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影響公務員道德的因素

道德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不同時代、不同社會,道德隨社會經濟、政治等因素的變化而不斷變化。在不同時代、不同的社會群體中,人們所重視的道德元素及其優先性、所持的道德標準也常常有所差異。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工業化、信息化和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道德觀念也處于變遷過程中,人們原有的道德觀念受到了沖擊和改變。研究工業化、信息化和城市化進程中影響公務員道德的因素及變化趨勢,對于增強公務員道德教育培訓的有效性和針對性,發揮道德教育的積極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公務員道德是社會因素、組織因素和個體因素交互作用的產物。對影響公務員道德的因素的研究,可以用下圖簡要表述:

(一)社會因素

影響公務員道德的社會因素主要包括:經濟關系、政治制度、行政體制、社會風氣。

1.經濟關系

經濟生活是全部社會生活的基礎,倫理生活亦然。恩格斯說:“每一個社會的經濟關系首先是作為利益表現出來。”《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18卷,307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人們自覺地或不自覺地,歸根到底總是從他們階級地位所依據的實際關系中——從他們進行生產和交換的經濟關系中,獲得自己的倫理觀念。”《馬克思恩格斯選集》,3版,第3卷,470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所謂經濟關系,主要指人們由于與生產資料的關系不同,因而在社會生產體系中所處的地位不同。人們在不同的經濟結構中的特定地位使人們在倫理觀念、行為標準、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上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對公務員道德來說,經濟關系對它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不同社會、不同階級的行政人員對行政權力的認識不同,因而導致他們在行政活動中遵循不同的行政道德規范體系,因而具備不同的品德。對于剝削階級占統治地位的社會的行政人員來說,盡管也推崇公正無私、忠誠廉潔等品德,但在現實的行政活動中往往會為了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而違背大多數被統治者的利益。正因為現實行政活動中存在階級利益的沖突,一些思想家和政治家得出政治倫理與人際倫理相沖突、政治生活中不講倫理的結論。

2.政治制度

所謂政治制度,是指統治階級為實現其階級統治所確立的政權組織形式及其相關的制度,它是政治統治性質和政治統治形式的總和,即國體與政體的統一。政治制度是一個國家的根本制度,它對公務員道德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首先,政治制度以強制的方式選擇并推行特定的倫理價值觀和行為規范,對公務員品德起著直接的引導和規范作用。經濟關系對社會發展及其秩序的影響,往往通過政治制度表現得更為深刻、更為廣泛。直接參與政策制定、執行的國家公務員的道德,與政治的關系更為密切。公務員道德會直接對社會政治制度的善與惡發生影響,社會政治制度也直接影響著公務員道德的善與惡。正是在這一意義上,波普爾說:“我們需要的與其說是好人,還不如說是好的制度。”[英]卡爾·波普爾:《猜想和反駁》,491頁,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6。

其次,“忠誠”作為任何國家、任何社會的國家公務員的首要道德,也是政治制度對公務員道德的要求。盡管“忠誠”的內涵和要求隨著社會的發展不盡相同,但它和政治的密切關系從未改變。無論是古代封建社會宣傳的忠君,還是社會主義社會倡導的忠于黨、忠于人民、忠于國家、忠于職守,都體現了社會對國家管理人員的道德要求。國家公務員無論何時何地,在道義上、行為上都應當忠于國家,為國效力,維護國家的統一、國家的尊嚴和國家的利益,這是公務員的必備素質和道德。

3.行政體制

行政體制是適應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需要建立起來的國家和社會公共事務管理系統。行政體制的結構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由行政組織、行政機構、行政人事資源等要素構成的客觀結構系統,二是由行政權力、行政法律、公共政策、行政管理方式等要素構成的主觀結構系統。合理、高效的行政體制可以從制度上保持國家公務員的職、權、責的平衡一致,這是公務員道德養成的基礎之一。

首先,行政體制通過建立完善的權責統一的體系使國家公務員對自己的職、權、責有深刻的認識,這是公務員道德養成的基礎條件。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時強調,要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要求,堅持思想建黨和制度治黨,嚴明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加強紀律建設,深化紀律檢查體制改革,完善黨風廉政建設法規制度,落實“兩個責任”,強化監督執紀問責,持之以恒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堅決遏制腐敗現象蔓延勢頭,堅守陣地、鞏固成果、深化拓展,堅定不移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因此,公務員對自己的職、權和責的認識,也即是對行政倫理關系的認識。只有“知之”,才能“行之”。如果行政體制不能保持職、權、責的平衡一致,公務員對自己的職、權、責不明確,在行政活動中就不能夠做到各司其職、各行其權、各負其責,那就不利于良好的公務員道德的養成。

