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條件關系

(一)充分和必要

條件關系,包括充分條件和必要條件兩種關系。條件關系是日常思維中涉及的最重要、最基本的邏輯關系,也是MBA試題多有涉及的最重要的邏輯關系。

A是B的充分條件是指“如果A真,則B真”,即“有A一定有B”。例如,“天下雨”是“地上濕”的充分條件,因為“天下雨且地上不濕”這種情況是不會出現的。

A是B的必要條件是指“如果A假,則B假”,即“無A一定無B”。例如,“年滿18歲”是“有選舉權”的必要條件,因為“不滿18歲且有選舉權”這種情況是不會出現的。

記住:如果A是B的充分條件,則B是A的必要條件;如果A是B的必要條件,則B是A的充分條件。例如,“天下雨”是“地上濕”的充分條件,“地上濕”就是“天下雨”的必要條件;“年滿18歲”是“有選舉權”的必要條件,“有選舉權”就是“年滿18歲”的充分條件。

由A是B的充分條件,只能得出B是A的必要條件,不能確定A是否為B的必要條件。同樣,由A是B的必要條件,只能得出B是A的充分條件,不能確定A是否為B的充分條件。如果A既是B的充分條件,又是B的必要條件,則稱A是B是充分必要條件,簡稱充要條件。

充分條件和必要條件是兩個不容混淆的條件關系。在日常思維中,經常發生二者的混淆。測試對這兩種條件關系的準確把握,是MBA邏輯測試的一項重要內容。

思考2-7(摘自鳳凰衛視《一虎一席談》)

律師:“孝”應當成為選拔官員的標準。一個連父母都不孝的人,怎么可能為社會盡職呢?

教授:我不同意。例如,我是個孝子,但并不適合當官。

教授的話中有什么漏洞?

解析】律師斷定“孝”是官員合格的必要條件。教授駁斥的是:“孝”是官員合格的充分條件。

(二)條件關系的四種情況

命題之間的條件關系有四種情況:

● 第一,充分但不必要。例如,“天下雨”是“地上濕”的充分條件,但不必要:天下雨,則地上濕;但天不下雨,地上不一定不濕。

● 第二,必要但不充分。例如,“年滿18歲”是“有選舉權”必要條件,但不充分:不滿18歲,則沒有選舉權;但滿18歲,不一定有選舉權。

● 第三,既充分又必要。例如,同一個三角形的“三邊相等”和“三角相等”,二者之間既充分,又必要:邊都相等,則角都相等;邊有一個不等,則角必有一個不等。

● 第四,不構成條件關系。

思考2-8(1)“犯罪”是“違法”的( )。

(2)“認識錯誤”是“改正錯誤”的( )。

(3)“吸煙”是“患肺癌”的( )。

A.充分但不必要條件。

B.必要但不充分條件。

C.充分必要條件。

D.不構成條件關系。

解析】(1)的答案是A;(2)的答案是B;(3)的答案是D。

(三)條件關系的日常語言表達

日常語言對充分條件關系的陳述一般比較明確,而對必要條件關系的陳述就比較復雜,要用心理解。

“A是B的充分條件”常用的陳述方式是:

● 如果A,則B

● 一旦A,就B

● 只要A,就B

“A是B的必要條件”常用的陳述方式是:

● 只有A,才B

● 不A,則不B

● B,必須A

● 除非A,否則不B

“A是B的充要條件”日常表達方式是:

● 如果A,則B,并且只有A,才B

A當且僅當B是表達充要條件的邏輯專業術語,日常語言不這樣表達。

思考2-9(1)如果出現貧富分化,則說明改革失敗。因此,避免貧富分化是保證改革成功的:

A.充分條件。

B.必要條件。

C.充要條件。

D.不構成條件關系。

解析】答案是B。

(2)如果要鞏固經濟體制改革的成果,就必須進行政治體制的改革。因此,政治體制改革是鞏固經濟體制改革的成果的:

A.充分條件。

B.必要條件。

C.充要條件。

D.不構成條件關系。

解析】答案是B。

(3)除非鏟除腐敗,否則國家就不能長治久安。因此,鏟除腐敗是國家長治久安的:

A.充分條件。

B.必要條件。

C.充要條件。

D.不構成條件關系。

解析】答案是B。

(4)如果在標準大氣壓下,氣溫降到攝氏零度以下,則水就會結冰。因此,標準大氣壓是水結冰的:

A.充分條件。

B.必要條件。

C.充要條件。

D.不構成條件關系。

解析】答案是D。

(5)只有來自西部的貧困生,才能領取特別助學貸款。因此,西部貧困生是領取特別助學貸款的:

