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四)人的生命本體“結構與選擇”的歷時態存在

人的生命本體“結構與選擇”既是共時態存在,又是歷時態存在。人的生命本體“結構與選擇”的歷時態存在,指人的生命本體“結構與選擇”在先后時間上的形態。西方學者羅姆巴赫指出:“一切都生活著,宇宙也如此。”“結構就在結構中形成。”也就是說,結構是“過程的結構”羅姆巴赫.作為生活結構的世界.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9:10-12.。人的生命本體“結構與選擇”既是現實的、當下的存在,又是發展過程,是過程中的存在。

對于人的生命本體“結構與選擇”的形成歷程,古今學者進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重要成就。近現代以來,我國杰出學者林耀華、林惠祥、劉文英,西方著名學者摩爾根、達爾文、弗洛伊德、榮格、皮亞杰、柯爾伯格、埃里克森等都進行了深入研究并做出重要貢獻。中國杰出學者劉文英曾提出人的“精神太極圖”理論,認為人的精神世界由意識和潛意識兩部分構成,二者互相貫通,負陰抱陽、陰陽互補,構成一幅生動的“太極圖”,并認為人的“精神太極圖”經歷“三個歷史階段”而逐漸形成。這“三個歷史階段”分別是原始人“精神太極圖”的混沌天元階段、早期智人“精神太極圖”的初步成形階段和晚期智人“精神太極圖”的完成階段劉文英.漫長的歷史源頭:原始思維與原始文化新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403-433.。這是一個頗有創意的描繪,其中關于人的精神發展的“三個階段”的劃分和關于原始思維特征的描繪具有探索性和啟發性,但關于人的生命本體是“陰陽結構”和用“精神太極圖”來解釋人的生命本體的觀點則有點牽強附會和神秘,與人的生命本體不符,有違科學性。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提出了認知結構發展“四階段”理論。他認為,人是一個主動的有機體。人的認知結構發展有一定的順序性和階段性,不可違背。他將人的認知結構發展劃分為“四個階段”:“感覺運動期”(0~2歲)、“前運思期”(2~7歲)、“具體運思期”(7~11歲)和“形式運思期”(12歲至成人)黃希庭.人格心理學.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477-483.。他還認為,情感的發展與智力機能的發展是緊密吻合的,甚至是完全平行的皮亞杰.教育科學與兒童心理學.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人的精神世界發展與人的認知結構(邏輯思維等)發展具有密切相關性。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人的認知結構的發展支撐和制約了人的精神世界的發展。皮亞杰的認知結構發展“四階段”理論產生了廣泛的世界性影響。美國心理學家、教育學家柯爾伯格贊同皮亞杰的理論,并依據皮亞杰的認知結構發展“四階段”理論,提出了著名的道德判斷(道德認知結構)的“三個水平六個階段”理論。這就是,(1)“前習俗水平”——包含兩個階段:1)“以懲罰和服從為定向”階段;2)“以工具性的相對主義為定向”階段。(2)“習俗水平”——包含兩個階段:1)“以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一致或者‘好男孩—好女孩’為定向”階段;2)“以法律與秩序為定向”階段。(3)“后習俗的、自主的或有原則的水平”——包含兩個階段:1)“以法定的社會契約為定向”階段;2)“以普遍的倫理原則為定向”階段魏賢超.道德心理學與道德教育學.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1995:122-125.。柯爾伯格的“三個水平六個階段”道德認知結構發展理論也產生了廣泛的世界性影響。皮亞杰和柯爾伯格的理論都說明一個道理:人的精神世界的發展要受到社會實踐、文化和信息等外在因素的影響,但也必然要受到人的“認知結構”發展等內在因素的制約和影響,甚至可以說,人的“認知結構”的發展水平和階段內在地支撐和制約著人的精神世界的發展水平和階段,人的精神世界的發展是隨著人的“認知結構”的發展而發展的。

人的生命本體“結構與選擇”的歷時態存在大體可做如下表述:

1.人類生命本體“結構與選擇”的形成歷程

人類生命本體“結構與選擇”是一個在社會生活實踐和肉體(特別是大腦)的基礎上形成的精神系統,是由類人猿的無意識結構經過幾百萬年進化和演變而逐步生成的,經歷了漫長的由暗夜到破曉、由昏茫到清醒的進化過程。這一過程大體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猿人時期,可稱為“朦朧破曉”階段。在此階段,類人猿剛進化為猿人,它的生命本體“結構與選擇”大致處于潛意識水平。意識剛剛產生,僅僅呈現為一個小亮點,出現在潛意識之中。雖然它僅僅朦朧地照亮了猿人的一點精神世界,但卻意義重大,是人類精神世界的偉大的破曉和黎明,表現為一種“朦朧破曉”圖像(見圖9-1)。在這個階段,猿人的行為基本上仍然依靠潛意識的本能支配。

