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補益之劑

一、概說

補益劑,又叫強壯劑,或簡稱補劑。所謂補劑,就是具有興奮強壯、增強機體的活動能力以及滋補、改善營養狀況等作用的方劑。補劑一般分為補陰、補陽和補氣、補血等四類。

補陰和補陽的方劑,是為陰虛和陽虛而設。什么叫作陰虛呢?中醫習慣上所說的陰虛,多指腎水、陰液不足,即所謂“腎中真陰虛”。腎中真陰虛,不但可使腎水不能上濟以養肝木,引起肝陰不足,還可上盜母氣(肺金為腎水之母),損耗肺陰,導致肺陰虧損。所以《沈氏尊生書》說:“陰虛者,腎中真陰虛也。”腎中真陰虛的患者,多見身體消瘦,肌膚萎縮、枯澀,口干咽燥(或口舌生瘡),五心煩熱,腰腿酸軟,小便黃赤,或頭昏眼花,耳鳴,舌紅少苔,脈細數無力諸癥。這種證候的治療原則是“壯水之主以制陽光”,也就是滋補腎陰。臨床常用的滋補腎陰的藥物是地黃、萸肉、枸杞子、龜甲等味。六味地黃丸、左歸飲即是這一方面的代表方劑。如果患者見有失眠、夜夢遺精、情緒急躁、好惡反常、脈象細數弦急等陰虛火旺的征象,應該配用知母、黃柏,以滋液清火,方劑如知柏八味丸。假使患者呈現肺陰虛,出現嗆咳、咳痰不爽、音啞咯血、骨蒸潮熱、顴紅盜汗、舌紅無苔、脈細數或芤數等陰虛勞熱的證候,方劑應選用沙參、元參、百合、天冬、生地黃、阿膠、甘草、功勞葉、地骨皮等滋陰清肺除熱的藥物為主。由于肺陰虛者多兼肝陽上亢,所以常配用鱉甲、銀柴胡等藥,以平肝潛陽,清熱斂陰。百合固金湯和秦艽扶羸湯就是屬于這一類的常用方劑。

至于陽虛,多是指腎中陽氣、命火衰減,也就是所謂“腎中真陽虛”。腎中真陽虛的病人,常因命火衰減而不能上蒸脾胃,導致脾陽虛微等證。正因為腎陽虛可以涉及多種陽虛證候,所以《沈氏尊生書》說:“陽虛者,腎中真陽虛也。”腎中真陽虛的病人,常有畏寒怕冷(特別是腰以下常有冷感),腰部酸痛,腿酸發軟,精神不振,小便頻數(或淋瀝不盡),或陽痿早泄、精冷,脈象細軟或沉遲等癥。這種病證的治療原則是“益火之源以消陰翳”,也就是壯腎陽,補命火。臨床常用的壯腎陽和補命火的藥物有肉桂、附子、鹿茸、紫河車、肉蓯蓉、狗脊、巴戟天等。附桂八味丸和右歸飲就是這一方面的代表方劑。如果證屬脾陽虛,則多有唇淡口和,飲食減少,消化不良,或嘔逆腹痛,腸鳴泄瀉,甚或五更泄瀉,四肢清冷,倦意嗜眠,舌質淡,苔薄白,脈虛緩。這種病證如果表現輕微,只要用香砂六君子湯健脾助陽,即可收效。若病情嚴重,脾陽式微而陰盛于中,就必須用肉桂、附子為主,配用干姜、黨參、白術等藥物,以振奮脾陽,健脾運中。附子理中湯和四神丸都屬于這一方面的常用方劑。

補氣和補血的方劑,顧名思義,自然是為氣虛與血虛而設。要了解什么叫作氣虛,首先應該懂得氣是什么。氣這個概念,在中醫學里運用得非常廣泛,其意義因場合而異,而這里只是指氣血相對的氣,也就是泛指機體的動力、活動機能而言。那么,氣虛就意味著機體的活動能力不足或機能衰減,而補氣就是促使機能活動和增強活動力。古代醫家對于氣虛機制的解釋,多認為是由于脾、肺二經不足。因為營養物的攝取是脾所主,氣體的交換是肺所主,而體內活動能量的不斷補充,完全依賴于營養物的不斷攝取以及肺的不斷吸收新鮮空氣(天地精氣)。所以把氣虛歸屬于肺、脾二經不足是很有道理的。氣虛的證候怎樣呢?一般多有少氣懶言,語言低弱,四肢困倦,勞則氣促,大便溏泄,脈虛大或細軟,或見屢發脫肛、子宮脫垂、小便失禁等癥狀。臨床上常用的補氣的主要藥物有人參、黃芪、黨參、白術等。假使并發脫肛、子宮下垂、小便失禁等宗氣下陷的證候,一般還應在補氣藥中加入升麻、柴胡,以起一種升舉的作用。若因氣虛誘發大便溏泄不止、肢冷等脾陽虛的征象時,應在補氣藥中加入干姜、肉桂等藥物,以振奮脾陽。臨床常用的補氣劑是四君子湯和補中益氣湯之類。

血虛,除了包括現代實驗診斷的貧血而外,還包括實驗檢查并不貧血,而經中醫望、聞、問、切所診斷的血虛在內。所以中醫所謂血虛,遠比現代所說的貧血的含義要廣泛得多。血虛有哪些見癥呢?血虛一般都要見到面色淡黃、口唇、指尖蒼白,甚或全身皮膚都顯得蒼白,并有頭昏,眼花,耳鳴,倦怠好眠,或失眠,不耐勞力,容易氣粗心跳,舌質淡白或滑白無華,甚或面部、四肢有輕度的浮腫。如果由于吐血、血崩等大失血所引起的急性血虛,可能出現芤脈或弱脈,一般慢性血虛多見細澀無力的脈象。臨床上常用的補血藥有當歸、黨參、熟地黃、龍眼肉、何首烏、阿膠等,如果血虛導致陰虛內熱,見有舌紅少苔、午后潮熱、手足發熱等虛火現象,一般應在補血藥中佐用地骨皮、麥冬、白芍之類,以滋陰降火。反之,如血虛兼見形寒、便溏、脈弱、舌淡等脾胃陽虛的癥狀,宜在補血藥中配用黃芪、白術、木香、砂仁、生姜、大棗,以補氣調氣,健脾溫陽。若因突然大失血引起四肢厥冷、自汗、脈芤虛而微等陽氣虛脫的現象,宜重用人參、黃芪,或用一味獨參湯,以益氣攝血、振陽。由于氣血是相互依賴、維系而不可分割的統一體,血虛則氣亦虛,血脫則氣亦脫,所以在臨床上,不但對這種大失血的急性血虛需要重用參、芪,就是一般慢性血虛,也多配用參、芪,以補氣生血。這就是《內經》所說的“陽生陰長”之意。臨床常用的補血劑有四物湯、當歸補血湯及歸脾湯等方。

補劑雖然可分上述補陰、補陽、補氣、補血四類,但在臨床運用上,往往因病變錯綜復雜,需多方兼顧,數法合用。陽虛往往兼見氣虛,而氣虛又極易導致陽虛;陰虛常常兼見血虛,而血虛不僅容易引起陰虛,還可以導致氣虛。因此,補氣劑和助陽劑,補血劑和養陰劑,每多相須為用。事實上,助陽劑大多兼有補氣的作用,養陰劑大多具有補血的功能。又如,陰陽兩虛和氣血俱傷的證候,又必須使用養陰助陽和氣血雙補的方劑,才能收到滿意的效果。這說明我們在臨床上,必須量病處方,不得偏執一方一法。

補劑雖有補偏救弊的作用,但如濫用,不但與病無益,還能造成浪費。所以在應用補劑時,尚應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外感熱病表證未解,或邪勢猖盛時,禁用補劑;如果誤用了補劑,便有“閉門留寇”的流弊。但在熱病過程中,如出現正氣虛弱者,也可適當選用補劑與其他有關方藥同用,以達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第二,痰實作喘的病人,不宜運用補劑;誤用則“關門閉竅”,影響痰液向外排泄,反使喘病加重。

第三,在“正虛邪實”的情況下,多采用“攻補兼施”的方法。這時用補劑有雙重意義,一方面可以助正以敵邪,另一方面可以避免攻藥損傷正氣。

第四,補氣與助陽的方劑,多為溫熱之性,對于陰虛火旺的患者不宜應用。補血和養陰的方劑,其性多屬寒涼滋膩,對于陽虛陰盛的患者必須禁用。

第五,運用補劑時,必須注意患者的脾胃吸收能力。如脾胃運化較差,可于補劑中佐用健脾助運之品,增進脾胃的吸收能力,以免補劑膩膈不化。

第六,虛證嚴重、病情急劇的患者,一般宜用峻補劑;虛象較輕的慢性患者,一般只用平補劑。所謂峻補劑,是指補養作用大、效果迅速的方劑;平補劑,是指補養作用較小、取效緩慢的方劑。

二、方劑

四君子湯

(附方:五味異功散、六君子湯、香砂六君子湯)

四君子湯中和義[1],參術茯苓甘草比[2]

益以[3]夏陳名六君,祛痰補氣陽虛餌[4]

除卻半夏名異功,或加香砂胃寒使。

【來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藥物】人參(一至二錢) 白術(二至三錢) 茯苓(三錢) 炙甘草(一錢)各等分。

【用法】用水煎成濃汁,分兩次服。

【功效】補氣健脾胃。

【適應證】①脾胃氣虛,消化力弱,飲食減少,腹脹腸鳴,大便溏瀉,全身倦怠無力,面色萎白,舌質淡,苔薄白,脈搏細軟。②大病初愈之后,或慢性衰弱病人,不思欲食,食量減少,身體消瘦,面色萎白,語言輕微,四肢無力,舌質淡白,脈搏虛弱。

