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發展理論的新趨勢與發展戰略創新

(一)發展面臨的新課題

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觀是針對傳統發展觀所暴露出來的問題而提出的,是對片面強調經濟增長的發展觀的修正,體現了人類發展觀的進步。但是,這一發展觀所關注的仍局限于人類自身的經濟和社會活動。隨著工業文明的進一步發展,人類在發展中面臨著新的挑戰,這些挑戰主要來自兩個方面。

一是人類自身進一步的發展和完善。隨著生產力水平的進一步提高,人類發展的目標層次逐漸提高,除了滿足基本需要,還要從物質、精神、文化等方面全方位增進人類的福利,人類自身的發展將處于發展的中心地位。早在1971年,丹尼斯·古雷特就比較全面地研究了人類發展的本質問題。他認為發展包含三個核心內容,即生存、自尊和自由。生存涉及食物、住所以及健康和保護,與基本需要的滿足相關。自尊是指一個人要被當做人看待,一個人在社會上要受人尊敬和尊重,而不是被他人作為工具來使用,對于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來說也是如此,每個國家都想在國際上受到尊重。自由意味著社會及其成員選擇范圍的擴大,或者限制范圍的縮小。參見古雷特:《痛苦的抉擇:發展理論的新概念》,轉引自托達羅:《經濟發展》,15頁,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9。

二是人類活動與自然系統的協調。在人類工業文明的進程中,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的警鐘屢屢敲響,這不僅威脅到了人類的發展,而且威脅到了人類的生存。20世紀上半葉,發達國家實行“先發展、后治理”的發展模式,其惡果日益顯現。20世紀30年代到70年代,西方發達國家先后發生了著名的“八大公害”事件,即1930年12月比利時的馬斯河谷煙霧事件、1943年美國洛杉磯的光化學煙霧事件、1948年10月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多諾鎮煙霧事件、1952年12月英國倫敦煙霧事件、1953年至1968年日本熊本縣的水俁病事件、1961年日本四日市的哮喘病事件、1968年日本愛知縣的米糠油事件、1955年至1972年日本富士山地區的痛痛病事件。參見李慧明:《環境與可持續發展》,9頁,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20世紀60年代開始,一些有識之士就為保護環境吶喊。1962年美國生物學家雷切爾·卡遜(Rechel Ka-son)的《寂靜的春天》敲響了人類文明進程的警鐘,她尖銳地指出人類對化學殺蟲劑的濫用將導致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毀滅性的退化。之后,人類對自身與環境關系的思考逐漸深入,各種觀點和學說不斷涌現。其中影響最大的觀點是20世紀60年代中期美國經濟學家肯尼思·波爾丁提出的“宇宙飛船經濟觀”。他認為人類賴以生存的最大生態系統就是地球,而地球只不過是茫茫無垠的太空中的一艘小小的飛船。人口和經濟的不斷增長最終將使這艘小小的飛船內有限的資源開發完,人類生產、消費所排出的廢物最終將使這艘飛船的船艙完全被污染。到那時,整個人類社會就會崩潰。20世紀70年代初,以人口、資源和環境為主題,以人類前途為中心議題的“羅馬俱樂部”成立,其隨后發表了影響世界的報告《增長的極限》。該報告以整個世界為對象,研究了人口、工業發展、污染、糧食生產和資源消耗五種因素之間的聯系。該報告通過建立系統動態學的模型得出的結論是包括人口在內的這五種因素都以指數的形式增長,由于地球的有限性,這些增長都是有限的,一旦達到極限,增長就會被迫停止。上述觀點雖然帶有悲觀色彩,結論也缺乏科學性,但卻揭示了人類所面臨的環境資源問題的緊迫性和現實性,引起了人類對環境與發展問題的重視。

(二)發展觀的飛躍——以人為中心與可持續發展

1.以人為中心的發展觀

20世紀80年代,在以聯合國為首的國際組織的推動下,以人為中心的發展觀逐漸流行。法國學者佩魯較早提出了這一發展觀。他認為從目的上看,發展是為了滿足人的需要,而且這種需要不僅僅是物質需要,還包括各個民族的價值及社會、文化和精神需要等。傳統發展觀以經濟增長為基本目的,而新的發展觀則認為發展是整體的、綜合的與內生的,經濟只是發展的手段。從層次上看,發展應該是一種深層次的、全面的、系統的發展,而不是與經濟增長、財政、貨幣等有關的表面的發展。并且,經濟并不是一種單純局限于自身的孤立現象,相反,經濟現象和經濟制度的存在依賴于文化價值。參見F.佩魯:《新發展觀》,165~166頁,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佩魯的“新發展觀”體現了以滿足人的經濟、政治、道德、文化、生態需求為中心的價值取向,是一種以人的全面發展為中心的、更為綜合的發展觀。