A.充分條件。

B.必要條件。

C.充要條件。

D.不構成條件關系。

解析】答案是B。

(四)用“→”表達(充分、必要)條件關系

“A→B”表示“A是B的充分條件”。A是B的充分條件,當且僅當B是A的必要條件。因此“A→B”同時表示“B是A的必要條件”。

這說明,充分條件和必要條件都可以只用“→”表達。這一點對于MBA應試解題很有意義。

由“→”表達的條件關系式稱為蘊涵式。在“A→B”中,A稱為前件,B稱為后件。對于任一蘊涵式,前件是后件的充分條件;后件是前件的必要條件。充分條件和必要條件是兩種不同的條件關系。邏輯教科書處理這兩種不同條件關系的推理,有不同的推理規則。教科書的此種處理,在MBA應試中可以簡化。既然充分條件和必要條件都可以只用“→”表達,則不論是處理充分條件,還是處理必要條件,相關的推理依據關于“→”的規則就可以了。不夸張地說,關于“→”的推理規則是MBA邏輯應試中最重要的要點,下面就要講到,這里先提一下。

“→”的規則是:

● 肯定前件可以肯定后件

● 否定后件可以否定前件

● 否定前件不能否定后件

● 肯定后件不能肯定前件

因此,在解題中,處理條件關系的步驟是:第一,用“→”準確地表示日常語言用各種方式陳述的條件關系;第二,正確運用“→”的規則。

(五)逆否式

由“否定后件可以否定前件”,得

A→B=﹁B→﹁A

以上等式的兩邊互稱“逆否式”。一個公式和它的逆否式在邏輯上等值。

思考2-10用→表達以下斷定,并分別寫出前三命題的逆否式:

(1)如果出現貧富分化,則說明改革失敗。

(2)如果要鞏固經濟體制改革的成果,就必須進行政治體制的改革。

(3)除非鏟除腐敗,否則國家就不能長治久安。

(4)如果在標準大氣壓下,氣溫降到攝氏零度以下,則水就會結冰。

(5)只有來自西部的貧困生,才能領取特別助學貸款。

解析

(1)貧富分化→改革失敗

=﹁改革失敗→﹁貧富分化;

(2)鞏固經濟體制改革的成果→政治體制的改革

=﹁政治體制的改革→﹁鞏固經濟體制改革的成果;

(3)﹁鏟除腐敗→國家就不能長治久安

=國家長治久安→鏟除腐敗;

(4)(標準大氣壓∧攝氏零度以下)→水結冰;

(5)領取特別助學貸款→(西部∧貧困)。

思考2-11只要不下雨,就開運動會。

以下哪(些)項正確地表達了上述斷定?

A.不下雨是開運動會的必要條件。

B.下雨是不開運動會的充分條件。

C.開運動會是不下雨的充分條件。

D.開運動會是不下雨的必要條件。

E.不開運動會是下雨的充分條件。

解析】 “只要不下雨,就開運動會”的結構是:

﹁下雨→開運動會

=﹁開運動會→下雨

前面已經指出,“→”所表達的條件關系是:前件是后件的充分條件;后件是前件的必要條件。因此,由上述兩個等值地表達題干的公式,不難得出結論:

● 不下雨是開運動會的充分條件

● 開運動會是不下雨的必要條件(D項)

● 不開運動會是下雨的充分條件(E項)

● 下雨是不開運動會的必要條件

答案是D和E。

(六)“除非……否則……”的準確刻畫

在日常語言對條件關系的陳述方式中,“除非……否則……”的理解與表示是最復雜的。

上面提到,“除非A,否則不B”,是斷定A是B的必要條件,可表示為“B→A”。以下的陳述所表達的條件關系,該如何準確表達呢?

● 除非A,否則B

● 除非不A,否則不B

● 除非不A,否則B

● A,否則B

● A,除非B

在應試中,如果完全著眼于內容含義,快速并準確地理解刻畫上述陳述,則對于一般考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下面來介紹一種簡明的方法。

“否則”的中文表達所包含的兩個詞“否”和“則”,正好分別對應于“﹁”和“→”。“除非……否則……”的意思是“如果否定……則……”,即“……→……”。遇到“……否則……”這樣的句子時,需要記住,“否”是否“否則”前面的斷定;“則”是則“否則”后面的斷定。因此:

● 除非A,否則B =﹁A→B

● 除非A,否則不B =﹁A→﹁B

● 除非不A,否則B =A→B

● 除非不A,否則不B=A→﹁B

在陳述條件關系時,“除非”和“否則”是一種確定的搭配,在實際陳述中,有時會省略其中的一個。在解題分析中,應把省略的那個補上,并整理成規范形式。例如,“A,除非B”省略了“否則”,補充整理的規范形式是“除非B,否則A”。

思考2-12不想當將軍的士兵就不是好士兵。

以下哪(些)項符合上述斷定?

