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天道”的價值性

如果說在《論語》中,“天”和“命”主要是在客觀的意義上論述的,那么,對于“道”的論述則不乏主體性的內涵,即“道”有本體、理想、信念、信仰的意義,而這些東西本身就是形而上的存在。

“道”是本體,是人們的終極追求。孔子曾說:“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道”是安身立命之所,是超越生死的所在,為“道”而死是值得的。人生的意義就是在得“道”中升華。如果一個人想使自己活得不那么低俗,不那么乏味,不那么無聊,那就要好好地學習“道”。孔子的學說是“仁學”,其中的“仁”就是“道”,前面講“朝聞道,夕死可矣”,反映在“仁”上就是“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衛靈公.。“志士仁人”最能理解“仁”的意義,也能體悟“道”的內涵,他不會“害仁”,也不會損“道”,但能“成仁”,能“殉道”。古今中外就有這樣的仁人志士,近代的夏明翰就有“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的著名詩句。為了真理,死亦無懼。這真理就是“主義”,就是“道”,就是理想、信念。《論語》中所說的“聞道”實際是對“道”的認知和覺悟,以及對于“道”的躬行。以身“殉道”則是行道的最后形式,也是最高形式,之所以如此,在于“道”的神圣、超越和絕對,這神圣、超越和絕對的存在正是人之生命的依歸所在。

“道”雖然神圣、超越和絕對,但并沒有離人而去,也非超越的上帝那樣全知全能、高高在上、發號施令。“道”就存在于人們的生活當中,這就是中國哲學所說的“體用不二”。孔子說:“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論語:述而.要求人們有志于“道”,根據于“德”,依憑于“仁”,掌握并精通“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人是有理想的動物,人的理想就是“道”,對于“道”我們可以在真善美的意義上去詮釋。根據儒家一貫的思想,對真善美的追求乃屬于人性之列,人有可能也有必要去追求自己的理想。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的人類需求層次理論,從人性出發,說明人有追求真善美的需要,亦即“自我實現”的需要。而人之所以能去追求真善美,還在于人有德,在于能立足于“德”,即“據于德”。作為一個社會的公民,做任何事情都應該從公德、從自己的良心出發,這是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一個有修養、有教養、有水平的人不會昧著良心去做事。如果說,這里的“德”指的是一般意義上的道德,那么,“仁”就高尚了,“仁”是“德”之首,也是“德”之要,故人需要“依于仁”。依賴于仁德,“仁”是“愛人”,是“孝悌”,是“克己復禮”,是情感的付出,是舉止的優雅;“仁”是真誠,是感恩;“仁”是對自己的嚴格要求。至于六藝,只不過是體現“道”“德”“仁”的具體形式。儒家重視“六藝”,但最終不是要人們成為“六藝”的專家,而是要通過這些形式成就自己的人格。儒家提倡德才兼備,但更要求以德為先。對于“道”“德”“仁”三者的關系,應該這樣理解:“道”是“德”和“仁”的對象化,是人的本質的對象化,而“德”和“仁”則是“道”的內在化,它們是辯證統一的,是典型意義的對立統一關系。

所以,孔子在論述“道”的時候,首先是把“道”視為一個對象性的存在。“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論語:陽貨.; “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論語:季氏.; “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論語:子張.。不論是“學道”“達道”,還是“致道”, “道”都是人們追求的目標,也是人們敬畏的所在。

不應忘記,“道”雖然是對象化的存在,但它和人的本體——“仁”又密切相連,如孔子的弟子有子曾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孝悌”是“仁”的根本,也是“仁”的出發點,由“孝悌出發”就可體現“道”的意義。所以,有子的話就不僅說明了孔子“性與天道”的內在關系,也說明了中國傳統倫理的特點:從人的最基本的情感——“孝悌”出發,去建立社會的倫常關系,而不至于使社會的道德淪為空洞的說教。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河东区| 朝阳县| 衡东县| 手游| 云安县| 五台县| 榆树市| 那曲县| 德州市| 浙江省| 镇沅| 金寨县| 于都县| 祁阳县| 安西县| 临夏县| 那坡县| 西华县| 克什克腾旗| 建德市| 沭阳县| 南城县| 仁布县| 镇安县| 收藏| 瓦房店市| 东丽区| 格尔木市| 呼图壁县| 监利县| 安泽县| 广平县| 淳化县| 南岸区| 汪清县| 洪江市| 商都县| 德惠市| 新巴尔虎左旗| 九江县| 黄冈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