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四、和合思維與意義

現(xiàn)代和合學是傳統(tǒng)和合論的轉生,這個轉生是批判、轉換和創(chuàng)新式的轉生,是化腐朽為神奇、轉神秘為科學的轉生。

和合轉生,亦是和合思維的轉生。學術界較普遍地認為,中西思維、特別是中西哲學思維的區(qū)別是思維模式的差分,即中國是“合一”(“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體用一源”)思維,西方是“分二”(“天人二分”、主客二分)思維,有其一定道理和價值。但中國哲學中有豐富的“一分為二”的分析傳統(tǒng),如形而上與形而下的道器、理氣、太極陰陽、心物、天理人欲等的二分分析;西方哲學中的公理綜合、“三位一體”等合一(綜合)思維,亦源遠流長。

中西哲學思維模式的差異,可作這樣的思考:中國哲學是范疇邏輯結構的意象思維,西方哲學是謂詞邏輯結構的演繹思維,這是指其哲學思維的主要傾向性而言的。

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其一,中國傳統(tǒng)思維有“字義疏證”(如《北溪字義》、《孟子字義疏證》等)邏輯,缺乏“形式邏輯”工具(如亞里士多德《工具論》為西方思維模式的母體)。“字義疏證”是范疇結構分析;“形式邏輯”是謂詞(包含命題)結構分析。

其二,中國傳統(tǒng)思維受《周易》思維模式的影響深刻。易學思維本質上是象數(shù)化的義理思維,重象的數(shù)序結構及其義理和合。如《咸》()卦《象傳》:“山上有澤,咸,君子以虛受人?!?img alt="《周易正義》卷四,46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C23C72/156532301049545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6683563-rta1h95dp51syYlXNhMvmpaWJYwmEkxD-0-e9610c176b4052be3c420ded0a6fb617">又如《睽》()卦《象傳》:“火動而上,澤動而下。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img alt="同上書,50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C23C72/156532301049545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6683563-rta1h95dp51syYlXNhMvmpaWJYwmEkxD-0-e9610c176b4052be3c420ded0a6fb617">西方思維至今仍繼續(xù)受《幾何原本》的影響,本質上是謂詞公理化演繹思維模式。因此,中國傳統(tǒng)思維通過類象遞歸,而少“歸納問題”;西方謂詞演繹,至今沒擺脫“歸納困境”。

其三,中國語言文字屬表意符號系統(tǒng),形聲字詞占優(yōu)勢,比喻是最佳的論證方式。中國哲學史上哲學理論的支柱性的論證除經典文本外,重要的就是比喻。比喻的精湛奇妙,標志著思維認識的深化。如形神關系問題上的“薪火之喻”、“刃利之喻”;體用關系的“水波之喻”;“萬物皆備于我”的“鏡中觀花”之喻等。西方語言文字為表音符號系統(tǒng),文字形體本身不能引發(fā)想象,語言聲音也不能賦予意象(只有意向性)。哲學理論的論證方式是修辭辯證,公理推論。中西邏輯思維的邏輯困境:中國哲學邏輯思維模式是“形名術”的正當性問題;西方哲學邏輯思維模式是歸納的普遍必然性問題。

據(jù)中國邏輯思維模式,中國范疇邏輯結構可分為三大類型參見拙著:《中國哲學邏輯結構論》,56~70、100~101頁。:即(甲)象性范疇(氣象論思維方式):圣、賢→“圣賢氣象”;(乙)實性范疇(意境論思維方式):理為實、實理→“凈潔空闊底世界”;(丙)虛性范疇(變易論思維方式):道為無、虛→道體流行,充塞宇宙。

其和合規(guī)律為:(甲)縱橫互補律:意象空間與思維時間的和合;(乙)整體貫通律:意象變易道路的貫通及道路間的和合;(丙)渾沌對應律,亦可稱為模糊對應律:范疇的模糊指謂與義理的模糊評價經有序的邏輯結構和合對應。參見拙著:《傳統(tǒng)學引論——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多維反思》,55~62頁。

和合思維的意義:

1.智能的整體性。人類智能是一個整體,只有意象合一、知行合一、誠明合一等,才能使人的知、情、意和合為一個精神整體,從而達到解釋世界、改造世界和實現(xiàn)意義的人學總目的。智能是人類生理—心理—精神的整體效應。單純的抽象思維不是人類智能的全部意蘊。

