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經濟發展戰略與規劃的演變和創新
- 劉瑞
- 1074字
- 2020-06-05 19:21:32
第3章 我國的國家發展觀與經濟發展戰略
發展觀的形成受意識形態,經濟社會的初始條件,國內外經濟、政治環境,科學(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發展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可以說發展觀是內外矛盾相互作用的產物。因此,考察一種發展觀必須先了解這種發展觀形成的背景。評價一種發展觀的標準也應該是它是否切合當時的歷史條件,落后于時代的發展觀自然是不可取的,而超越現實條件的發展觀也可能帶來負面效應。
發展觀既然是歷史環境的產物,那么按時序演進的發展觀之間也極有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揚棄關系。如果把發展觀看做一種理論,那么這種理論也有“硬核”與“保護帶”之分,我們可以將其統稱為發展觀的構成要素。新發展觀的某些構成要素或許是從“舊”發展觀繼承而來的,有的要素則可能在現實條件的約束下經過修正,其他要素則可能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
發展觀是一種觀念,它在現實中體現為發展戰略和方針政策。發展戰略和方針政策與發展觀相比更容易因受外界環境的影響而發生調整,但只要這種變化沒有積累到能觸動發展觀的內核的程度,該發展觀就能保持相對的穩定性。發展觀對現實的影響是分階段分步驟的,因此,作為該發展觀現實體現的發展戰略和方針政策也具有階段性,也就是說一種發展觀在不同時期內可以由不同的發展戰略和方針政策來體現。
國際上流行的發展觀有許多范式。在一定時期內,一個國家選擇了某種范式并不意味著它在實際中就放棄了其他范式(或其他范式中的某些要素),因為正如上面所述,發展觀的選擇受外部環境的約束,現實條件的多變性和復雜性遠遠不是一個范式的假設前提所能概括得了的。因此,現實中的發展觀有可能是幾種范式的構成要素同時起作用,只不過其中有主輔之分,解決主要矛盾的要素為主,解決次要矛盾的要素為輔。從政府的行為來說,其開始時選擇的發展觀可以說是事前的發展觀,未必是最適合的,這種發展觀要不斷地在現實中接受檢驗,政府則根據檢驗結果不斷調整發展觀的構成要素,對觀察者來說有意義的就是這種受客觀條件約束的事后的發展觀。
從核心指導思想看,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發展觀可以分兩個時期:一是1953年到1965年,二是1977年到1994年。這兩個時期的發展觀雖然都以經濟增長為核心,但經濟發展的路徑卻大不相同。前者堅持計劃經濟,重視工業尤其是重工業,強調自力更生和減少對外國的依賴;后者則逐漸減少計劃對國民經濟的調控,而把分權、商品經濟和對外開放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1992年參加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后,中國政府和學界逐漸認識到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代際公平的意義,同時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的不同步在客觀上促成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觀在21世紀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