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服歸來
- 楊娜等編著
- 3198字
- 2020-06-05 19:23:51
第三節 漢服運動元年
一、一針一線自制漢服
第一個在網上發布自制漢服照的是一位來自澳大利亞的19歲華裔青年,他叫王育良(網名“青松白雪”)。他11歲時隨父母移居澳大利亞,所以他對于中國的了解基本也只能靠電視了。那個時候他看了一些中國古裝劇和武俠劇,再加上兒時對于《西游記》中鎮元大仙的印象,一直以為中國人的樣子就應該是寬袍大袖、衣袂飄飄才對,甚至還曾經把床單披在身上,模仿影視劇里古人的形象,陶醉在那端莊大方的氣質之中
。
到了2001年的APEC會議,他本來滿心期待:“如果各國元首能夠寬襟廣袖,以古雅的中國形象亮相國際舞臺,那會是多么氣宇軒昂的一幕啊!”結果,峰會上的唐裝并沒有寬大的袖子,反而是一種拘謹的形態。看到唐裝出現后,他心里有些失落,覺得不論從哪個角度看,那身唐裝都實在是太陌生了。但當時也只是覺得蹊蹺,并沒有明白其中的原委。
再后來,就是2002年的日韓世界杯足球賽,他看到很多穿和服的日本人和穿韓服的韓國人出現在街頭,為他們的國家足球隊吶喊助威。于是王育良展開了深思,他在筆記《天衣地裳 全六期配圖》的第1期《自情結回歸情懷》中寫道:
如果峰會的服裝還只是讓人費解,那次年日韓聯合舉辦的世界杯足球賽就不得不發人深省了。在儀典上,鄰國人物衣裾翩翩,卻似鎮元大仙的風采,他們文質彬彬的氣度反而更顯親切。一直聽聞日本、朝鮮、韓國模仿中國,所以他們像中國人本來不足為奇,可是他們雖像中國人,卻不像我們,這如何叫人不詫異?為什么別人會像我們,而我們卻不像我們自己呢?這太荒誕了,我們不禁要問,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王育良的第一件自制漢服照
注:我電腦中保存的圖片,王育良授權使用。
于是,這也使他產生了“復原”漢服并讓漢服再次回歸生活的念頭。后來,他參照比較典型的樣式,推測猜想“瞎做了”第一件漢服,并在宿舍對著鏡子“隨手”拍下了一張照片,于2003年7月21日在漢網上公開,這也為漢服的制作、網絡公開寫下了新的篇章……
二、始自深衣與束發
另外還有一位幾乎與王育良同時進行漢服制作的,是一位江蘇連云港人,他叫李宗偉,網名“信而好古”,是漢網漢服版第一任版主,也是江蘇連云港職業技術學院的政治課老師。他自幼喜歡傳統文化,而且一直認為儒學是一種信仰。后來,他還遵古禮一直留著長發并把它高高地扎起來。
2003年5月時,李宗偉也產生了復原漢服的想法,并以江永《鄉黨圖考》中關于深衣的圖片、文字為依據,自己剪裁、制作出第一件深衣。因為沒有剪裁圖,他只能根據古書中的記載摸索著進行。從繪圖到剪裁紙樣,到用報紙制作模型,再到正式剪裁、縫制,一共花費了數月的時間。2003年7月24日,李宗偉在漢網發了第一帖《深衣制作過程》,這個帖子就是根據他自制深衣的經驗而整理發布的。他曾經說,有了這個剪裁圖,后面的人再做就容易多了。那個時候,他其實已經有了自制深衣,只是因為不會發圖而未傳照片。
對于為何要選擇復原深衣,李宗偉說,他一直認為,既然要重振華夏衣冠,就要遵照華夏古代禮制,否則就說不過去了。他選擇深衣,因為深衣是最有寓意的。他曾經穿著自制深衣走出過家門,但那是一個晚上,沒有被任何人采訪與報道,所以不算是公眾事件。后來,他看到了王育良貼出來的自制漢服照,在2003年9月1日決定將自己的束發、深衣照片發到網上。他不一定是當代自制漢服第一人,但有可能是第一個束發穿漢服上街的人,而且他選擇了最有代表性的深衣。

2003年9月1日網絡上公開的李宗偉束發、深衣照
注:網絡上公開,李宗偉授權使用。
后來,因為漢網的宗旨與李宗偉的志向有些差異,再加上李宗偉自身有創辦網上書院的想法,所以2004年1月3日,他創建了自己的網站—華夏復興論壇。該網站以“弘揚儒學、光大禮教、復興華夏文明”為主旨,吸引了一些民間的儒學人士前來,并開始了復原實踐禮儀活動。