【禁忌】脾胃濕盛,癥見飲食減少、腹部脹滿、大便溏泄、舌苔白膩或厚膩者,忌用本方。

【方義】本方有補養強壯作用,適用于氣虛、脾胃功能不良的患者。方中人參補氣益胃;白術健脾燥濕;茯苓滲濕下行,協同白術扶脾;甘草和中養胃,調和諸藥,并助人參補氣。四藥配合,補氣、健脾兩顧。補氣和健脾二者是密切關聯的。補氣往往通過健脾達到目的,健脾每每可以防止氣虛。因為無論藥物和食物,都要通過脾胃消化、吸收,才能發揮作用。假使脾虛不能如常地攝取飲食精華,輸布營養,結果必然導致體內營養缺乏,產生全身氣虛。所以對于全身虛弱性氣虛或脾胃氣虛的患者,都必須補氣和健脾兩顧,才能既可使藥物中的滋養成分充分發揮作用,又能增強食欲,充分攝取食物中的營養成分,從而不斷改善虛弱的征象。如果對于這類患者,一味從補養著手,而忽視健胃強脾,則使補品泥滯中焦而出現胸中痞滿不舒,食納減少,從而影響營養吸收,使虛證趨于嚴重。古人所說“脾胃為后天之本”“補養必須從脾胃著手”,就是這個意思。本方既有補氣、增強全身氣力的作用,又能改善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對于慢性疾患或大病引起的全身衰弱性的氣虛和脾胃氣虛而功能不振者,用之自然可以獲取良效。

附方 五味異功散(《小兒藥證直決》):是四君子湯方加陳皮(一錢五分)一味,以理氣散逆。適用于脾胃氣虛,氣機微有不暢,癥見食欲不振,脘腹微脹,或有大便溏瀉,或有嘔吐、肢體倦怠等癥,有補虛行滯的功效。

六君子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是四君子湯方加陳皮(一錢五分)、半夏(二錢)二藥,以利氣、燥濕化痰。適用于脾胃氣虛陽弱,運化不良,兼見咳嗽多痰,胸腹脹滿,或惡心嘔吐,或頭眩心悸、脘中不快,或大便溏泄等癥。

香砂六君子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是四君子湯方加陳皮(一錢五分)、半夏(二錢)、砂仁(六分)、木香(一錢)四味,以理氣祛寒,燥濕化痰。適用于脾胃氣陽兩虛,寒濕滯于中焦,以致胸中痞悶,腹部脹滿,不思飲食,嘔吐泄瀉,腹痛腸鳴,喜按喜溫,舌苔白而微膩諸癥。

補中益氣湯

(附方:調中益氣湯)

補中益氣芪術陳,升柴參草當歸身。

虛勞內傷功獨擅[5],亦治陽虛外感因。

木香蒼術易[6]歸術,調中益氣暢脾神[7]

【來源】《脾胃論》。

【藥物】黃芪(蜜炙)一錢五分(二至三錢) 人參一錢 甘草(炙)一錢 白術(土炒)五分(二錢) 陳皮五分(一錢半) 當歸五分(二錢) 升麻三分(八分) 柴胡三分(八分) 生姜三片 大棗二枚。

【用法】用水煎成濃汁,分兩次服。

【功效】補中益氣,調補脾胃。

【適應證】①勞傷氣虛,四肢倦怠無力,不耐勞動,勞則氣喘,懶于言語,欲食無味,脈虛大無力。②氣虛,身熱心煩,白汗,畏寒,口渴,不欲飲水,懶言,不思飲食,頭痛或作或止,脈象洪大,按之虛軟無力。③身體虛弱,脫肛,或子宮脫垂,或氣虛血少而經閉,或虛痢、泄瀉日久不止,或瘧疾久發不愈,或氣虛下陷,小便失禁,或氣虛不能攝血,而致崩漏、便血等癥。

【禁忌】陰虛火旺,咽干少津,盜汗,失眠,或肝陽上升而頭暈脹,目眩,甚或吐血、鼻血,以及其他上實下虛的病人,都忌用本方。

【方義】本方是一首著名的補益方劑。方中黃芪補肺益氣,助陽固表,人參、甘草補氣健脾、和中。三藥補養強壯,著重強健肺脾;肺統一身之氣,脾為生化之源;二者強健,則正氣自充。白術燥濕強脾,陳皮利氣暢脾;二藥協同,促使脾胃消化、吸收,消除補藥泥滯之性。升麻、柴胡升舉清陽,使下陷之氣(中氣、脾氣)復其本位,并能輕輕發散。當歸一藥,和陰養血,以使所補之氣與所升之陽有所依附而不致空越。生姜、大棗,調和營衛,加強黃芪固表、衛外的功能。諸藥協和,補中益氣,調補脾胃,并能益衛固表,溫陽輕散。

本方主要適用于虛勞內傷。所謂“虛勞內傷”,包含因勞慮過度、慢性消耗性疾病、慢性出血性病變等原因所引起的衰弱病證。上列三種補中益氣湯證,雖然都屬內傷,但由于它們的病機有別,治療機理也略有不同。第一種證候由于勞傷氣虛,使用本方的意義是“勞者溫之”“虛者補之”;第二種證候,貌實本虛,是由于氣虛導致陰火上乘,運用本方是取其“甘溫以除大熱”;第三種證候,多因氣虛清陽下陷,或由脾氣失統,應用本方是在于補氣健脾,升舉清陽。這三種證候同用一方,而治療機理不同,就充分體現了中醫用藥遣方之妙。

此外,本方對于“陽虛外感”,正氣不足,既不能自動得汗解表,又不耐麻、桂發散的病人,用之可使表解而正氣不傷。但如果外感較重,陽氣不虛者,當用發表劑治療,而不宜應用本方。

附方 調中益氣湯(《脾胃論》):是補中益氣湯方去當歸、白術,加木香、蒼術而成。主治氣虛,脾胃濕滯,氣機不暢,癥見胸滿肢倦,食少短氣,口不知味,食入反出。補中益氣湯加白芍、五味子兩味,也叫“調中益氣湯”,可治補中益氣湯證兼見多汗。這兩方也是東垣所創。

獨參湯

獨參功擅得嘉名,血脫脈微可返生,

一味人參濃取汁,應知專任力方宏。

【來源】《修月魯般經后錄》引《十藥神書》。

【藥物】人參(五錢至一兩)。

【用法】用水煎成濃汁,一次服下。

【功效】大補元氣,扶危救脫。

【適應證】①婦人血崩,或產后血暈,或大吐血,而見面色蒼白,手足逆冷,甚至失神,自汗,脈象虛微欲絕(或芤)。②氣虛卒中,不能言語,面色蒼白,手足逆冷,或有自汗,痰涎上涌,脈象浮虛無力(此證多見于四十多歲的人)。③大汗、大下后引起的虛脫。

【禁忌】氣虛陽脫,四肢厥冷者,不宜獨用此方。

【方義】獨參湯的特點是用量較重,補氣、扶危救脫的力量宏大而專。如果人參只用一般用量,只能起到一般的補虛作用,就不能算作獨參湯。在臨床上若一時得不到人參,可用高麗參或潞黨參配合黃芪代替,但用量要大,每味可用至一至二兩。

獨參湯所適應的證候,一種是大失血后,陰虛不能維陽,以致氣虛暴脫;一種是體質素虛,中氣暴虛卒中;一種是誤用汗、下,傷亡陰津,導致元氣虛脫。第一、第三種證候的治療機理,是扶陽救陰———補氣攝血、補氣生津,也就是所謂“陽生陰長”之意。第二種證候的治療機理,是峻補中氣;中氣旺盛,元氣恢復,體內機能復振,自然厥回神蘇。

保元湯

保元補益總偏溫,桂草參芪四味存,

男婦虛勞幼科痘,持剛[8]三氣妙難言。

【來源】《博愛心鑒》。

【藥物】黃芪三錢 人參二錢 甘草一錢 肉桂(春夏二至三分,秋冬七至八分)。

【用法】水煎,分兩次服。

【功效】補氣溫陽。

【適應證】①天花陽氣虛,痘顆頂陷.難灌漿.痘漿清,皮薄發癢,難收斂結痂。②勞弱虛損,元氣不足。

【禁忌】痘證血熱毒甚,以及勞損陰虛內熱者忌用。

【方義】保元湯的補養強壯作用,主要在于補益三氣:即腎氣、胃氣、肺氣。腎主先天真元之氣,胃主后天水谷之氣,肺主宗氣、吸收天地之精氣。這三氣主宰機體內外的重要活動機能。黃芪補肺同表,增強衛外機能,人參、甘草補氣益胃,固里和中;而且人參、黃芪,得肉桂的引導和配合,義能溫運腎氣。這三氣得到補養強壯,機體的活動機能自然得以增強,也就是達到所謂“真元壯”。真元壯,機能活動增強,則痘毒自然外達,虛損而元氣衰者也自可獲愈。

此外,近世用本方治療“冉生障礙性貧血”獲得效果,可能就是由于溫補元氣、增強全身機能活動、相應改善造血機能的結果,也就是所謂“補益陽氣以生陰血”的結果。

生脈散

生脈麥味與人參,保肺生津補氣陰,

氣少汗多兼口渴,病危脈絕急煎斟[9]

【來源】《內外傷辨惑論》。

【藥物】人參五分(二至三錢) 麥冬五分(四錢) 五味子七粒(二錢)。

【用法】水煎服。

【功效】益氣斂陰,定喘止渴。

【適應證】①夏季體虛,汗出過多,津液受傷,口干作渴,氣短懶言,肢體倦怠,眩暈少神,脈象虛數。②嗆咳氣短,久咳不止,肺虛陰傷,而見口十舌燥、白汗口渴、脈象虛軟等癥。③氣陰虛甚,短氣,白汗,肢冷,脈微欲絕。

【方義】人參補氣益肺,并能生津;麥冬養陰潤肺,并能清心;五味子斂汗,并能生津潤肺。這三味藥,一補一清一斂,而且都能生津,因此,具有生津止渴、補氣斂汗的作用。臨床上不僅可治暑天汗出過多、津傷氣耗之證,而且還用于其他原因引起的氣陰兩虛,津液不足,尤其是氣虛肺陰不足之證。所以編者將原方歌“保肺清心治暑淫”一句,改為“保肺生津補氣陰”。這樣一改,本方的適應范圍就比較切合實際而不限于治療暑淫了。

古人認為,本方用治“氣陰虛甚,短氣,脈微欲絕”的病危之癥,可使脈絕復生,故名“生脈散”。方歌“病危脈絕急煎斟”一句,即指此而言。編者認為,本方若用于脈絕之癥,人參的用量必須加大到六至八錢,才能速效。本方所以復脈的機理:是在于肺朝百脈,心主血脈,而本方補肺益氣、清心生津,心肺得以補益,則氣血充盈而脈自復。