其次,建立有關職、權、責一致的平衡制度體系,有助于培養國家公務員的責任意識和負責精神。通過建立包括監督、考核、獎懲、升降等在內的制度體系,加強對公共行政機關以及國家公務員職、權、責的實際狀態的考核和監督,有助于從機制上保證國家公務員不失職、不瀆職,保證其盡職、盡責、公正地運用公共行政權力。如果行政體制不能保障賞罰分明,失職者不受懲罰,盡職者得不到獎賞,就會出現“不好的制度會使好人變壞”的現象。

4.社會風氣

社會風氣作為一種社會現象,不是某個人所為,而是與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法律等多方面因素有關。黨風、民風、學風、行業之風等,對公務員的道德認識和道德行為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社會風氣與公務員道德之間有著互動的關系。一方面,公務員道德被看作影響社會風氣的源頭;另一方面,社會風氣又會對公務員道德起著促進作用。良好的社會風氣,健康的社會交往,有益于規范公務員的行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而不良的社會風氣則有可能使公務員在缺乏外在監督的情況下,失去道德約束,以至誤入歧途。在這里,作為社會道德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公民意識具有最為關鍵的作用。從公務員道德的角度來說,公民意識是公民在對自身權利和義務認識的基礎上對公務員道德行為的一種社會期待,這種期待的高與低、嚴與寬、緊與松決定了公務員道德行為的受監督與受約束程度的高與低、嚴與寬、緊與松。一些公務員的不當行為主要是公務員放松自律、約束與修養所致,但也與一些服務對象的拉攏、腐蝕有關,與社會公眾對不當行為的容忍有關。

(二)組織因素

組織因素是指與公務員所處的行政機關的地位、任務、權力、結構、體制、活動方式有關的,對公務員道德發生影響的因素,是與行政組織內部結構有關的各種因素的總稱。具體地說,以下因素對公務員道德狀況產生直接的影響。

1.組織制度

道德是個體的,但是負責任的倫理行為并不完全取決于個體,組織制度在倫理行為和個人品德塑造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美國著名的行政倫理學者庫珀的負責任的倫理行為的模型中,組織制度被看作與個人道德品質、組織文化和社會期待相并列的四因素之一。參見[美]特里·L.庫珀:《行政倫理學:實現行政責任的途徑》,175頁。威特默(Wittmer)認為,組織對不道德行為的懲罰和對倫理行為的獎勵是“影響倫理決策的最明顯因素之一”。無論是普通公務員還是處于領導職位的公務員,都認為用人和分配制度是影響一個單位或部門公務員道德價值觀的重要因素。什么樣的人能得到重用,什么樣的人能得到實惠,直接成為人們觀念和行為的風向標。如果一個單位的制度科學合理,職責明確,獎懲分明,執行有力,那么這個單位人們的道德價值觀就很明確;如果制度不科學不合理,職責不明確,獎懲不分明,執行無力,那么人們的道德價值觀就會模糊和混亂。同時,一些單位的制度往往存在功利主義、效率至上的取向,缺乏對道德有效的科學考評。雖然倡導“不讓老實人吃虧”,但沒有與之相應的制度設計,所以這種倡導基本不起作用。此外,公務員的道德問題要從職能劃分和職責規定中尋找原因。政府承擔了太多的職能和不屬于政府的職能是導致公務員服務不周的深層原因,政府部門之間職責不清是導致公務員不作為的深層原因。

2.組織文化

這是由組織制度因素和領導管理引導所導致的一個單位和群體的文化價值觀,也就是該組織成員共同認同和遵循的道德準則和行為方式,以單位部門長期以來形成的慣例和文化的形式存在。比如,有的單位部門依然會不同程度地延續傳統重義輕利的文化,在與自己熟悉的人之間,可能不會把一般利益看得很重,特別是物質利益,但在涉及升遷、工作調整、職責分配方面,公務員還是較為重視的,尤其是在是否合理公平方面會有所看重。當然,在不同的組織中,人們表達自身利益需求的方式各不相同,有的比較直接,有的比較間接。再比如,在資歷、能力和人際關系的占比中,有的部門更看重資力,有的部門更看重能力,有的部門更看重人際關系。這些都影響著一個部門的群體價值觀。

3.職責安排

一個組織的職責安排和利益分配在某種程度上決定著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和諧度,也相應決定組織中的個人的道德水準和境界。這里的職責安排和利益分配之間的差異也包括與權力強弱相關的收益、福利以及個人優越感的差異。一個組織,其權力較強,經濟效益較好,職責安排與利益之間較少矛盾,相互包容度就會高一些,組織中成員之間的關系也會和諧融洽一些。管子說“倉廩實則知禮節”,職責、利益與德性之間雖然不是絕對正相關的關系,但一個國家、組織的職責、利益安排的確會對人際關系和人的精神境界產生一定的影響。

