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跨學科研究方法論
- 戴鋼書等
- 3133字
- 2020-06-05 19:32:18
四、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跨學科研究具有超學科性
目前的研究認為超學科有兩種含義:一種是相對于多學科和交叉學科而言的,仍屬于學術研究的范疇;另一種是相對于學術領域或學術研究而言的,超出了單純學術的范疇。
第一種超學科是一種通過全面綜合而超越學科世界觀的跨學科。超學科與跨學科的顯著區別在于它不以學科為基礎,在超學科活動中可能分辨不出哪個方法或理論來自哪個學科。皮亞杰把它看作基于交互吸收的跨學科關系認識論的高級階段,詹奇把超學科作為科學、教育和創新體系層級模型的社會目標。超學科網絡上的一篇描述性文章指出,超學科研究產生于不同的環境中,帶著不同的目標逐漸形成不同的類型。
第二種超學科與二戰期間美國政府介入科研領域,從國家層面推動科研發展有著更為密切的關系。近年來常常提及的“官產學研”合作就是典型的例子。這標志著知識生產走出象牙塔式自說自話的堡壘,開始更多地關注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對話。
總體來看,上述兩種超學科有諸多共同的特征,學術界也沒有對其進行明確的區分和界定,常常在文獻上混同使用。并且,超學科對于國內學術界來說,還是一個新鮮詞,對其消化和吸收尚需時日。但從目前來看,超學科的發展有四種趨勢。
第一種趨勢是對知識進行系統整合的歷史性探索的現代表述。這種探索分布在古希臘哲學、中世紀基督教教義、啟蒙運動的普遍理性、先驗論、科學統一化運動、物理學“大統一理論”中。美國學者科克爾曼斯回顧超學科討論的歷史時發現,對超學科的討論主要是從科學的教育和哲學維度入手的。今天對統一性的探索并不必然來自事物的給定序列,而是通過批判性的、哲學的和高于科學的認識持久地形成的。
第二種趨勢類似于批判性跨學科。超學科不僅具有先驗性,還有超越性。近年來,超學科逐漸成為知識形成和批判指令的標簽,孕育出新的理論范式。施雷夫把人文學科中新的跨學科現象、關于社會和知識形成的新理論方法與超學科研究或文化研究相聯系,這大大超出了康德構建的知識和藝術的整體性和簡單性準則。科爾納認為,文化研究的超學科形式存在于廣泛的領域,進而用理論建構了媒體、文化和通信的復雜性和沖突。這種方式從文本到情境到處可見,突破了等級、性別、種族、民族和其他身份的邊界。道林和哈克把女性和性別研究中的超學科和超越了學科邊界的術語、概念和方法的批判性評價聯系起來。威克斯在加拿大研究中把超學科和反學科與從整體和部分上都排斥學科的運動聯系起來,提出了社會政治正義問題。
第三種趨勢是對全面綜合范式內涵的擴展。米勒把超學科定義為超越狹隘學科世界觀的明確的理論框架。典型的例子包括一般系統論、結構主義、社會生物學、現象學和政策科學等。這些框架以整體性為目的,提出重構知識結構,用隱喻的方法囊括了學科單獨處理的物質領域。北美出現了這種趨勢的變體,在癌癥研究等領域提出了超學科學的含義。超學科學是超越跨學科研究的合作方式,提出了描述和分析社會、經濟、政治、環境和體制因素的新的方法和理論框架。
第四種趨勢是歐洲和南北關系中典型的超部門問題解決。當代,瑞士和德國的環境研究中出現了一種新的超學科形式。在人類與自然系統互動、技術創新的所有領域和發展環境中都有這樣的案例。這種趨勢的關鍵前提是,生活世界中的問題要靠研究問題和實踐來解決,而不是靠學科來解決。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問題都是相同的。有一種超學科問題解決方式是以學術研究人員和產業私有部門的合作為中心,目的是使產品和技術被開發,因而優先考慮創新環境設計和產品開發中利益相關者的參與。另一種超學科研究方式是相關社會主體以提供民主解決方案的名義,在應對可持續發展的復雜問題和核電站的技術現代化的風險上進行合作。第四種趨勢還與兩個重要概念相關,即模式知識生產和后常規科學。吉本斯等人提出了知識生產的新模式,加強了知識的綜合性重構和再情境化。
知識生產的模式是層級的、同質的、以學科為基礎的,與此不同的是,新模式的特征包括復雜性、非線性、異質性和超學科性。對研究工作的重構在不斷進行,當大量的組織和利益相關者用他們的技能和專業知識解決問題時,知識的社會分布不斷更新。吉本斯等人從一開始就強調知識應用的實際環境,比如飛機設計、制藥學、電工學和其他產業與私有部門。諾沃特尼等人擴展了吉本斯等人的模式理論,認為問題的情境需要考慮公開辯論的場合,并引入了批判性跨學科中非常有影響的民主討論。如果發現了外行的觀點和不同的知識,可靠的科學知識就會轉變為社會性的知識,從而在強化學界和社會的新伙伴關系時消解專家和外行的區分。在芬陀威克斯和拉夫茲的經典定義中,后常規科學打破了事物之間關聯和系統運行方式的還原論和機械論假設。未建構的問題是由復雜的因果關系驅動的,也體現出價值和實際知識的高度分歧。魏因加特發現了知識生產新模式、后常規和后現代科學以及跨學科和超學科研究的新形式。
