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引論:境界形而上學

(一)

什么是境界形而上學?為了說明這個問題,不妨先分別說說境界和形而上學,然后再去綜合地、比較地說明境界形而上學。

就境界而言,可分為物境和心境。一般言之,物境指的是客觀事物存在的時空范圍,而心境則是在主觀意義上說的。佛教《無量壽經》講“斯義宏深,非我境界”,這里的境界指成佛所達到的修養境地。以后所說的境界就不局限于佛教了,日常生活中所說的境界主要指人的精神修養及思想覺悟水平。我們所要討論的境界乃是第二種意義上的。

“形而上學”這一術語來自西方。古希臘時期的著名哲學家亞里士多德過世之后,逍遙派學者安德羅尼柯在編訂亞里士多德的著作時,將他在不同時期的研究哲學對象、世界本原等的基本哲學論著匯編在其《物理學》的著作之后,故取名為《物理學后諸篇》。“形而上學”在希臘文中本是《物理學后諸篇》(TA META TA ΦYΣIKA)的意思,后來拉丁文編者去掉了其中的冠詞就成了metaphysica,這個詞以后一直被西方各國的譯文所沿用。如今英文中的metaphysics就是從這里來的。另外,基督教哲學家克來孟·亞歷山大里諾(Titus Flavius Clement,約153—217年,或譯為克萊門特)則賦予了metaphysica以“超越物理學”的意義,意指研究超出自然現象之域的本體和存在意義的學說。當然這一賦予也是有根據的,因為在語詞上“meta”不僅是“在……之后”的意思,而且有“超越”的意義。所以,“形而上學”一詞有一個從書名到專門的哲學術語演變的過程。中文譯名來自日本學者井上哲次郎(1855—1944)的日文翻譯,其根據是《易傳·系辭上》中的“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那么,什么是境界形而上學?我們所說的境界形而上學是在和西方哲學中的實體形而上學的比較中確定的。亞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學》中說:“有一門學術,它研究 ‘實是之所以為實是’,以及 ‘實是由于本性所應有的秉賦’?!?img alt="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吳壽彭,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56."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EAE792/156532346049703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3695463-j39QzN2RQTt352aP8O1LmLJ4PmevD6cw-0-8f8a54a12915f475680cabe665e688fd">這門學術就是形而上學?!皩嵤恰保˙eing)亦可翻譯成“有”“存在”“是”,它源自系詞“是”(to be),是to be的動名詞形式。形而上學這門學說實際上就是專門研究“是”(Being)的,研究“是之所以為是”。實際上,“是之所以為是”是對“是”的徹底追問,是對“本體”的探究。

對“是”的追問,在亞里士多德那里,表現為對邏輯命題如S是P的分析。這所謂“一事物被稱為 ‘是’,含義甚多,但所有 ‘正是’就關涉到一個中心點,一個確定的事物,這所謂 ‘是’全不模糊”同①56-57.。在漢語里,這里的“是”似乎可以理解為代詞“這”,漢語中的“是”就有“這”的意思,語義上也似乎是通的,原因在于“是”雖然不是名詞,屬于代詞,但是,代詞可以代替名詞。然而,卻又不能這樣理解,或者說不能限于這樣理解,而應該首先從邏輯命題中的系詞去理解,因為從邏輯命題去理解才能說明“一事物被稱為 ‘是’,含義甚多”。所有的“正是”都關涉到一個中心點,即一個被確定的事物。而這個中心點就是“本體”,如“一切屬于健康的事物,關涉到健康,其一說是保持健康,又一說是產生健康,又一說是健康的征象,又一說是具有健康的潛能”同①57.。事實上,所有這些述說都可以轉換為邏輯命題,即健康是如何保持的,健康是怎樣產生的,健康是有什么征象的,健康是具有哪些潛能的。它們皆可以用S是P1、S是P2、S是P3、S是P4來表示,但S首先是自身。所以,這些“是”都關涉到S,這個S就是中心點,是一個被確定的事物。這也就是他所說的“盡管 ‘是’有多種含義,但 ‘其所是’是首要的 ‘什么’,因為它指這個事物的實體”趙敦華.基督教哲學1500年.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5.。對“是”的分析最后確定到S上,這就是所謂的本體(substance或essence), substance成為亞里士多德哲學研究的實體。亞里士多德的實體學說成為他的哲學的基本理論。