4.領導表率

組織的道德文化如何,在很大程度上與領導,特別是一把手的示范作用有直接關系。上有所好,下有所效。中華民族歷來都有珍惜名節、注重操守、干凈為官的傳統,歷來都講“為政以德”“守土有責”,領導干部要秉公用權、廉潔用權,做遵紀守法的模范。孔子說“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論語·顏淵》。,“重莫如國,棟莫如德”《國語·魯語上》。,要成為國家棟梁,沒有比崇高德行更重要的了;東漢張衡也說“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都是講領導的道德修養非常重要。古人之所以非常重視社會統治階層的道德修養,在于他們看到了道德教育中領導的表率作用。鄧小平說:“黨是整個社會的表率,黨的各級領導同志又是全黨的表率。”《鄧小平文選》,2版,第2卷,177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領導干部的道德修養對普通民眾有巨大的示范作用,他們的一言一行都具有導向功能,直接影響和帶動著整個社會的道德風尚。為此,各級領導干部要從自身做起,給下級帶個好頭,堅持正確用人導向,把好干部選出來、用起來,促進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圍繞發生的腐敗案例,查找漏洞,吸取教訓,著重完善黨內政治生活等各方面制度,壓縮消極腐敗現象的生存空間和滋生土壤,通過體制機制改革和制度創新促進政治生態不斷改善。

(三)個體因素

在品德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客觀外在的社會條件、組織環境起著很大作用,但個體成長中的家庭背景、個性特征和精神因素等對公務員道德塑造也有重要的影響。

1.家庭背景

家庭背景對人的品德影響較大,家庭的物質條件、家教、家風等對每個家庭成員的品德形成和發展都起著重要的教育和潛移默化作用。成人后進入職場的所作所為和行為習慣,往往和家風影響分不開。一般而言,父母責任心較強,彼此互尊互愛,家庭鄰里人際關系和諧良好,德性人格健康,生活方式以及家風健康文明,都有利于培養人的品德能力。從家庭教育方式和實踐結果來看,民主型、關愛型、有家教的家庭生活,比溺愛型、放任型、專制型、虐待型家庭更適合孩子健康成長。相反,家庭關系緊張不和諧,家長對子女缺乏尊重和關愛,教育方法簡單粗暴,或者過分嬌慣溺愛子女,都可能使子女形成這樣或那樣的品德缺陷。總之,成長過程中家庭對人的品格的影響,一定會持續到他的職業生活中。

2.個性特征

個性特征主要是指由人的各種心理特點結合而成的個體獨特心理傾向,包括能力、氣質和性格三方面。個性特征的差異是社會普遍道德在個體身上呈現出不同品德的主要原因。亞里士多德把不同的性格特征直接看作人的品德,韓愈用“性三品”說解釋人們德性的差異。雖然這些觀點不能科學地解釋品德的發生,因為品德發生的決定因素在于人們的社會存在,就是人們的個性特征也并不是純粹自然的產物,必然受到社會存在的影響,但畢竟從相對意義上把人的個性特征看作個體方面的特征,這種特征對品德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

能力。有兩種能力直接影響公務員道德的形成,即接受能力和行為能力。接受能力在公務員道德形成中主要是指直接影響公務員順利有效地完成接受、內化公務員行為規范活動的個性特征。接受能力的強弱對公務員道德形成的影響,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表現在與接受內容的關系上。接受能力強,表明接受者善于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地參加接受活動,并能準確領會公務員道德要求的內涵和精神。其次,表現在與接受量的關系上。一般來說,接受能力與接受量成正比。接受能力強,則接受量大,接受速度快,因而接受效率也高。接受能力差,結果則相反。公務員具備較強的接受能力,則有助于對法律、法規、道德規范的全面把握和接受。最后,表現在接受的方式方法上。接受能力強,善于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因而對接受方式的限制也小,接受者的適應性也較大,他們能較快地適應并順利地完成各種不同的接受任務。行為能力的差異也是影響公務員品德形成的重要因素。公務員掌握、接受了道德規范要求,還須借助行為能力使內在的德心在各種社會關系和公務活動中得以展現,行為能力的強弱導致公務員個體完成道德活動的效果的差異,從而導致公務員個體品德的差異。

氣質。氣質指個人心理活動的動力特征。它是個體不論在什么時間、場合,也不論活動內容、興趣、動機如何,都穩定地表現出個人特定的心理動力特點。公務員道德是道德因素在公務員氣質中的體現,是凝結在公務員氣質中的道德因素。公務員個體的品德直接受到其氣質類型的影響。

