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風險治理
- 姜曉萍主編
- 1192字
- 2020-08-07 15:44:44
序
美國公共治理專家理德·C.博克斯曾說:“如果說19世紀至20世紀之交的改革家們倡導建立最大限度的中央控制和高效率的組織結構的話,那么21世紀的改革家們則將今天的創新視為是一個創建以公民為中心的社會治理結構的復興實驗過程。”事實上,自進入21世紀以來,公共管理領域創新的重心已由追求政府管理的高績效轉向社會治理結構的變革,公共治理中的政府權力本位開始轉向公民權利本位。在我國現代化進程中,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創新性地提出了“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同時提出了“創新社會治理體制”的要求。作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創新社會治理體制”已成為我國理論界和實務界關注的重要議題。
在不斷推進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進程中,社會穩定風險日益成為我國創新社會治理體制不得不面對的重要問題。現代社會是一個高風險的社會,自然風險、技術風險、制度風險、社會風險錯綜復雜,加速了社會穩定風險的擴散和深化,迫切需要創新社會穩定風險的治理模式,以有效破解“新常態”時期的社會穩定風險。不可忽視的是,面對新時期的社會穩定風險,維護社會穩定的任務更重,更加需要通過制度創新與變革來降低社會風險誘發社會不穩定事件的可能性,堅持公民本位與社會本位,處理好維權與維穩的關系,將維護社會穩定作為社會治理體制創新的重要目標。
毫無疑問,社會穩定風險的加劇會帶來新的維護社會穩定的壓力。與傳統工業社會里引發社會不穩定的因素不同,風險社會中引發社會不穩定的因素更為復雜、多樣,難以用普遍主義的標準去識別、應對與處理。因而,傳統的科層制治理模式難以應對社會風險,自上而下的剛性維穩模式也難以應對社會風險的加劇,“創新社會治理體制”則為突破傳統社會風險治理模式提供了一個系統性的、前瞻性的思路和框架。通過創新社會治理體制,能夠形成“一核多元”社會治理格局,盡可能地整合多元治理力量,有效控制社會風險誘發、放大和顯化。
目前,在探尋社會治理創新、求索社會穩定風險治理之道的過程中,既有理論界廣大專家學者展開理論探討的百花齊放,也有實務界的孜孜以求。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社會發展與社會風險控制研究中心集中中心相關研究力量,整合中心相關研究資源,形成了《社會風險治理》專題報告。該報告以維護社會穩定為主題,圍繞社會風險領域的重大理論問題進行梳理與總結,對社會穩定風險評估、鄰避沖突與環境治理等進行了研究;同時,針對維護社會穩定的一些專門領域如重大安全事故、征地拆遷問題、轉基因安全風險、自然災害風險、特大城市治理等進行了探討,力求更好發揮中心在“維護社會穩定”這一領域的決策和政策咨詢功能。
該報告的撰寫和出版得到了四川省社科聯、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四川大學社科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深表謝意。由于水平有限,報告中難免存在不足之處,懇請各位專家學者、實務工作者和讀者批評指正。
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