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供應鏈金融的前期發展
隨著企業實踐的不斷發展,人們逐步意識到供應鏈運營已成為企業發展的重要戰略。對于供應鏈管理重要性的認識起源于Martin Christopher 1992年編輯的供應鏈管理論文集,其中轉載了Oliver和Webber(1992, p. 64)的文章,他們提出“傳統的管理是在相互沖突的管理功能目標中進行權衡,這些功能包括采購、生產、分銷和銷售,這種做法在產業鏈上不再奏效,如今我們需要一種新的視角來看待管理,那就是供應鏈管理”。顯然,這一觀點將企業的管理活動視為一個整體來看待。之后人們逐漸意識到供應鏈管理不僅是企業內部各功能的協調,更是企業與企業之間的合作行為(Stevens,1989; Hesse&Rodrigue,2004)。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觀點是Stevens提出的企業間運營流程觀,他認為企業的運營經歷了四個階段,即分散活動階段、功能型整合階段、內部供應鏈階段,以及內部和外部供應鏈利益相關者流程整合階段。這其中的核心流程便是企業與企業之間發生的商流、物流、信息流以及資金流——商流和物流通過業務關系將不同的組織緊密地聯系在了一起,信息流推動了組織之間的信息分享與協同行為,而資金流則加速了資金在組織間的流動,降低了資金占用成本。這一認識推動了供應鏈金融萌芽——貿易融資和物流金融——的出現。
1.3.1 貿易融資
對于貿易融資的探討始于國際貿易融資(international trade finance)的業務實踐。隨著國際貿易的不斷發展,國際貿易當中凸顯出幾個核心問題。一是貿易周期長,回款慢,這是由于國際貿易往往采用海運,整個交易從訂單到運輸到結算需要較長時間。二是交易雙方彼此不了解,因此需要第三方介入支付環節,確保交易順利完成。三是單筆交易金額較大,需要融資方面的支持。因此國際貿易融資應運而生,并扮演著重要角色(Auboin&Meier-Ewert,2003)。據統計,全球80%以上的國際貿易當中均有貿易融資的參與和介入(Chauffour&Farole,2009)。根據Humphrey(2009)的分類,國際貿易融資的主要產品包括:信用證(為出口企業提供付款保證,也可直接將信用證貼現作為融資支持)、貿易信貸(貿易雙方之間的信貸,包括賒銷和預付款行為)、買方貸款(為資金不足的買方提供支付貨款的金融支持)。
為了解決國內供應鏈上下游之間出現的賬期拖延和資金融通,一些學者和組織將國際貿易融資的產品進行了調整與創新。為了更好地滿足供應鏈企業的復雜金融需求,一種將不同產品進行組合的“結構性貿易融資”應運而生;結構性貿易融資的特點是多種融資、結算產品搭配組合使用,一方面滿足企業需求,一方面降低銀行風險(徐進亮等,2013)。國內許多學者從不同角度對結構性貿易融資進行了研究,認為結構性貿易融資能夠為買賣雙方之間的貿易提供便利,促進外貿出口,緩解買方和賣方的資金壓力,并且作為傳統貸款的補充,可以幫助企業應對金融危機后的銀根緊縮。結構性貿易融資的模式是將信用證、遠期信用證、承付融資、賣方信貸、出口押匯、進口押匯、保理、福費廷等產品根據企業需要和風險準入進行組合(深圳發展銀行、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供應鏈金融”課題組,2009;陳四清,2014)。貿易融資的風險主要包括履約風險、商品的市場風險、地域風險、信用風險、業務操作風險等方面。貿易融資相比傳統借貸的優勢在于:貿易伙伴之間能夠更好地評估風險,并能有效應對融資后的道德風險。
1.3.2 物流金融
