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境界形而上學:中國哲學的一種解讀作者名: 寧新昌本章字數: 3304字更新時間: 2020-06-05 19:29:33
自序
馬克思曾經說過:“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精神的精華。”實際不限于此,任何真正的哲學也都是自己民族的靈魂,也都能為自己的百姓提供安身立命之道。中國哲學歷經了兩千多年,以其獨有的方式開辟了屬于中國人自己的心靈世界,構建了中國人自己的精神家園。那么,它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哲學?與西方哲學相比,它有哪些特征,又有哪些意義?不妨在此簡單說說。
第一,中國哲學是關于生命的學問。與西方哲學相比,中國哲學更關心人的生命存在。反映在認知方式上,它主要是“反求”式的。所謂“反求”,就是“反求諸己”、“吾日三省吾身”、“切問近思”、“切己自反”以及“體貼”等等,所有這些都是在反省生命的意義,追問活著的價值。說實在的,這是一個大問題,也是一個形而上的問題,而且,這一問題絕對不是虛無縹緲的,也不是不著邊際的,更不是毫無意義的,而恰恰是與我們的存在密切相關聯的,因為對于它的回答,決定著我們如何去面對這個世界,如何使我們的人生更有質量,如何使我們在遭遇挫折時不亂方寸、不失定力、堅毅剛強,并積極而勇敢地繼續前行。
在中國哲學中,人和世界總是內在統一的。人是世界的人,世界是人的世界。現實世界是人之生命的出發點,也是人存在的基本條件,人不可能離開世界,更不可能逃離現實,反過來,現實世界的意義也是由人的存在而賦予的。如果沒有人的存在,這個世界就是一個沒有意義的死寂的世界,因此,人是現實世界的意義源頭。對于一個人來說,他的能力、水平、修養直接決定著他的生活世界,決定著他生活的廣度、深度、厚度以及水平,就此而言,可以說“性”之謂“天命”, “性”決定著一個人的命運,不同的人之所以有不同的命運,就是因為“性”的修養不同。“性”的修養不僅決定了人的命運,也決定了人的生活世界。人和現實世界的關系就是,“宇宙內事,乃己份內事”。此猶如馬克思所說對于事物、現實、感性不應從客觀方面,而應從主觀和實踐方面去理解,即通過人的主觀努力和實踐方式去認識人們生活的這個宇宙,去理解這個與己息息相關的現實世界。這樣一來,對于現實中的一切,即事物、現實、感性,包括苦難(如佛家所謂的“苦”)、困厄、陋巷、造次、顛沛、貧賤、富貴、威武、憂患、煩惱、死生,甚至非笑、毀謗、欺慢、榮辱,等等,都可以說,不僅和人們的生存密切相關,而且就是人們的現實生活,是人生命境遇中的必然存在,因為它們都來自人的生命之根。說實在的,人生不如意事有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那么,如何去解決生活當中所遇到的困惑和煩惱?簡單地說,就是選擇一個“是”字,“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什么是“是”?在中國哲學文化中,有真是、善是、美是以及信是等,其具體內容大概包括:為仁由己、見利思義、以禮樹人、以信立人、物來順應、生于憂患、處困而不失其宜、鞠躬盡瘁、存順歿寧以及舍生取義、殺身成仁等。
不僅如此,在中國哲學中,天和人也是內在統一的,所謂“天即人,人即天。人之始生,得于天也;既生此人,則天又在人矣”。在人的生命存在中,不可能沒有天,否則,人就可能會狂妄自大,膽大妄為,無法無天,人需要去敬畏“天命”,需要去敬畏“天理”。人和天的關系是,天因人而明白,宇宙有了人,便一時明白起來;人因天而有了依靠,人缺少了天,就失去了最終寄托。說到底,人永遠是一個有限的存在。從根本上說,人需要依靠,更需要寄托,而天之所以能成為人的最后依賴,就在于它的絕對和無限。故在中國哲學中天和人并非外在對立,而是內在統一,人可以通過“盡心”而去“知性”“知天”,在“知天”“事天”“同天”中實現自己的心安理得,實現自己生命中的永恒。這就是人的生命,人的生命就應該這樣存在和展開。
