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4 供應鏈金融的形成與演進

隨著對貿易融資和物流金融的深入研究以及實踐的發展,供應鏈金融逐漸被人們廣泛關注和認同。嚴格意義上講,供應鏈金融雖然與貿易融資和物流金融有一定的關聯,但是兩者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差異:首先,在產融結合的方式上存在差異。貿易融資和物流金融雖然都是產融結合的形態,但是不同于供應鏈金融,前兩者在結合企業運營維度上存在著不足。貿易融資是企業商流與資金流的結合,在結合的過程中,融資方對物流的管理和把握能力相對較弱。同理,物流金融更多的是物流活動與金融活動的結合,在這一結合過程中,融資方對企業間發生的貿易活動知之甚少(宋華,2015)。而這種狀態容易產生違約風險,這是因為貸方對中小企業的業務信息了解得不全面,在存在道德風險的狀況下,機會主義行為使得對風險控制的程度下降。確切地講,在實踐中,單純的貿易融資或者物流金融,容易出現通過虛構貿易行為或者利用虛假物流騙取資金的情況。而供應鏈金融則避免了上述問題,其在開展金融活動中高度強調對商流、物流的并行控制,因而,供應鏈金融中的信息廣度和豐富度要比貿易融資和物流金融更強。其次,在金融服務的范圍上存在差異。貿易融資或者物流金融往往是針對某一筆貿易或者動產產生的金融服務,面向的是單一企業,較難覆蓋供應鏈運營全流程,或者說金融服務活動沒有能夠覆蓋供應鏈的各個環節。而供應鏈金融則不同,它是基于供應鏈整體業務活動定制的金融服務,能夠從系統上把握內部和外部供應鏈管理的各個方面,因而,金融服務的范圍更廣。正是因為供應鏈金融不同于以往的貿易融資和物流金融,理論界和實務界開始探索供應鏈金融的內涵和特質。

1.4.1 供應鏈金融內涵探索

供應鏈金融是供應鏈與金融兩個領域交叉產生的創新。長期以來,供應鏈一直被認為是運營管理的主要內容之一,因此當供應鏈中的物流與信息流整合已經被許多學者探討并在實踐中得到廣泛應用之時,供應鏈中的資金要素卻長期被學者們忽視。然而近年來,供應鏈中的資金流激發了越來越多的學者的興趣(Pfohl&Gomm,2009; Hofmann&Kotzab,2010)。學者們開始考慮是否有可能將供應鏈中的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協同起來,共同創造價值。Timme等(2000)較早探討了供應鏈金融這一概念的內涵,認為供應鏈金融就是為實現供應鏈的整體目標,供應鏈中的一些參與方積極與供應鏈外部的金融服務提供商(銀行、保理等)進行協作,并在協作過程中將供應鏈內部的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以及供應鏈運營過程、供應鏈其他參與主體和全部資產狀況納入考慮。之后很多學者開始探索供應鏈金融的內涵,形成各具特色的供應鏈金融定義。Gelsomino等(2016)認為要區分不同類別的供應鏈金融,需要考慮各定義中是否涉及兩個方面的因素:一是金融機構發揮的作用;二是供應鏈金融的范圍,即是否僅僅涉及反向保理,是否涉及供應鏈運營中的庫存優化,以及是否涵蓋固定資產融資等。第一個因素主要是考慮了供應鏈金融中金融機構的作用,有些研究認為供應鏈金融是指金融機構提供的一系列短期資金解決方案,關注的是供應鏈交易中的應收以及應付,在這種狀況下,貸方的直接參與成為供應鏈金融的必要因素。第二個因素主要考慮的是供應鏈金融可能的業務范圍,有些研究不僅認為供應鏈金融是一系列短期資金解決方案,而且僅僅就是保理性業務,是服務于買方對供方的資金優化(反向保理)。而另一些研究則認為供應鏈金融涉及協同性庫存管理。對供應鏈運營中庫存以及應收應付的管理意味著供應鏈金融強調的是對供應鏈整個運營資金的管理。甚至有些研究更拓展了對供應鏈金融的理解,即供應鏈金融不僅是對整個鏈條的運營資金管理,而且還包括了固定資產融資(Gomm,2010; Hofmann, 2005; Pfohl和Gomm,2009)。目前代表性的供應鏈金融的定義和理解如表1-1所示。

表1-1 代表性的供應鏈金融內涵界定

續前表

續前表

資料來源:GELSOMINO L M, et al.,2016.Supply chain finance:a literature review.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Logistics mnagement,46(4):348-366.

