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境界形而上學:中國哲學的一種解讀
- 寧新昌
- 2068字
- 2020-06-05 19:29:34
(一)實事求是與真善美
一般對于實事求是的理解是從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出發的,即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有規律的。這一原理要求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這樣的理解沒有錯,但不全面,不妨舉幾個例子:
例一:假如你的一位朋友得了癌癥(由于此例子不吉利,故使用了虛擬語氣),如果這位朋友的心理承受能力有限,你能實事求是地、客觀地告訴他病情嗎?你可能認為你告訴他是做到了實事求是,說的都是客觀事實,也沒有任何主觀雜念。但我要問:你這樣做,道德嗎?
例二:假如你是國家的公職人員,你可能知道不少國家機密。那我要問:你能實事求是地把它們告訴給其他人、其他組織甚至其他國家嗎?如果你告訴了,那不僅是違法,更是犯罪!
例三:生活中的每個人都一定會有自己的隱私,我們不可能,也不愿意實事求是地告訴給別人,即使是自己的親人。你能說這違背實事求是的原則嗎?
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以上這些例子說明,實事求是絕對不是那么簡單的,實事求是也絕對不只是一個探求客觀規律性的問題,不只是一個探求真理性的問題,它至少還包含著善,包含著美乃至信仰的問題。
所以,我們需要重新思考實事求是。為了從根本上搞清楚這一問題,還需從哲學的基本問題談起。恩格斯在他的《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一文中把哲學的基本問題概括為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應該說,恩格斯的概括繼承的是西方的哲學傳統,由于時代的限制,恩格斯主要是在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以及可知和不可知意義上去解釋哲學基本問題的,而沒有做更多的展開。
實際上,哲學的基本問題,絕不局限于恩格斯的概括,而應該有更豐富的內涵,它的最基本的內容也不局限于唯物和唯心,不能把哲學的基本問題歸結為物質和精神的關系問題。朱德生先生曾專門論述過這一問題,而且認為把這一問題歸結為唯物和唯心、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的是18世紀的法國唯物主義者。這樣的歸結有局限性,因為哲學基本問題中的存在不能等同于物質,思維也不能等同于意識。
綜觀西方哲學對于“存在”問題的探討,代表的觀點有:認為“存在”就是實體,如亞里士多德;認為“存在”就是上帝,在英文中,“存在”再加上定冠詞代表的就是上帝(the Being),如基督教哲學;也有的認為“存在”是絕對理念,如黑格爾;還有的認為存在就是存在,不是對象,不是實體,它超越了普遍的“種”,因而不可定義,如海德格爾。但無論如何,在他們關于存在的論述中,存在包含著真善美以及自由等內容,也包含了從主體、實踐的方面對于事物的理解。
近代以來,由于西方文化的植入,哲學研究隨之也有了西方文化的因素,以至西方的思維方式和話語系統在哲學研究中占據了統治地位。中國哲學學科的形成就是在西方文化引入的境況下產生的,誠然,這并不妨礙中西哲學的會通,如中國傳統智慧中的“實事求是”就與西方的哲學思想有很好的契合。
筆者非常贊同馬克思《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的一段經典語錄:“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做感性的人的活動,當做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義相反,唯心主義卻把能動的方面抽象地發展了,當然,唯心主義是不知道現實的、感性的活動本身的。”恩格斯這樣評價馬克思的這篇文章:它是“作為包含著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獻”
。這其中也包含了馬克思對于哲學基本問題的理解。馬克思批評了舊唯物主義,也批評了唯心主義,提出了“實踐唯物主義”,即從人的主體能動性、人的實踐出發去理解“事物、現實、感性”,理解人們賴以存在的這個世界。既然是人的理解,就有人的尺度,其中包括真善美的尺度。所以,在這個意義上詮釋實事求是,“實事”就是從人的實踐出發,“事”的本義就是實踐,“求”就是去研究、探索,“是”就是真善美,就是自由,就是公平和正義。“是”在這里基本意思為“是非”之“是”,所以,其中的“是”有真是、善是、美是,以及公平是、正義是等含義。這樣一來,實事求是就是在實踐中對于真善美以及自由、公平和正義的探索和追求。
這樣理解實事求是也就消解了我們前面所舉例子中的困惑和矛盾。朋友得了癌癥,朋友的心理承受能力有限,你在告訴他病情的過程中,要本著人文關懷的原則,要本著善的原則、真的原則去說明病情,這是為了他好,因為好才是最重要的。同樣,作為國家公職人員必須保守國家機密,這是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是大善。至于不泄露別人的隱私,是出于對他人和自己的尊重,是為了大家都好。所有這些都是實事求是精神的體現。在實事求是中必須貫穿真善美,因為實事求是和真善美是統一的。
事實上,實事求是和哲學基本問題也是統一的。哲學基本問題中的“思維”和“存在”也可以翻譯為“思”和“是”,哲學基本問題中的“是”和實事求是的“是”的意義是統一的,并無矛盾和沖突。哲學基本問題中的“思”的具體內容就是真善美,就是自由,就是公平和正義,而不僅僅是抽象的“是”,或者“存在”。
說到真善美、自由、公平、正義,便涉及實事求是的主體,涉及人的素質、人的修養以及人的主體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