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智慧供應鏈金融
  • 宋華
  • 4413字
  • 2020-09-11 15:31:22

1.2 供應鏈金融產生的背景

供應鏈金融的產生源于中小企業資金籌措過程中的困境。從傳統意義上講,企業的資金可以通過內源性融資與外源性融資兩個渠道獲取。內源性融資主要包括所有者權益、企業留存收益與職工集資,在企業初創期是企業最為依賴的融資渠道。然而,隨著企業不斷擴張發展,內源性融資逐漸難以滿足企業發展的需要,這時企業將逐步開始依賴外源性融資,并且外源性融資將有助于企業投資新技術而獲得較高收益。外源性融資主要包括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兩種形式。直接融資包括股權融資和企業債券融資,間接融資則主要包括銀行貸款、貼現等。外源性融資的直接融資要求資金提供者必須對資金使用者的狀況有直接的了解與控制,否則就容易形成典型的委托代理問題。因此,直接融資的前提條件是資金使用者必須通過信息披露、審計等方式提高經營狀況的透明度,但這一成本相對于中小企業較小的融資量來說過高。另外,較高的信息不透明程度要求較高的風險溢價,因此,能夠通過直接融資來滿足資金需求的中小企業往往是能夠產生高收益的企業(諸如創新型科技中小企業),但這對于大多數中小企業來說是很難的(林毅夫,李永軍,2001)。

間接融資指的是通過金融機構進行的融資。在我國,商業銀行是涉足間接融資的主要金融機構。金融機構通過一系列的篩選方法(而非審計等)對融資對象進行甄別,以較低的成本降低信息的不對稱性。從另一個角度看,中小企業的融資過程主要是非對稱信息條件下商業銀行與中小企業雙方的博弈過程(王書貞,2007)。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商業銀行為規避風險的行為引發了信貸配給(credit rationing)問題,即銀行由于信息不對稱而對借款人實行差別待遇(王霄,張捷,2003)。在這一過程中,由于銀行面臨對貸款的超額需求,并且銀行無法分辨其中某個貸方風險,這就會出現學者們所說的逆向選擇,即銀行不是通過提高利率來對風險溢價進行彌補或通過利率對借款人進行篩選,而是會在一個低于競爭性均衡利率但能使銀行預期收益最大化的利率水平上對貸款申請者進行配給(rationed)。在配給中申請人即使愿意接受較高的利率也不會獲得貸款,其原因在于銀行認為貸方的較高利率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依然無法覆蓋借款的風險,從而會降低銀行自身的平均資產質量。在這種情況下,即使銀行可供貸款的資金有盈余,也不會接受高利率借款而使自己的利益受損(Stiglitz&Weiss,1981)。因而為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服務時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信息不對稱問題。

1.2.1 傳統借貸理論的探索

針對上述中小企業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傳統的借貸理論基于信息收集的視角提出了相應的借貸解決方案,其中最為典型的理論是Stein(2002)提出的硬信息和軟信息理論。其中,硬信息(hard information)是指可以被直接證實的信息,如企業的三張報表(資產負債表、損益表、現金流量表),硬信息的特點是可以通過驗證信息直接了解和掌握借方的能力和信用。軟信息則是指除了信息供給者以外無法直接、準確地被其他市場參與者證實的信息,如企業管理者的管理能力、人品等,這類信息難以量化和傳遞,只能在一定限制范圍內被熟悉的接收方掌握。在此基礎上,Berger和Udell(2002)提出四種解決銀行與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性的方法,即基于財務狀況的借貸(financial based lending)、基于資產的借貸(asset based lending)、基于信用的借貸(credit scoring)和關系借貸(relational lending)。其中前三種屬于交易借貸,與最后一種關系借貸存在明顯的差別。關系借貸更多依賴軟信息,或者說借方長期以來與貸方所保持的關系(Boot&Thakor,1994),通過這種長期的交往關系,貸方能夠更好地掌握借方的狀況,從而增強了借款者獲得資金的能力。具體來說,在銀企關系建立的初期,借款者要支付較高的利率,銀行對借款是否有擔保要求較高;隨著之前貸款合約的成功履約,銀行和企業之間的關系進一步深化,銀行對企業需要支付借款的成本和擔保要求也會逐步降低,對于信任的企業可以降低擔保至不需擔保,亦即銀行和企業之間關系緊密度和貸款利率與擔保要求呈現反向關系。在此基礎上,Berger和Udell(1995)兩位學者深入探討了關系借貸在小企業融資中的作用。他們同樣發現,與銀行合作時間的長度顯著影響借款利率和擔保需求,這種情況發生的原因在于銀行和中小企業之間存在著比較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問題,而基于長期銀企關系的關系借貸,由于可以依靠關系所產生的有關借款者品質的有價值信息,從而可以緩解所謂的信貸配給問題。Greenbaum、Kanatas和Venezia(1989)的理論模型也發現借款者與某個特定貸款者之間的關系越緊密,借款者對于貸款者的擔保需求越弱。