從以上對供應鏈金融內涵的探索可以看出,供應鏈金融發展至今,已經是一個較為廣義的金融服務概念。首先,金融活動的開展是針對產業供應鏈的特定業務而展開的,其基礎是產業供應鏈運營,一方面金融是為產業活動服務,另一方面不同的業務特點以及不同的參與者都會對金融服務產生差別化的價值訴求。其次,供應鏈金融的宗旨在于優化整個產業的現金流,縮短現金流量周期(cash to cash cycle),讓利益各方都能用較低資金成本實現較高的經營績效,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供應鏈金融不僅僅是融資借貸,它包括更為廣義的金融服務活動,通過各類組織之間的協同,也包括金融機構和技術服務商共同為產業供應鏈服務。最后,供應鏈金融具有優化和發展供應鏈的能動作用,良好的供應鏈金融服務不僅能解決資金問題,而且能幫助產業打造更具競爭力的供應鏈體系。因此,供應鏈金融實質上是供應鏈參與各方緊密合作,依托供應鏈運營(供應鏈交易、物流和信息流),開展金融業務,加速整個供應鏈資金流動,同時又通過金融業務的創新和管理,更及時有效地推動產業供應鏈的發展。

1.4.2 供應鏈金融實踐演進

自從供應鏈金融得到實務界和理論界的關注,其運營模式在最近這些年得到了迅猛發展,逐步形成了不同的發展階段。具體講,要把握供應鏈金融的發展階段和過程,以及相應特點,需要從兩個維度來加以判別,一是供應鏈金融涉及的主體以及地域范圍,亦即供應鏈金融活動中所涉及的參與主體的多樣性程度,有些供應鏈金融活動可能僅限于供應鏈中有限的組織和企業,而另一些供應鏈金融活動可能涉及了多種類型、多個數量的組織或企業。與此相關,由于可能涉及的組織和企業類型和數量較多,因此,金融活動的發生會在不同地域同時展開。二是供應鏈金融方案的成熟度以及活動的范圍。這主要指的是供應鏈金融方案能否覆蓋供應鏈全流程業務要求,由于供應鏈運營涉及采購、生產、分銷、銷售、退貨等各個流程和各個環節,因此,供應鏈金融如果能夠綜合考慮各種業務形態的特點,提供一體化的金融服務方案,其成熟度就會提高。基于上述兩個維度,供應鏈金融在實踐和理論層面形成了四個發展階段。

從供應鏈金融實踐看,供應鏈金融演進發展的四個階段分別是:金融機構推動的供應鏈金融、產業企業推動的供應鏈金融、專業平臺推動的供應鏈金融以及金融科技推動的供應鏈金融(見圖1-2)。

圖1-2 供應鏈金融實踐演進

第一階段是金融機構推動的供應鏈金融。這一階段嚴格意義上講就是貿易金融和物流金融的運用。在這一階段中,供應鏈金融的主要推動者是傳統的金融機構,諸如商業銀行、保理商等,金融機構通過與產業供應鏈中的核心企業結合來開展金融服務,控制相應的金融風險。具體地,在這一階段中,金融機構推動的供應鏈金融主要采用M+1+N的形式,“1”指的是供應鏈中的核心大企業,“M”和“N”分別是產業供應鏈中核心大企業的供應商和客戶。M+1+N指的是金融機構依托核心大企業的信用,批量開發M個供應商和N個客戶的金融服務。從該階段的業務形態看,主要是三大類別的金融服務:一是基于應收賬款或應付賬款等開展的金融服務,這主要包括保理業務、反向保理、反向采購、保理池融資、票據融資等產品;二是基于庫存或者動產而開展的金融服務,如靜態抵質押、動態抵質押、標準倉單質押、普通倉單質押等產品;三是基于預付而開展的金融服務,如先票/款后貨融資、保兌倉等產品。這一階段控制風險的手段主要是基于核心企業的信用以及金融機構對于核心企業上下游的征信,從供應鏈運營的角度看,作為供應鏈金融推進者或者服務商的金融機構并沒有真正參與到供應鏈業務的運作過程中,或者說它們沒有介入實際的供應鏈交易、供應鏈物流,因此,沒有直接獲取、監控和掌握供應鏈信息。