在西方哲學發展的歷史過程中,巴門尼德提出了關于“存在”的理論,其基本的觀點是思想和存在是同一的,表達的是“思想內容與思想對象的同一性:思想內容(即 ‘能夠被說和被想的’)需要由 ‘是’來表述,思想對象(即 ‘能夠存在的’)同樣需要由 ‘是’來指示,巴門尼德以‘是’具有表述思想和指示存在雙重功能為理由,進而把 ‘是’的兩種功能歸結為同一意義、同一對象,得出了上述結論”趙敦華.西方哲學通史: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25-26.。然而這一“存在”理論在以后的發展中,由于是確立在對“是”的邏輯分析的基礎上的,因而最終落腳到本體(實體)也是必然的,如在巴門尼德之后,出現了蘇格拉底的“一般說”、柏拉圖的“理念說”以及亞里士多德的“實體說”,這一哲學史上的現象被20世紀著名哲學家海德格爾稱為哲學的轉向。

中國傳統的形而上學則不然,它的形成不是建立在對思維中邏輯命題分析的基礎上,也不是開始于對語言的分析,而是形成于人的覺悟。所以,它的方法毋寧說是非邏輯的、非語言的。當然這里的非邏輯、非語言講的并不是要絕棄邏輯和語言,而是不做邏輯和語言的分析。這種方法本質上是實踐的和了悟的。張岱年先生在談到中國傳統哲學的特點時認為其中之一就是“重了悟而不重論證”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8.。所“了悟”的當然是形而上的“道”?!暗馈钡墨@得凸顯的是人的自由,如孔子所說:“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這里的“聞”,不是聽見,而是覺悟(consciousness),是對形而上之“道”的覺悟,而且這種“道”并沒有遠離人而存在,而是和人的存在密切相關,這就是境界形而上學。境界形而上學就是對形而上之“道”的覺悟,“學”的本義就是覺悟,覺悟本身即含有境界的意味。

所以,中國傳統哲學中的境界形而上學不同于西方自亞里士多德以來的實體形而上學。實體形而上學由亞里士多德所講的對“是”的分析而建立,其“學”的學科、學問(logy)意義比較明顯,如16世紀末17世紀初德國經院學者郭克蘭紐(Rudolphus Goclenius,1547—1628)第一次使用“存在論”(ontology)一詞,并把它解釋為“形而上學”的同義語,指的是研究存在本身(being as such)的理論。18世紀理性主義哲學家沃爾夫使用ontology這一詞時,表示的是關于存在者(beings)的本質研究,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本體論。他們都突出了學科、學問的意義。而境界形而上學的“學”則主要是在覺悟的意義上講的,中國哲學中儒釋道都有這個特點。對于境界形而上學來說,其主要探討的是人的思想境界的提升、精神生活的獲得以及存在意義的顯現。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巴嘎旗| 宁阳县| 岳阳市| 弋阳县| 天全县| 仲巴县| 湖南省| 宁远县| 句容市| 调兵山市| 元氏县| 双柏县| 临桂县| 隆化县| 平利县| 鹤峰县| 柳河县| 民乐县| 涪陵区| 阳山县| 辽宁省| 留坝县| 色达县| 明水县| 荔浦县| 龙里县| 哈密市| 平潭县| 明溪县| 公安县| 文化| 上犹县| 乐业县| 舟曲县| 翼城县| 平潭县| 博野县| 乌兰浩特市| 南部县| 德钦县| 叙永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