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禮之沿革

“禮”隨著人類社會的產(chǎn)生而產(chǎn)生,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而不斷變革,經(jīng)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從低級到高級、從零散到完整的漸進過程。中國古代禮之發(fā)展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時期:

(一)禮之起源期

禮之起源期,即禮儀的濫觴期,具體說來,也就是指公元前21世紀(jì)夏王朝建立以前的原始社會。原始社會中、晚期 (約舊石器時期)出現(xiàn)了早期禮儀的萌芽。遠古先祖對于生存環(huán)境中出現(xiàn)的風(fēng)雨雷電、洪水地震、日食、月食、動植物的生生滅滅以及自身的生老病死等自然現(xiàn)象感到迷惑不安,無法駕馭,便認(rèn)定冥冥之中存在著一種超越現(xiàn)實和自然的力量,即鬼神。為了祈求鬼神消災(zāi)祛禍、福佑人間,古代先祖想方設(shè)法使鬼神滿意,以便讓鬼神對人們寬容開恩。他們認(rèn)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見的鬼神在操縱,履行禮儀即是向鬼神討好求福。這就是原始社會的禮儀,有人稱之為“原始禮”,主要源于祭神、祭鬼的儀式。

(二)禮之形成期

禮之形成期,即奴隸社會的夏商周三代,也就是公元前21世紀(jì)至公元前771年這段時期,我國的傳統(tǒng)禮儀在這個時期迅速發(fā)展成形。

夏禮最早出現(xiàn),較簡樸,忠孝之道已基本形成,商禮、周禮都是在夏禮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而來的。孔子對三代之禮作了詳細的比較和精辟的總結(jié):“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先祿而后威,先賞而后罰,親而不尊;其民之敝,蠢而愚,喬而野,樸而不文。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禮,先罰而后賞,尊而不親,其民之敝,蕩而不靜,勝而無恥。周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其賞罰用爵列,親而不尊;其民之敝,利而巧,文而不慚,賊而蔽。”王文錦:《禮記譯解》,中華書局2007年版,813-814頁。譯解:孔子以為夏代的治國之道是尊崇政令,敬事鬼神而使之遠離政教,接近人民而情意忠實,以俸祿待遇為先以嚴(yán)格要求為后,以獎賞為先而以刑法為后,所以他們的政風(fēng)是親切而不尊嚴(yán);夏代人民的流弊是,拙笨而愚昧,驕傲而粗野,質(zhì)樸而不文雅。殷代人尊崇鬼神,君主率領(lǐng)人民來事奉鬼神,以鬼神為先而以禮教為后,以刑法為先而以獎賞為后,所以他們的政風(fēng)是尊嚴(yán)而不親切;殷代人民的流弊是,放蕩而不安靜,爭強好勝而不知羞恥。周代人尊崇禮法,推尚施與,敬事鬼神而之遠離政教,接近人民而情意忠實,其行賞施罰的輕重視爵位尊卑而定,所以他們的政風(fēng)是親切而不尊嚴(yán);周代人民的流弊是,趨利而取巧,文過飾非而大言不慚,害人敗事而手法隱蔽。(《表記》)雖然三代之禮損益不同,然而其基本精神是一致的,都是民眾共同遵守的,“三代之禮一也,民共由之”(《禮器》)。具體而言,“或素或青,夏造殷因。周坐尸,詔侑武方,其禮亦然,其道一也。夏立尸而卒祭,殷坐尸。周旅酬六尸……”王文錦:《禮記譯解》,中華書局2007年版,322頁。譯解:或者崇尚白色,或者崇尚黑色,形式上有些差異,而其基本精神、基本模式,可以說是夏代創(chuàng)造的,殷代也隨著因循襲用。周代在宗廟行祭的時候,讓代表祖先神靈受祭的尸坐在席上,告訴尸儀節(jié)舉止,勸尸進用飲食,就像孝子奉養(yǎng)雙親一樣,都伺候到了,沒有局限,禮也像殷代那樣,其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夏代在宗廟行祭的時候,尸站著受享,一直到祭事終了。殷代行祭就請尸坐著受祭。周代因襲殷禮而又有所發(fā)展。天子七廟,周天子在太祖廟舉行合祭的時候,除了有裝扮太祖的尸之外,還另立六尸分別代表父以上六位先王的神靈,在受祭后,自上而下舉酒酬送。(《禮器》)

