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生 姜

主治嘔,故兼治干嘔、噫、噦逆。

考 征

小半夏湯證曰:嘔吐,谷不得下。

小半夏加茯苓湯證曰:卒嘔吐。又曰:先渴后嘔。

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證不具。

橘皮湯證曰:干嘔,噦。

橘皮竹茹湯證曰:噦逆。

橘皮枳實生姜湯,證不具。

以上六方,生姜各半斤。

生姜半夏湯,證不具。

上一方,生姜汁一升。

黃芪桂枝五物湯,證不具。

吳茱萸湯證曰:食谷欲嘔。又曰:干嘔。又曰:嘔而胸滿。

上二方,生姜各六兩。

大柴胡湯證曰:嘔不止。又曰:嘔吐。

生姜甘草湯證曰:咳唾涎沫不止。

梔子生姜豉湯證曰:嘔。

旋覆花代赭石湯證曰:噫氣不除。

厚樸七物湯,證不具。

厚樸半夏湯,證不具。

當歸生姜羊肉湯,證不具。

以上七方,生姜各五兩。

茯苓澤瀉湯證曰:吐而渴。

生姜瀉心湯證曰:干噫食臭。

茯苓飲證曰:自吐出水。

以上三方,生姜各四兩。

桂枝湯證曰:干嘔凡桂枝湯出入諸方皆仿之。

真武湯證曰:嘔。

黃芩加半夏生姜湯證曰:嘔。

桂枝枳實生姜湯證曰:諸逆。

茯苓甘草湯,證不具

以上五方,生姜各三兩。

干姜人參半夏丸證曰:嘔吐不止。

上一方,生姜汁湖丸。

據此諸方,則生姜但治嘔也。噦逆、噫氣、干嘔,或干噫食臭,皆嘔吐輕證也。故如咳唾涎沫不止,似噦不噦,亦生姜所兼治也,豈不嘔之余證乎?

互 考

凡仲景之方二百十余方,而其內用生姜之方,六十有余首;并用大棗之方,四十有七首。又其內生姜五兩,兌大棗十二枚之方二首十二枚乃四兩之例,若去核則為三兩,兌十枚之方一首十枚乃三兩八銖之例,兌十五枚之方一首十五枚乃五兩之例。生姜六兩,兌大棗十二枚之方一首。生姜四兩,兌大棗十二枚之方一首。生姜一兩,兌大棗十枚之方一首。生姜半斤,兌大棗三十枚之方一首三十枚者十兩之例。如此數方,無不專取生姜、大棗之功者。又桂枝湯去加之方二十有六首,及越婢湯之方三首,葛根湯之方二首,小柴胡湯之方五首,文蛤湯、防己黃芪湯,以上十三[12]方,凡三十有九首,皆以生姜三兩,兌大棗十二枚,雖他品加減之,亦至生姜、大棗無有變之者何也?其證不變故乎,又別有妙用乎?由此觀之,姜與棗者,雖為日用餌食之物,亦仲景方內二味必相對者多,則蓋似有調和之意。故后世謬仿之,方后必有謂姜、棗水煎者,雖似取仲景之法,亦未知其本功之所在也。殊不知生姜、大棗之于其證也,每方必有其所治之毒矣。宜以桂枝湯、小柴胡湯二方之證征之。若以日用餌食之物推之,則如粳米、赤小豆、大小麥、香豉、酒酢[13]、飴蜜、白酨酒、薤、蔥之類,其謂之何矣?椿以為如此諸品,亦或有所建單用之功者,或有所助諸藥之毒者。余故曰,不可以日用餌食之物推之。然夫如姜與棗,亦別有大勇力者矣,宜以考證中諸方察之。夫孔子每食不撤姜[14]。曾晳常嗜羊棗[15],亦不可以藥中姜、棗見之。今以此為治病之材,則又有大攻毒之功。凡藥材以餌食見之,則至桂枝究矣。古者姜、桂、棗、栗,以為燕食庶羞[16]之品,故《內則》[17]曰:棗、栗、姜、桂。《呂覽》[18]有言:和之美者,陽樸之姜,招搖之桂[19]。是乃古人所常食之物也,又何毒之有?雖然良醫橐[20]而藥之,則雖谷肉果菜,亦皆為治病良材,而無有所不驅除其病毒者。東洞翁有言曰:藥之為毒,毒即能,能即毒。知言哉!夫生姜之治嘔也,猶桂枝之治上沖,大棗之治拘攣矣。當此時,豈以日用餌食之物論之乎?是以至大棗、生姜相兌之方,則又有所合治之功也。如其量法多少,則其功用,亦有所不同者也?!都灧健贰 ?span id="os15r1x" class="emphasis_small">外臺秘要》所引療肺痿,有生姜五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之方。《古今錄驗》同上療上氣,有甘草三兩、桂枝四兩、生姜一斤之方。由是觀之,桂枝與姜、棗,豈以日用餌食之物論之乎?況又于其單用獨立之方乎?醫者其詳諸。