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在1990年首次提出“人類發展”這一概念為標志,以人為中心的發展觀開始獲得較為普遍的認同。該機構自1990年起,每年發表一份《人類發展報告》,對世界各國的人類發展狀況進行評估和比較,在引導各國把發展目標由單純的經濟增長轉向人類發展方面產生了重大影響。在1995年于哥本哈根召開的社會發展世界首腦會議上通過的《哥本哈根社會發展問題宣言》和《哥本哈根社會發展問題世界首腦會議行動綱領》中,人們在以人為中心的發展觀上達成了以下共識:(1)社會發展是全世界各國人民的中心需要和愿望,也是各國政府和民間各部門的中心責任;(2)社會發展應列為當前和跨入21世紀的最優先的事項;(3)社會發展以人為中心,社會發展的最終目標是改善和提高全體人民的生活質量,而且,人民是可持續發展的中心課題;(4)社會發展與其發生的文化、生態、政治、經濟和精神環境不可分割,人作為一種獨立的尺度被提升出來。

1998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阿馬蒂亞·森(Amartya Sen)也主張以人為中心的發展觀。他認為以人為中心的最高的價值標準就是自由。他從自由角度探討發展的本質的思路非常獨特且有很大的影響。貫穿森的理論體系的重要思想是把發展看做擴展人們享受的真實自由的一種過程,擴展自由是發展的首要目的和主要手段。參見阿馬蒂亞·森:《以自由看待發展》,30頁,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在森看來,自由在發展中具有構建性(constitutive)作用,它是人們的價值標準和發展的組成部分,對提升人們的生活質量至關重要。同時,自由也具有“工具性”作用,是促進發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這些手段包括政治自由、經濟條件、社會機會、透明性擔保以及防護性保障。同上書,30~32頁。

2.可持續發展觀的提出

1972年,聯合國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召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環境會議——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這次會議被認為是人類認識環境與發展問題的歷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大會通過的《人類環境宣言》指出:“為了這一代和將來的世世代代,保護和改善人類環境已成為人類的一個緊迫的目標。”這次會議引起了人類對環境與發展問題的全方位的關注。1980年由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等組織和許多國家的政府、專家參與制定的《世界自然資源保護大綱》第一次明確地提出了可持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在這之前,持續發展(sustained development)的概念曾出現在有關經濟發展問題的文獻中,而可持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則是全新的概念。兩者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反映了不同的內涵。持續發展僅僅表明對發展的主觀愿望,而可持續發展則意味著使客觀條件與主觀愿望結合起來,使發展能夠永續進行。的概念及其實現的前景和途徑。該大綱雖然主要是針對對自然資源的保護提出來的,但涉及的范圍遠遠超出了單純的自然資源保護領域,而是把保護資源與人類發展結合起來考慮,為今天的可持續發展概念奠定了思想基礎。

對可持續發展觀的形成和發展起重要推動作用的是1983年成立的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CED)。該組織在挪威前首相布倫特蘭夫人的領導下,于1987年向聯合國提交了一份題為“我們共同的未來”的報告。這一報告對人類發展與環境保護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全面和系統的評價,并對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做了明確的界定和深入的闡述,認為“可持續發展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它包括兩個重要的概念:‘需要’的概念,尤其是世界上貧困人民的基本需要,應將此放在特別優先的地位來考慮;‘限制’的概念,技術狀況和社會組織對環境滿足眼前和將來需要的能力施加的限制”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我們共同的未來》,52頁,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這一定義比較正確地描述了可持續發展的特征和要求,很大程度上體現了當時人們關于可持續發展的共識?!段覀児餐奈磥怼窂膽鹇缘母叨葹樘綄と祟惿鐣磥戆l展與進步的最佳途徑、為各國采取統一行動提供了基礎。

1992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是人類認識環境與發展問題的歷史上的又一個里程碑。該會議通過了《里約環境與發展宣言》以及作為具體行動計劃的《21世紀議程》等一系列有關可持續發展的文件,并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口號:“人類要生存,地球要拯救,環境與發展必須協調”。這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的新思想被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和組織承認和接受,也標志著可持續發展由理論和概念走向行動。

2002年,聯合國在南非召開了可持續發展世界首腦會議。這次會議回顧了《21世紀議程》的執行情況、取得的進展和存在的問題,并制定了一項新的可持續發展行動計劃,會議通過了《約翰內斯堡可持續發展宣言》以及《可持續發展世界首腦會議實施計劃》等重要文件??沙掷m發展觀已經成為聯合國有關發展問題一系列專題國際會議的指導思想,也成為當今世界發展戰略研究中的主導思潮。