對于久咳肺虛陰傷之證,如果咳嗽有痰,微有氣喘,可于本方中加杏仁三錢,橘皮一錢半(名五味子湯,見《類證活人書》),以利氣止咳化痰。

小建中湯

(附方:黃芪建中湯、黃芪桂枝五物湯、十四味建中湯)

小建中湯芍藥多,桂姜甘草大棗和,

更加飴糖補中臟,虛勞腹冷[10]服之瘥[11]

增入黃芪名亦爾[12],表虛身痛效無過。

又有建中十四味,陰斑勞損起沉疴[13]

十全大補加附子,麥夏蓯蓉仔細哦[14]

【來源】《傷寒論》。

【藥物】桂枝(去皮)三兩(二錢) 甘草(炙)二兩(一錢半) 大棗(擘)十二枚(六枚) 芍藥六兩(四至五錢) 生姜(切)三兩(三錢) 飴糖一升(一兩)。

【用法】水煎,去滓,加入飴糖溶化,分兩次服。

【功效】溫中補虛,和里緩急。

【適應證】腹痛(腹中急痛,產后腹痛),重按、久按或得溫熨后則痛減,脈象弦澀。

【禁忌】陰虛火旺者忌用。

【方義】本方是桂枝加芍藥湯與飴糖組成。飴糖配甘草、桂枝,能溫中補虛;飴糖、甘草合芍藥,可和里緩急。由于其功能溫中補虛,和里緩急,健強中焦脾胃,所以叫作“建中湯”。

本方所適應的“腹痛”,是屬于“虛寒”性的。假若實性腹痛,痛時拒按,則非其所宜。本方還可用治“心中悸而煩”“虛勞里急”諸癥,但必須是屬于中陽虛者,方為適宜。

附方 黃芪建中湯(《金匱要略》):是小建中湯方加黃芪一兩半(三至四錢),以補虛固表。適用于虛勞里急,陽氣虛弱,呈現腹痛、少食,表虛自汗,肢體倦怠酸痛(或身重),脈遲弱者。

黃芪桂枝五物湯(《金匱要略》):是黃芪建中湯去甘草、飴糖,減少芍藥用量,加重生姜用量,以增強走表之力。主治血痹身體不仁、肢體疼痛等癥。

十四味建中湯:是十全大補湯加附子、麥冬、半夏、蓯蓉所組成。其適應證:一是“陰斑”,一是“勞損”。所謂陰斑,是由于中陽不足,氣血兩虧,或過服涼藥,損傷正氣所致,其斑色淡紅隱隱,或色青發暗,與陽斑紫赤色鮮者不同。所以治療陰斑不能與陽斑一樣應用寒涼清熱劑,而只宜用本方溫補氣血,引火歸原。所謂勞損,是指久病陽衰之證;如系陰虛火旺之虛勞,則絕非本方所宜。

參苓白術散

參苓白術扁豆陳,山藥甘蓮砂苡仁,

桔梗上浮兼保肺,棗湯調服益脾神。

【來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藥物】白扁豆一斤半(姜汁浸去皮,微炒) 人參二斤 白術二斤茯苓二斤 甘草二斤 炒山藥二斤 蓮子肉一斤 桔梗一斤 薏苡仁一斤 縮砂仁一斤 陳皮一斤半。

【用法】研成細末,每服三錢,棗湯調下,每日兩次。

【功效】健脾滲濕,益氣調中。

【適應證】脾胃虛弱,消化不良,形體瘦弱.四肢無力,朐脘飽滿不寬,或有吐、瀉.或腹有微痛,脈象細弱。

【方義】本方是五味異功散加味組成。異功散功能補脾益氣,加扁豆、山藥、薏苡仁、蓮子肉,是加強補脾滲濕的作用;加砂仁,是在于助陳皮調氣行滯;加桔梗,既取其清潤保肺,又借其載補藥上浮以補肺。諸藥綜合作用,既能補脾,又可保肺。所以本方不僅可治單純脾胃虛弱的脘飽、腹瀉等癥,而且適用于肺病發展到脾虛脘痞、便溏食少等癥,即所謂培土生金之意。

升陽益胃湯

升陽益胃參術芪,黃連半夏草陳皮,

苓瀉防風羌獨活,柴胡白芍棗姜隨。

【來源】《內外傷辨惑論》。

【藥物】黃芪二兩(四至五錢) 人參一兩(二錢) 半夏一兩(一錢半) 甘草(炙)一兩(一錢) 羌活五錢(二錢) 獨活五錢(二錢) 防風五錢(一錢半) 炒白芍五錢(二錢半) 陳皮四錢(二錢)炒 白術三錢 茯苓三錢 澤瀉三錢 柴胡三錢(八分) 黃連二錢(六至八分)。

【用法】加生姜(一片),大棗(二枚),用水煎服。

【功效】補氣、升陽益胃,除濕鎮痛。

【適應證】脾胃虛弱,口苦不思飲食,食不知味,濕盛而大便溏瀉,腹部痞脹(或痛),小便混濁,身體沉重,肢節酸痛,倦怠嗜臥,或有惡寒。

【方義】本方是“六君子湯”合“痛瀉要方”加味所組成的一張復方。方中六君子湯補益脾胃,助陽化濕;黃芪補肺益氣固表,姜、棗發散和表,協同黃芪治療表虛;羌活、獨活、防風、柴胡,祛除內外濕邪、升舉清陽而鎮痛;澤瀉、茯苓利小便、瀉濕熱而降濁,并少佐黃連,苦降燥濕;芍藥斂陰,調和營血,以免諸祛濕藥之燥甚傷陰。同時陳皮、芍藥、防風、白術四藥組合為痛瀉要方,功能瀉肝益脾,止痛止瀉。諸藥配合,健脾益胃,升清降濁,補氣固表,祛濕鎮痛。古人把這種功能概括起來,稱為“補中有散,發中有收”,是有一定道理的。所謂“補中有散”,是指既有六君補中,又有羌、獨、防風、柴胡,升陽祛濕散發;“發中有收”,是說升陽發散之藥,又依賴黃芪、芍藥固衛、斂陰之收,以防發散傷氣。于此可見,升陽益胃湯證的原因錯綜復雜,既為脾胃虛弱,濕邪內生,又兼表虛、衛氣不足,濕邪外襲。這就不得不于方中用較多的藥物,多方兼顧了。

人參蛤蚧散(新增)

人參蛤蚧散神奇,定喘消痰補肺資,

杏去皮尖甘草炙,茯苓知貝與桑皮。

【來源】《衛生寶鑒》。

【藥物】蛤蚧一對(全者)(河水浸五宿,逐日換水,洗去腥氣,酥炙黃色) 杏仁五兩(炒,去皮尖) 炙甘草五兩 人參 茯苓 貝母 桑白皮 知母各二兩。

【用法】研極細末,瓷器裝盛,每日吞服二三次,每次八分,米飲湯送下。

【功效】補肺益氣,化痰定喘。

【適應證】久病咳嗽,上氣喘滿,咳唾膿血,胸中煩熱,身體羸瘦或遍身浮腫,脈浮而虛,漸成肺痿失音。

【禁忌】時感新咳,以及痰熱壅盛所致的喘咳都忌用。

【方義】本方對久病體虛,咳嗽氣喘,胸中煩熱,或咳唾膿血,或痰中帶紅,或面肢浮腫,脈象虛浮,舌苔薄白、質淡諸癥,最為適合。蛤蚧功能溫補肺腎,益精定喘,善療肺痿、肺癰;人參專于補氣益血,滋陰生津,能治虛勞咳喘,二者是本方的主藥。杏仁、貝母化痰寧咳;桑皮、知母瀉肺清熱。四藥對肺熱咳嗽、胸中煩熱,最為有效。茯苓、甘草補中滲濕。同時茯苓配桑皮,又能利水消腫;貝母配知母為“二母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可治肺癆咳嗽;甘草合貝母能潤肺止咳。本方配伍非常嚴密周到,所以臨床應用,屢奏佳效。

編者根據人參蛤蚧散的方意,擬訂了一首“定喘散”,用治虛性氣喘(包括心臟性喘息、肺氣腫及支氣管擴張的喘咳),可以制止喘逆,減少痰量。方用紅人參五錢,蛤蚧一對(去頭足),米炒北沙參、五味子各五錢,麥冬、化橘紅各三錢,紫河車八錢,共研細末,每服三分,一日三次。如服后效不顯,可稍增加其用量。如氣喘不在發作期間,可持續服用小量,以控制病情,防止復發,鞏固療效。

妙香散

妙香山藥與參芪,甘桔二茯遠志隨,

少佐辰砂木香麝,驚悸郁結夢中遺。

【來源】《蘇沈良方》。

【藥物】山藥二兩 人參 蜜炙黃芪 茯苓 茯神 炒遠志各一兩 桔梗三錢 甘草二錢 辰砂二錢 木香二錢五分 麝香一錢。

【用法】研極細末,后入麝香拌勻,每服二錢,不拘時用溫酒、白湯或蓮肉湯送下。

【功效】補氣安神,解郁和脾。

【適應證】①精神恍惚,驚悸郁結,虛煩不寐,盜汗遺精。②婦人產后心神顛倒,言語錯亂,如見鬼神。

【方義】本方出白《蘇沈良方》,汪切庵把它誤作王荊公之方.今已更正。王荊公的妙香散,較本方多龍骨、益智二味,少黃芪、木香、麝香三味。兩方主治略同,均可用于驚悸怔忡、精神恍惚、虛煩不寐、盜汗遺精等癥。但工荊公的妙香散治療遺精,重在固澀,而本方則重在補氣.兩方的治療機理不同。補氣因何可治遺精?蓋氣為人身生理機能活動的動力,氣虛功能減弱.則神不守而精不固,呈現精神恍惚、虛煩不寐、遺精等癥。所以方用山藥健脾胃,補肺腎,人參、黃芪、甘草補氣和中.并用二茯、遠志、辰砂鎮靜安神、寧心,且遠志又能交通心腎。氣壯神寧,心腎交泰,精氣神相依,自然精固。由于氣虛易于功能呆滯,出現氣郁不舒的現象.所以方中又用桔梗開肺舒氣,并少佐木香、麝香。理氣開郁。總的說來,本方的主要功能是補氣安神,所以對婦人產后氣虛,而見心神顛倒、言語錯亂等癥,用之也很適宜。