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證不具,但云發汗后腹脹滿者主之。脹滿,是厚樸之所主也。今其生姜為半斤、半夏為半升,豈無嘔吐兼發之證矣乎?《方極》 《類聚方》[21]可并考。

桂枝枳實生姜湯證曰:心中痞,諸逆,心懸痛。東洞翁曰:痞下疑脫滿字[22]。今因此說,則心中痞滿者,是枳實之所主。而諸逆者,蓋上逆、吐逆、嘔逆之謂也。上逆者,桂枝之所治也。吐逆、嘔逆者,生姜之所治也。

橘皮枳實生姜湯,證不具。

椿按:此方蓋橘皮之證多,故為一斤;枳實之證少,故為三兩。今加生姜半斤者,豈無有嘔證多矣乎哉?故此方嘔證不具者,蓋屬闕文。宜以諸湯加生姜半斤之方推知之。

黃芪桂枝五物湯,證不具。此方本于桂枝加黃芪湯,方內加黃芪一兩,足前成三兩,生姜三兩,足前成六兩,而去甘草二兩,但煮法水率不同耳。故東洞翁曰:桂枝加黃芪湯證,而嘔不急迫者主之,是所以生姜之為六兩也。

厚樸七物湯,證不具。此方雖生姜、大棗相兌,亦生姜多于大棗,則豈得無嘔證不具乎?故東洞翁曰:此方于厚樸三物湯、桂枝去芍藥湯二方內,更加生姜二兩,足前成五兩,蓋二方證而嘔者主之[23]

半夏厚樸湯證曰:婦人咽中如有炙臠。豈因有此一證,而得用此方乎?今依《千金方》,則作治胸滿心下堅千金方[24]硬字皆作堅此堅字亦硬字也,咽中帖帖[25],如有炙肉臠,吐之不出,咽之不下。是吐之不出,咽之不下,似有嘔逆之狀,故有生姜五兩,半夏一升。此方豈惟婦人之治耶?雖男子亦有此證,則宜施之。

當歸生姜羊肉湯,證不具。此方未試之,故今略之。

茯苓甘草湯,證不具。

椿按:此方之證,以有茯苓、生姜各三兩觀之,則有悸無嘔者,蓋屬脫誤也。故東洞翁曰:當有沖逆而嘔證[26]。余曰:心下悸、上沖而嘔者,此方主之。屢試屢驗。

生姜半夏湯證曰: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噦不噦,徹心中憒憒然無奈。

椿按:是疑非此方全證。何則?生姜、半夏之為功,本惟治嘔吐,然今于此方,何其謂似嘔不嘔乎?若其然,則似無生姜、半夏之所治之證矣。由是觀之,似嘔不嘔四字,蓋屬衍文,而有嘔吐之證不具可知矣。雖然似喘不喘、似噦不噦者,似有嘔吐兼發之證,故今煮半夏半升,以內生姜汁一升者,是欲大取生姜之功也。余故曰,半夏能治嘔吐兼發者,生姜能治但嘔者,又能治嘔多吐少者。故方內有生姜、半夏并用者,則必謂嘔吐,或謂卒嘔吐,或謂嘔吐不止。若有生姜而無半夏,則謂但嘔,或謂干嘔,或謂干嘔噦,或謂噦逆,或謂食谷欲嘔,或謂嘔而胸滿,或謂諸逆,是可以征焉。然則此方治嘔吐兼發者明矣。故法曰:嘔止停后服。豈其謂似嘔不嘔而后謂嘔止停后服可乎?