任何一種氣質類型都有積極方面和消極方面。氣質只有和道德結合在一起,才具有道德價值;只有與道德意識和道德自覺性結合在一起構成一定德性,才能對道德進行善惡評價。不同氣質往往導致人的德性價值高低不同。不同氣質的人內化社會道德、踐履社會道德的方式不同、程度不同,最后達到的效果也不同。任何氣質類型的人都可能發展出高尚品德,也可能發展出低下品德。

性格。性格是人對現實的態度和行為方式中比較穩定的獨特的心理特征的總和。性格是人的個性特征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人的性格有多種多樣,它是由諸種特征組合而成的復雜結構物。最主要的性格特征有態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緒特征。這些特征都對品德的生成具有重要影響,有些甚至直接成為品德的組成部分。態度特征主要體現在個人對待現實生活、對待自身的穩定的心態和表現在外的風度。這一特征和道德要求相結合,直接構成公務員道德的重要因素,而且其中公務員個人對待社會、集體、他人的態度特征本身就是公務員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意志特征是個體對自己行為的自覺調節方式和水平方面的個人特點。這一特征在公務員道德形成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公務員要對自己心理、行為進行道德調節,使自己的行為合乎公務員道德要求,并最終成為他的道德習慣。情緒特征是指個體經常表現的情緒活動的強度、穩定性、持久性和主導性方面的特征。這種特征對公務員道德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它決定公務員在踐履道德行為時的強度、穩定性和持久性。公務員如果受情緒感染和支配的強度較大,就很容易在一時沖動之下做出道德或不道德行為。但這種道德或不道德行為如果沒有足夠的理性特征,而是受情緒支配,就很難形成穩定性的品德。

3.精神因素

精神因素是指與個體生理因素、個性心理因素相區別的人們所特有的創造性、超越性。精神因素表明人雖然在歸根到底的意義上是由自身的自然存在和社會存在所決定的,但他并不是完全隸屬于自我的客觀存在,而是可以在某種程度上擺脫自我客觀存在的具有創造性、超越性的精神存在。這種精神存在具體體現為人的理想和信念。

人們具有的理想和信念對公務員道德的形成有著重要的作用。可以說,它是個人塑造公務員德性的動力源,也是塑造公務員道德的指路燈、方向盤,它影響著公務員在道德上的努力方向與熱情。理想和信念是個體比較高級的精神活動形式,決定著個體思想、行為的方方面面。遠大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是人的品德的堅實支柱,一個人的理想和信念動搖或喪失了,他不僅會產生茫然、困惑、靈魂、沒有家園的感覺,而且還有可能走進道德相對主義與道德虛無主義的誤區,最終導致道德上的墮落。美國著名行政學者庫珀認為信念在一個人的主觀責任結構中居于重要地位。他說:“信念相對來說較為持久,而且它傾向于在我們的稟性中產生……換句話說,信念有助于培養稟性和誠實正直。”

理想和信念一經形成就成為個體生活、工作的巨大精神力量。理想、信念的差異及層次決定著品德的差異和層次,正是由于個體在理想、信念方面的差異,才決定了個體在相同的環境中,在相同的刺激條件下,可能會產生不同的個體行為,留下不同的個體發展軌跡,構筑成不同的個體品德。如此,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同是國家公務員,有的人能夠在任何情況下兢兢業業、盡職盡責,而有的人則得過且過,不能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職責,特別是當受到不公正待遇,或有什么不順利的事時,就把個人的情感帶到工作中,影響公務;為什么同是國家公務員,有的人利用手中的權力為自己謀私利,腐化墮落,有的人則利用手中的權力為國家、集體謀利益,兢兢業業地為人民服務;為什么同是公務員,接受同樣的教育,擁有同樣的社會生活條件,有的人在種種金錢和美色的誘惑面前能夠不為所動,公正廉潔,而有的人則擋不住種種利益誘惑,在利益沖突中喪失原則和品德。對公務員來說,理想和信念作為高尚的精神因素對品德的形成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繁昌县| 石渠县| 黄平县| 阿瓦提县| 乌鲁木齐县| 平舆县| 尼勒克县| 全椒县| 宁乡县| 玛沁县| 茌平县| 电白县| 沙田区| 青神县| 阳信县| 镇巴县| 化德县| 彝良县| 关岭| 大邑县| 互助| 拜城县| 娱乐| 赤壁市| 肥乡县| 扶风县| 清徐县| 合江县| 新沂市| 德清县| 吉安市| 浦江县| 封丘县| 武清区| 徐州市| 焉耆| 普格县| 遵化市| 荔波县| 南昌县| 邹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