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術生命與生命學術:張立文學術自述
- 張立文
- 1788字
- 2020-06-05 19:28:15
二、學做篾工
治療半月后,我回到干校。當時正在籌建篾工班,為春茶采摘和早稻收成的農具做準備,并聘請了當地一名篾工師傅和師傅帶的一名徒弟,教我們編茶簍、茶筐、籮、席等,以便作為采茶、制茶和收稻谷用的工具。我、孫中原等4名男教師和徐冰、潘嘉等十幾名女教師被抽調出來,在臨時騰出來的篾工班工場(原劉家站農場的豬欄)里跟篾工師傅學習編篾具。篾工師傅破篾,破成適合我們編筐、編簍的材料,然后教我們編筐、編簍。篾滿身是刺,大刺小刺說不清,所以在編筐、編簍時,若戴手套,就非常不方便,便不戴手套,手就會被刺傷,編上一天,手很累,紅腫起來,搞得連扣紐扣都很困難,晚上回去女教師想用熱水泡手以消除疲勞,但傷口沒好不能泡,只得貼橡皮膏,第二天編簍時,手幾乎都貼滿了。即使如此,也沒有一個人叫苦叫累或者請假休息。有一次,軍宣隊來視察,他們不知做篾工的艱苦,看見我們坐在豬欄里不曬太陽,心里就有氣,一開始就訓斥我們:你們到“五七”干校,是來勞動改造,不是叫你們坐著享福,勞動人民頂著太陽、流著汗養活你們,但你們卻坐在不曬太陽的地方做輕活,這是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嗎?你們每月拿著高工資,干這樣輕松的活,對得起黨對你們的養育之恩嗎?訓話完了,好一陣我們沒有作聲,一會兒一位女教師說,我們牢記軍宣隊領導的話,好好改造,編筐、編簍挺容易的,不妨請領導試試。他們還真以為容易,于是就坐下來想編,當拿起篾往那女教師編了一半的簍里插時,兩只手都被扎進了竹刺,一下子就出血了。我們不敢笑,我們請來的老篾工笑著說:“編簍、編筐看似輕松容易,其實很難,這是技術活。你們不懂,自我學師以來,沒有站著編簍的,也沒有在大太陽底下編簍的。竹子經太陽一曬就干了,竹篾干了就容易斷,所以,干燥天氣要經常打濕來編。”軍宣隊走了以后,我們都覺得好笑,不懂裝懂亂訓人,結果自己碰了釘子。
老篾工告訴我們,篾工最難、技術最高的是破篾,而不是編織。編筐、編簍知道編的方法后就會編,也可以自己編出新花樣,女教師都會織毛衣,心靈手巧,只要學會編了,就編得很像樣,與街上賣的差不多。但破篾女教師就連試也不敢試了,它不僅要體力手勁,而且要技術,這樣就決定4個男的都學破篾。4~5丈長的大竹子(毛竹),先在竹梢處破成二分的口子,約一丈長,用手握住竹梢使勁一扒、一抖,竹子便一分為二,再用同樣的方法二分為四。二分為四后就可以坐在那里把竹子破成所需要的寬窄粗細了,然后再把篾黃、篾青分開,以做不同的用途,篾黃最里層質地脆,一般不能做編簍用。編筐、編簍的經用篾青,緯用篾黃,隔一兩寸也可以用一次篾青。筐簍的四角都要由篾青來做,因在四角轉彎的地方,需要篾的韌勁,篾黃韌勁不夠,彎折易斷,為了固定轉彎的角度,要將篾青放在火上烤一下,使之成為我們所需要的彎角,再放到水里使篾青冷卻,轉彎角的形狀就基本固定了。在學破篾的過程中,右手拿很鋒利的破篾刀,左手拿竹子,用右手的刀破左手的竹子,竹條去了篾黃以后的篾青是較軟的,篾黃又較脆易斷,在左、右手距離很近的情況下很容易劈到手。有一次孫中原老師把左手大拇指指甲劈去了,痛得他臉都白了,流了很多血(一時都止不住),以后就不敢破篾了。另一位男教師被調走做其他工作,這樣破篾的就只留下我和篾工班班長,班長經常要開會,堅持破篾的只有我一個人,因為生產隊要老篾工師徒二人回去。我的手雖然沒有孫中原傷得那么重,但劈一口子是經常的,的確是傷痕累累,直至現在還可以看到傷疤。我們編了很多采茶的筐簍,后又編籮,編籮要求的篾要比編簍的篾薄,篾是愈薄愈難破,籮是裝茶葉或谷子用的,后又要編竹簟,即竹席子以涼茶葉或曬谷用。因為竹簟用后要卷起來,所以要求竹篾很薄,這就不靠破了,而是用牙齒叨著上面一片竹子,右手用破篾刀拿下面一片竹子,將它們撕開為二,撕到竹節處,用破篾刀輕輕一碰就過去,接著又撕和碰,一天下來手痛、牙齒痛、嘴唇裂。竹子都是從滿是塵土的地上撿起來破的,叼在嘴里撕也覺得不衛生,不叼在嘴里撕又破不出那么薄的篾。能破這種篾,當時篾工班就只有我一人。中間老篾工師傅來看望過我們一次,他看到我能把篾撕得這樣薄和勻稱(即沒有一處厚點、一處薄點),大加贊揚,說他的徒弟學三年破篾也達不到這樣的水平,要我跟他一起出去做活計,并說我有這樣的手藝,一輩子不怕沒飯吃。“五七”干校結束回北京時,經領導同意,我帶回了我用的破篾刀,并一直保留至今,以為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