3.可持續發展觀的內涵

可持續發展觀的內涵體現在人們對它所下的種種定義上。在《我們共同的未來》的定義的基礎上,20世紀90年代以來人們又進行了不斷的研究,到目前為止,關于可持續發展的定義在國內外的文獻中已不下百種,其中比較有影響的定義如下: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1991年共同發表的《保護地球——可持續性生存戰略》對可持續發展的定義是“在生存不超出維持生態系統涵容能力的情況下,改善人類的生活品質”。

——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的《里約環境與發展宣言》對可持續發展的理解為“人類處于普遍受關注的可持續發展問題的中心。他們應享有以與自然相和諧的方式過健康而富有生產成果的生活的權利”。

——1994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在《人類發展報告》中提出,“可持續的人類發展把人置于發展的中心地位,把經濟增長看成手段而不是目的,為當代人類和子孫后代留下生活發展的余地和機會,并且珍惜全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體系”。

概括起來,可持續發展觀的基本含義是可持續發展以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進步為目標,以自然生態環境的永續利用為依托,實現人與人、人與自然相互協調,當代人與后代人之間公平的一種發展道路。

4.可持續發展觀是一種全新的發展觀

可持續發展觀是一種全新的發展觀,是人類發展觀演進過程中一次巨大的飛躍。

第一,它是對單純追求經濟增長的傳統發展觀的否定。它使人們以全新的眼光重新審視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摒棄“無發展的增長”。它使人們在注重經濟增長的同時,開始意識到經濟、社會和環境協調發展的重要性。

第二,可持續發展觀是對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變通發展觀的超越。它把發展的視野放得更為廣闊,它在經濟、社會與自然的大系統中尋求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而不是僅把發展的焦點集中在人類自身的社會經濟活動上。此外,它不僅把發展的目標定位于滿足當代人的需要,而且強調不對滿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要為后代人的永續發展創造條件。

第三,可持續發展觀是對以人為中心的發展觀的進一步拓展。在強調人在發展中的主體地位和以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方面,兩種發展觀是相通的,這也是兩種發展觀先進性的突出表現。但是,以人為中心的發展觀側重于人類自身的完善和發展,沒有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容易走向片面。可持續發展觀主張“善待自然”,要以自然系統的承載能力為基礎有限度地發展,在人類與自然的和諧共處中,滿足人的全面發展的需求,實現人類的代際交替。

(三)發展理論的新發展

20世紀70年代的“新古典主義復興”為一些發展中國家糾正傳統發展戰略和政策偏向、走向改革開放奠定了理論基礎。但是,在新古典主義經濟學盛行之時,對發展理論的研究日益陷入效用、收入、財富等“純”經濟學的問題,而忽略了歷史、社會、文化、政治、制度等非經濟因素對發展的影響,使發展研究的視野再次受到局限。更為嚴重的是,新古典主義無視發展中國家市場經濟制度極不完善的現實,用發達國家的標準審視發展中國家存在的問題,提出的發展思路往往是“隔靴搔癢”。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隨著全球新技術革命的推行、經濟全球化的深化、各國發展實踐的日益豐富和復雜化,以及經濟學理論的不斷發展,發展研究中引入了許多新理論,也出現了許多新視角和新趨勢。

(1)新制度主義發展理論。新古典主義發展理論抽象了制度因素,單一突出市場機制的作用,而把各種制度因素都視為既定的和外生的,因而對經濟發展,尤其是制度背景十分復雜的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越來越難以提供令人信服的解釋。為什么在資源稟賦和發展階段非常接近的國家中,有的國家成功了,有的國家卻在發展的道路上屢屢受阻?為什么同樣的發展戰略在一些發展中國家推行得非常順利,而在另一些國家卻步履維艱?20世紀80年代后期以來,以科斯為代表的新制度經濟學崛起,并開始廣泛進入發展領域,這為發展理論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新制度經濟學家認為發展中國家人均收入的差距只是經濟落后的表征,而制度缺陷是經濟落后的根源,因此,他們主張通過矯正制度來促進發展。諾思認為:“制度提供了一種經濟的刺激結構,隨著該結構的演進,它規劃了經濟朝著增長、停滯或衰退變化的方向?!?img alt="North, D., “Institutions”,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1991,(1)."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AF6260/156532321050830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847937-rLnCTA4lygB2zSAMjvNDho6DEAXxIxht-0-0d0fd586330a480aa7c0cad51a2892e7">威廉姆森認為經過歷史的檢驗,矯正制度是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通過矯正制度可以改進對于企業、市場的微觀管理機制,進而由上而下地推動經濟發展。See Williamson, O., The Institutions and Governanc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Re-fo r m, Proceedings of the World Bank Annual Conference on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4.新制度主義發展理論把制度作為經濟活動的一個重要的內生變量,并運用新古典主義供求分析法探討發展中國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制度障礙,以及克服制度障礙可供選擇的各種方案,從而為發展中國家進行制度創新和制度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