第二階段是產業企業推動的供應鏈金融。與第一階段不一樣,該階段推動供應鏈金融服務的組織不再是傳統的金融機構,而是產業中的核心企業,諸如產業供應鏈中的生產制造企業、分銷服務提供商或者具有競爭力的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業,它們基于自身的供應鏈運營體系,向自己的供應商或者客戶提供綜合性的金融服務。這一階段的金融業務形態較為豐富,從核心企業向金融機構提供擔?;蛘咄扑]戰略供應商/客戶,發展到向客戶提供動態貼現(dynamic discounting),以及提供買方或者賣方信貸。值得提出的是,這一階段的供應鏈金融業務既可能需要金融機構的配合(諸如提供統一授信),也可能直接由產業核心企業向下游客戶提供信用服務,這在實踐中主要表現為動態貼現。動態貼現是供方向買方提供的可靈活決定買方如何、何時支付給供方,從而換取所采購產品或服務的低價格或折扣的方式(prime revenue)。所謂的“動態”指的是買方支付的期限不同,所獲得的折讓率不同,亦即支付越早,折讓越大。在這一階段,風險控制主要基于產業核心企業所掌控的貿易流、物流和信息流,正是因為產業核心企業要比傳統金融機構更了解供應鏈的業務和運營,因此,基于供應鏈業務管理的金融活動,更容易解決信息不對稱以及相應的道德風險和機會主義行為等問題,從而有效地控制風險。

第三階段是專業平臺推動的供應鏈金融。在這一階段供應鏈金融的形式逐漸脫離以核心龍頭企業為主導的供應鏈金融,轉向以專業化的平臺為中心的供應鏈金融。第一,在推進主體上,這種平臺化的供應鏈金融,變成了生態和平臺的建構者,某種意義上講,這種平臺建構者既不是產業運營的買方或者買方,也不是金融機構,而是相對獨立的第三方。第二,在業務流程管理上,供應鏈金融的推進者并不是供應鏈運營的直接運作者,因此,其業務流程的管理主要是維護產業供應鏈運行的秩序,確立合理的交易和物流規則,進行全方位的價值鏈流程管理。第三,在信用體系的建設上,它注重的不是單個企業的信用,而是整個網絡生態的信用。之所以會出現專業平臺推動的供應鏈金融,其原因在于:首先,第二階段的供應鏈運營和金融活動是由產業的龍頭核心企業來推動和管理的,其服務的對象往往是其直接上下游的合作伙伴,這是一種“鏈條”化的供應鏈金融,而無法聚合更為廣泛的供應鏈參與者,特別是無法有效實現同行業的融合合作(即鏈和鏈的合作)。其次,產業中除了核心龍頭企業之外,還有一些準大型企業,甚至偏中型企業,這些企業在行業中也具有一定的競爭力,但是它們缺乏足夠的資源和能力去建構供應鏈服務體系,并且與金融機構合作為其上下游客戶企業提供金融服務。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平臺化的供應鏈金融得以涌現,而且從某種意義上講,專業平臺推動的供應鏈金融更能夠體現金融為中小微企業服務的公平性和公正性。因為一方面它能使每一個供應鏈金融參與者更為平等地介入供應鏈服務平臺,了解把握相應的信息,而不完全是由核心企業來控制和管理平臺,后者如果沒有合理的規范,容易形成由核心企業壟斷產業信息,就會產生另外一種形式的信息不對稱;另一方面,平臺化的供應鏈金融是通過獨立、專業的服務平臺將眾多的產業企業、金融機構和其他參與方整合在一起,能夠更為有效地形成供應鏈金融服務市場,從而避免某些核心企業利用供應鏈金融名義盤剝供應商。第三階段的供應鏈金融由于聚合了眾多的參與方,因此,其金融業務具有高度的融合特點,所謂融合指的是一方面產業活動與各種金融產品之間的高度結合,另一方面不同金融產品形成組合體系服務于產業供應鏈運營的需求,如同融資借貸、資產證券化、保險、基金等各類金融組織和產品高度結合,相互協同服務于特定的產業場景。在風險管理和控制方面,這一階段的風險管理主要是基于網絡結構和網絡關系的,也就是基于每個組織或企業在網絡中的角色、發揮的作用以及實現的邊際貢獻,同時考慮相互之間業務往來的狀態,綜合性地管理和控制風險。從一定意義上講,一方面它要比其他階段更容易掌握中小企業的狀況,提供定制化的金融服務,然而另一方面對于生態管理的要求,特別是信息化管理的程度,它要更為復雜和艱巨。

