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農民的歷史,為農民寫歷史
我們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中國歷史教研室的幾個同志,在山西五臺縣陽白公社李家莊大隊參加了農村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對于歷史科學為農民群眾服務的問題有一點體會。現在把它寫出來,請大家指正。
農民迫切需要文化
勞動人民是歷史的主人,是歷史的真正創造者。在舊社會里,農民用自己的血汗創造了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文化財富,但是他們處在被壓迫、被剝削的地位,沒有學習文化的權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農民群眾在政治上、經濟上翻身做了主人,也就迫切地要求成為文化的主人。新一代的農村知識青年正在成長起來。十多年來,我們在農村文化建設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還遠遠不能滿足廣大農民日益增長的需要。在社會主義教育運動以前,李家莊只有一個四年制的初級小學,沒有文化室、俱樂部和醫療站。全村的報紙、書籍也不多。近年來加強了農村電影的放映工作,但農民看電影的次數仍然極少。
在社會主義教育運動中,我們幫助農民組織起來,學習毛主席著作,他們的勁頭很大。我們又和農民一起建立了文化室,舉辦了講習所、故事會,農民群眾非常歡迎。
農民如饑如渴地要求學習政治、學習文化。五億農民群眾意氣風發,信心百倍,為徹底鏟除歷史上遺留的文化落后狀況而斗爭。在這樣的形勢和要求面前,我們歷史科學工作者能不能為農村的文化革命和文化建設貢獻一份力量?歷史科學要不要下鄉以及怎樣下鄉為廣大農民群眾服務呢?
農民喜愛學歷史
要回答歷史科學要不要下鄉的問題,可以先看看農民中有多少歷史知識以及流行著什么樣的歷史觀點,他們是否需要和喜愛歷史科學,歷史知識在他們的生活中能夠起什么作用。
農村中流傳著許多歷史故事和歷史傳說。生產隊里大多有一些能寫、能算、能說的“秀才”,他們往往就是農村的故事員。講的人眉飛色舞,聽的人津津有味。其中有很大部分講的是歷史故事。
農民講的鄉土現代革命歷史,具有很大的真實性和很高的價值。李家莊及其鄰村有幾位劉胡蘭式的和狼牙山壯士式的英雄人物,他們光輝壯烈、可歌可泣的事跡,感人至深,值得歷史科學工作者為之立傳作贊。但是對超過鄉土的和現代的范圍的歷史,農民就只有些片斷的、模糊的、不確切的印象了。除少數農村“秀才”以外,大多數農民是很缺乏歷史知識的。
農民群眾缺乏科學的歷史知識。在農村中流行的故事和傳說,大多摻雜著虛構的成分。有的還比較健康,能夠反映歷史的某些側面;有的則顯然是出自剝削階級的捏造,包含著嚴重的毒素。勞動人民創造了歷史,但是幾千年的封建統治剝奪了農民群眾正確地了解自己歷史的權利。農村文化革命的深入發展要求澄清剝削階級對歷史的歪曲,使農民的歷史知識建立在更真實可信的基礎上。
農民群眾對祖國歷史具有深摯的感情,他們愛聽歷史故事,愛讀歷史書。但是,他們苦于缺乏指導,缺乏書籍。
為了加強階級教育,活躍農村的文化生活,我們一共舉辦過十四次故事會,大部分是講近現代革命斗爭的故事。農民們非常歡迎。每逢故事會的日子,屋子里擠滿了人,來遲了的擠不進去,就站在窗外聽。群眾反映:聽革命歷史故事,“既受教育,又聽著紅火(生動熱鬧的意思)”。
我們還買了一批通俗歷史讀物借給農民讀,征求他們的意見。不料有一個青年借了一本《鴉片戰爭》(工農通俗文庫),當天就讀完了。他稱贊這本書,一連幾天向我們借書讀。
看到這些現象,我們既興奮,又慚愧。我們過去對農村的文化工作做得太少了,不了解農村的情況和農民的要求,甚至以為農民不喜歡學歷史,不能接受科學的歷史知識。這些錯誤想法必須徹底糾正。歷史科學工作者應當深入農村,把農民口頭流傳的階級斗爭史集中起來,加以提高,作為階級教育的教材;同時,也把科學的歷史知識送到農村,讓廣大農民群眾了解自己歷史的真面目。
階級斗爭的一個側面