第二階段:早期智人時期,可稱為“雛形初具”階段。在此階段,早期智人的意識和潛意識繼續分化。其中,“自覺意識”逐步擴大并照亮了精神世界的一片,但是從整體上看,“自覺意識”仍然較弱并被潛意識包圍著。早期智人的生命本體“結構與選擇”仍是潛意識占據優勢,居于統治地位(見圖9-2)。這使他們的精神世界經常出現“兩極交替”現象——有時意識支配行為,有時潛意識支配行為,表現出一種清醒與昏茫輪番交替的精神現象。這表明,早期智人的生命本體“結構與選擇”是一個由猿人生命本體向晚期智人生命本體進化的過渡階段。

第三階段:晚期智人時期,可稱為“系統完形”階段。在此階段,晚期智人已經基本完成了意識與潛意識的分化,大體形成了人的生命本體“結構與選擇”的完整系統。這時,自覺意識走向豐富、細致、深刻并逐步實現功能專屬化,完全占據了精神世界的前臺,處于彰顯狀態,而潛意識則全部退居精神世界的后臺,處于潛隱不顯的狀態。在通常情況下,他們的行為由意識(包括自我意識)直接決定,潛意識已不再直接決定行為。當然,特殊情況例外,如夢境、催眠、兒童的某些行為等(見圖9-3)。這個變化促成了人類發展史上的又一次新飛躍,人類從此具有“系統完形”的生命本體,最終從動物界中超越出來,真正成為人——一個人類學分期意義上的“現代人”。但是,有一點仍須指出,晚期智人的潛意識雖然已退居后臺,處于潛隱不顯狀態,但是并沒有喪失其固有的巨大能量和對人的生命及命運的至關重要的作用和影響力。其實,晚期智人的潛意識之中幾乎包含著猿人的除那個小亮點之外的全部生命本體力量,并且它們已經演變為一團隱秘的需要、欲望和激情,仍企圖控制人的行為,不容忽視。以至于文學家泰納說:“我們所謂的本性,其實是一團隱秘的激情……我們自以為引導著它們,其實是它們引導著我們,我們把我們的行為歸因于我們自己,其實是它們的作為。……其行為能超出我們的一切推理和一切控制之外。”卡西爾.人文科學的邏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30.忽略這一點,仍無法真正解讀人的生命本體“結構與選擇”。還應看到,晚期智人的生命本體雖然已經成形,但仍比較簡單,并不成熟,更不完美,處在進化過程的較早階段。在生活實踐的基礎上,人的生命本體“結構與選擇”將永遠既是當下的存在,又是進化的過程,并能夠通過不斷的反省和超越,向未來無限敞開,無限開放,處在永恒的進化過程之中。

2.個體生命本體“結構與選擇”的成長過程

德國生物進化論學者海克爾曾提出“基本生物發生律”,認為有機個體的發育過程以微縮的形式復演了類的進化歷程。人也是如此,個體生命本體“結構與選擇”的成長過程也大體復演了人類生命本體“結構與選擇”的形成歷程。個體生命本體“結構與選擇”的成長過程也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0~3歲嬰幼兒時期,也可稱為“朦朧破曉”階段。在這個階段,幼兒的生命本體“結構與選擇”很不完善,潛意識幾乎占據了生命本體“結構與選擇”的全部,意識只是一個小亮點,行為基本是靠本能支配的。其生命本體類似猿人的生命本體,可以用猿人的“朦朧破曉”生命本體“結構與選擇”圖來表示。瑞士心理學家榮格曾指出:“個體的精神是從一種混沌的、未分化的統一狀態中開始的。”霍爾,諾德貝.榮格心理學入門.北京:三聯書店,1987:112.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則將0~2歲兒童的心理稱作“感知—運動”階段心理。他認為,幼兒在“感知—運動”階段甚至不知道自己是自己活動的發源者和控制者皮亞杰.發生認識論原理.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23.。我們也經常可以看到嬰幼兒吮吸自己手指和腳趾的現象。這是一種最初的人的生命本體“結構與選擇”存在的主客不清、物我不分的“混沌現象”。2歲以前幼兒的生命本體“結構與選擇”基本是潛意識控制的世界,只是在潛意識之中已經存在一個極有發展前景的小亮點——自覺意識,類似于猿人的“朦朧破曉”生命本體。