根據臨床體會,本方主治重點在于驚悸,精神恍惚,虛煩不眠。運用時宜加龍骨三錢.牡蠣四錢。二藥既能鎮驚安神,又可同氣澀精,加之可以提高療效。此外,麝香一味可去,因其在本方中只是一味佐使藥,并非十分必要,且其售價高昂。

益氣聰明湯

益氣聰明湯蔓荊,升葛參芪黃柏并,

再加芍藥炙甘草.耳聾目障服之清。

【來源】《東垣試效方》。

【藥物】人參五錢 黃芪五錢 蔓荊子三錢 葛根三錢 黃柏二錢(如有熱煩亂,春月漸加,夏倍之。如脾虛去之,熱減少用) 白芍二錢 升麻錢半 炙甘草一錢。

【用法】水煎,分兩次服。

【功效】補氣升陽,聰耳明目。

【適應證】氣虛.清陽不升,頭昏.視力減退,或耳聾耳鳴。

【方義】本方所治耳聾目障證候.是由于飲食勞役,脾胃受傷,中氣不足所致。人參、黃芪、甘草,補脾胃,益中氣;葛根、升麻、蔓荊子,鼓舞胃氣.升發清陽,上行頭目。中氣既足,清陽得升,則眼、耳、鼻、喉通利不閉得以聰明。古人說目為肝竅,耳為腎竅,故并用白芍斂肝和血,黃柏補腎生水,以平肝滋腎。

四物湯

(附方:八珍湯、十全大補湯、胃風湯)

四物地芍與歸芎,血家百病[15]此方通。

八珍合入四君子,氣血雙療功獨崇。

再加黃芪與肉桂,十全大補補方雄。

十全除卻芪地草,加粟煎之名胃風。

【來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藥物】當歸三錢 熟地黃三錢 白芍二錢 川芎一錢半。

【用法】水煎服。

【功效】補血調經。

【適應證】①沖任虛損,月經不調,經期腹痛,量少不暢,脈象細小。②血虛而有瘀滯。

【禁忌】脾胃虛寒泄瀉、飲食減少者不宜用。

【方義】四物湯是補血兼能活血的方劑,并不是補血的專劑。所以柯韻伯說它是“肝經調血之專劑,非心經生血之主方”。方中當歸補血和血,熟地黃補血滋陰,二物重在補血;白芍活血和營,川芎行血中之氣,二物重在行血。血虛者宜于補血,瘀滯者宜于行血,凡是月經不調、崩中漏下等癥由于血虛兼有瘀滯者,都宜使用四物湯治療。

附方 八珍湯(《六科準繩》):是四物湯合四君子湯,功能補養氣血,治療心肺虛損,脾胃不足,氣血兩虧,而見形體消瘦、肌膚萎黃無華,或虛熱煩躁,或胸膈不快、飲食少思等癥。

十全大補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是八珍湯加黃芪、肉桂組成。十全大補湯的功用有二:一是用作峻補劑,治療陰盛于內,虛陽外浮,出現煩躁、身熱面紅、脈大按之虛軟或自汗等癥;一是用作平補劑,治療氣血陰陽諸虛以及癰疽因氣血虛少而不易化膿,或膿液稀少、不易收口等癥。前者必須用大劑量作煎劑,才能取效;后者只需用常量,即可獲效,且多作膏劑或丸劑服用。

胃風湯(《衛生易簡方》):是十全大補湯去黃芪、熟地黃、甘草,加粟米一味。適用于胃腸機能虛弱,風冷內襲,脘腹脹滿,飲食減少,腹痛腸鳴,下利泄瀉,或妊婦久瀉不止等癥。不過,胃風湯中當歸一藥具有滑潤之性,能夠助瀉,對于虛冷性泄瀉腹痛,不太適宜;最好去當歸,加砂仁、木香以理氣祛寒止瀉。如果必須使用當歸,應用酒炒,以去其滑潤之性。

當歸補血湯

(附方:玉屏風散)

當歸補血有奇功,歸少芪多力最雄。

更有芪防同白術,別名止汗玉屏風。

【來源】《內外傷辨惑論》。

【藥物】炙黃芪一兩 當歸二錢。

【用法】水煎,一次服。

【功效】補氣生血。

【適應證】①勞役或月經、生產之后,癥見肌膚燥熱,面赤,口干煩渴,脈洪大,按之無力。②血虛氣弱,肢體疼痛,甚或麻痹不仁,脈澀或浮而虛。

【方義】當歸補血湯,顧名思義,是專為補血而設。但方中不以補血的當歸為主,而以比當歸用量大五倍的黃芪補氣為主,這是什么緣故呢?這是因為人身氣血常是相須相隨,血虛氣無所附,便可導致氣虛,所以方中重用黃芪,大補元氣,增強生理機能,從而使氣固血生(陽生陰長)。臨床上常用本方治療失血過多,血虧而氣虛之證,即取此意。

本方適應的第一種證候,是由于“血虛生熱”所致。其見證類似白虎湯證,但實與白虎湯證不同。白虎湯證屬于陽亢津傷的實證,口干必然喜歡多飲,脈洪大必然有力;而本湯證是屬于血虛傷氣的虛證,口雖干而不喜多飲,脈雖洪大而按之無力。這是兩湯證的辨別要點。如果辨證不明,將兩方錯用,必然要導致醫療事故。

本方適應的第二種證候,是由于血虛,衛氣不固,風邪侵害所致,即《內經》所謂“血痹”之證。其治療應當補氣益血,氣血旺盛,肌腠生理功能加強,則邪風自去,麻痹自除,所以應用本方補氣生血,最為適宜。

其次,過敏性紫癜病,呈現面色蒼白,神怯氣短,四肢皮膚有較多的出血性紫斑,脈遲緩,苔薄或光滑,質淡無華,甚則鼻衄、便血等一派血虛氣弱、氣不攝血的虛寒征象者,用當歸補血湯補氣以養血、攝血,加巴戟天、炮姜炭助陽祛寒,加炙甘草、生姜、大棗和調營衛,每可獲效。如果上部出血甚者,可加藕節炭、郁金;下部出血甚者,可加牛角腮、地榆炭;紫癜不易消退者,可加益母草、炙僵蠶。但如若屬于火燔營熱的實熱型者,則本方絕不宜用,而應以犀角地黃湯加減為治。

附方 玉屏風散(《世醫得效方》):是當歸補血湯方去當歸,加防風一兩,炒白術二兩。方中黃芪得防風,則固表而不留邪;防風得黃芪,則走表驅邪而不傷氣。同時,白術健脾扶正,安內攘外。三藥配合,既可用治氣虛表弱,自汗不止,易感風寒,又可用于氣虛感受風邪,自汗不解,禁不起表藥發散的患者。本方用于氣虛自汗,可為散劑常服,每服三至四錢;如果用治氣虛感冒自汗者,應改作煎劑。

人參養營湯

人參養營即十全,除卻川芎五味聯,

陳皮遠志加姜棗,脾肺氣血補方先。

【來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藥物】人參一錢 陳皮一錢 黃芪(蜜炙)一錢 桂心一錢當歸一錢 白術一錢炙甘草一錢 白芍一錢半 熟地黃七分 五味子(炒)七分 茯苓七分 遠志五分。

【用法】加生姜(三片)、大棗(二枚),水煎,食前服。

【功效】益氣補血。

【適應證】①脾肺氣虛,榮血不足,呈現驚悸、健忘,虛熱、自汗.小便赤澀,食少無味,身倦肌瘦,皮膚枯燥,或毛發脫落者。②潰瘍血氣不足,以致寒熱不退,肢體倦怠.消瘦.面黃,食少氣短,瘡口不斂者。

【方義】本方是補養氣血的專劑。柯韻伯說:“補氣藥品宜加行氣藥,則其效益佳;補血藥品宜去行血藥,則其效益宏。”本方是四君子湯加陳皮行氣之品,四物湯去川芎行血之藥,可見它補氣、補血的功效比八珍湯更好。同時,用五味子配合參、芪斂汗、固表以強外,用遠志化痰安神以安里;外強里安,便有利于氣血兩牛。

歸脾湯

歸脾湯用術參芪,歸草茯神遠志隨,

酸棗木香龍眼肉,煎加姜棗益心脾,

怔忡健忘俱可卻,腸風崩漏總能醫。

【來源】《濟生方》。

【藥物】人參二錢 炒白術二錢 茯神二錢 棗仁(炒)二錢龍眼肉二錢 蜜炙黃芪一錢半 當歸一錢 遠志一錢 木香五分 炙甘草五分。

【用法】加生姜一片,紅棗二枚,煎服。

【功效】補氣益血,安神定志。

【適應證】①思慮過度,勞傷心脾,怔忡健忘,驚悸,盜汗,失眠,或血虛發熱,肢體倦怠,食不知味,舌質淡紅,脈虛細或細澀。②脾虛不能統血,以致吐血、衄血,或皮下發生出血紫斑,或婦女月經過多、崩漏者。

【方義】本方是四君子湯和當歸補血湯加味組成。方中人參、白術、黃芪、甘草四味,甘溫,補氣健脾;茯神、遠志、棗仁、龍眼肉四藥,甘溫酸苦,補心益脾(心為脾之母),安神定志;當歸滋陰養血,木香行氣舒脾,二物既理血中之滯,又助參、芪補氣。氣壯脾強,則能攝血統血,使諸血統歸于脾,所以湯名歸脾。

本方的適應證,一是由于心脾不足,影響神志,一是因為脾虛失統,諸血妄行。前證用本方,主要是取其養心寧神,即所謂“心氣壯則神自寧”之意;后證用本方,主要是在于補脾攝血,即所謂“脾氣強則血可統”之意。由于本方補養氣血的功能中正平和,臨床上還常用它作為平補劑,以調補體弱而氣血不足者。

