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術生命與生命學術:張立文學術自述
- 張立文
- 1420字
- 2020-06-05 19:28:20
二、中國哲學邏輯結構論
1984年10月—11月,我應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院長金耀基教授和哲學系主任劉述先教授的邀請,擔任“新亞書院龔雪因先生訪問學人”講席,講授《中國哲學邏輯結構論》。這個講稿是在酷暑中完成的,我把受批判的《朱熹思想研究》一書中“朱熹哲學的邏輯結構”一節的哲學邏輯結構發展為中國哲學研究方法,這也是對學謙《評〈朱熹思想研究〉》批判的回應。我在《中國哲學邏輯結構論》的“后記”中說:“中國哲學邏輯結構論,自1981年出版的《朱熹思想研究》中提出,贊同、支持者有之,非議、反對者亦有之。非議者中,若欲為師,理應諄諄,卻致咄咄。故在答復之余,輒思有闡述中國哲學邏輯結構論之必要。適蒙香港中文大學邀請筆者在1984年擔任……遂有此《中國哲學邏輯結構論》之作。其間承蒙劉述先教授審讀全書20余萬字,并提出寶貴意見。同年由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打印,作為向本系研究生開設的課程。出乎意料的是除本系中國哲學史專業、哲學原理專業、倫理學專業研究生外,還有歷史系、語言文學系、黨史系、法律系研究生選修。同學們手中有了打印的講義,筆者不再照本宣科,而是講提出中國哲學邏輯結構論的原因、根據以及理論的運用、意義,特別對中國哲學研究方法的創新,中國傳統文化思想與現代化的關系,中西傳統文化的比較,中國哲學邏輯結構演變規律等。既講授,又集體討論,同學們熱情很高,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相互詰難,相互啟發,使問題有所深入。這樣,同學們既是本書的第一批讀者,也是第一批認真幫助、批評本書的同志,使筆者領悟到 ‘教學相長’的情趣和歡樂,體會到 ‘弟子不必不如師’的道理……”
1984年我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特批為教授后,由于當時人文社會科學界的教授不多,一些地方便要我去當領導或講學,我都婉謝了,原因有二:一是我不愿意當官,只希望做一點學術研究;二是我覺得從1956年上大學以來,接連政治運動,沒有很好讀書,年華虛度,浪費了很多寶貴的時間和學術生命,需要清心寡欲地讀書做學術。當時有記者問我人生格言,我說:“人生就在于奮進,生命就在于創造,只要認定了目標,就要不斷地追求,以達真、善、美的境界。”這是我當時真實的想法和對自己的要求。我要把自己的生命投入學術,在學術中遨游、激蕩,以享受生命學術的樂處,以使生命轉生為學術,即轉生命為智慧。
“文化大革命”雖然過去,但極左思潮和教條主義的思維定勢仍然陰魂不散,干擾著思想的解放和改革開放。20世紀80年代,農村實行改革,隨之人民公社瓦解,土地分配到戶,實行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核心的經濟體制,于是出現了一批鄉鎮企業和私人企業,也出現了雇工和投機倒把等現象。有人就說,這是資本主義道路,資產階級正在卷土重來等。于是,在“清除精神污染”的同時也批判資產階級人道主義以及社會主義的異化等。胡喬木和周揚在這個問題上意見相左,因此各出版社領導怕犯政治錯誤,怕受批判,對出版哲學類書籍很謹慎。有的出版社編輯在底下就說,不要出現像《朱熹思想研究》那樣與施達克“異曲同工”的錯誤。這樣,我的出書就面臨著厄運,有的出版社就不敢接受我《宋明理學研究》的書稿,這本書稿是我于1982年秋根據自己長期講授宋明理學的講稿及相關文章修改而成的。中國人民大學資深編審王穎先生扶余于患難中,毅然親任《宋明理學研究》一書的責編,并請當時任《哲學研究》編輯的默明哲幫助,在1985年出版了《宋明理學研究》。此書1987年獲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并且作為大專教材在《光明日報》登報征訂,從而挽回了一些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