然而,依賴于銀企之間關系的關系借貸也具有局限性,即銀行需要通過與中小企業的多次互動才能建立雙方的互信關系,而大多數企業并不具有這樣的條件;另外,由于銀行很難接觸(更不直接參與)企業的實際生產運營,對于企業的經營狀況、產業狀況銀行不能深刻理解。因此,信息不對稱問題依然存在。

1.2.2 集群網絡融資理論

在深入探索金融機構如何更高效地獲取有關融資對象真實信息的研究之外,一些研究和探索將視角投放到中小企業所處的外部環境中,試圖通過了解企業如何在外部與其他主體發生經營行為以及與外部環境的互動情況,來縮小中小企業與金融機構之間的“信息鴻溝”,從而提升中小企業的融資績效。

除了傳統的商業銀行借貸技術之外,借助中小企業所在的集群進行融資也是一種選擇。Porter(1990)指出,所謂集群是指在特定區域內相互競爭與合作、聚焦于某個產品且相互動態交互的組織所組成的群體,具有聚集(agglomeration)、地理上臨近(proximity)、聚焦(concentration)三個特點。企業集群能夠實現競爭優勢的原因在于集群是由一群相互獨立又相互關聯的企業構成的,這些企業聚焦某一產業,進行專業的分工協作,并共享、交換相關資源,不僅高效實現了產品的生產銷售,還能產生知識積累和溢出效益。應當指出的是,集群企業之間具備所謂的“協同優勢”或“互補優勢”,這一優勢的達成條件是長期合作中建立的對于雙方關系的承諾和信任(黃海云,陳莉平,2005)。由于集群相較于分散化、隨機化的買賣市場具有地理上的臨近性、交易的重復性、產業的關聯性,因而促進了個體企業之間的溝通、協調、相互依存和信任(DeWitt et al. ,2006)。這為集群中的中小企業通過提供擔保、個人承諾或兩者兼具的方式來獲得資金資源提供了基礎(Hedges et al. ,2007)。

許多學者都探索了集群網絡融資的內涵,例如王峰娟和安國俊(2009)認為,集群網絡融資就是集群中若干中小企業通過股權或協議方式建立一個聯盟,相互幫助共同減少信息不對稱和降低融資成本的一種特有方式。孔莉、馮景雯(2009)指出,集群網絡融資是一種依托產業集群整體發展并以競爭力為基礎,通過金融機構或金融市場進行融資的模式。張文君(2010)指出,集群網絡融資實際上就是一種利用集群企業的產業優勢和集聚優勢獲取融資的模式。

相比單個企業的融資模式,集群網絡融資對于金融機構和企業而言都有優勢。對于金融機構而言,集群網絡融資能夠發揮以下幾個方面的優勢:首先,集群網絡融資能夠一定程度上克服信息不對稱問題,原因是集群內部的企業、組織能夠高頻互動,信息和知識具有溢出效應,各集群參與方的經營情況等信息更易于傳播出去,也更容易以低成本的方式被金融機構獲取,尤其是集群內的隱性知識這一在傳統借貸中無法獲取的信息在集群網絡融資模式中成為可能。其次,集群網絡融資能夠降低銀行在開展借貸業務時的成本,原因是集群網絡融資模式為銀行批量為某一類或某一產業企業進行授信提供了平臺,銀行可以針對集群特征開發適用的審批和風控體系,而不必再逐一對企業進行審核,并可以集中獲取借貸所需信息,提高了借貸效率,降低了操作成本。最后,集群網絡融資相比傳統借貸風險更低:其一是因為銀行在開展集群網絡融資時將單一企業的借貸風險轉化成了集群的整體經營風險,只要集群整體經營良好,企業的償債能力便能得以滿足,因此風險降低;其二是因為經過長期互動后仍然留在集群內部的企業在集群中嵌入程度高,導致企業從集群中遷移的壁壘也很高。事實上,在集群中的企業已經依靠集群形成了效率較高的上下游協作與橫向協同模式,也培養了較為成熟的供應體系和客戶群,因此企業不愿意輕易從集群中脫離。如果企業因無法按期償還借款而導致聲譽風險,其在集群內的信用同樣也會降低,從而失去集群為其提供的競爭優勢。研究格萊珉銀行的學者指出,格萊珉銀行成功的關鍵在于要求借款的農戶設立5人為單位的小組,組成小組的成員經濟情況相當,并熟悉彼此的社會背景和還款能力。當某個還款人不能按時還款時,根據信貸政策,整個互助小組的成員未來貸款額度都會受到負面影響。因此貸款人會全力按時還款,而其他組員也對借款組員進行督促,或給予借款組員必要的幫助確保其能按時還款(王巍,2014)。這一研究結論同樣說明了集群網絡融資的“嵌入”優勢。