現在,各地農村正在掀起學習毛主席著作的熱潮,這是提高農民政治思想水平,促進農村階級斗爭、生產斗爭和科學實驗三大革命運動的最根本、最主要的途徑。圍繞著學習毛主席著作,文化教育方面的各行各業應當緊緊跟上,滿足農民群眾廣泛的、多方面的需要。在這場農村文化革命中,歷史科學作為一個方面軍,應該而且能夠發揮它的戰斗作用。
歷史科學通過事實的陳述來達到認識規律性的目的,這個特點和農民的認識方法很相近。因此,歷史故事和傳說曾經是農民智慧的重要來源之一,他們從中學到了待人處世的態度和方法。農民自己在說明一個道理的時候,也往往更多地借助擺事實的辦法,很少做長篇的議論分析。在一次會議上,我們聽一個貧農(文盲)講了中山狼的歷史寓言,來說明對于假裝老實的反革命分子要保持警惕。他講得雖然不很確切,卻很生動。這個發言緊緊扣住了聽眾的心弦,有很強的說服力。
歷史知識潛移默化的教育力量是相當強大的。人們讀歷史書的同時,不知不覺地在陶冶自己的品質。革命的歷史故事給人以鼓舞和推動,而反動、淫穢、不健康的歷史故事則給人以消極惡劣的影響。革命和反動、正確和錯誤,兩種歷史故事和歷史傳說都在農村中流行,這是農村階級斗爭的一個側面。黨教導我們,在整個社會主義階段,政治、經濟、文化、思想各個領域中的階級斗爭是不會停息的,這個斗爭是長期的、反復的、曲折的、復雜的,有時還是很尖銳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歷史科學如果不去占領農村的陣地,那么,包含著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毒素的歷史知識、歷史觀點就仍然要謬種流傳,繼續腐蝕著農民群眾的思想。事實上,農村中確有一小撮反動分子,還在那里噓其余焰,妄想按照他們的需要和方式來培養他們的接班人。農村青年愛聽故事,他們就投其所好,大講神仙鬼怪、孝子忠臣;農村青年愛讀書,他們就拿出荒唐淫穢的舊小說給青年們讀。這種現象豈不就是尖銳的階級斗爭的反映嗎?
歷史科學是一門具有鮮明黨性的科學,是黨在文化戰線上向勞動人民進行政治思想教育的有力武器。歷史科學工作者應當是朝氣蓬勃的革命戰士,應當寫出適合農民需要的科學的歷史,特別是“四史”和近現代革命史,宣傳無產階級的革命的科學的歷史觀點,批判地主階級和資產階級的歷史觀點,在農村文化革命中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為誰寫和寫什么
歷史科學,也如哲學社會科學的其他學科一樣,只有適應時代的需要,為千百萬人民群眾所掌握,才能具有強大的生命力。當然,兩個方面的工作都是重要的:既要有普及基礎上的提高,也不可忽略了在提高指導下的普及。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歷史學界在歷史知識的普及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從廣大農村的需要來說,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在李家莊住了半年多,連一本通俗歷史讀物也沒有看見。周圍幾個村莊,情況也是一樣。據我們在縣城和幾個市鎮上的了解,歷史書籍一般也很少。這是歷史科學工作者應當極端重視的問題。
寫出適合農村需要的歷史作品,關鍵在于歷史科學工作者自身的思想革命化。我們必須聽毛主席的話,深入農村去蹲點,和貧下中農交知心朋友,學習勞動人民的高貴品質,使我們的思想感情和農民息息相關。這樣,寫出來的作品才能立場鮮明、思想性強、通俗生動,為廣大農民群眾所歡迎。
為農民寫歷史,首先應當寫農民自己的斗爭史。占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群眾是幾千年來歷史舞臺上的主角,歷史科學當然要反映和謳歌農民群眾創造歷史的豐功偉績。歷史學界的確也很重視農民戰爭史的研究,但是農民戰爭的史料較少,而且幾乎全是剝削階級遺留下來的充滿誣蔑歪曲的記載,如果只是局限在這樣的史料堆里,就很難探究到歷代農民戰爭的真相。要深入理解農民戰爭的歷史,很重要的一條是深入農村,調查農村的現狀和過去,了解農民生產和生活狀況,體會他們的思想感情和要求。流不盡的血淚、訴不完的苦難、撲不滅的仇恨,正是這一切一次又一次地開動了歷代農民戰爭的發條。要抓住這根歷史的發條,就只有到農村去,和農民同命運、共呼吸,做深入的調查研究,此外別無捷徑。