隨著第三階段供應鏈金融的逐步發展,近年來在供應鏈金融實踐中,逐步演化到了第四階段,即通過金融科技來強化推動供應鏈金融。第四階段與第三階段嚴格意義上不是明確的斷代劃分,而是一種遞進關系,或者說隨著專業平臺推動供應鏈金融的深化,自然地越來越開始關注和強調金融科技在其中的關鍵作用。金融科技是金融領域的所有技術創新,供應鏈金融借助于這些技術能夠幫助組織和企業更有效、更透明、更可靠地開展金融服務。這表現為越來越多的專業技術平臺通過融合性的技術手段,如人工智能(AI)、區塊鏈(blockchain)、云計算(clouding)以及大數據(big data)來推動供應鏈金融服務。這時其業務的開展以及風險的控制不完全基于業務網絡結構或強交易關系,而是逐漸融合了數字信息來推進供應鏈金融。這種新型的供應鏈金融形態產生的結果,一方面使得金融業務更具效率和效益,另一方面金融服務的開放性(能有更多的主體介入供應鏈金融業務中)、均衡性(不同的組織能夠均衡獲取、分析和掌握生態企業的信息和狀態)和公平性(供應鏈金融能夠惠及不同性質、規模的企業以及整個供應鏈全流程,包括綠色供應鏈)會逐漸增強。這一狀態已成為目前供應鏈金融實踐發展的最新趨勢。

1.4.3 供應鏈金融理論演進

與供應鏈金融實踐演進并行,對供應鏈金融的理論探索也經歷了從金融導向,經供應鏈導向,逐漸向網絡生態導向和金融科技導向演化(見圖1-3)。

圖1-3 供應鏈金融理論演進

學術界關于供應鏈金融的研究長期以來可以劃分為金融導向和供應鏈導向(Gelsomino et al. ,2016),最初的供應鏈金融研究大多屬于金融導向。金融導向的研究認為供應鏈金融是一系列的創新金融方案[(Camerinelli, 2009);(Chen&Hu,2011)],根據這一觀點,認為金融機構在供應鏈金融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金融導向研究的另一個特點是,它們將供應鏈金融活動視為短期性融資過程,或者說是基于應收賬款和應付賬款產生的融資解決方案。Lamoureux和Evans(2011)認為觸發供應鏈金融的活動主要是貿易過程中發生的事件,諸如訂單接收、航運、開立票據以及到期支付等。More和Basu(2013)同樣認為供應鏈金融根據活動過程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即裝船前融資、在途融資以及發運后融資。在金融導向的研究中,還有一種觀點更為嚴格地將供應鏈金融看作是買方驅動的關于運營資金的解決方案,也就是反向保理(Wuttke et al. ,2013)。此外,Kouvelis和Zhao(2017)研究了供應鏈金融中供需雙方不同的信用評級狀況下的融資形態,其研究認為,在供應商和零售商構成的供應鏈中,如果供應商的信用評級超過一個閾值,供應商收取零利率將使得交易信用比銀行貸款便宜。否則,供應商會收取嚴格的正利率,在這種狀況下,貿易信貸和銀行貸款的綜合使用要比純貿易信貸更符合存貨融資的要求。而這個閾值受零售商運營資金狀況、供應商資金狀況以及產品毛利的影響。

供應鏈導向的研究與前一類不同,該類研究認為供應鏈金融是立足于供應鏈運營而產生的,即通過整個供應鏈的庫存優化降低運營資金需求,產生融資行為,或者將運營資金轉移給以較低成本獲得資金的供應鏈參與者。Pfohl和Gomm(2009)在提出供應鏈金融的概念模型時就立足于供應商管理庫存(VMI)的情境。Randall和Farris(2009)分析了供應鏈兩個參與者之間的庫存轉移對供應鏈金融的影響。值得提出的是Hoberg等(2017)運用二手數據分析了資金約束對于庫存管理是否會產生影響,也就是說企業在從事庫存決策時是否考慮到了資金成本,其研究發現受資金約束的企業并沒有能夠降低庫存,相反資金約束越少的企業庫存越低,其研究揭示了目前的資金約束狀況尚未被納入供應鏈庫存管理和決策過程中。供應鏈導向的研究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比較關注融資的客體對象(諸如抵質押物),也就是供應鏈運營中的經營物是開展供應鏈金融的基礎,如Gomm(2010)以及Pfohl和Gomm(2009)就提出供應鏈金融同樣適用于固定資產融資(為每個生產解決方案或者聯合投資物流資產而融資支付)。供應鏈導向與金融導向研究還有一個不同之處在于,后者認為金融機構是供應鏈金融業務的真正促進者,而前者則拓展了這一范圍。對供應鏈導向的研究立足于供應鏈運營以及以經營物為基礎而展開的金融服務,因此,推進和發展供應鏈金融服務的主體可能是供應鏈運營中的組織者(包括生產企業、分銷企業或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業)。金融機構盡管也積極地參與了這個過程,但不一定是供應鏈金融的主導者。