養心湯

養心湯用草芪參,二茯芎歸柏子尋,

夏曲遠志兼桂味,再加酸棗總寧心。

【來源】《證治準繩》。

【藥物】蜜炙黃芪一兩(三至四錢) 茯苓一兩(二錢) 茯神一兩(二錢) 當歸一兩(三錢) 川芎一兩(一錢) 半夏曲一兩(二至三錢) 炙甘草一錢 柏子仁(去油)二錢 酸棗仁(炒)二錢半 遠志(去心炒)二錢半 五味子二錢半 人參二錢半 肉桂二錢半(一錢)。

【用法】水煎服。

【功效】補血養心,安神定志。

【適應證】心血虛少,神氣不寧,怔忡驚悸,或神倦、失眠,多夢、自汗。

【方義】本方既能養心補血,又能安神定志,對于心虛血少、神志不寧的患者,很為適用。方中人參、黃芪,強壯心氣;當歸、川芎,養心、補血和血;茯苓、茯神、遠志、柏子仁、棗仁,鎮靜、寧心安神;五味子生津斂汗,收攝耗散之心氣;半夏合遠志,祛除擾亂心經之痰涎;肉桂引導諸藥入心經;甘草和中,協和諸藥。

金匱腎氣丸

(附方:濟生腎氣丸、六味地黃丸、七味都氣丸、八仙長壽丸、知柏八味丸、杞菊地黃丸、歸芍地黃丸、參麥地黃丸)

金匱腎氣治腎虛,熟地懷藥及山萸。

丹皮苓澤加附桂,引火歸原熱下趨[16]

濟生加入車牛膝,二便通調腫脹除。

錢氏六味去附桂,專治陰虛火有余。

六味再加五味麥,八仙都氣治相殊。

更有知柏與杞菊,歸芍參麥各分途。

【來源】《金匱要略》。

【藥物】干地黃八兩 山茱萸四兩 山藥四兩 澤瀉三兩 茯苓三兩 牡丹皮三兩 肉桂四兩 炮附子一兩。

【用法】研成細末,煉蜜和丸,如梧子大。每次酒下十五丸至二十五丸(二至三錢),每日二次。

【功效】溫補腎陽。

【適應證】①腰部酸痛,下肢軟弱,身半以下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增多,尿后余瀝不盡.脈細弱。②消渴飲水(下消),小便反多,飲水多少,小便多少,即所謂“飲一溲一”者。③老年人易于氣短,胸有痰飲,咳嗽氣喘,或足脛微腫,時有冷感,脈象沉細。④腳氣,從足到膝麻痹冷痛,并上入少腹不仁,脈細遲。⑤婦女妊娠“轉胞”,小便不利,下氣上逆,氣喘不能平臥。⑥腎虛火不歸經,大熱煩渴,目赤唇裂,舌上生刺,喉如煙火熏灼,足心如烙,脈洪大無倫,按之微弱。⑦腎中虛火上炎,以致口腔(舌面)、咽部糜爛,碎破疼痛,脈虛數,尺脈不任按,服用清涼滋陰藥無效而反劇者。

【方義】金匱腎氣丸,又名八味腎氣丸,或稱附桂八味丸。它是一張適應范圍廣而療效好的常用方劑。它的功能是溫補水中之火———腎中真陽,即古人所謂“益火之源以消陰翳”。方中肉桂、附子,溫壯腎陽,引火歸原,山萸肉溫補肝腎,熟地黃滋補腎陰,山藥補脾固腎,苓、澤、丹皮,利尿而瀉濕熱。各藥配合起來,既能壯陽,又能補陰,既能補虛,又能清利濕熱。怎么理解它的功能是溫補腎陽呢?我們知道,腎中陰陽互相為用,對于腎陽虛者如果單用壯陽益火之藥,必然損傷其陰而使腎陽無所依附,所以必須在壯陽益火藥中偶以滋陰補腎之品,益陰以攝陽;又由于腎氣不足每致濕熱潴留,所以方中配用清利濕熱之品,使濕邪清除,補藥才能充分發揮其作用。顯然,本方諸藥配合起來,其總的作用不外“溫補腎陽”。后世方往往純補純瀉,配合上殊不及古方之周到。

上述虛勞腰痛、消渴、老年喘咳、腳氣、妊娠轉胞,以及大熱煩渴、口腔糜爛諸癥,只要確屬腎陽虛微者,都可用本方治療。不過,對于腳氣、足膝麻痹冷痛者,通常多用桂枝代替肉桂,因為桂枝更能溫經通絡。對于老年腎陽不足、腎不納氣的喘咳在發作期間,多于本方中加入五味子,以收攝腎氣,或再少佐麻黃,以辛散痰飲,則效果更為顯著。對于虛火浮越,大熱煩渴一證,宜稍加重附子和肉桂的分量,或加用人參以補氣,則取效更為迅速。

附方 濟生腎氣丸(嚴用和方):是金匱腎氣丸加車前子、牛膝二味,以增強利尿補腎作用。主治腎陽虛微,腰重腳腫,小便不利,或有腹脹,大便溏瀉,痰多作喘等癥。

六味地黃丸(《小兒藥證直決》):是金匱腎氣丸去附子、肉桂二味。功能滋陰補血,治療肝腎不足,真陰虧損,精血枯竭,形體消瘦,面色少華,腰痛足酸,或自汗盜汗,發熱咳嗽,或痰中帶血,頭暈目眩,耳鳴耳聾,或夜夢遺精,便血,或消渴淋瀝,舌燥喉痛,虛火牙痛諸癥。

七味都氣丸(《醫宗己任編》):是六味地黃丸加五味子一味。功能滋腎納氣,治療陰虛咳嗽,水泛為痰,甚則津液枯竭,喘不得臥,咽喉燥痛聲啞。

八仙長壽丸(《醫級》):是六味地黃丸加五味子二兩、麥冬三兩。主治陰虛勞損,咳嗽吐血,潮熱盜汗,夜夢遺精等癥。

知柏八味丸(《醫宗金鑒》):是六味地黃丸加知母、黃柏各二兩。功能滋陰壯水,即所謂“壯水之主以制陽光”。適用于陰虛火旺,勞熱骨蒸,虛煩,盜汗,口干舌燥,或咽喉疼痛,尺脈獨大。

杞菊地黃丸(《醫級》):是六味地黃丸加枸杞子、甘菊花各三兩。主治肝腎不足,視力減弱,或迎風流淚,怕日羞明,甚或目赤腫痛。并可用治肝腎陰分虧損,頭暈足軟,潮熱盜汗。

歸芍地黃丸(《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是六味地黃丸加當歸、白芍組成。功能滋陰、補血,治療肝腎真陰不足,相火內動,頭眩耳鳴、午后潮熱,或兩脅脹痛、手足心熱等癥。

參麥六味丸(《飼鶴亭集方》):是六味地黃丸加人參、麥冬組成。功能滋陰生津、益氣。治療肺腎兩虧,出現內熱口燥、咳嗽氣喘以及陰虛勞熱等癥。

右歸飲

(附方:左歸飲)

右歸飲治命門衰,附桂山萸杜仲施,

地草懷山枸杞子.便溏陽痿服之宜。

真陰虧損除附桂,杜仲易芩稱左歸。

【來源】《景岳全書》。

【藥物】熟地二三錢(或加至一二兩) 山藥二錢枸杞子二錢杜仲二錢 山茱萸一錢 炙甘草一二錢 肉桂一二錢 制附子二三錢。

【用法】水煎服。

【功效】溫補腎陽。

【適應證】①腎陽不足,腰痛,下肢軟弱.常覺怕冷,或腎氣不能收攝,小便增多,淋瀝不盡,精衰無力,陽痿不舉。②命門火衰不能生土,而為脾胃虛寒,飲食少進,大便不實。

【方義】右歸飲是附桂八味丸去苓、澤、丹皮.加枸杞子、杜仲、炙甘草而成。附桂八味丸是補巾寓瀉的方劑,功能溫補腎陽,利水滲濕,而右歸飲則單純為補,多用治命門火衰之證,遠沒有附桂八味丸適應的范圍廣泛。

附方 左歸飲:根據《景岳全書》(岳峙樓藏版)記載,為右歸飲去附、桂、杜仲,加茯苓一錢半。但從嚴蒼山氏所編方歌“左歸飲主真陰弱,附桂當除易麥龜”二句來看,方中多麥冬、龜甲膠二味,并且有杜仲無茯苓。這恐怕是嚴氏另有所本,或許是一時之誤。現依照《景岳全書》原本將嚴氏原編的那兩句方歌改為“真陰虧損除附桂,杜仲易苓稱左歸”。

左歸飲與六味地黃丸的組成只相差兩味,即前者多枸杞子、炙甘草,無澤瀉、丹皮,而后者正相反。所以二方證可以互為參考。一般認為,左歸飲的滋補作用比較專一,而適應范圍較小,臨床上多用治腎水不足,虛熱往來;口燥舌干,自汗盜汗,腰酸腿軟,或肝虛頭暈,眼花耳鳴。

此外,右歸飲加鹿角膠、菟絲子二味,作為丸劑,名叫“右歸丸”,其強陽益腎的作用較右歸飲更大。左歸飲去茯苓,加牛膝、鹿角膠、龜甲膠三味,作為丸劑,名叫“左歸丸”,其滋陰壯水的力量比左歸飲更強。這兩張方子也都出自《景岳全書》,臨床上經常采用。

還少丹

還少溫調脾腎寒,茱懷苓地杜牛膝,

蓯蓉楮實茴巴枸,遠志菖蒲味棗丸。

【來源】《楊氏家藏方》。

【藥物】山萸肉一兩懷山藥一兩半 茯苓一兩 熟地黃二兩杜仲一兩 牛膝一兩 蓯蓉一兩楮實一兩 小茴香一兩 巴戟天一兩 枸杞子一兩半 遠志一兩 石菖蒲五錢 五味子一兩。

【用法】大棗一百粒,和姜煮,去皮核,煉蜜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錢,淡鹽湯下,一日兩服。