周代生產(chǎn)力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社會逐漸穩(wěn)定,周公旦為鞏固其奴隸制統(tǒng)治,制定了一整套周禮。周禮比前二代更成熟、更完備,《論語·八佾》有云:“周監(jiān)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尹氏注:“三代之禮,至周大備,夫于美其文舊從之。”(明)胡廣:《論語集注大全·八佾》(《四書大全》),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05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167頁。周禮是我國奴隸社會中最龐大、最嚴(yán)整、最文明的制度和禮儀,對以后的整個封建社會都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明堂位》記載:“昔殷紂亂天下,脯鬼侯以饗諸侯,是以周公相武王以伐紂。武王崩,成王幼弱,周公踐天子之位,以治天下。六年,朝諸侯于明堂,制禮作樂,頒度量,而天下大服。七年,致政于成王。成王以周公為有勛勞于天下,是以封周公于曲阜,地方七百里,革車千乘,命魯公世世祀周公以天子之禮樂。”周公攝政期間,建立了朝綱制度,制定了一整套禮樂制度,形成了西周特色的禮樂文化與禮樂文明,對后世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

(三)禮之發(fā)展、變革期

公元前770年至公前221年,西周末期,王室衰微,諸侯紛起爭霸,土地私有制產(chǎn)生,禮作為一種舊的習(xí)慣法則已經(jīng)不再適應(yīng)社會的需要,出現(xiàn)了“禮崩樂壞”的局面,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

早在孔子時代,周代的制度已經(jīng)遭受了周幽王、周厲王的破壞,從《禮記》所記載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中可窺一二。《禮運》:“孔子曰:於呼哀哉!我觀周道,幽、厲傷之。吾舍魯何適矣!魯之郊禘,非禮也。周公其衰矣!杞之郊也,禹也;宋之郊也,契也。是天子之事守也。故天子祭天地,諸侯祭社稷。”王文錦:《禮記譯解》,中華書局2007年版,294頁。譯解:孔子考察周代的制度,發(fā)現(xiàn)已經(jīng)遭受了周幽王、周厲王的破壞,以為除了周公后裔的魯國,無處能觀察到周代的禮制了。然而,作為諸侯的魯國,竟然僭行天子之禮,即在南郊祭天,在太廟追祭始祖,這是極為失禮的,由此可見周公的制度也已經(jīng)衰微啦。杞國郊天禘禹,宋國郊天禘契,也是錯誤的,因為郊禘是天子的職守。天子統(tǒng)治天下才能祭天祭地,諸侯統(tǒng)治一塊地區(qū),只能祭祀當(dāng)?shù)氐耐辽窈凸壬瘛? class=言偃向孔子問“禮”,孔子曰:“我欲觀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時》焉。我欲觀殷道,是故之宋,而不是徴也,吾得《坤乾》焉。《坤乾》之義,《夏時》之等,吾以是觀之。”王文錦:《禮記譯解》,中華書局2007年版,290頁。譯解:我打算考察夏代的禮制,所以到夏代的后裔杞國去了,杞國文獻不足,難以考證,我只得到一冊歷書,名叫《夏時》。我打算考察殷代的禮制,所以到殷代的后裔宋國去了,宋國也文獻不足,難以考證,我只得到一冊講陰陽變化的書,名叫《乾坤》。我就根據(jù)《乾坤》的內(nèi)容,《夏時》的節(jié)次,來進行考察。(《禮運》)難怪《史記·禮書》感慨:“周衰,禮廢樂壞,大小相逾,管仲之家,兼?zhèn)淙龤w。”由此可見,“禮崩樂壞”的局面已經(jīng)不可挽回。