就在李家莊這個偏僻的小山村里,我們聽到了許多極富教育意義和歷史價值的傳說。幾百年前,有兩戶農民怎樣遷徙到這里,他們的汗水滋潤了這片土地,辛勤地撫育起附近的山村。清朝初年,愛國志士傅山的朋友怎樣在這里組織起義,又怎樣被清兵擊破。若干年前,某村的大惡霸向李家莊勒索銀米不遂,怎樣一把火將全村化為灰燼。特別是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活在農民記憶里的革命事件和英雄人物更加豐富具體,神采奕奕。農民群眾沒有讀過歷史學家的論文,他們從自身最切近的斗爭歷史中受到了教育,吸取了前進的力量,而歷史學家卻對群眾的斗爭史知之不深,類似這些可歌可泣的生動史實還沒有在史冊中得到更多的反映。
目前,各地正在展開群眾性的編寫“四史”的運動,這是人民群眾偉大的自我教育運動,同時也為歷史研究開辟了一個寬廣的新天地。歷史科學工作者應該積極投身到這個運動中去,認真地改造自己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全心全意地幫助群眾續起紅色的家譜,讓群眾的革命英雄主義廣泛傳布,成為鼓舞全體人民的巨大力量。
當然,寫“四史”,寫群眾近現代革命史,并不排斥我們為農民創作其他歷史作品。我國人民為自己悠久的革命傳統和豐富的歷史遺產而自豪。歷史上階級斗爭和生產斗爭的經驗教訓可以作為今天的借鑒。只要我們堅持古為今用的方針,引導農民向前看,那么,古代的和世界的人民革命的歷史也能夠成為推進農村文化革命的巨大力量。
歷史科學怎樣下鄉
歷史科學工作者有了為農民服務的決心,還需要解決怎樣服務的問題。
毛主席諄諄教導我們:“共產黨員如果真想做宣傳,就要看對象,就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演說、談話、寫字是給什么人看、給什么人聽的,否則就等于下決心不要人看,不要人聽。”這個宣傳的對象決定了我們所應采取的宣傳形式和宣傳方法,因此對于宣傳對象必須下一番調查、研究、分析的功夫。歸根到底,仍然是個下鄉蹲點的問題。只有下鄉蹲點,才有可能熟悉和了解農民,寫出內容好、形式好的通俗歷史讀物。
我們在李家莊分發了一批通俗歷史讀物,征求農民的意見。他們表示很歡迎。但是,他們也提出了很多意見:
第一,情節不夠生動。不少農民反映通俗歷史讀物“不紅火”,有些書里“沒有人”(指史話一類),有些事“寫得太簡單”,“讀著沒意思”。這就是說,他們希望的歷史讀物,人物要有性格,故事要有情節。歷史科學不是文藝作品,當然不允許隨意虛構,但卻應當盡量寫得像文藝作品一樣生動可讀。它不但要說服人,而且要感動人。歷史本來是無限生動的,但到我們手里往往把它弄得干巴巴的,這是我們的過錯。
第二,語言文字不夠群眾化。這里面有兩個問題,一個問題是難字難句、名詞術語、人名地名太多,文章半文半白、半中半西,農民不容易懂;另一個問題是有些書帶有“學生腔”,表達方式和農民的不一樣,他們看不慣。毛主席再三要我們學習人民的語匯。我們聽了農民講的一些故事,他們的語言確實生動、簡潔、風趣。我們應當認真地向農民學習,這樣才能把一件事、把一個思想說到農民的心坎上。
第三,選題缺乏針對性。有些農民反映,通俗歷史讀物里寫的人物、事件,他們大多不知道,而他們熟悉的人物、事件,書里又沒有。譬如,這里距北宋名將楊業的故鄉很近,他們自然而然地很關心楊家將。農民希望復習和驗證自己已有的歷史知識,并在這個基礎上擴大知識的領域。如果整本書全是陌生人、陌生事,農民是要搖頭的。
此外,還可以采用連環畫、故事會、幻燈片、科教影片等手段,創造一些普及歷史知識的新途徑。
歷史科學怎樣下鄉?辦法是從實踐中來的。如果我們真正放下架子,到群眾中去,誠懇地向農民學習,誠懇地為農民做事,那么,我們就一定能夠積累起普及歷史知識的好經驗和好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