【功效】溫補脾腎。

【適應證】脾腎虛損,飲食無味.身體瘦弱,神衰力乏,腰膝痙軟,或遺精白濁,陽痿早泄。

【方義】腎中命門之火,為先天真陽,主持生殖和消化等系統的功能活動。命門火衰,一則可使腎虛不能作強,以致陽痿早泄,遺精白濁;一則無以熏蒸脾胃,以致脾陽相繼虛微,飲食無味,精氣日衰。蓯蓉、巴戟天、茴香,入腎經,共補命門相火,使火旺土強,脾能健運;熟地黃、枸杞子,滋陰壯水,使水足自然濟火,而不亢不害;牛膝、杜仲,補腎以強腰膝;茯苓、山藥,滲濕以健脾土;山萸肉、五味子,生肺液而固精;楮實助陽補虛,合五味子收斂澀精;遠志、菖蒲,通心氣以交腎;大棗潤肺強脾,補氣益血。諸藥配合起來,可治命門火衰,導致脾腎陽虛,尤以腎虛為甚之證。若脾虛較甚,服用此方胃口反而更差者,宜加砂仁、陳皮二藥,利氣舒脾,促進消化吸收,以使補藥滋而不膩。

斑龍丸

斑龍[17]丸用鹿膠霜,苓柏菟脂熟地黃,

等分為丸酒化服,玉龍關下[18]補元陽。

【來源】《醫統》。

【藥物】鹿角霜八兩 鹿角膠八兩 菟絲子八兩 補骨脂四兩柏子仁八兩 熟地黃八兩 茯苓四兩。

【用法】共研細末,酒化鹿角膠為丸,如梧子大。每服六七十丸(三至四錢),空腹時鹽湯或溫酒送下。

【功效】補益元陽。

【適應證】腎虧真陽不足,腰軟腳弱,陽痿早泄,滑精.或小便增多,淋瀝不盡,或自汗心悸,或老年陽虛,氣力衰微,時常怕冷。

【禁忌】真陰虧損,虛火上乘,口干咽燥,潮熱盜汗,夜夢遺精,以及脾虛食少腹瀉者忌用。

【方義】本方峻補元陽,對于真陽不足呈現陽痿早泄、滑精,或腎虛不能收攝,小便增多、淋瀝不盡諸癥,用之多效。方中鹿角、補骨脂,大補精髓,強壯腎陽;熟地黃、菟絲子,滋補肝腎,益陰配陽;柏子仁養心安神,交通心腎;茯苓滲濕扶脾。

龜鹿二仙膠

龜鹿二仙最守真[19],補人三寶氣精神[20]

人參枸杞和龜鹿,益壽延年實可珍。

【來源】《證治準繩》。

【藥物】鹿角十斤龜甲十斤枸杞子二十兩人參十五兩。

【用法】煎熬成膏,每服三錢,食前開水送下,早晚各一次。

【功效】補陰益陽,調養精神。

【適應證】瘦弱少氣,夜夢遺精,陽痿早泄,或精神疲乏,四肢無力,視力減退.脈象細弱。

【方義】鹿角純陽,龜甲純陰,二者為異類“血肉有情”之品,補性特別強甚,能峻補陰陽以生氣血;人參大補元氣,枸杞子滋陰助陽。四藥合為陰陽氣血交補之劑。臨床上多把它用作平補劑.調補肝腎陰陽虧損而兼有氣血不足,呈現陽痿早泄、夜夢遺精、形體瘦弱,精神疲乏等癥。

河車大造丸

河車大造膝蓯蓉.二地天冬杜柏從,

五味鎖陽歸杞子,真元虛弱此方宗。

【來源】吳球。(王晉三加減)

【藥物】紫河車一具 熟地黃二兩 生地黃一兩五錢 滅冬七錢當歸七錢 枸杞子一兩五錢 牛膝七錢 杜仲一兩 五味子七錢 淡蓯蓉七錢 黃柏(鹽水炒)七錢 鎖陽七錢。

【用法】制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錢,鹽湯送下。

【功效】滋陰壯陽。大補真元。

【適應證】①虛損勞傷,陰陽虧損,氣血不足,出現咳嗽、潮熱、自汗、盜汗、夜夢遺精、肌肉消瘦等癥。②老年氣血衰少,精衰神疲,腰腿軟弱。

【禁忌】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者忌用。

【方義】河車大造丸是一張大補陰陽氣血,尤以補陰為甚的方劑。臨床常用它治療虛勞陰陽虧損,陰虧較甚,咳嗽潮熱,夜夢遺精,但也可用治老年精衰神疲之癥。所謂大造者,蓋言其作用之大.有補損為強、轉老還少等再造之功。方中紫河車,大補精m;熟地黃、當歸.滋陰補血;牛膝、杜仲、枸杞子,補益肝腎,強健腰膝;鎖陽、蓯蓉,補腎益精.溫壯腎命之火;天冬、五味子,補肺、潤肺、斂肺;生地黃、黃柏.滋陰清降虛火。根據《醫方集解》記載.吳球原方用砂仁、茯苓各六錢,與地黃同制,非常合理。嗣由王晉=二加減,除去砂r、茯苓,殊不夠妥當。因砂r、茯苓配制地黃,可使地黃補而不膩,易于消化吸收。這在臨床應用時,必須加以注意。

虎潛丸

虎潛腳痿是神方,虎脛膝陳地鎖陽,

龜甲姜歸知柏芍.再加羊肉搗丸嘗。

【來源】《丹溪心法》。

【藥物】黃柏(鹽酒炒)三兩 知母(鹽酒炒)三兩 熟地黃三兩 酥炙虎脛骨一兩 酥炙龜甲四兩 鎖陽一兩半 當歸一兩半 牛膝二兩 酒炒白芍二兩 陳皮二兩 干姜五錢 羊肉二斤。

【用法】將羊肉用黃酒煮爛和藥搗勻,曬干研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錢,空腹時淡鹽湯下。

【功效】補陰清熱,健強筋骨。

【適應證】腎陰不足,精血虛虧,筋骨痿軟,步履艱難,甚至腿足瘦削,或骨蒸勞熱。

【禁忌】痿證體重跗腫,由于濕熱者忌用。

【方義】虎潛丸是大補陰丸(龜甲、熟地黃、知母、黃柏——丹溪方)加味而成,適用于腎陰不足,筋骨痿弱。如果痿證屬于痰濕、風寒者,則非此方所宜。大補陰丸,滋補腎陰,清降虛火;當歸、芍藥,養血補肝;虎脛骨益精壯陽,養精潤燥,強健筋骨;牛膝引諸藥下行,強壯筋骨;陳皮利氣,干姜通陽,二藥溫養脾陽.促進消化吸收,使諸滋陰藥滋而不膩;羊肉大補.與上藥配合,以使氣血調和.陰陽相濟。

七寶美髯丹

七寶美髯何首烏,菟絲牛膝茯苓俱,

骨脂枸杞當歸合,專益腎肝精血虛。

【來源】邵應節。

【藥物】何首烏(黑豆拌,九蒸九曬)二斤 白茯苓(乳拌)半斤 牛膝(酒浸,同首烏第七次蒸第九次)半斤 當歸(酒洗)半斤 枸杞子(酒浸)半斤 菟絲子(酒浸.蒸)半斤 補骨脂四兩(黑芝麻拌炒)。

【用法】研為細末,煉蜜為丸,如龍眼大,制藥勿犯鐵器。每服一丸(三錢)至二三丸(五至六錢),空腹時細嚼,溫酒或開水送下。忌服蘿卜、豬血、醋等。

【功效】補益肝腎。

【適應證】①肝腎不足,氣血虛少,肌肉消瘦,須發無華,易于脫落。②手足心發熱,夜夢遺精,腰腿酸軟。③婦女面色萎黃,疲乏無力,帶下稀薄。④消渴,小便淋瀝。

【方義】本方所以能夠烏發美髯,是在于它有補益肝腎的作用。所以本方不獨適用于頭發黃白,易于脫落,而且可治一切其他肝腎不足的病證。方中何首烏澀精固氣,補益肝腎;茯苓交心腎.滲利濕熱;牛膝強筋骨,并可引藥人腎;當歸養血,枸杞子養陰,柔肝益腎;菟絲子補益三陰,增強衛氣;補骨脂助命門之火,溫暖丹田。諸藥配合,強壯肝腎。肝腎得以強壯,則水火相交,氣血調和,而肝腎不足所導致的各種病證就自然消失了。

炙甘草湯

炙甘草湯參姜桂,麥冬生地大麻仁,

大棗阿膠加酒服,虛勞肺痿效如神。

【來源】《傷寒論》。

【藥物】甘草(炙)四兩(三至四錢) 桂枝三兩(去皮)(一至二錢) 生地黃一斤(六至八錢) 人參二兩(一錢半至二錢) 阿膠二兩(三錢) 麥冬半斤(去心)(四至五錢) 麻仁半升(三錢)大棗(擘)三十枚(十枚) 生姜(切)三兩(二錢)。

【用法】用水、酒各半煎取藥汁,然后把阿膠投入烊化,分兩次服用。

【功效】滋陰養血,復脈。

【適應證】①陰虛血少,心悸亢進,脈象結代,中有歇止,舌干咽燥,虛弱少氣,或大便困難,舌光少苔(或干而不榮)。②虛勞肺痿,久咳不止,唾涎多,咽燥口干,痰中帶血.短氣心跳,虛熱心煩,盜汗,身體瘦弱,多夢失眠,脈象虛數。③溫熱病中后期.陰虛津傷者。

【方義】本方功能滋陰、補血復脈,主治脈結代,心動悸,所以又叫“復脈湯”。方中炙甘草配桂枝,既能溫經通脈,又可建中益胃,以資脈之本源(胃為生脈之源),為治療“脈結代,心動悸”的要藥;人參、地黃、阿膠、麥冬、麻仁、大棗.養陰潤燥.補氣益血,以充脈之本營;且桂枝合生姜,又能通調營衛,振奮胃陽,以使滋補之藥滋而不膩。

本方用治虛勞肺痿,陰分不足者,可以適當加重滋陰藥品的用量,而減少姜、桂的用量,以增強滋陰的作用。此外,在溫熱病過程中,如果需用本方滋陰潤燥,宜除去姜、桂二味.以免其辛燥傷陰。吳鞠通的加減復脈湯,就是本方去姜、桂、參、棗.加芍藥一味而成。加減復脈湯主治溫病陰傷,身熱面赤,脈虛大,手足心熱諸癥。

天王補心丹

天王補心柏棗仁,二冬生地與歸身,

三參桔梗朱砂味,遠志茯苓共養神;