第二,中國哲學重在工夫,這工夫就是如何去想,如何去思,如何去做,如何去行。朱熹講一部《論語》從“學而時習之”到“堯曰”,都是論工夫的。王陽明也講重工夫而不重效驗。據此,對于中國哲學中的一些基本范疇,如“道”“仁”“心”“性”“理”的理解,我們就應該首先從工夫出發,從過程出發。就“道”而言,《說文解字·辵部》說:“道,所行道也。從辵,從首。”“道”是人走的路。“辵”為動詞,有行走義。《莊子·齊物論》說:“道行之而成。”《中庸》說:“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道”是人的存在方式,所以“道不遠人”,人這一輩子都應該走在“道”上,活在“道”上,當然,最終也應該死在“道”上。一個人如果不行在“道”上,不走在“人道”上,那他就不是人,而是禽獸。“道”和“仁”有關,“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什么是“仁”? 《說文解字》說:“仁,親也;從二從人。”“仁”講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這種關系不是一般的關系,本質上是愛人、尊重人、體貼人、寬諒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仁義禮智信,“仁”居其首,亦為其總,“義禮智信,皆仁也”
。但它們都不是對象性的存在,而是人自身的存在,也是人的行為準則。“仁”是“心”的體現,“心”既是名詞,也是動詞,其基本含義是“思”,所謂“心之官則思”。“思”和“想”不同,人之所想者是“物”,所思者是“道”。“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
“思”中有“覺”, “覺”為覺悟,“覺”也是“思”。“性”和“心”有關,“性”字構成,其中有“心”,因此“性”非被動,實乃主動。程顥《定性書》中的“性”是“動亦定,靜亦定,無將迎,無內外”,說的是人在生活中無累于物,無役于名,不流于俗,強調的是在任何情況下的自信、鎮靜和淡定,講的是人的修養。還有“理”,它是中國哲學的一個重要范疇。“理”是什么?是宇宙中的道理,是生活中的原則。文明社會是講禮貌、講道理的,“理”不僅是宇宙的本體,更是做人的工夫。工夫可不是一時半會兒的事情,它是一輩子的事,所謂“百年之計,莫如樹人”。故中國哲學可以說是工夫形而上學。
第三,中國哲學屬于境界形而上學,這是它和西方形而上學的不同之處。西方哲學是一種對象性的思維,故它是一種純粹的實體形而上學。中國哲學則不然,它的基本命題,如“性即理也”“心即理也”“道可道,非常道”“即心是佛”等,說的都是本體和人的關系。在中國哲學中,本體總是和人的存在密切相關聯的,并通過人的境界呈現出來。所以,本體既是對象性的,又是非對象性的。對象性指的是真善美,猶如“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詩經·小雅》)。人們總是有所期待、有所追求、有所向往、有所依賴,總是有所思的。非對象性指的是它的超越,即“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萬物皆備于我”
, “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
, “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以及真如本體的“非有相,非無相,非非有相,非非無相”
。境界形而上學就是對形上存在的覺悟。這形上(超越)的存在是不能規定、不可思議的“大全”,它包含了人的生命,融攝了人的存在。人若能走入“同天境界”,就可以感受到無限的自由,也能呈現“真我”的存在。
中國哲學的意義就在于通過理解、體貼、涵養以及覺解去確立人的信仰(信念),它不是先信仰了再去理解,而是相反。理性認知、道德修養、思想覺悟為人們建立起了精神上的家園。這樣的傳統需要我們認真地繼承。
在學習和研究中國哲學的時候,一定要記住:中國哲學是“為己之學”,它要求每一個人都能成就一個真正的自己,亦即“真己”,具有“真己”人格的人活得踏實,過得實在,堂堂正正,仁而不憂,智而不惑,勇而不懼。中國哲學也是“心性之學”,它要求人們立足于自己的“心性”去思考生命的意義,思考自己應該怎樣去坦誠地面對生活,“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中國哲學也是“義理之學”,它要求人們明白大義,懂得世理;以誠待人,與人為善;以理服人,講究情義;不說假話,不做妄事。
當然,也必須知道:中國哲學不是“為人之學”,即學習哲學不是為了取悅他人、迎合流俗,不是把人培養成不講原則、沒有氣節的“鄉愿”;中國哲學也不是“辭章之學”,即研習哲學不是要去玩概念游戲、故弄玄虛,用王陽明的話來講,就是不要去“玩弄光景”。
總之,中國哲學的意義在于塑造人的自由品格,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給人的生命存在找到精神上的家園,使人在日常生活中有一種“家”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