近年來隨著供應鏈金融實踐的發展,理論界逐漸意識到之前供應鏈導向研究的潛在問題。這主要是以往的供應鏈導向研究關注的是運營中的某些環節(如庫存轉移)或資產(如抵質押物)引發的金融服務,忽略了從整個供應鏈的視角來分析供應鏈金融開展的條件、情境和創新模式(Caniato et al. ,2016)。此外,供應鏈導向雖然拓展了金融服務的促進者,但是沒有明確專業化的平臺企業或服務商的作用(Song et al. ,2018)。正是從這一認識出發,近一年來的供應鏈金融研究開始轉向第三階段,即網絡生態導向的研究。這一階段的研究有三個特點:第一個特點是開始關注供應鏈金融開展的情景因素,也就是在什么樣的供應鏈情境中會發生供應鏈金融行為。Song等(2016)探索了中小企業的供應鏈網絡特性(中小企業在業務網絡中的強連接和弱連接)對于融資的影響作用,特別是豐富的弱連接是中小企業獲得融資的關鍵。Caniato等(2016)則提出供應鏈中企業之間的合作程度、談判力、數字化的程度以及金融服務的吸引力等都是成功實施供應鏈金融解決方案的促進因素。網絡生態導向的第二個特點是探索供應鏈整合以及供應鏈參與者之間的合作狀態對于融資服務的作用。要成功實施供應鏈金融,一方面需要實現企業內部的協同(供應鏈業務部門與金融部門之間的協同),實現企業金融戰略整合;另一方面需要實現供應商與買方之間的協同(包括供需信息的分享和供需金融的整合),只有這兩個方面同時實現,才能實現良好的融資績效(Wandfluh, Hofmann&Schoensleben,2016)。而Wuttke等(2016)的研究表明不是所有的供應鏈金融都能產生正效應,供應鏈金融什么時候開展以及能否產生效應主要取決于買賣雙方業務開展過程中協商的支付條款和采購量,采購量越大、支付周期越長,越需要及早采用供應鏈金融服務。網絡生態導向的第三個特點是明確了專業化服務企業在供應鏈金融中的推動作用。這表現為在理論研究中正式提出了金融服務提供商(financial service provider, FSP)的概念。Silvestro和Lustrato(2014)第一次提出了金融服務提供商在供應鏈整合中的作用,盡管他們的研究并沒有真正探索供應鏈金融中的服務,只是一種描述性的分析,但是他們提出了銀行可以在其中發揮整合性服務的作用。之后Martin和Hofmann(2017)則進一步分析探索了金融服務提供商在供應鏈金融中的重要作用,即金融服務提供商作為一種中介,彌合了不同供應鏈參與企業之間,以及與金融機構和商業銀行之間存在的不匹配。并且指出金融服務提供商既可能是傳統的銀行,更可能是新型的金融公司或者技術服務商等。Song等(2018)則通過對比新型的平臺化的金融服務提供商與傳統商業銀行在提供供應鏈金融服務過程中,對交易前、交易中和交易后風險控制的差異,指出金融服務提供商要比傳統商業銀行更能夠通過交易信息、網絡、流程等掌握供應鏈運營的全過程,進而控制交易前、中、后的風險,而這種金融服務提供商是直接從事或組織供應鏈運營的企業。

隨著網絡生態導向研究的深入,近期人們逐漸認識到金融科技在網絡生態供應鏈金融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從而逐步進化到了目前第四階段的研究探索。應當講,這個方面的研究剛剛興起,尚未形成廣泛的研究成果,但是一些學者已經開始關注供應鏈金融中新型科技的作用。諸如Yan(2017)以中國供應鏈金融為情景,研究以電商為主導的B2B平臺在運用大數據控制風險方面具有的獨特優勢。同樣,Zhao等(2015)認為金融結構通過運用大數據能夠預測供應鏈金融中業務失敗的概率。此外,Omran、Henke、Heines和Hofmann(2017)開始探索區塊鏈在供應鏈金融中的運用。Hofmann、Strewe和Bosia(2017)更是提出了將區塊鏈運用于供應鏈金融中的反向資產證券化。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公安县| 宽城| 沅江市| 马山县| 广饶县| 抚州市| 西藏| 卓资县| 淮滨县| 四平市| 邻水| 林州市| 天气| 龙井市| 麻栗坡县| 孝义市| 凌海市| 增城市| 长宁区| 铅山县| 鄂托克旗| 安康市| 鱼台县| 象州县| 乌兰察布市| 肇州县| 长垣县| 宁津县| 合阳县| 抚松县| 江门市| 东平县| 迁西县| 青冈县| 长子县| 辉南县| 永康市| 沂南县| 葵青区| 二连浩特市| 海伦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