茯苓澤瀉湯方:生姜四兩。但云胃反,吐而渴欲飲水者。今有吐而無嘔者,蓋屬脫誤。因屢試此方,若施無嘔者,則未嘗見奏其效者。若施之吐后,但嘔而渴者,則其效之速也,如桴鼓相應然。由此觀之,此方能治病人胃反,嘔而渴欲飲水者。夫胃反者,吐食也。然則此胃反吐之吐字,蓋嘔字之誤可知矣。不然,屬重復。若作嘔字,則其義始穩當,其證亦可謂具而已。按嘔吐者,是水毒之上逆者也。桂枝能下其上逆,生姜能止其嘔,澤瀉、術、茯苓能瀉之小便,甘草能緩其嘔之急迫者,益知此方之下脫嘔證明矣?!额惥鄯健房刹⒖?。

生姜瀉心湯方,有半夏半升、生姜四兩,而無嘔吐證者何?曰:干噫食臭,是乃嘔之輕證也。然今有半夏、生姜,而無嘔吐兼發證者何?曰:然此方于半夏瀉心湯方內減干姜二兩,加生姜四兩,豈無嘔吐兼發證乎?夫半夏瀉心湯之為方,治嘔而腸鳴、心下痞硬者。既于本方謂嘔而腸鳴,故今于此方而不重舉嘔證者,欲使人思得之也。仲景之方,多此類也,然則此方略嘔證,而脫吐證者歟。

茯苓飲證曰:自吐出水。方曰:生姜四兩。然則此方,豈但吐出宿水乎?必有嘔證明矣。

辨 誤

凡生姜之功,詳于諸家本草。雖然其說非疾醫之義,蓋服餌家腐談而誤世者不為不少矣。曰姜久服通神明;曰姜要熱則去皮,要冷則留皮;曰姜制半夏、厚樸之毒;曰生姜屑、生干姜、生姜,分別用之;曰姜能強御百邪。以上諸說,非疾醫之義,奚俟[27]余之言哉。嗚呼!如食之通神明之說,則出于偽書《本草經》[28],朱子嘗取此說以注《論語》。余雖未知其是否,何其說之迂也?陳藏器[29]去皮留皮之言,彼豈知生姜之功,在一根之中矣乎?又至如彼生姜制半夏、厚樸之毒之說,一何盲昧之至于此乎?若夫生姜制半夏之毒,則仲景何用生姜半夏湯、小半夏湯乎?若夫生姜制厚樸之毒,則仲景何用厚樸生姜半夏人參甘草湯、厚樸半夏湯乎?茍如李杲之言,半夏、厚樸實為鈍物,又與不用同焉。夫仲景之用生姜與半夏、厚樸也,同取其毒之用耳,又何制之為?況生姜能強御百邪之言,則時珍誤裁斷王安石姜能強我者也、于毒邪臭腥寒熱皆足以御之之說,而惟云強御百邪,于義不通。安石之說,猶且牽強,而況于時珍之言乎?是大惑后人,不可從焉。孫思邈曰:姜為嘔家圣藥。陶弘景嘗謂:不撤姜食,不多食。言可常食,但不可多爾,有病者是所宜矣。二子之言為得焉。

品 考

生姜宿根,謂之老姜者為良。霜后采之,水洗塵土,不必去皮,惟銼用。本邦醫家用生姜也,徒托之病家婦女子手,而未嘗問其生新否。乃云生姜一片,水煎。若依醫人之言,則生姜者,是徒加之具耳,豈為治病之材乎哉?醫者其宜擇生新者,取其效已。