人類的早期生活就已經有了物流金融的影子。物流金融的形態可追溯到公元前2400年美索布達米亞平原的“谷物倉單”,當時古埃及生產的谷物具有流通價值,因此谷物的倉單成了一種流通媒介,部分地發揮了貨幣的作用。英國的“銀礦倉單”則促成了英鎊的誕生,因為最早英國的流動紙幣即以兌換一英鎊的銀礦倉單作為自己的價值基準。隨著金融、期貨等行業的發展,20世紀初的沙皇俄國出現了一種“谷物抵押”貸款模式,當時俄國的農民在谷物豐收、價格較低時將谷物抵押給銀行,獲得資金進行再生產,而當谷物價格回升后再出售谷物償還貸款。在這一模式下,銀行獲得了利息收入,而農民也因價格回升獲得了更多出售谷物的收益,這種谷物抵押模式就是物流金融業務的雛形(胡愈,柳思維,2008)。1916年美國頒布了《美國倉庫存貯法案》(US Warehousing Act of 1916),構建起一整套關于倉單質押的系統性法律法規。這一法案明確了倉單不僅可以作為抵押品,還可以在市場上進行流通。這一系統性法律法規的出臺,為后來倉單在美國農業中廣泛作為融資方式使用、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埋下了重要的伏筆(羅齊等,2002)。后來,倉單廣泛應用于大宗商品的交易和抵押,在均衡市場價格、平抑價格波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物流金融的實踐以倉單為基礎,強調倉儲在整個金融中發揮的作用,因此在國外學者的研究中,物流金融長期以“庫存融資”為核心研究對象。早期的一些學者對物流金融進行了描述性研究,例如Koch等(1948)對過去的基于倉儲的物流金融業務模式、控制方式等進行了研究;Eisenstadt(1966)、Miller(1982)則分別研究了物流金融在20世紀50年代和70年代實踐方面的進展。之后的一些學者研究了物流金融模式,例如Lacroix和Varangis(1996)將美國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物流金融業務進行了對比研究,并對物流金融的業務模式進行了介紹。Poe(1997)專門研究了物流金融中基于資產的融資業務,強調了應收賬款和存貨作為擔保物在物流金融業務中的重要作用。Rutberg(2002)以美國聯合包裹速遞服務公司(United Parcel Service, UPS)(以下簡稱“UPS”)為例,介紹了物流金融的運營模式。Fenmore(2004)則研究了基于訂單的物流金融業務模式。Buzacott和Zhang(2004)分析了資產抵押融資情況下的存貨管理,并將抵押和生產決策進行結合。Bakker等(2004)分析了供應鏈中的中小企業采用存貨融資模式的機理及功能。Gertzof(2000)指出物流金融業務相比其他融資產品的優勢和特征,認為銀行應當積極拓展這一方面的業務。隨著實踐方面的研究逐漸增多,其他一些學者將目光轉向了物流金融和庫存融資業務中的風險。Wright(1988)認為在物流金融業務中的存貨質押業務當中,如何準確評估存貨價值并對存貨進行嚴密監控是風險控制的核心,同時指出存貨價值評估與監管對于金融機構的困難性,因此有必要將第三方物流引入到業務當中。Diercks(2004)同樣認同了存貨監控在物流金融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具體的監控方法。Frye(2000)認為質押貸款的風險主要來自質押物的價格波動所帶來的風險,Coulter和Omumah(2002)探討了發展中國家及農村信貸市場面臨商品價格波動時應如何確保質押貸款業務的順利執行。Barsky和Catanach(2005)認為物流金融的風險管控有別于傳統銀行以主體信用為基礎的管控模式,前者應當采用覆蓋物流金融全業務鏈條的流程化風控模式。這兩位學者還提出物流金融風險包括過程風險、環境風險、IT風險、人力風險和基本結構風險。值得注意的是,國外學者很早就將物流金融納入供應鏈金融的范疇,將其作為供應鏈金融的一種形態進行研究。