第二階段:3~10歲幼兒和少年時期,也可稱為“雛形初具”階段。在這個階段,幼兒和少年的意識和潛意識繼續分化,“自覺意識”逐步擴大,照亮了精神世界的一片,但是從整體上看,“自覺意識”仍然較弱并被潛意識包圍著。其生命本體類似早期智人的生命本體,可以用早期智人的“雛形初具”生命本體“結構與選擇”圖來表示。幼兒和少年的生命本體“結構與選擇”仍然是潛意識占據優勢,居于統治地位。他們的行為有時是由意識支配的,有時則是由潛意識支配的,意識與潛意識交替直接支配行為,因而,其行為往往出現“一陣聰明,一陣糊涂;一陣聽話,一陣不聽話”的兩極變化狀態和說不清行為原因的“混沌”現象。一般來說,2歲以后的兒童,不僅意識發展了,而且自我意識也開始出現并迅速發展。他們嘗試使用“我”來表達意向。這表明,他們開始發現“自我”,逐漸結束主客不清、物我不分的“混沌”現象,開始區分主客關系,試圖建立主體意識,為將來成為獨立主體,承擔自己的權利和義務打下基礎,意義極其重大。康德曾指出:兒童開始用“我”說話,對他而言就像亮起了一道光康德.實用人類學.重慶:重慶出版社,1987:2.。可見,3~10歲,是幼兒和少年“意識與潛意識”“意識與自我意識”迅速分化的關鍵時期。在這段時間里,重要的任務是引導他們正確認識自我與他人的關系,使他們一方面積極樹立自覺的主體意識,做好掌握自己命運的準備;另一方面明晰自我與他人以及社會的關系,準備為他人和社會服務。否則,他們將很難適應正常的社會生活。

第三階段:10~18歲少年和青年初期,也可稱為“系統完形”階段。在這個階段,幼兒和少年逐步進入青年初期,其生命本體類似晚期智人的生命本體,可以用晚期智人的“系統完形”生命本體“結構與選擇”圖來表示。在這個階段里,不僅意識與潛意識的分化已經基本完成,而且意識與自我意識的分化也已基本完成,意識與自我意識共同構成了自覺意識。這時,自覺意識發展迅速,完全占據了生命本體“結構與選擇”的前臺,潛意識已經全部退居后臺。在一般情況下,自覺意識直接決定行為,而潛意識不再直接決定行為(特殊情況除外)。在青年初期,人的生命本體“結構與選擇”逐步成形,開始以完整的生命本體“結構與選擇”去面對環境(自然與社會)壓力,并嘗試以成人的和主體的姿態去生活和奮斗。這是個人成長史上的意義非同尋常的飛躍。當然,在青年初期,生命本體雖然已經成形,但仍然比較簡單,并未成熟,今后發展和完善生命本體“結構與選擇”的任務仍然艱巨。人的一生,其生命本體“結構與選擇”都處在發展、自我超越和完成的過程之中。

人的生命本體“結構與選擇”的進化是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在大腦逐漸成熟和掌握語言之后實現的。其中,社會實踐是人的生命本體“結構與選擇”進化的社會生活基礎,大腦是人的生命本體“結構與選擇”進化的生理基礎,語言是人的生命本體“結構與選擇”進化的必需工具和條件。在這三項基礎性因素的作用下,人的生命本體“結構與選擇”逐步走過了“朦朧破曉”階段、“雛形初具”階段和“系統完形”階段。此后,人的生命本體“結構與選擇”仍處在不斷進化、發展和完善的過程之中并向未來無限開放。對此,馬克思曾深刻闡述了人的三個發展階段理論。馬克思在論述人的生命的“否定性”本質時,提出了人的發展“三階段”理論。他認為,第一階段:“人的依賴關系”階段,這是人的生命的初級形態。既包括猿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在內的全部原始人階段和人類學意義上的最初現代人階段,也包括此后的奴隸制和封建制時代的人。第二階段:“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階段,這是人的生命的第二大形態。第三階段:“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階段,這是人的生命的第三大形態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4.。不論是從猿人到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的發展,還是此后的從“人的依賴關系”到“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和“自由個性”的發展,歸根結底都是在社會實踐、大腦和語言發展的基礎上,人的生命本體“結構與選擇”的發展,是人的生命本體“結構與選擇”的連續的自我反省和超越的過程。人是自己生命的籌劃者、創生者和主宰者,是主體,這使人的生命本體“結構與選擇”及其所創造的文化能夠不斷地自覺進化和躍升,向類生成,永遠面向未來,無限開放。

主站蜘蛛池模板: 榆中县| 揭东县| 沙坪坝区| 恩施市| 桃园市| 铜山县| 商河县| 鄂伦春自治旗| 钟山县| 长顺县| 灵寿县| 香港 | 永春县| 民丰县| 华宁县| 手游| 新余市| 海兴县| 精河县| 南投市| 大宁县| 孙吴县| 榆林市| 老河口市| 惠水县| 文成县| 洛南县| 六枝特区| 怀安县| 乡宁县| 类乌齐县| 英超| 运城市| 甘南县| 海口市| 嘉鱼县| 聂荣县| 山阳县| 洪泽县| 武穴市| 合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