[1]不具:不詳備,省略。

[2]佐渡州:日本本州以西日本海中島嶼,東距新潟市約45公里,古稱佐渡國,現屬新潟縣。

[3]強(jiàng降):僵硬。凡云項背等處強急疼痛、活動不利者皆同。

[4]水率:日本古醫書專用詞語,大意指湯藥煎煮的用水方法。

[5]果臝(luǒ裸):栝樓的古稱。《詩·豳風·東山》:“果臝之實,亦施於宇?!编嵭ⅲ骸肮I,栝樓也?!?/p>

[6]李時珍曰:以下引文出《本草綱目·第十八卷·栝蔞》。

[7]雷敩(xiào效):南朝著名藥物學家,著《雷公炮炙論》三卷。

[8]王洙(zhū朱):字原叔,應天宋城(今河南商丘)人。嘗任翰林學士。于館閣時偶然發現蠹簡中有張仲景之《金匱玉函要略方》計三卷,后經宋朝諸臣校訂而編成今之《金匱要略》,共二十篇傳世。

[9]儕(chái柴):同輩。

[10]方極:日本古醫書,吉益為則(東洞)撰。舉方194首,僅論其主治,不摻雜說,以為臨證之準據。

[11]韓退之……功不在禹之下:韓愈認為治理天下人心,比大禹治水更難,而孟子力排諸家,振興儒學,其功當不在禹之下。

[12]十三:計上方數應為“十二”。

[13]酢(cù促):同“醋”。

[14]孔子每食不撤姜:典出《論語·子罕第九》:“不撤姜食,不多食?!?/p>

[15]曾晳常嗜羊棗:典出《孟子·盡心章》:“曾晳嗜羊棗,而曾子不忍食羊棗?!痹鴷懀寮摇白谑ァ痹鴧⒅?,亦為孔門七十二賢人之一。羊棗,一種小黑棗,又名“羊矢棗”。

[16]燕食庶羞:燕食,午餐和晚餐。鄭玄注《周禮》: “燕食,謂日中與夕食?!笔?,多種美味。羞,同“饈”。

[17]內則:即《禮記·內則》。

[18]呂覽:即《呂氏春秋》,為戰國時秦相呂不韋召集諸門客集體編纂而成。

[19]和之美者……招搖之桂:語出《呂氏春秋·孝行覽第二》。調料中的美味,有陽樸出的生姜和招搖產的肉桂。

[20]橐(tuó馱):口袋。

[21]類聚方:日本古醫書,吉益為則(東洞)撰。

[22]痞下疑脫滿字:語出《類聚方·桂枝枳實生姜湯》,原文作“痞下脫滿字耶”。

[23]此方于厚樸三物湯……嘔者主之:語出《類聚方·厚樸七物湯》,原文作“此方合厚樸三物桂枝湯去芍藥湯而加生姜二兩也。由是觀之,當有二方之證而上逆嘔證。”

[24]翼:指《千金翼方》。

[25]帖帖:如有物貼附貌。

[26]當有沖逆而嘔證:語出《類聚方·茯苓甘草湯》,原文“而嘔”作“嘔吐”。

[27]奚俟:何待。

[28]偽書本草經:指《神農本草經》。稱其為偽書,是日本古方派的觀點。

[29]陳藏器:唐代四明(今浙江寧波)人,開元間為京兆府三原(今屬陜西)縣尉。精研醫學,撰《本草拾遺》10卷。

主站蜘蛛池模板: 山阴县| 南投县| 平利县| 香河县| 临朐县| 四子王旗| 商洛市| 合川市| 宜阳县| 莲花县| 会泽县| 库伦旗| 广饶县| 望奎县| 分宜县| 乌鲁木齐县| 璧山县| 衡东县| 礼泉县| 绥德县| 仁怀市| 临澧县| 安徽省| 竹北市| 朔州市| 云南省| 集安市| 日喀则市| 宝应县| 益阳市| 尚义县| 辽中县| 重庆市| 万载县| 搜索| 通许县| 博野县| 彭泽县| 西平县| 霍山县| 临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