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社會道德發展研究報告2015
- 葛晨虹
- 4105字
- 2020-06-05 19:16:01
四、有關本研究報告的說明
(一)概念說明
首先,本報告調研的主體、重點是公務員群體,主要對當前中國行政人員即公務員的道德狀況進行實證研究,而不是重點對政府組織主體的行政機制倫理進行研究。
其次,本報告將研究對象定位為“公務員道德”,以此區別于“公務員職業道德”。從內涵和外延上來說,公務員道德包含公務員職業道德,但又不局限于公務員職業道德。同時,公務員道德也不同于普通人的道德,而是對公務員這個群體在當今社會所持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的研究。從具體路徑上來說,本研究報告包括兩條路徑:一是在對公務員道德現狀進行研究時,是將公務員作為一個個體的人、一個從事公務員職業的個體,研究其在當前的政治、經濟、文化背景下,面臨的道德環境以及個體所持的道德觀念、所具備的道德品德、所面臨的道德困境等現實問題。二是在對加強公務員道德建設的對策上,是將公務員作為一個群體,因而更多地研究當前中國公務員道德建設的狀況、面臨的問題及相應的對策。因此,報告中涉及的“公務員道德”概念,有時指個體的公務員,有時是群體的公務員。
最后,本報告對公務員道德的研究框架。公務員道德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類,本報告在形成研究框架時,主要是從公務員道德建設的現實出發,從主觀方面致力于培育與社會發展要求相一致的價值和品德,從客觀層面致力于建構合乎社會發展需求以及與公務員成長要求相協調的道德規范與道德文化。因而,本報告研究對象涉及公務員道德價值觀、公務員道德規范、公務員道德品德、公務員道德文化四個方面。道德價值觀側重于研究在目前以市場化、工業化、信息化和城市化為標志的現代化進程中,哪些因素對公務員的道德價值觀產生影響,公務員對待善與惡、榮與辱、義與利等道德問題的基本看法和取向上發生了什么變化;道德規范則側重于研究倫理法規和道德規范這兩個層面,主要是對當代中國有關公務員道德建設的一些現實做法進行梳理和研究;道德品德則從公民品德、職業道德和發展品德三個層面對公務員個體的道德狀況進行調查和研究;道德文化則重點對當前中國社會公眾對公務員道德的期待與公眾參與狀況進行調查和研究。
(二)研究方法
對公務員道德的研究大致有兩類:描述性、實證性的和規范評價性的。對于前者,公務員道德更多地呈現為一種公務員道德現象(公務員道德事實或道德觀念),其研究任務主要在于揭示和詮釋存在于實際行政生活中的各種或顯或隱、或明或暗的道德思維推理根據、過程和觀念。與此相應,規范評價性的公務員道德研究更加重視對現實行政生活中的各種道德立場進行批判性的反思和評價,強調對現有的公務員道德中存在的不理想的狀態進行批判和改進。就我國相關公務員道德研究看,大多數都是規范評價性研究,作為研究對象的公務員道德事實上被不同程度地簡化、縮略。這一方面是由于公務員職業道德的學科性質使然,因為公務員道德的核心任務是對公務員這一職業的價值基礎進行討論,并對公務員的行為是否合乎道德進行評判。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大多數相關研究者的知識背景和研究方法偏好使然——注重價值反思和偏好規范管理的理論研究者和行政管理者一般都較側重做一些理論的定性判斷或者出臺一些制度化的管理規范,而較少地對公務員道德的現實特別是公務員道德的文化土壤等問題進行調查和研究。如果沒有深厚的理論功底和實證調研,公務員道德研究往往淪為抽象的說教、淺層的評價、簡單的判斷。因此,我國公務員道德的研究,必須超越“概念化”的應然規范研究,積極開展描述性、實證性研究。因為“我們作為社會科學家,在提出理論性的主張的同時,還必須重視在經驗上對理論性的主張進行檢驗和評估”。描述性、實證性研究不僅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公務員道德現實,而且有利于反思和驗證既有的公務員道德理論——這對于考察歐美式政治與行政價值觀在中國的適用性特別重要。
本研究報告借助問卷調查、統計分析等工具,總體性地對我國公務員的道德現狀進行了調研,包括公務員的道德價值觀、道德規范建設狀況、道德人格與品德狀況、公共服務動機。與現時代反腐重要任務相適應,本報告特別對公務員的廉政狀況進行了調查和分析。此外,本報告在研究過程中,也有針對性地對公務員進行了大量深度訪談,對公務員的管理實踐進行了調查,提示其道德推理和價值選擇的依據,進而成為設計問卷、分析問卷和進行研究的基礎。因此本研究報告并不只是通過調查數據對公務員的道德現狀進行描述,而是在現狀基礎上進行理論分析,并提出相應對策。
第一,關于問卷設計。針對公務員這一群體的問卷設計涉及倫理學、心理學、社會學、政治學、管理學的方法和理論,而且回答道德問題時很容易把“社會道德價值標準”和“自我選擇”混在一起,因而會產生一些道德認知和道德行為、自評和他評不完全一致的調研差異問題。
第二,本報告的研究對象“公務員道德”有別于“行政倫理”,加之學界已有較多理論演繹式的“行政倫理”理論成果,所以本研究報告不作思辨式和理論演繹式的研究。無論是從研究對象的特質上說,還是從本報告研究的宗旨上來看,我們力主更多地進行描述性、實證性分析。
第三,本報告雖然側重數據調查基礎上的描述研究,但如果不對數據顯示的現象背后的原因和理據進行分析,就很難了解其本質,描述性的研究價值就不能很好體現。因而,本報告試圖將實證研究與理論分析結合起來。
