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字經濟與網絡法治研究
- 申衛星主編
- 2474字
- 2020-09-11 15:31:40
讓法治助力數字經濟——代序
法學作為一門社會科學,應始終以解決社會問題為導向和使命。社會問題永遠是法學研究的思想源泉,而社會問題總是隨著科技、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變化的。這就要求法學研究者不斷地運用現有規則、傳統理論去解釋新現象,解決新問題,甚至在現有規則、傳統理論不足時,創造出必要的新規則、新理論。法學研究需要與時俱進,也需要做實證分析。也許有觀點認為:這會動搖法學本身的科學性。德國法學家耶林在1868年發表的題為《法學是一門科學嗎》的著名演講中,就已經指出:“真理也并非位于世界之外,它是存在于世界之中。法學不是在抽離了現實的自然法的領域中去尋找。”
清華大學法學院一直重視前沿科技問題的法律研究。自2016年7月以來,法學院進一步推進新興學科建設,在既有的互聯網法律研究的基礎上,著力培養、打造以大數據和人工智能、金融科技為核心的前沿科技與法律的交叉學科,并將其作為“雙一流”建設的重點。為了支持新興學科的發展,法學院與國家科技、互聯網等行業主管部門及企業、組織加強合作,積極承擔國家有關部門委托的課題,并舉辦了一系列的學術研討活動。
《數字經濟與網絡法治研究》一書第一編到第六編的內容,是第一屆明理互聯網法治論壇優秀成果的選編。該論壇是由清華大學法學院互聯網法律與政策研究中心、搜狐集團法律事務中心共同舉辦的。論壇于2016年12月9日在清華大學隆重舉行,以“數字經濟與網絡法治”為主題,邀請了國家網信辦、工信部、文化部、國家工商總局、國家版權局等政府主管部門領導、最高人民法院和北京市各級人民法院等司法機關代表、國內頂尖專家學者、互聯網企業代表等,約200人參會。論壇追蹤互聯網最新立法動態,聚焦互聯網發展中的熱點難點問題,兼顧理論與實務,旨在加強學界、政界和產業界的溝通交流,匯聚智慧、凝聚共識,促進互聯網行業的規范運行和健康發展,為國家建立網絡治理新體系建言獻策。
本書根據不同主題劃分為七個部分。
網絡服務提供商(ISP)包括互聯網接入服務提供商和互聯網內容服務提供商,網絡用戶在互聯網上的行為必須依賴各種各樣的網絡服務提供商,網絡服務提供商在民事權利救濟和行政監管執法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一編以“網絡服務提供商的法律責任”為題,收錄了馮曉青、邵樹杰撰寫的《網絡服務提供者幫助侵權注意義務之認定:“最佳審查者”標準》;朱冬撰寫的《我國網絡服務提供者侵權責任的移植與變異》;沈偉偉撰寫的《網絡人身權侵權平臺責任解析》;韓旭至撰寫的《搜索引擎對侵擾性自動提示內容的責任》;黃美容、張文友撰寫的《網絡平臺中立行為行政責任的司法認定》;王曉錦、王潔玉撰寫的《“互聯網+”時代自媒體侵權的平臺主體責任》。
“數據”正在成為經濟發展的“新石油”、社會變革的“助推劑”,同時也使每個人的信息安全岌岌可危。第二編以“個人數據保護”為題,分別收錄了張陽撰寫的《數據的權利化困境與契約式規制》;李小武撰寫的《公法先行還是私法先行?個人信息保護立法定位前瞻》;廖磊撰寫的《搜索引擎服務商的個人信息保護義務研究》;王萍撰寫的《個人數據保護立法模式比較研究》。
“互聯網+”已經成為世界的變革趨勢,法律與新技術、新現象碰撞出的法律問題,已經成為學界關注的熱點。第三編以“‘互聯網+’相關產業治理中的法律問題”為題,分別收錄了劉金瑞撰寫的《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法律責任研究》;殷守革撰寫的《網絡預約出租車本地牌照和戶籍限制的審查與規制》;張素華、李雅男撰寫的《網絡交易平臺的法律地位分析及風險防范》。通過“互聯網+”食品,“互聯網+”交通等示例,促進讀者對“互聯網+”其他領域的思考。
信息技術的發展促進了知識的廣泛傳播,提高了知識的平等獲取水平,但是這種技術也給知識產權的保護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和沖擊。第四編以“網絡環境下的知識產權保護”為題,收錄了華劼撰寫的《數字出版視域下的反規避技術保護措施規則研究》;張子健撰寫的《新興技術對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的挑戰:亦敵亦友?》;孫陽撰寫的《網絡環境下的版權合作治理》;阮開欣撰寫的《域名與商標的合理使用問題研究》;陳耿華撰寫的《互聯網新型不正當競爭行為的認定理念:反思與重塑》;韓強、朱培撰寫的《商業方法的可保護性研究》。
網絡并非法外空間,隨著人們對網絡安全的需求日益突出,加強網絡犯罪治理成為維護網絡空間公共秩序的必要手段。第五編以“網絡犯罪治理”為題,收錄了劉靜、郭澤強撰寫的《海峽兩岸竊取網絡虛擬財產刑法規制之比較研究》;敬力嘉撰寫的《“信息網絡安全管理義務”的刑法教義學展開》。
第六編“網絡空間治理”,對網絡空間治理的基礎命題和特殊的專業命題作了探討。其中,既有宏觀的思考,如崔文波撰寫的《芻議“網絡空間主權”》;也有具體的解讀,如鄭厚哲撰寫的《評述〈電影產業促進法〉背景下的電影審查制度》,蘇今撰寫的《網絡第三方賬號登錄活動中的法律關系及用戶協議適用問題芻議》。
本書第七編“立法建議”中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互聯網信息服務法〉學者建議稿及立法理由》,是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委托課題“互聯網信息服務立法”的階段性成果,它是清華大學法學院數位教授歷時一年集體努力的成果,也是不斷與國家網信辦、特別是政策法規局李長喜副局長反復討論的結果。希望這項研究成果的發布,會引起社會各界對于網絡信息產業發展的根本法缺失的重視,并以此為基礎提出更好的建議,使我國的網絡信息管理有法可依,網絡參與各方的權利義務得以明確。
在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數字經濟與網絡法治研究》一書與讀者們見面了。它不是應景之作,而是讓我們更多地回歸理性思考,彰顯法治精神。互聯網的發展帶給我們的驚喜與挑戰總是相互交錯的,入選本書的學術論文和立法建議,可以為讀者了解互聯網法律問題提供一個參考框架。隨著網絡的現代化發展,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和人工智能所引發的一系列問題,都需要我們從法理和法律的角度,以深入而慎密的研究,做出更有針對性的回應,從而在促進行業發展的同時,引發法律制度、法學思想和法學范式的變革,對此我們充滿期待和信心!
申衛星
2018年4月24日于清華大學法學院明理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