對企業而言,集群網絡融資的優勢包括以下方面:第一,信用優勢。在一個成熟的集群當中,長期表現為誠信經營、誠信生產和誠信執行合約的企業,其信用水平能夠更好地得到認證,信用優勢更大(趙強等,2005)。第二,信貸優勢。企業集群的存在,有助于資本市場為企業提供基于集群的直接融資產品,且集群中已經進入資本市場融資的企業對集群中的企業有示范效應,也能帶來信貸資源的溢出(杜傳文,2004)。第三,集體理性。即企業在集群中與其他企業進行博弈時,需要考慮到未來博弈時其他企業針對該企業在上一輪博弈中所采取行動而選擇的對策,集群內良好的競合關系,所實施的聲譽模型將使得企業規避機會主義行為和道德風險(高連和,2013)。第四,政府支持。產業集群有助于提升特定產業的競爭力,提升區域的經濟實力,因此往往會得到政府在融資政策方面的支持。例如,Singh(2006)研究了由印度地方政府、中小企業及金融機構三方組建的融資平臺機構,加入該平臺機構的小企業按期繳納會費,而平臺機構則負責和金融機構接觸,獲取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所需的融資,從而很好地解決了園區建設的資金需求問題。

然而,集群網絡融資仍然存在著較大的局限性,這是因為這種基于集群的融資行為是以非交易結構化或者非正式的網絡為基礎的。中小企業之所以能夠在這一情景下獲得資金,是因為依托于集群信用,尤其是集群內企業相互之間的了解以及因為血緣關系而產生的人際交往,降低了潛在的信息不對稱(Song&Wang,2012)。然而,其缺陷是,雖然它有利于融資方通過了解整體的產業集群及其與其他集群企業的非正式關系來判別特定中小企業的狀況,但事實上并沒有降低單一中小企業的違約風險。該企業的經營狀況、經營能力以及經營效果,對于貸方而言仍然是“黑箱”。尤其是在聯保聯貸的狀況下(在實踐中集群網絡融資經常會采用集群企業之間的相互擔保),一旦該網絡中的某一企業失信,產生信用危機,立刻就會引發整體集群網絡的連鎖反應,產生“雪崩”現象,也就是集體被動失信(郭昊,2012)。這也就是為什么有些學者提出過于緊密的非正式關系帶來的并不是社會資本,而是社會負債(Hansen et al. ,2001; Villena et al. , 2011)。正是集群網絡融資的上述問題,觸發了人們開始探索是否存在一種基于緊密的、正式化的網絡融資模式,來克服集群網絡融資模式的缺陷。這就是供應鏈金融產生的理論背景。

主站蜘蛛池模板: 齐齐哈尔市| 页游| 临泉县| 井陉县| 紫金县| 镶黄旗| 商河县| 仁怀市| 大港区| 绥滨县| 建宁县| 遵义县| 乐平市| 万安县| 抚顺县| 延吉市| 香河县| 涞水县| 丽水市| 静安区| 荃湾区| 麻栗坡县| 镇安县| 江油市| 濮阳市| 滦南县| 古丈县| 赞皇县| 偃师市| 尚义县| 平阴县| 平昌县| 晋江市| 奈曼旗| 龙胜| 定陶县| 武清区| 肇州县| 上犹县| 佛冈县| 额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