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流域生態系統恢復價值評估:CVM有效性與可靠性改進視角作者名: 蔡志堅 杜麗永本章字數: 3270字更新時間: 2020-06-05 19:26:38
1.2 研究目標和內容
1.2.1 研究目標
本研究的研究目標有三個,具體如下。
1.2.1.1 完善并豐富現有的CVM有效性與可靠性改進的理論、方法及工具
1.完善并豐富現有的CVM理論
假想市場及消費者決策模式假設是CVM飽受批評與質疑之所在,本研究擬從消費心理學理論出發研究假想市場中消費者的決策行為,以此辨明現有文獻分別對CVM決策過程中的“加入決策”和“支付決策”兩種決策機制進行討論的做法是否有誤。此外,本研究擬通過構建CVM估值框架解決CVM評估中“評估對象選擇”與“市場范圍確定”兩個關鍵問題。
2.為CVM有效性、可靠性改進提供了豐富多樣的方法與技術組合
本研究擬通過對問卷引導技術選擇、CVM估值方式選擇、WTP零響應處理、WTP分布函數選擇與對比、WTP非參數模型引入、支付工具選擇、研究對象熟悉度提高、樣本選擇及調查員培訓等方法的分析、比較及組合性應用,為CVM有效性、可靠性改進研究提供豐富的方法與技術組合。
3.為我國流域生態系統恢復價值CVM評估提供更精準的估值工具
本研究擬在綜合考慮我國國情、以長江為例的流域生態系統的價值特性及現有的CVM研究現狀的前提下,重新設計改進現有的CVM有效性與可靠性的方法與技術,如通過調查受訪者“對環境問題的關心程度”、“游覽長江經歷”及“戶籍”等信息確定受訪者對評估對象的“熟悉度”,其中“戶籍”就是我國特有的制度背景,等等,以此為我國流域生態系統恢復價值后續評估提供可借鑒、更科學、更精準的估值工具。
1.2.1.2 測度流域生態系統恢復價值的個體支付意愿WTP及總市場價值
本研究擬構建CVM估值框架,即在明確CVM的“評估對象”和“市場范圍”兩個核心變量的前提下展開研究。具體是:第一,借鑒顧客價值理論,在文獻研究和流域生態系統服務與產品分析的基礎上,明確CVM假想市場中的評估對象并以此進行WTP調查與估值。第二,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對CVM的評估對象的受益者進行分析,結合文獻研究結果,明確CVM的市場范圍并估算總市場價值。
1.2.1.3 良好的政策可行性前提下的流域水質治理與水質改善的政策建議
良好的政策可行性是研究的立足點和著眼點。本研究擬利用上述CVM研究結果并基于情景模擬方法針對案例地提出相關政策建議,如自來水價格及污水處理費調整、工業廢水排污收費標準調整等,并進行可行性分析。將已通過政策可行性評估的建議推廣并應用到更大范圍(如長江全流域,甚至是所有流域)的水質治理與水質改善行動中。
1.2.2 研究內容
圍繞研究目標,本研究的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四個部分:
1.2.2.1 理論基礎與模型設定
1.流域生態系統恢復價值及其評估方法
具體包括:(1)討論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分類及內涵;(2)分析各種生態服務價值估算方法的可行性,并對比不同評估方法的適用性和優缺點;(3)根據流域生態系統所提供的服務和產品的特征,從理論分析和實際應用視角論證本研究所選用的條件價值法(CVM)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2.CVM有效性與可靠性改進方法的回顧與探討
具體包括:(1)系統回顧發達國家CVM的發展進程,總結國內相關領域內CVM的研究現狀,梳理CVM有效性、可靠性改進的影響因素;(2)分析CVM偏差的來源及降低方法,例如引導技術偏差、調查方法偏差、策略性偏差、假想市場偏差、支付工具偏差、零響應偏差、信息偏差、起始點偏差、模型設定偏差、匯總偏差和其他偏差等,并討論相應的偏差降低方法;(3)提出本研究的研究重點——兼顧熟悉度及不同詢價方法的多次調查設計及實施、分析假想市場構成要素對WTP估算的影響、比較廉價磋商和不確定性量表在降低假想偏差中所起到的作用、比較不同分布函數選取對WTP估算的影響、WTP零響應處理等。
3.基于CVM有效性、可靠性改進的流域生態系統恢復價值評估的理論基礎與計量模型設定
