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十、柏拉圖對形式論的自我批判

我們在討論中看到,形式論有不少難解之處。其實,柏拉圖自己對于形式論中的諸問題看得最清楚。這位哲學家的偉大之處還不僅僅在于他建立了一個偉大的形而上學理論,而且還對這一理論作了認真的自我批判。這一批判在《巴門尼德篇》前半部分。柏拉圖用少年蘇格拉底作為自己哲學的代言人,去經受老年巴門尼德的批評。我在這里要討論柏拉圖自我批評中最重要的一點,即“第三人論證”(Third Man Argument)《巴門尼德篇》,132a b。。它涉及建立形式的有效性問題。其實,柏拉圖自己使用的例子是“大”這一形式,可后來亞里多德將“大”換作“人”。人們一直遵從亞里士多德的叫法。

該論證大致如下:按形式論多上之一的原則,一個形式的存在是由于一組事物具有共同特征,一組人在一起呈現出的共性,便是“人”這一形式。可如果我們把“人”這一形式與一組人放在一起,它們又呈現出共同性,這便會產生另一個“人”的形式,如此后退,直至無窮。于是,如果一組事物有一個形式存在,便會導致無窮多的形式。

1954年,弗拉斯托斯發表了《〈巴門尼德篇〉中的第三人論證》G.Vlastos, “The Third Man Argument in the Parmenides”, Philosophical Review 63(1954),319-349.一文,用當代邏輯工具及分析形而上學研究柏拉圖的文本。按弗拉斯托斯的理解,這一論證要得以成立,必須具備兩個前提。第一,“人”這一形式自身必須是人(自我謂述,self-predication);第二,形式不能由于自身而成為形式(非等同性原則,non-identity)。這一解釋引發了長達幾十年的有關第三人論證的討論,因為該論證涉及“自我主謂關系”及認同原則等當代分析形而上學的一些中心問題。柏拉圖的形而上學大廈真的可以為一個“第三人論證”所顛覆嗎?第三人論證到底有沒有駁倒形式論?柏拉圖自己意識到“自我謂述”和“非等同原則”這兩個前提嗎?他的中期對話隱含著這兩個前提嗎?他回答了第三人論證嗎?第三人論證成了我們理解柏拉圖形式論的根本問題。

柏拉圖為什么要作這樣一個自我批評?弗拉斯托斯自己認為,柏拉圖是真誠地記錄了他的困惑。他看到了自己中期對話中的重大問題,可又找不出病根。有些學者認為,第三人論證所隱含著的前提是對形式的性質的誤解,故《巴門尼德篇》的批評對中期對話不構成致命打擊。有些人則認定批評是有力量的,柏拉圖在以后的對話中放棄了關于形式的實在主義的立場。還有學者主張,柏拉圖并沒有完全放棄,只是改變了對形式的一些規定,如形式不再是原本、不再與感官世界截然對立、不再完全與變化絕緣等。

這便引起了《巴門尼德篇》之后的對話與之前的中期對話的關系問題。一般以為,《泰阿泰德篇》、《智者篇》、《斐利布篇》、《蒂邁歐篇》、《克利地亞篇》、《法篇》作于《巴門尼德篇》之后。在它們之中,《蒂邁歐篇》明確堅持一種與中期對話相似的形式論,這說明柏拉圖在《巴門尼德篇》后并沒有改變立場。也有些學者為了強調柏拉圖的發展,力主《蒂邁歐篇》作于《巴門尼德篇》之前。除了關于《蒂邁歐篇》的爭議之后,其他后期對話如何回應《巴門尼德篇》中的批評并不是一個容易回答的問題。不同的對話似乎有不同的回應方式,可很多時候并不太清楚它們是在探討形式。后期對話在最近20年中得到了大量研究,可并無定論。

在我們看來,柏拉圖形式論的困難主要在于形式既是普遍又是被摹仿的原本,既是共性又是自我謂述的主體。但這些特征如何能集合在一起,則無論對柏拉圖自己還是我們對他的理解都構成了挑戰。這些問題在當代形而上學中仍在繼續討論。但無論如何,柏拉圖的自我批評并不意味著他要放棄形式論。《巴門尼德篇》中的批評所達到的結論只是:“如果有人看到我們剛剛提出的這些困難及其他類似的問題,便要否認有事物的形式的存在,不給每類事物區分一形式,他的思想便無處可轉向,因為他否認每一事物總有一特征始終是同一的。這樣他便完全摧毀了辯證法力量。”《巴門尼德篇》,135b-c。柏拉圖看到了自己的理論有問題,但他依然認為他的兩重世界的劃分是解釋現實的正確的方向,他的形式論的基本框架是正確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措勤县| 孝昌县| 新巴尔虎右旗| 西昌市| 鄱阳县| 澜沧| 古田县| 方山县| 大冶市| 宜丰县| 保定市| 万载县| 信丰县| 吴旗县| 黑龙江省| 乐昌市| 饶阳县| 休宁县| 株洲县| 墨竹工卡县| 子洲县| 晋城| 湘西| 建昌县| 桦南县| 五寨县| 平陆县| 嘉峪关市| 乾安县| 永吉县| 永嘉县| 南通市| 永安市| 杭锦后旗| 连城县| 阿图什市| 泸水县| 南部县| 平顶山市| 牡丹江市| 东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