2.信息開放性。人類思維以及智能實踐是對信息開放的耗散結構系統(tǒng)。沒有不斷的外源性或內源性信息的輸入和創(chuàng)造,將沒有思維的發(fā)展和智能的進步。信息開放性是和合思維的生命力的活水之一。

3.文化創(chuàng)生性。文化是人類智能實踐的生命和創(chuàng)生物。繼承不是因襲,而是學習創(chuàng)造,原生文化的智能轉生、再生;發(fā)展意蘊發(fā)明創(chuàng)造,是次生文化的智能完善。若無智能實踐的創(chuàng)造化生,人類與動物同伍,均為自然存在。

和合學的理論意義,應在實踐活動中賦予。這里所說的意義,僅是從現(xiàn)實理性中獲得的一些感受:

1.和合學是中國文化走向現(xiàn)代化的最佳的文化方式的選擇,它彰顯著中國文化的現(xiàn)代轉生,它使一個多世紀以來關于中國文化的現(xiàn)代化由方法的論爭轉向文化形態(tài)的選擇,即使方法的論爭落到了實處。

近代中國文化在西方文化的挑戰(zhàn)下,在西方武力的侵略下,在世界現(xiàn)代化的沖擊下,中國人為救亡圖存,提出了種種中國傳統(tǒng)文化如何現(xiàn)代化的主張,即如何繼承,如何中西體用,如何創(chuàng)造轉化和綜合創(chuàng)新的方法問題,而沒有涉及現(xiàn)代化的具體文化形態(tài)是什么的問題。方法問題的論爭往往流于空疏和清談。筆者提出和合學,回答了現(xiàn)代化的具體文化形態(tài)是什么的問題。和合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人文精神的精髓,也是中國文化的首要價值。它較之依西方文化來詮釋演繹,并試圖在此基礎上建構中國當代文化或哲學要有意義得多。

近代以來,中國文化現(xiàn)代化的方法論爭,猶如唐代至北宋在外來佛教文化的挑戰(zhàn)下,在唐中葉和五代十國長期社會失序、道德淪喪、精神失落沖擊下,對儒、釋、道三家文化采取兼容并蓄的方法一樣,這種方法討論了幾個世紀,也沒有把三家文化融合起來,重建新的形上學和精神家園。到了宋代程顥提出:“吾學雖有所受,天理二字卻是自家體貼出來?!?img alt="《河南程氏外書》卷十二,見《二程集》,424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C23C72/156532301049545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6683563-rta1h95dp51syYlXNhMvmpaWJYwmEkxD-0-e9610c176b4052be3c420ded0a6fb617">這就把兼容并蓄的方法落實到“天理”文化形態(tài)上。不僅融合了儒、釋、道三家文化,而且開創(chuàng)了理學文化的新時代。

2.和合是中華人文精神的紹承,亦是中國文化精神的新生。新生或轉生的主旨是中國文化的人文精神,這個人文精神的生命智慧,便是和合。人文精神的重要意蘊是人的生存、為什么生存和怎樣生存,是對人的價值意義的關注和對人類命運、痛苦的解脫的思考。它顯示了人的終極價值,是一種屬人的終極關懷。一定時代的文化人文精神均有相應“終極關懷”的設定。和合是人類的終極生存模式與命運的設計,它是未來人類文化精神走向的基本方向。

在不同時期、不同語境里人們對人文精神的思考與關注是不同的,因而在不同時期,人文精神有它不同的內容和表現(xiàn)形式。和合是當今時代人文精神的新內容和新形式。

和合基本內涵的規(guī)定,既彰顯了文化人文精神的存在方式,又凸現(xiàn)了和合學“終極關懷”的具體理路。和合學所重建的人文精神“終極”意義的價值目標或價值理性,是面對未來的關懷,如何與當下具體環(huán)境中的制度體制或現(xiàn)實人的生命感受相結合,就不僅僅是一種價值目標和價值理性,同時也是一種工具理性。這就是說,“終極關懷”的設定,既有目標或價值的設定,又有工具操作的設定,和合學是這兩者的融突和合。