這場民間興起的漢服運動,有一部分是和民間的儒學實踐走在一起的。有的人是因為關注了儒學論壇而加入漢服運動中,并穿著漢服復原禮儀實踐;有的人是因為知道了漢服而學習儒學,甚至后來開始開辦論壇、網絡課堂、讀經學堂。除了李宗偉外,當時的華夏復興論壇上還有三個人與他并稱為“華夏復興論壇四大儒”,分別是炎平(段志剛,字炎平)、趙宗來(網名“云塵子”)、吳笑非(吳飛,字笑非,網名“ufe”),他們整理文獻、考證制作深衣、復原禮儀流程,并把網絡上的集體行動逐步轉變為線下的集體行動。
三、三百多年后的街頭重現
不論是2002年以前的網上討論,還是2003年網友自制漢服并發布至網絡,其實一直都是以互聯網為平臺進行的,真正標志著這場網絡社會運動走入現實,且擴大為公共事件的,是2003年11月22日一位普通的電力工人穿著漢服走上了河南鄭州街頭,并被新加坡《聯合早報》采訪報道,此事將漢服運動擴大為公共事件。
他叫王樂天(網名“壯志凌云”),從第一家漢服商家“采薇作坊”處定制了一套深衣。這件漢服其實是根據電視劇《大漢天子》中李勇的服裝樣式仿制的,由薄絨曲裾式長袍和繭綢外衣組成。2003年11月22日上午11點至下午4點,王樂天身著漢服行走在鄭州市區,他還特地逛了街,游了公園,乘了公共汽車。在行人眼里,身著漢服的王樂天仿佛“出土文物”。當他路過一家商場時,聽到門口的迎賓小姐沖里邊的人大喊:“快來看呀,日本人,穿著和服的日本人!”
盡管有人不解,王樂天還是從容、坦然、自信地穿過人群,走在鄭州最繁華的街道上。這一行,愈加堅定了他推廣漢服的決心,他希望用自己有限的力量去影響他人。
在網絡的另一端,還有很多網友坐在電腦前,等著看漢服第一次上街的文字直播。直到2003年11月23日23:55,和王樂天同行的“采薇作坊”坊主邱錦超把照片發到網上,很多網友看了之后“哭倒在電腦旁”。再后來,這個帖子在最短的時間達到了漢網歷史上最高點擊率,并在歐美的中國人論壇上登上了頭條。
有了第一次上街,就有了更多次的上街。王樂天開始奔走于全國各地推廣漢服。但是2006年以后的活動,他已經不愿意出現了,因為他本身就不是一個喜歡熱鬧的人,早期也只是出于一腔熱情。后來,我曾問起他當年穿漢服上街時的心情。他為什么要選擇直接穿件“古裝”上街?為什么愿意主動做這第一人?他堅定地告訴我說:“我就是要穿出去啊。這是我的傳統民族服裝,我就是應該把它穿在身上,告訴所有人,這是我的傳統民族服裝。”是啊,十多年過去了,他依舊堅守著當年的信念,就連那堅定的語氣與神態都未曾變過。

漢服重現,王樂天在鄭州商業區、公交站
注:網絡上公開圖片,王樂天授權使用。
對于本就不喜歡張揚的王樂天而言,他邁出的是一小步,但這一小步卻為漢服續上了傳承的脈絡。他讓漢服的傳播,不再依賴于網絡,而是真正地走入中國現實社會,并被媒體采訪報道,走進了海內外的公眾視野,讓漢服運動的局面為之一新。
四、擴大為公眾事件
王樂天這件事情被新加坡的記者張從興看到后,張從興寫了一篇報道《闊別三百余載,漢服重現神州—訪當代漢服第一人王樂天》,刊登在2003年11月29日的新加坡《聯合早報》上。這篇報道刊出后,經由聯合早報網的傳播,帶動了中國境內媒體的跟進報道。這次采訪,不僅使張從興成為海內外第一個報道漢服復興的平面媒體記者,也使得《聯合早報》成為全世界第一份報道漢服復興的報紙。事隔十余年后,這篇報道的掃描版在互聯網上仍然隨處可見。
至于張從興,他一直都是一位傳承和發揚中華傳統文化的身體力行者。他從2003年上半年起,就一直在關注漢網,看到王樂天的照片后,便寫了那一篇報道,這一篇報道也使他成為漢服運動的一名開先河者。此后,張從興在陪妻子回中國探親時,穿了一套漢服到天安門廣場玩。再后來,他還聯絡了新加坡的漢服愛好者們,共同舉辦了中秋拜月、漢服祭祀等活動,并被《人民日報(海外版)》采訪報道,刊發了一篇《海外華人興起漢服熱》的報道。
2003年圍繞漢服發生的事件并不多,但是該年卻可以被稱為“漢服運動元年”。因為在這一年里不僅明確了“漢服”的稱謂,而且有網友自制漢服并公布至網上,更重要的是有人把漢服穿到了街頭并被媒體采訪報道,擴大為公眾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