具體包括:(1)基于隨機效用理論討論CVM的微觀經濟學基礎,并給出WTP估算思想;(2)從經濟學意義和統計學意義討論平均WTP和中位數WTP的優缺點及適應性;(3)系統研究開放式問卷、支付卡式問卷在采集數據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這些問題應采用的計量分析工具;(4)系統研究封閉式問卷下,分布函數選取對WTP估算所造成的理論影響;(5)深入比較不同參數模型設定的原理及優缺點,討論非參數模型的適用性。
詳細內容請閱讀本書第二、三和四章。
1.2.2.2 估值框架提出與調查問卷設計
1.流域生態系統恢復價值的CVM估值框架設計
具體包括:(1)圍繞生態系統恢復價值CVM評估的“評估對象選擇”與“市場范圍確定”問題,提出CVM估值框架的概念;(2)根據聯合國千年生態系統評估、(中國)全國生態功能區劃、流域生態系統健康評估等評估體系,確定流域生態系統服務和產品的范圍和類型;(3)分析與總結國內外流域生態系統CVM評估中的“評估對象”和“市場范圍”;(4)根據(中國)全國生態功能區劃、長江流域水功能區劃,明確案例研究地長江流域南京段生態系統的服務和產品;(5)案例地流域生態系統恢復價值的CVM估值框架設計。
2.偏差降低導向的流域生態系統恢復價值調查問卷設計與實施
具體包括:(1)利用不同引導技術分別設計開放式問卷(OE)、支付卡式問卷(PC)、封閉式問卷(DC)等進行多個回合調查;(2)重點考慮CVM調查過程中各個環節可能存在的潛在偏差,并在調查過程中利用圖片提高受訪者對調查對象的熟悉度,開展調查員培訓等,避免或緩解偏差;(3)采用交叉表分析方法討論調查數據的統計特征,多維度地討論抽樣樣本的代表性問題。
詳細內容請閱讀本書第五和六章。
1.2.2.3 WTP影響因素與WTP估計
1.基于開放式和支付卡式引導技術的WTP估計
具體包括:(1)以長江流域(南京段)生態系統恢復價值為例,選用WTP而非WTA的估值方式,利用開放式問卷、支付卡式問卷分析南京市居民對長江流域(南京段)水質改善的支付意愿的影響因素,并討論CVM的理論有效性;(2)基于開放式問卷、支付卡式問卷,初步估算南京市居民對長江水質改善的支付意愿,并討論評估結果的合理性。
2.基于封閉式引導技術的WTP的再估計
具體包括:(1)討論封閉式單邊界(SBDC)下的支付意愿及其影響因素,并進行理論有效性討論,初步評價WTP估計結果的合理性;(2)討論封閉式雙邊界(DBDC)下的支付意愿及其影響因素,并進行理論有效性討論,初步評價WTP估計結果的合理性;(3)上述兩分式WTP分布函數的估計主要利用中值法而非均值法,且選擇對數模型而非水平模型進行估算。
3.基于Spike模型的WTP值零響應研究
在上述研究的基礎上進行擴展,引入零響應問題并采用Spike模型進行處理:(1)討論封閉式單邊界下的支付意愿及其影響因素,并進行理論有效性討論,初步評價WTP估計結果的合理性;(2)討論封閉式雙邊界下的支付意愿及其影響因素,并進行理論有效性討論,初步評價WTP估計結果的合理性。
詳細內容請閱讀本書第七、八和九章。
1.2.2.4 有效性、可靠性及政策可行性研究
1.CVM有效性檢驗
主要包括:(1)內容有效性辨識,分別研究抗議性響應、不同支付工具、受訪者對評估內容的熟悉程度、受訪者對不同類型市場價值的偏好等對WTP估值的影響;(2)構建有效性檢驗,研究開放式問卷、支付卡式問卷和封閉式問卷(包括封閉式單邊界問卷和封閉式雙邊界問卷)三種引導技術估值結果的收斂有效性,比較并歸納參數模型和非參數模型、廉價磋商和不確定性對WTP估值的影響。
2.流域生態系統恢復價值評估的可靠性檢驗
主要包括:(1)時間穩定性檢驗,主要利用時間跨度長達五年的第三次和第四次調查的樣本數據,從WTP估值模型及可比性、WTP估值的時間穩定性及WTP效用函數的時間穩定性三方面進行時間穩定性的實證檢驗,并討論政策對時間穩定性的影響;(2)基于函數設定形式的CVM可靠性研究,主要討論分布函數不同設定方式如Probit、Logit、對數Probit、對數Logit以及Weibull對WTP估值的影響,研究并討論非參數模型下的WTP估值結果。
3.流域生態系統恢復價值評估結果的政策可行性
主要包括:(1)根據CVM估值結果進行政策模擬,討論案例研究地南京市自來水價格調整和江蘇省排污收費制度改革的可行性;(2)討論把針對南京市自來水價格調整的政策建議推廣到全流域重點城市的可行性;(3)討論把針對江蘇省排污費調整的政策建議推廣到全流域所有省份的可行性。
有效性檢驗內容請閱讀本書第十和十一章,可靠性檢驗內容請閱讀本書第十二和十三章,政策可行性內容請閱讀本書第十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