第四,問卷設計中,除了設計針對公務員群體問卷外,還設計了針對公務員的服務對象,即社會公眾的問卷。通過對公務員群體與非公務員群體對相同問題的回答進行比較分析,突出道德領域自我評價與社會評價的統一性與分離性,這是本報告的特色之一。
(三)調查樣本
自2013年以來,圍繞公務員道德價值觀、公務員道德規范、公務員道德品德和公務員道德文化四個主題進行調研,我們進行了歷時三年的全國范圍的調研,形成了五個調查報告。第一個報告是針對這四個方面的總體調研,其他四個報告是針對目前公務員道德領域最為重要而有針對性的四個方面所做的調研,包括:公務員道德價值觀變遷的調研,公務員道德規范的調研,公務員廉政道德的調研,公務員公共服務動機的調研。其中,公務員公共服務動機的調研是在北京市處級以下公務員中進行的,其他報告多在全國范圍開展。樣品選取采用的思路是東部、中部和西部各取一些地區,其中有城市,也有農村;有省會城市,也有直轄市。
調查以公務員群體、社區居民、高校青年知識分子、國有企業職工等四個群體為對象,在整體框架一致的前提下,針對公務員群體與非公務員群體不同情況設計問卷,分別召開座談會。2013年的調查樣本來源于黑龍江省、北京市、河北省、山西省、云南省、貴州省,共發放問卷2000份,收回有效問卷1824份。調查對象分兩類群體:一類是公務員群體(均為各省市政府的處級或科級公務員,少數樣本來自局級干部),人數為1400人,收回有效問卷1254份;另一類是非公務員群體600人,包括各省市社區居民和高校教師,收回有效問卷570份。為了了解近兩年公務員道德的變化,2015年下半年又將四個調查報告中比較典型的問題抽取出來,形成一個問卷,在北京地區開展了相關調研。
此外,團隊主要研究者長年從事公務員職業道德的教學與研究工作,特別是2011年國家公務員局發布《公務員職業道德培訓大綱》,2014年中共中央組織部印發《關于在干部教育培訓中加強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行教育的通知》以來,累計為大約5000名不同層級的公務員開設公務員職業道德與行為規范的課程。課程采用了專題研討、辯論等多種形式,研究者在這個過程中,記錄了大量公務員在課堂上對道德問題的觀點和看法,這些都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依據。
(四)整體框架
對公務員道德的研究,首先涉及的就是對公務員道德這一現象進行分類的問題。這是研究公務員道德的出發點,也是整個研究的整體框架。
分類意指假定世界是由各具特點、互不相連的實體所組成,然后假定每一實體各有一組自己所歸屬的相似或相近的實體。然而,現實情景并非按照理性邏輯發生和展開的,“情境或是不同于任何用語言區分的類別,或是同時落入幾個類別”,這即社會學家齊格蒙特·鮑曼的現代性-矛盾性理論所揭示的現代性的無窮的困局和兩難。其“困局”在于,分類旨在提供秩序,然而卻導致了矛盾性無序的產生。鮑曼說:“行為是通過類別劃分的勻整性、定義邊界的準確性和客體歸類的明確性來衡量的。然而,這類尺度的運用以及它們所監控的活動的進展是矛盾性的最終源泉?!?img alt="[英]齊格蒙特·鮑曼:《現代性與矛盾性》,5頁,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1736C6/156532297050739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5404097-mw2WQOqBKfvzC0txycmWEucPRrcxhI6o-0-8dfd2e65441ae4f04f30f73d547ab928">“盡管矛盾性是源于命名/分類沖動,但是與它的斗爭卻只能通過更加準確的命名以及更加精確定義的類別來進行。……所以,對矛盾性的斗爭既具有自身毀滅性也具有自身推進性。”
應當說,無論如何分類,都會有一些矛盾和不準確之處。面對這種困局,有四種選擇:(1)執著地追求建構“一種包容一切文件的、寬敞的文件柜”;(2)將既有分類中的一種設為分析框架;(3)采用某種較為廣泛的、分類標準邏輯不嚴謹的框架;(4)放棄構建整體分析框架。經過比較權衡,本報告選擇第三種方案,即采用一種分類標準并不十分嚴謹的框架,這樣既可以避免陷入追求盡善盡美的框架的困局之中,也不至于因放棄建構整體框架而使整個研究報告松散而失去了整體性。
為此,本報告把公務員道德分為四類:道德價值觀、道德規范、道德品德、道德文化。雖然很難為這四類涉及公務員道德的現象找出一個嚴格的標準,相互之間也有交叉和包含之處,但這四類現象基本上涵蓋了目前公務員道德現象,也比較符合本研究報告的目標。此外,對道德價值觀、道德規范、道德品德、道德文化各個因子結構的劃分也存在類似的問題,只能選擇目前社會關注的重點問題和重點領域進行歸類。對各類道德現象影響因素的分析,采用社會、組織以及個體三維度。從社會因素來說,主要調查和討論經濟關系、政治制度、行政體制和社會風氣四個因素;就組織因素來說,主要調查研究組織制度、組織文化和職責安排三個因素;就個體因素而言,主要調查和分析家庭背景、個性特征以及精神因素三個方面。
基于這一分類,本報告問卷設計的主題結構覆蓋如下問題領域:公務員道德價值觀,公務員道德規范建設狀況,公務員理想信念問題,公務員道德人格與品德,公務員道德文化的現狀、原因與培育,公務員廉政道德狀況,公務員公共服務動機,公務員道德問題,公務員道德建設途徑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