國內關于物流金融的研究始于計劃經濟時代的“物資銀行”概念。早期學者如陳淮(1987)提出了關于構建物資銀行的設想,當時所謂的“物資銀行”主要是指通過物資銀行這一平臺完成物資品種的調劑和串換,使物資能夠得到更有效的分配,這一概念雖然與現在的概念有較大差異,但其盤活被“鎖定”在實體產品中的價值的思想卻是一脈相承的。隨著物流這一概念逐漸被學者們接受,其概念內涵不斷成熟,于洋和馮耕中(2003)、任文超(2004)、王治和王宗軍(2005)等學者對物資銀行的概念進行了重新定義——物資銀行是指通過有實力的物流公司提供專業服務,將銀行、生產企業以及多家經銷商的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進行有機結合和封閉運作,從而打破地域束縛并提供動產質押服務,從而確保資金緊張的企業能夠獲得包括融資在內的一系列服務。鄒小芃和唐元琦(2004)是較早系統性提出“物流金融”概念的學者,他們認為物流金融就是高效地利用物流運作過程中的資金流動和信用,通過開發、提供和應用各種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在信息流的串聯下將物流與資金流進行有效協同。鄒小芃和唐元琦(2004)在考慮物流金融時,將貸款、保險、投資、證券化等多種金融服務要素均考慮在內,因此他們的定義是一種廣義上的物流金融。相比之下,陳祥鋒和朱道立(2005)提出的“金融物流”概念則更接近于目前學者們對于狹義物流金融的定義,他們所提出的金融物流是指由第三方物流企業主導提供的集成式物流服務,這種服務范疇包括傳統的物流、倉儲、流通加工以及金融服務。鄒小芃和唐元琦(2004)提出的物流金融與陳祥鋒和朱道立(2005)提出的金融物流概念為后續物流金融的研究劃定了概念邊界。現在一般采用的物流金融定義來自李毅學(2011),他認為物流金融是在物流企業與金融機構深入合作的前提下,為供應鏈中的企業提供包括融資在內的多種金融服務,物流金融的核心業務是以物流項下產生的應收賬款、預付款和存貨為依托,通過對整體過程中的物流、信息流、資金流進行閉環控制,為供應鏈中的企業提供融資服務。這一定義涵蓋了物流金融的廣義和狹義內涵,為廣大學者認可。
鑒于存在廣義和狹義的物流定義,因此對物流金融模式的探討也分為兩類。一類學者按照廣義物流金融的定義,討論的是物流與融資、結算等銀行金融服務、保險金融服務、資產證券化、基金等券商金融服務如何結合,在這一方面鄒小芃和唐元琦(2004)、袁紅和王偉(2005)做了較為詳細的探討。另一類學者將研究重點放在物流與包括融資在內的銀行業務要素進行結合的方向上。在這一類研究中,羅齊等(2002)早期提出的融通倉模式為后續的大量研究做好了鋪墊。羅齊等(2002)將融通倉模式定義為以周邊中小企業為主要服務對象,以流動商品倉儲為基礎,涵蓋了中小企業的信用整合與再造、物流配送、電子商務與傳統商業的綜合性服務平臺。羅齊等(2002)指出,融通倉模式包括信用模式和擔保模式,信用模式是指物流企業憑借自身信用,幫助合作企業獲取存貨質押融資,幫助銀行進行授信,并承擔監管職能的模式,它提升了合作企業的融資效率;擔保模式是指物流企業為需要融資的企業提供信用擔保,或組織融資企業進行聯保、互保的模式,它提升企業的融資能力。融通倉的研究對國內物流金融模式研究起到了有力的推動作用(鄭紹慶,2004)。后續國內學者在融通倉研究基礎上逐步拓展了物流金融模式的研究,例如唐少藝(2005)將其分為墊付貨款業務模式、倉單質押模式和保兌倉模式三種。陳祥鋒(2008)站在商業銀行角度,指出物流金融主要可分為基于應收賬款和基于存貨的兩種主要模式,參與方不僅包括融資企業和銀行,還包括參與供應鏈的核心企業和第三方物流企業。宋焱和李偉杰(2009)認為物流金融包括物流結算模式、物流倉單模式、物流授信模式和綜合運作模式四種模式,其中物流結算模式包括代收貨款、墊付貨款和承兌匯票三種業務;物流倉單模式包括融通倉和其他衍生業務模式;物流授信模式是指物流企業先從銀行獲得授信,然后由物流企業向需要融資的企業提供授信的模式;綜合運作模式是綜合提供以上三種業務,為客戶提供綜合性金融服務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