地黃 五味子 阿膠炒,各二兩
每服三錢,水一鐘半、生姜二片、棗三枚,煎九分,無時溫服,日三。
噙化丸 治咳嗽血。
香附童便浸 北杏仁童便浸,去皮尖,炒 山梔仁炒 青黛 海粉 瓜蔞仁 訶子肉 馬兜鈴
上為細(xì)末,入白硼砂少許,煉蜜,少加姜汁為丸,每噙化一丸,白湯下。
白及枇杷丸 治咯血。
上為細(xì)末,另以阿膠五錢剉如豆大,蛤粉炒成珠,生地黃自然汁調(diào)之,火上頓化,入前件為丸,如龍眼大,每服一丸,噙化。
白及蓮須散
上為細(xì)末,入藕節(jié)汁、地黃汁,磨京墨令黑,調(diào)藥二錢,如稀糊,啜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