A.除非不是好士兵,否則一定想當將軍。

B.除非想當將軍,否則就不是好士兵。

C.除非是好士兵,否則就不想當將軍。

D.除非不想當將軍,否則就一定是好士兵。

解析】題干和各選項的結構可分析表達如下。顯然,只有A項和B項符合題干。

題干:不想當將軍的士兵就不是好士兵。

﹁想當將軍→﹁好士兵

A.除非不是好士兵,否則一定想當將軍。

﹁不是好士兵→想當將軍

=好士兵→想當將軍

B.除非想當將軍,否則就不是好士兵。

﹁想當將軍→﹁好士兵

C.除非是好士兵,否則就不想當將軍。

﹁好士兵 →﹁想當將軍

D.除非不想當將軍,否則就一定是好士兵。

﹁不想當將軍→好士兵

=想當將軍→好士兵

A項是題干的逆否式,符合“→”的規則:否定后件可以否定前件。

B項同題干。

C項不符合題干,違反“→”的規則:肯定后件不能肯定前件。

D項不符合題干,違反“→”的規則:否定前件不能否定后件。

答案是A和B。

思考2-13以下是條件關系最常用的日常表達形式,試用“→”表示:

(1)如果A,則B。

(2)只要A,就B。

(3)只有A才B。

(4)如要B,必須A。

(5)除非A,否則不B。

解析

(1)A→B;

(2)A→B;

(3)B→A;

(4)B→A;

(5)﹁A→﹁B(=B→A)。

思考2-14用“→”表示下列條件關系:

(1)有A,就不會沒B。

(2)只要有A,就不會有B。

(3)如果沒A,就不會有B。

(4)要有A,必須有B。

(5)只有無A,才有B。

(6)除非沒A,否則一定有B。

(7)無B,除非有A。

(8)有B,否則無A。

(9)A和B至少有一,否則C。

(10)要有A, B和C缺一不可。

(11)要有A, B和C至少有一。

(12)要有A, B和C不可都有。

解析

(1)A→B;(2)A→﹁B;(3)﹁A→﹁B;(4)A→B;(5)B→﹁A;(6)A→B;(7)﹁A→﹁B;(8)﹁ B→﹁ A;(9)﹁(A∨B)→C;(10)A→(B∧C);(11)A→(B∨C);(12)A→ ﹁(B∧C)。

(七)綜合樣題

例2-2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以下哪項符合孔子的意思?

Ⅰ.只有己所欲,才能施于人。

Ⅱ.若己所欲,則施于人。

Ⅲ.除非己所欲,否則不施于人。

Ⅳ.凡施于人的都應該是己所欲的。

A.只有Ⅰ和Ⅱ。

B.只有Ⅰ和Ⅲ。

C.只有Ⅰ、Ⅲ和Ⅳ。

D.Ⅰ、Ⅱ、Ⅲ和Ⅳ。

E.Ⅰ、Ⅱ、Ⅲ和Ⅳ都不符合。

解析】題干中孔子斷定:“己所欲”是“施于人”的必要條件。

Ⅰ和Ⅲ斷定“己所欲”是“施于人”的必要條件;Ⅳ斷定“施于人”是“己所欲”的充分條件,這等于斷定:“己所欲”是“施于人”的必要條件。

Ⅱ斷定“己所欲”是“施于人”的充分條件,不符合題干。

題干與各選項的結構可表示如下:

題干(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施于人

Ⅰ 只有己所欲,才能施于人。= 施于人→己所欲 √

Ⅲ 除非己所欲,否則不施于人。=﹁己所欲→﹁施于人 √

Ⅱ 若己所欲,則施于人。= 己所欲→施于人 ×

Ⅳ 凡施于人的都應該是己所欲的。= 施于人→己所欲 √

答案是C。

例2-3經理說:“有了自信不一定贏。”董事長回應說:“但是沒有自信一定會輸。

以下哪項與董事長的意思最為接近?

A.不輸即贏,不贏即輸。

B.如果自信,則一定會贏。

C.只有自信,才可能不輸。

D.除非自信,否則不可能輸。

E.只有贏了,才可能更自信。

解析】題干概括:“﹁自信→輸”。

各選項中,只有C項等同于董事長的斷定。

A.贏?﹁輸;

B.自信→贏;

C.﹁輸→自信;

D.﹁自信→﹁輸;

E.自信→贏。

答案是C。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镇康县| 榕江县| 府谷县| 平顶山市| 固原市| 项城市| 东安县| 商南县| 平武县| 额敏县| 河津市| 姜堰市| 孙吴县| 新建县| 巨野县| 原阳县| 诸城市| 柳林县| 昭苏县| 定边县| 蓝山县| 墨玉县| 云浮市| 蚌埠市| 天台县| 岳普湖县| 渑池县| 盈江县| 盐城市| 班玛县| 洛阳市| 金沙县| 高安市| 景泰县| 上饶市| 东乡县| 呼和浩特市| 锦州市| 青神县| 建昌县| 宝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