蔣逸民認為“超學科主要有四個研究重點:第一個重點放在生活世界的問題上,第二個重點是學科范式的整合和超越,第三個重點涉及參與性研究,第四個重點是尋求學科外的知識統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跨學科研究方法論的研究是具有上述特征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跨學科研究的超學科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跨學科研究是立足于思想政治理論課,借助優勢交叉學科特有的概念、知識、方法、視角、模型等工具進行的一種跨學科方法的研究。它是一次試圖為解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入腦難題的創造性的嘗試,關注的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入腦的一系列問題,如入腦的途徑、特征和機制等等,解決的正是在現實生活中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所面臨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入腦難題。它不僅是理論探索,更是現實生活世界問題的解決,從這個方面來說,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跨學科研究具有超學科性。
第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跨學科研究將會與數學、統計學、心理學、計算機科學、生命科學、醫學等學科實現更深層次上和更大范圍內的交叉融合,它將改變我國社會科學單學科研究的現狀,并進一步打破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之間的壁壘,為社會科學提供更多樣的自然科學研究方法,不斷拓寬社會科學跨學科研究的領域,以提高我國社會科學研究的整體水平,這也必將帶動研究者和社會力量共同合作進行超學科研究,為我國社會科學的研究提供新的理念和發展方向,實現理論、知識與研究方法的創新。
第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跨學科研究整合了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跨學科研究范式,并與馬克思主義研究范式、比較研究范式共同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范式體系。范式所具有的世界觀、價值觀和方法論功能作為一個整體,可以為理論研究工作者提供從事理論研究必須具備的科學信仰、智力支持和思想保障,為理論研究活動提供一個多層次、多功能的立體指導結構和思想體系。更進一步地說,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跨學科研究在對學科范式的整合過程中也實現了對以往學科范式的超越,提供了一種更具生命力的超學科研究方法,這就為未來社會科學研究開辟了新道路。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跨學科研究未來的發展將與數學、計算機科學、生物醫學等學科密切相關。數學和計算機科學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跨學科研究提供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新思路和新途徑,以定義、定理、推論等的形式進行定性研究,以結構模型進行定量研究。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跨學科研究的發展除了不斷引入先進的數學理論與模型,也需要與更多學科領域結合,多管齊下,不斷牢固學科根基并擴大應用范圍,綜合使用定性與定量方法,增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跨學科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的創新性。生物醫學則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跨學科研究理論與方法的應用拓寬了空間,促進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跨學科研究學科的縱向加深和橫向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