或以菖蒲更五味.勞心思慮過耗真。

【來源】《道藏方》。

【藥物】生地黃四兩 人參五錢 元參五錢 丹參五錢 茯苓五錢 桔梗五錢 遠志五錢 炒棗仁一兩 柏子仁一兩 天冬一兩 麥冬一兩 當歸一兩 五味子一兩。

【用法】研成細末,蜜丸,如梧桐子大,朱砂為衣。每臨睡前,服用三錢,燈心湯送下。

【功效】滋陰養心,鎮靜安神。

【適應證】陰虛血少.虛熱煩躁,口干咽燥或口舌牛瘡,大便秘結,失眠、夢遺、心悸、健忘,精神不振,不耐思慮,舌紅少苔,脈象細數。

【禁忌】陰陽兩虛,消化不良,飲食少思.大便溏瀉的患者不宜用。

【方義】本方是臨床常用的一張療劑,對于陰虛血少、津液不足所引起的虛熱虛煩、口干咽燥、大便秘結、失眠夢遺、心悸健忘諸癥,確有良好的療效。方中生地黃、元參、天冬、麥冬;補陰滋液,生津潤燥;丹參、當歸補血養心,人參補益心氣;朱砂、茯苓、遠志、棗仁、柏子仁,寧心安神;五味子合棗仁,收斂心氣;桔梗利膈,引藥上行。若于方中去五味子,加菖蒲四錢,開心除痰,也叫天王補心丹,治前方虛煩較甚。

此外,根據臨床體會,本方對于心臟病,癥現眩暈不寐者,用之可緩解臨床癥狀。

一貫煎(新增)

一貫煎中用地黃,沙參杞子麥冬匡,

當歸川楝同為劑.肝腎陰虛服此良。

【來源】《柳州醫活》。

【藥物】北沙參麥冬 當歸身各三錢 生地黃六錢至一兩五錢甘杞子三至六錢 川楝子一錢半。

【用法】水煎,去滓,溫服。口苦燥者,加酒炒川連三至五分。

【功效】養陰清肺,滋腎柔肝。

【適應證】肝腎陰虛,津液虧乏,以致血燥氣滯,咽喉干燥,脅肋攻痛,胸腹脹,脈細數或虛弦,舌紅光燥者。

【禁忌】胸悶苔膩或兼有停痰積飲者忌用。

【方義】本方是養陰清肺、滋腎柔肝的一張名方,對于肺虛不能生水,腎陰不足涵木,肝木疏泄條達之性紊亂,以致肝氣恣肆橫逆,而小現的咽干喉燥、脅肋攻痛或胸腹脹種種病癥,都有一定的效果。但必須見到舌無苔,質光紅,干燥無津,脈細數或虛弦,方為對證。倘若脅痛脘脹,而舌苔白膩,脈濡細或細滑,多因痰涎濕濁阻遏氣機所致,治應芳香行氣,溫化痰濁,而絕對不宜應用本方。臨證之時,必須明辨。

本方沙、麥、歸、地、枸杞,生津補血,養陰清肺,滋腎生肝,配合川楝子疏肝利氣,則肺行清肅,陰液得充,肝木條達,肝氣得平,于是脅痛等癥自除。《沈氏女科輯要箋正》說本方是“涵養肝陰無上良藥”,殆即指此而言。至于方下指出口苦而燥者加川連,是取其清瀉郁火。黃連本屬苦燥之性,這里用它與大隊養陰之藥配伍,反有潤燥的作用。這正是辨證用藥的巧妙之處.初學者能于此等處多加體會,最為要著。此外,肝陽亢旺者,加生牡蠣(一兩),生白芍(三錢);脘脹甚者,加麩炒枳殼(八分),生麥芽(四錢),其效可更好。

黃芪鱉甲散

黃芪鱉甲地骨皮,艽菀參苓柴半知,

地黃芍藥天冬桂.甘桔桑皮勞熱宜。

【來源】《衛生寶鑒》。

【藥物】蜜炙黃芪五錢(三錢) 炙鱉甲五錢 天冬五錢(三錢)秦艽三錢 柴胡三錢(一錢半) 地骨皮三錢 茯苓三錢 桑白皮三錢半 紫菀三錢 半半夏三錢半(二錢) 芍藥三錢半(三錢) 生地黃三錢半 知母三錢半(二錢) 炙甘草三錢半(一錢) 人參一錢半 桔梗一錢半 肉桂一錢半(一錢)。

【用法】水煎服。

【功效】滋陰清熱,益氣健脾,止咳化痰。

【適應證】虛勞煩熱,肢體倦怠,咳嗽咽干,痰少,白汗,食欲不振,或午后潮熱,舌淡、尖紅赤,脈虛數。

【方義】本方適用于虛勞氣陰兩虛,尤以陰虛為甚,而現肝旺、肺虛不能清肅的證候。鱉甲、天冬、牛地黃、芍藥、知母,滋陰生津,補益腎水,且鱉甲、知母兼能清肺肝虛火;黃芪、人參、肉桂、茯苓、甘草.助陽益氣,補肺健脾;紫菀、半夏、桑皮、桔梗,止嗽化痰,且桑、桔并能清肅肺熱;地骨皮、秦艽、柴胡,疏肝散熱除蒸。總的說來,本方藥味較多,具有滋陰生津、疏肝清熱、散郁除蒸、清肺止嗽以及補氣健脾等多種作用,臨床應用時必須隨癥靈活變通,不必拘執應用全方。

其次,方中佐用肉桂一味.很有深意:不但用它助陽,引虛火歸原,并且取其辛熱芳香之性,振奮脾陽,促進消化吸收,以免滋陰膩滯諸藥泥于中焦不化。這是值得加以學習的一種配伍方法。

秦艽扶羸湯

秦艽扶贏[21]鱉甲柴,地骨當歸紫菀偕[22]

半夏人參兼炙草,肺癆蒸嗽服之諧[23]

【來源】《仁齋直指方》。

【藥物】柴胡二錢秦艽一錢半人參一錢半 當歸一錢半 炙鱉甲一錢半 地骨皮一錢半 紫菀一錢半夏一錢 炙甘草一錢。

【用法】加生姜一片,大棗二枚,水煎服。

【功效】滋陰益氣,清熱除蒸,止嗽化痰。

【適應證】肺癆骨蒸,或覺寒,或覺熱,四肢疲乏.體虛白汗,咳嗽,甚或音嗄咳不出聲,脈象虛數。

【方義】秦艽扶贏湯和黃芪鱉甲散.二方所治略同,都適用于陰虛肝旺、肺虛不能清肅的證候。所不同者,黃芪鱉甲散證的肺虛咳逆和潮熱比秦艽扶贏湯證較甚而已。因此秦艽扶贏湯同樣用鱉甲、柴胡、秦艽、地骨皮,疏肝斂陰。清熱除蒸;用人參、甘草補氣和中,紫菀、半夏止嗽化痰;并加當歸養血和血,以助鱉甲養陰,加生姜、大棗調和營衛,以解或寒或熱之證。

秦艽鱉甲散

秦艽鱉甲治風勞,地骨柴胡及青蒿,

當歸知母烏梅合[24],止嗽除蒸斂汗高[25]

【來源】《衛生寶鑒》。高超。

【藥物】鱉甲一兩(五錢) 地骨皮一兩(四錢) 柴胡一兩(一至二錢) 秦艽五錢(三錢) 知母五錢(二錢) 當歸五錢(三錢)烏梅一個 青蒿五葉(二至三錢)。

【用法】水煎服。

【功效】滋陰清熱、斂汗。

【適應證】骨蒸潮熱,唇紅頰赤,口干咽燥,或脅肋脹痛,消瘦,盜汗,嗆咳,舌紅少苔,脈象細數。

【方義】本方主治陰虛肝旺,虛火上炎,因此方中重用鱉甲、柴胡、知母、青蒿、秦艽及地骨皮等藥,以疏肝解郁,清熱除蒸,并用當歸一藥,和血行血,以助鱉甲疏肝解郁。至于烏梅一味,既能斂肝,又可止汗。

本方在臨床上.一定要見到陰虛骨蒸、午后熱度上升較高、口干咽燥、脅肋脹痛、舌紅少苔、脈細數等肝旺火升的癥狀,使用方為合拍。如果陰虛而以肺經癥狀為主者,應另選他方,本方不宜應用。至于有些醫家說本方有“止嗽”的作用.這恐怕是指治療因為肝火上熏咽喉所引起的輕度嗆咳,有時可以取效。若是屬于肺癆咳嗽,絕不是本方所能取效,當用麥冬、炙百部、川貝母等藥,以清肺止嗽化痰。

紫菀湯

紫菀湯中知貝母,參苓五味阿膠偶[26]

再加甘桔治肺傷,咳血吐痰勞熱久。

【來源】王海藏。

【藥物】炙紫菀一錢(三錢) 阿膠一錢 蛤粉炒成珠(三至四錢) 知母一錢 貝母一錢 桔梗五分(一錢) 人參五分(一生二錢) 茯苓五分(三錢) 甘草五分五味子二十粒。

【用法】水煎服。

【功效】補肺潤燥,止咳化痰。

【適應證】勞熱久嗽,口干咽燥,痰中帶血,形體消瘦,四肢無力,精神不振。

【方義】本方的治療重點是補肺潤燥,故用紫菀、阿膠為主藥,潤肺補虛,消痰止嗽,以止肺中出血;并以知貝二母,潤燥清化熱痰;人參、茯苓,培土生金,補脾益肺;甘草、桔梗,利咽止嗽,載藥上行脾、肺;五味子滋補腎水,收斂肺氣。

百合固金湯

百合固金二地黃,元參貝母桔甘藏,

麥冬芍藥當歸配,咳喘痰血肺家傷。

【來源】《醫方集解》。

【藥物】生地黃二錢 熟地黃三錢 麥冬一錢半 百合一錢 炒芍藥一錢 當歸一錢 貝母一錢 生甘草一錢 元參八分 桔梗八分。

【用法】水煎服。

【功效】滋陰養血,補肺,止咳。

【適應證】肺腎陰虛,虛火上炎。咽喉干燥疼痛.咳嗽氣喘,痰中帶血,手足心發熱.舌紅少苔,脈象細數。

【禁忌】脾陽不振,大便泄瀉,飲食少思的患者忌用。

【方義】百合固金湯,是滋陰補肺,壯水益腎,兼能養血止嗽的方劑。方中生熟二地黃,補腎滋陰,退虛熱;元參協同二地黃壯水生津;百合補肺,麥冬潤燥清虛熱,貝母散肺郁,除痰;當歸、白芍,養血、和血、補陰;甘草、桔梗,利咽止嗽,載藥上浮。