3.和合學具有未來文化戰(zhàn)略的目的和意義。在當前“地球村”、“太空船”的21世紀,人類共同面臨著許多的沖突和挑戰(zhàn)。概而言之,即人與自然的沖突(生態(tài)危機)、人與社會的沖突(民族、種族歧視、戰(zhàn)爭、貧富差距擴大、販毒賣淫、恐怖活動等),人與人的沖突(道德淪喪、人際疏離等),心靈的沖突(孤獨、苦悶、失落等),文明的沖突(各文明之間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宗教信仰的差異)。此五大沖突時時困擾著人類。羅馬俱樂部總裁的報告指出:人類正在迅速走向災難,“非物質的東西對他沒有吸引力,甚至連同自己的同類,他們也認為不值得考慮……他們之中有許多已成為數(shù)字而不是人”。人性在為科技發(fā)展而進行的瘋狂競賽中逐漸喪失。在這個急功近利、自私自利的陰影里,和合學以它融突而和合的人文精神,為人類追求發(fā)展指出了化解人類所面臨的五大沖突之道。

為此,和合學提出了21世紀的五大文化原理,即五大中心價值,以回應五大沖突。(1)和生原理;(2)和處原理;(3)和立原理;(4)和達原理;(5)和愛原理。以此作為化解人類所共同面臨的五大沖突之道,以實現(xiàn)和合的境界。

4.和合學為人類尋求安身立命之道。人類的進步不應以毀滅自己為代價,而應在保存自己、使自己生存得更好的前提下求進步、求發(fā)展。這樣,人類最佳選擇是返回自身,從“人是會自我創(chuàng)造的和合存在”中吸取力量和資源。

現(xiàn)代文明的發(fā)展,給人們提出了一系列關于安身立命的問題。緊張、焦慮、憂郁、死亡……客觀地擺在人的面前,物質的滿足與精神的貧乏,道德的迷失與意義的危機,如一條條陰影纏繞在人的頭上。在當今科學技術不可能完全解決人生問題之際,和合學責無旁貸地肩負了這一課題。

關注人生,塑造一個健全人格,無疑是和合學的鵠的。人是歷史活動的主體,是能動的、創(chuàng)造的主體。和合學給人生這一理性存在物以關切,不是意味著要淪為某種現(xiàn)世的人生哲學或修身訓誡。人生的有限與無限、憂與樂、愛與恨、成與敗……總給人以無盡的哲理沉思。健全人格的總的樣態(tài)是時代主體精神的基本存在方式和總體形態(tài)。所以和合學內在地體現(xiàn)這一方面,亦就體現(xiàn)了當代人生存狀態(tài)的基本方面。人生是主體生存樣態(tài),又是文化人文精神的個體要素,和合學的描述為此提供了方向。

人對人生目的、意義及人際關系的看法,便體現(xiàn)了一種倫理精神。它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統(tǒng)括著占主導地位的人的主體性關懷的終極問題。人的現(xiàn)代化問題,體現(xiàn)在主體終極關懷的意義問題上,就是倫理精神的現(xiàn)代化問題?,F(xiàn)代倫理精神的建立對人的現(xiàn)代化的思考具有實踐的優(yōu)先性。和合學以其理性的哲學批判精神,通過對終極關懷的設定和人生價值的思考,為現(xiàn)代倫理精神的重建設計了一種令人充滿希望的前景。

中國文化走向世界,光喊口號,于事無補。任何一種文化走向世界,它能否為世界所承認并樂意融入本國、本民族的文化中,需要依靠自己的文化實力。文化實力的判斷標準是,在現(xiàn)代它能否為解決人類所面臨的共同問題,提供化解之道。和合學的宗旨,便是依據(jù)對人類文化新世紀發(fā)展前景的戰(zhàn)略預見,建構和合學的和合結構系統(tǒng),作為和合學立論的主體和骨架。和合學彰顯了中華文化的無限實力。

哲學是愛智之學,它的本質在于尋求愛智。因此,哲學總意味著“在途中”,和合學亦是“在途中”,它是一種生生不息之途!

主站蜘蛛池模板: 商城县| 东丽区| 南陵县| 东平县| 北宁市| 勃利县| 武邑县| 大厂| 阿合奇县| 平安县| 西平县| 南和县| 琼结县| 遵义县| 丰原市| 叙永县| 周口市| 深水埗区| 武山县| 辛集市| 新津县| 甘南县| 类乌齐县| 泰安市| 延川县| 法库县| 昭平县| 类乌齐县| 永济市| 图们市| 石城县| 苏州市| 保康县| 乐亭县| 巴林右旗| 措美县| 吉木萨尔县| 乌兰察布市| 深圳市| 奉贤区| 东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