(2)新古典政治經濟學發展理論。由于新古典主義從“純”經濟學角度把發展研究局限于經濟領域,不能對發展中國家發展的真正源泉做出合理的解釋,從而使人們緬懷亞當·斯密時期古典經濟學體系研究經濟問題,特別是經濟發展問題時的廣闊視野。當時古典經濟學的著作一般都自稱為“政治經濟學”,研究的范圍涉及政治、倫理、人口、法律、歷史、文化等眾多方面。在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出現的被稱為“亞當·斯密的復興”的研究熱潮中,發展研究的視野被重新擴大到非經濟領域,恢復了古典經濟學家對社會、政治、法律、文化制度進行研究的傳統,這一時期被稱為發展經濟學繼“結構主義”“新古典主義復興”之后的第三個階段——“新古典政治經濟學”階段。參見譚崇臺:《發展經濟學的新發展》,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9。人們在把握發展的根本目標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同時,重新關注發展的各個方面,研究政治、社會、歷史、法律、文化等方面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并通過新制度學派的研究方法建立發展理論的新框架。

(3)全球化發展理論。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的發展出現了一些新的趨勢。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化,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技術革命席卷全球,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聯系日益增強,國家間經濟既合作又競爭的關系日趨復雜。在這樣的背景下,對發展中國家發展道路的研究就不能從單純的地域角度進行,而要與全球發展的整體研究緊密結合。20世紀70年代后期出現的世界體系理論認為,發展并不發生在各個孤立的國家和民族中,而產生于一定的世界體系之中,發展的基本單位是世界體系。這一理論將整個世界看成一個統一的整體來分析總體的發展規律,并從總體發展過程中把握部分國家的發展。參見沃勒斯坦:《現代世界體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0世紀90年代以來爆發自局部而影響全球的金融危機再次提醒人們,全球經濟已經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但是,在全球化的大潮中,發展的不平衡在加劇,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收入差距在擴大。因此,發展作為世界現象,一方面要打破發展就是西方化、單一直線化的發展觀念,應該由各民族和國家設計自己的發展戰略,而不是從發達國家照搬發展模式,另一方面應該摒棄把發展看做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內部的事情的觀念,應把發展同外部世界的格局聯系起來,在世界體系中尋求適合自身的發展道路。

(4)可持續發展理論。20世紀90年代以來,可持續發展逐步由理念走向行動,可持續發展理論也成為發展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以下幾方面為發展理論注入了生機。

第一,可持續發展倡導一種全新的發展模式。它與“零增長”和“傳統式的增長”截然不同,既不是要停止發展以保護環境,也不是依靠大規模資源消耗支持發展。它所鼓勵的經濟增長是適度的、高質量的,是以無損于生態環境為前提的。為了實現這樣一種發展模式,需要從技術進步、結構變革、制度創新等方面探索資源實現公平、合理、有效配置的途徑。

第二,可持續發展強調發展的公平性??沙掷m發展追求三種公平:一是本代人之間的公平,即滿足全體人民的基本需要,并給他們提供平等的機會追求較好的生活;二是代際公平,可持續發展強調發展能夠保證在增進當代人的福利的同時,不使后代人的福利減少;三是公平利用有限資源,要求不同的國家在利用資源方面享有平等的權利。發展的公平性賦予了發展理論更大的探索空間,比如,新古典主義強調市場機制的作用,而市場機制以當前經濟利益極大化為導向,其調節機制不具有長遠指向,更不具有道德含義,這顯然不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沙掷m發展的公平性原則要求人們重新審視政府的作用,處理好政府與市場在可持續發展中的關系。

第三,可持續發展研究將系統理論與發展研究緊密結合。它要求把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社會、制度等因素真正融為一體,從系統動態協調的角度研究它們之間的內在關系。這是一項富有挑戰性的工作。以前的發展理論雖然強調發展是一個動態演進的過程,但是在分析中往往割裂發展要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關系。可持續發展為對發展理論的研究引入了新的方法。

主站蜘蛛池模板: 淮阳县| 肇州县| 板桥市| 塔城市| 偏关县| 新丰县| 涿州市| 辽源市| 北宁市| 兴安盟| 民和| 建湖县| 翼城县| 磴口县| 寿宁县| 三门县| 桃园市| 仙游县| 温泉县| 布尔津县| 永善县| 宣威市| 民权县| 界首市| 遵化市| 贺州市| 康平县| 图木舒克市| 隆德县| 寻乌县| 涿州市| 大余县| 曲周县| 宝丰县| 林甸县| 苍梧县| 读书| 三门峡市| 内丘县| 建阳市| 金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