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重塑文明史觀
21世紀初,是中國網絡社區BBS的興起年代,西祠胡同、《船艦知識》論壇、天涯社區等,因為有了思想交流、觀點碰撞的功能,一下子成為人們的關注焦點。但同時,這也是境外的“三股勢力”猖狂的時期,一些境外論壇出現了反華分子的極端言論,并且強化極端族裔認同理論,甚至妄圖顛覆中國國家主權,制造民族政治獨立。慢慢地,一些國內網絡社區上開始有了一些奇怪的觀點,比如“文天祥阻礙民族團結”、“孫中山引起中國政局動蕩”、“日本侵華是為了建立大東亞共榮圈”等。據旅歐華人“趙豐年”(網名)介紹,他最初看到后,并沒有意識到會有什么問題,直到看到有網友開始為這些言論稱贊,甚至稱分析得有道理后,才開始感覺有些不對勁了。
后來,一位網名叫做“nanxiangzi”(后使用“南鄉子”)的旅日華人率先進行回應,針對網絡上關于“漢族血統不純正”、“漢語中有廣泛的外來詞”、“儒家文明的道德缺陷”等言論開始進行澄清,并發表了大量帖子來闡述觀點。比如《再論現代漢語為何不可能是胡化或蠻化漢語》等,文章中從“中古漢語語音”開始介紹,再到“白話”、“南方話”、“北京話”的客觀變遷規律,結合朝鮮語、越南語的特征,呼吁大家不要“以我們的處境妄猜我們的祖先”,更不能產生“歧視我們的祖先”、“自認為劣等民族”的感受。在“南鄉子”的啟發下,有越來越多的網友意識到了這個問題,諸如“趙豐年”、“鴻鵠”、“冠軍侯”、“李理”等網友
,也開始積極發表自己的觀點,呼喚中國網友不要自卑、不要自認劣等民族,要看到中華文明燦爛博大包容的那一面。
我國56個民族共同組成了中華民族。56個民族各有不同歷史,穿著不同的服裝,甚至書寫不同的文字,采用不同的生活習慣。但是大家都認同中華民族這個共同體,并且以中華文明為紐帶與榮耀。畢竟我們的官方語言叫華語,官方文字是華文,對世界稱呼自己是華人,這片土地也永遠都是“華”族的根基所在。
我國歷史上曾有華夷之辨。華夷之辨又可以稱為夏夷之辨,是就華夏族和周邊的夷族進行區別,關乎中國古代處理國家、民族關系的基本指導原則。根據《禮記·曲禮下》記載:“東夷、北狄、西戎、南蠻,雖大曰子。”也就是說,和中心地區“華夏”相對應,“夷”、“蠻”、“戎”、“狄”分屬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由此也形成中國人對“中”的重視和崇拜,認為自己就是中國。
歷史上華夷之辨的衡量標準大致經歷了三個演變階段:血緣衡量標準階段、地緣衡量標準階段、衣飾禮儀等文化衡量標準階段。有學者在文章中指出,華夷之辨中雖然強調了文明與人種、民族、血緣有關系,但不是必然的因果關系。所以,它不是種族主義,不是民族主義。華夷之辨與政治、外交、軍事有關系,但以文化為核心和主導,所以不是權威主義,不是霸權主義。如果非要說民族主義,則華夷之辨可以說是一種文化民族主義。同時,夷狄與華夏、夷與夏不是一個確定的界限,可以相交相融,相互轉化,并且隨著中國文明向周邊的延伸,文明的范圍在不斷地擴大。
又如近代的梁漱溟所說的:“這是中國思想正宗……它不是國家至上,不是種族至上,而是文化至上。”
或是如錢穆所說的:“中國古人則似乎并不拿血統來做民族的界限,而民族的界限似乎就在文化上。”
所以,中華民族的概念不是以血統來劃分的,而是更像是一種文明認同論。
在這個背景下,“大漢族主義”、“漢本位”等所謂思潮及其引申出來的一些極端言論,也一直是支流,在后來的發展中漸漸消退了。很多參與者意識到,只有認清并超越極端觀點,漢服運動才能健康發展,并慢慢地走出初期的混亂階段,發展出積極向上的文化傳承理念。這也正如中國人民大學康曉光老師所講述的:“自主消化性,這一點正是這個民族的優勢之所在,也是中華文明的一個內涵表征。它的包容性,有足夠的能力消化掉其中一些極端想法。就好比說,每個社會中都會有著非主流的意識形態,但是它們終究成不了氣候。在中國社會中,這些非主流的觀點,也不需要外力干涉,在發展過程中就可以自然而然地溶解與消化,這正是這個民族的偉大之處。”

“漢晴畫軒”的漢服作品(繪制人:“南枝”)
注:“漢晴畫軒”網絡漫畫公益團隊提供原圖,授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