百合固金湯證如果兼有食納減少者,可用砂仁八分拌炒熟地黃,或再加陳皮一錢半,因為砂仁、陳皮二藥功能理氣舒脾,可免地黃滋膩滯于中焦,影響消化吸收。

補肺阿膠散

補肺阿膠馬兜鈴,鼠黏甘草杏糯停[27],

肺虛火盛人當服,順氣生津咳哽寧[28]

【來源】《小兒藥證直決》。

【藥物】阿膠(蛤粉炒)一兩半(五錢) 馬兜鈴(焙)一兩(三錢) 炙甘草一兩(一錢) 炒牛蒡子一兩(二至三錢) 杏仁七錢(三至四錢) 糯米一兩(五錢)。

【用法】水煎服。

【功效】補肺清熱,滑痰止嗽。

【適應證】肺虛火盛,津液受傷,口干咽燥,痰少嗽出不爽,或痰中夾血,或嗆咳微喘,脈象細數。

【禁忌】肺虛無熱或表寒咳嗽者。

【方義】本方名為“補肺”,實質上是補中寓瀉。所謂補者,是指阿膠養陰補肺,糯米、甘草培土生金;所謂瀉者,是指馬兜鈴、杏仁瀉肺降氣,清熱除痰,牛蒡子宣肺,潤燥滑痰。肺陰得補,津液自復,便可使口干咽燥、咳嗽帶血自除;肺氣得降,痰熱能清,即可使咳痰不爽、嗆咳而喘得解。補肺和瀉肺雖然是兩回事,但在這里關系極為密切。由于肺虛邪熱襲踞而咳逆上氣,必須用兜鈴等味瀉肺清肅邪熱,使邪熱清降,補肺的阿膠等藥才能充分發揮補肺的作用。這就是古人方名補肺,而藥用補中寓瀉的道理。近世有些醫者,組方往往追求純補純瀉,殊不及古人配伍之周到。

三、小結

本章共計介紹了方劑33首,附方20首。其中不僅包括補氣、補血和補陰、補陽的方劑,并且包括部分專于調補某些臟腑的方劑。

在補氣方面,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獨參湯三方,雖然都具有補氣的作用,但主治重點各有差異。四君子湯補氣健脾,主治中氣虛弱、脾胃運化功能不良所引起的一切病證;補中益氣湯,補中益氣,調補脾胃,主治勞役傷脾及清陽下陷所引起的各種證候;獨參湯,重用人參,力專補氣,治療一切氣虛暴脫,或大失血導致的氣脫病變。保元湯和生脈散的功能,適成對比,前者補氣溫陽,主治虛勞元氣不足以及天花氣陽兩虛之證,而后者滋陰生津、補氣,適用于暑季汗出過多,津液受損以及久咳肺虛陰傷等證。小建中湯、參苓白術散、升陽益胃湯三方,則著重于調補脾胃,除小建中湯外,并兼能補氣。這三張方子,在適應證方面,各有特點。小建中湯,溫中補虛,和里緩急,適用于虛性腹痛等癥;參苓白術散,健脾滲濕,益氣調中,適用于脾胃虛弱,微有濕滯,食納減少,大便溏瀉諸癥;升陽益胃湯,補氣、升陽益胃,祛濕鎮痛,適用于脾胃虛弱、內外濕滯、中陽下陷,以致食少便溏或腹痛、體表疼痛等癥。人參蛤蚧散和妙香散,一補肺益氣,化痰定喘,一補氣安神,解郁和脾。前者適用于久病咳喘,身體瘦羸,或咯吐膿血等癥;后者可治驚悸恍惚,盜汗遺精等癥。此外,益氣聰明湯,補氣升陽,聰耳明目,用治氣虛耳聾目障等癥。

關于補血的方劑,主要是四物湯和當歸補血湯。四物湯,補血調經,主治營虛血滯,以及婦女月經不調等癥;當歸補血湯,補氣生血,取陽生陰長之意,主治血虛兼有氣虛,或血虛發熱,證似白虎,但其脈洪大而按之無力。人參養營湯、歸脾湯及養心湯,三方或多或少具有補氣補血的功用,并且還都能養心安神。人參養營湯,著重于雙補氣血;而歸脾湯,除能補氣補血,調補心脾之外,更能安神定志;養心湯,只是略具補氣作用,而主要在于補血養心,安神定志。這是三方的同中之異。

在溫補腎陽方面,有金匱腎氣丸、右歸飲、還少丹、斑龍丸、龜鹿二仙膠、河車大造丸等方劑。其中金匱腎氣丸和右歸飲雖然都能溫補腎陽,但前者補中寓瀉,而后者單一于補。所以適應的范圍,前方較廣,后方較狹。還少丹一方,溫補脾腎,適應于脾腎兩虧,尤以腎陽不足,以致腰膝酸軟、遺精、陽痿早泄、飲食無味諸癥。而斑龍丸,是專于峻補元陽的方劑,適用于腎中真陽不足,腰軟腳弱,陽痿早泄,滑精等癥。龜鹿二仙膠和河車大造丸二方,既能補陰,又能補陽,適用于陰陽兩虛的病證。不過后者滋陰壯水的功用,比前者略強。

關于補陰的方劑,六味地黃丸和左歸飲二方,可以說是補腎滋陰的主方。不過前者有補有瀉,而后者純補無瀉。虎潛丸,補陰壯水,清熱,強健筋骨,適用于腎陰不足,濕熱下陷,筋骨痿軟,或骨蒸勞熱。七寶美髯丹,兩補肝腎,適用于肝腎不足,須發無華,或遺精、腰腿酸軟等癥。炙甘草湯,滋陰養血,適用于陰虛血少、心動悸、脈結代,以及虛勞肺痿、久咳不止等癥。此外,天王補心丹一方,功能養心滋陰,鎮靜安神,主治血虛、陰分不足、心悸健忘等癥。一貫煎養陰清肺、滋腎柔肝,適用于陰液虧乏、咽喉干燥、胸脅攻痛等癥。

在滋陰清肺、除蒸止嗽及補肺方面,共有六首方劑,其中黃芪鱉甲散和秦艽扶羸湯二方所治略同,都適用于陰虛肝旺,肺虛不能清肅的證候。但黃芪鱉甲散證肺虛咳逆較秦艽扶羸湯證為甚。至于秦艽鱉甲散,主治在于陰虛肝旺以致骨蒸、嗆咳等癥,與前二方所治有別。這三方都用柴胡、鱉甲、知母、地骨皮,都具有散郁除蒸的作用,其中尤以秦艽鱉甲為勝。紫菀湯、百合固金湯、補肺阿膠散三方,都具有補肺止嗽的作用。不過,紫菀湯,補肺兼能益氣;百合固金湯,補肺兼能滋陰養血;補肺阿膠散,補肺兼能清熱生津。這又是三方的不同之處。

此外,關于附方,大多是在正方的基礎上加減而成的。所以有些附方的功用,與所屬正方的功用相比出入不大。但也有一些附方與正方的出入很大。例如,金匱腎氣丸,本來是溫補腎陽的方劑,假使除去附、桂二味,名為六味地黃丸,就成為滋補腎陰的方劑了。可見附方雖然大多是正方的加減,但有時這種加減很有效法的意義,因此附方也值得我們細心體味。

[1]中和義:功用平和,不偏不倚。

[2]比:這里作“和”或“齊”字之義解。

[3]益以:加用。

[4]餌:食餌,又可作服用解;陽虛餌,陽虛的服用。

[5]擅:擅長、專長。

[6]易:更換。

[7]脾神:脾臟功能。

[8]持剛:持,扶助;剛,剛強。持剛二二氣.即扶助增強腎氣、胃氣、肺氣。

[9]斟:作動詞“取”“用”之意。

[10]腹冷:腹中虛寒冷痛。

[11]瘥:痊愈。

[12]名亦爾:亦,也,作副詞;爾,這樣,作指示代名詞。名亦爾,名稱也是這樣。聯系前文,意即小建中湯增入黃芪。名稱也叫“建中湯”,不過在前而冠上“黃芪”二字而已。

[13]沉疴:久病、慢性病,或重病。

[14]哦:吟讀。

[15]血家百病:血分的許多病變,如血虛、月經病等。

[16]趨:行。熱下趨,意言虛熱下行歸于本源。

[17]斑龍:鹿的別名。本方重用鹿角,所以名叫“斑龍丸”。

[18]玉龍關下:玉龍原指鏤玉為龍。這里作為形容詞。玉龍關下,意指斑龍丸功能大補關下元陽(所謂關下,即是臍下三寸的關元穴之下——元陽之處所)。

[19]守真:葆其真元之氣。最守真,意即最能保養真元。

[20]氣精神:即精、氣、神。這三者是人體賴以活動的根本,所以稱為三寶。

[21]扶贏:扶是扶助,贏是虛弱。扶贏,就是扶助虛弱的意思。

[22]偕:同用。

[23]諧:和諧,意指服用本方之后,可使勞嗽諸癥平和。

[24]合:合用、配合。

[25]高:指本方止嗽除蒸斂汗的效果

[26]偶:配偶,配合。

[27]停:停止,意指本方藥物止于此。

[28]寧:安寧。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德化县| 承德市| 西华县| 平江县| 安龙县| 左权县| 聊城市| 泰宁县| 嫩江县| 大悟县| 阳朔县| 米泉市| 龙游县| 淮阳县| 昌宁县| 沐川县| 常山县| 辽源市| 望都县| 额尔古纳市| 鹤峰县| 通州市| 志丹县| 来凤县| 山丹县| 龙口市| 晋中市| 墨竹工卡县| 申扎县| 郓城县| 大同市| 喀喇沁旗| 罗平县| 镇江市| 玛多县| 江北区| 图木舒克市| 阿图什市| 自治县| 锦州市| 澜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