在此期間,也相繼涌現(xiàn)出了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系統(tǒng)闡述了禮樂的起源、本質(zhì)與功能,第一次在理論上全面而深入地闡述了社會等級秩序的劃分及意義,以及與之相適應(yīng)的禮儀規(guī)范、道德義務(wù),并整理了一批珍貴的禮儀典籍和文獻資料。《論語》里,孔子有七十四處談到禮儀要求人們用規(guī)范約束自己的行為,其是主張以禮治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戰(zhàn)國時期,孟子把禮看成是一種道德原則,是仁、義的表現(xiàn)形式,以為“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智之實,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禮之實,節(jié)文斯二者是也”(《孟子·離婁上》)。荀子把禮作為道德規(guī)范體系和政治倫理思想的核心,闡述了禮的起源和作用,提出“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荀子·勸學(xué)》)。

(四)禮之強化、衰落期

這一時期從公元前221至公元1911年,經(jīng)歷了一個漫長的時期,不僅是傳統(tǒng)禮儀的發(fā)展史,也是我國封建王朝興衰起落的歷史見證。

秦朝統(tǒng)一“六國”以后,“悉內(nèi)六國禮儀,采擇其善,雖不合圣制,其尊君抑臣,朝廷濟濟,依古以來”(《史記·禮書》)。秦始皇在全國推行“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實行中央集權(quán)制,奠定了封建體制的基礎(chǔ)。秦始皇始用“皇帝”為君王名號,并采用了五行、正朔、服色一系列相應(yīng)的禮儀舉措,“始皇推終始五德之傳,以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從所不勝。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賀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節(jié)旗皆上黑,數(shù)以六為紀(jì),符、法冠皆六寸,而輿六尺,六尺為歩,乘六馬。更名河曰德水,以為水德之始”(《史記·秦始皇本紀(jì)》)。然而,這些開先河的舉措至李斯燔《詩》《書》也意味著樂崩而禮壞。

漢高祖時,“撥亂反正,日不暇給,猶命叔孫通制禮儀,以正君臣之位”(《漢書·禮樂志》),雖然“叔孫通頗有所增益減損,大抵皆襲秦故。自天子稱號下至佐僚及宮室官名,少所變改”(《史記·禮書》),然而在秦滅學(xué)之后、舊典殘缺的狀況下,叔孫通參用先代之禮制一改漢建國初期雜亂無章的政治秩序。漢高祖說而嘆曰:“吾乃今日知為天子之貴也!”(《漢書·禮樂志》)

漢文帝即位,“有司議欲定儀禮,孝文好道家之學(xué),以為繁禮飾貌,無益于治,躬化謂何耳,故罷去之”(《史記·禮書》)。漢文帝極其恭儉,“常衣綈衣,所幸愼夫人,令衣不得曳,地幃帳不得文繡,以示敦樸,為天下先治”(《史記·孝文本紀(jì)》),其遺詔規(guī)定“其令天下吏民,令到出臨三日,皆釋服。毋禁取婦嫁女祠祀飲酒食肉者。自當(dāng)給喪事服臨者,皆無踐。绖帶無過三寸,毋布車及兵器,毋發(fā)人男女哭臨宮殿。宮殿中當(dāng)臨者皆,以旦夕各十五舉聲,禮畢罷。非旦夕臨時,禁毋得擅哭。己下,服大紅十五日,小紅十四日,纎七日,釋服”(《史記·孝文本紀(jì)》),充分反映了他喪葬從簡以便民的心愿。

漢景帝時,“御史大夫鼂錯明于世務(wù)刑名,數(shù)干諫孝景曰:‘諸侯藩輔,臣子一例,古今之制也,今大國専治異政,不稟京師,恐不可傳后’”(《史記·禮書》)。漢景帝用晁錯之計最終導(dǎo)致“六國畔逆”,于是“誅錯以解難”。此后,官者養(yǎng)交安祿而已,莫敢復(fù)議。

待到漢武帝即位,以太初之元改正朔,色上黃,數(shù)用五,尊崇儒家禮儀,進行了一系列改革,“罷黜百家,表章《六經(jīng)》,遂疇咨海內(nèi),舉其俊茂,與之立功。興太學(xué),脩郊祀,改正朔,定歴數(shù),恊音律,作詩樂,建封襢,禮百神,紹周后,號令文章,煥焉可述”(《漢書·武帝紀(jì)》)。漢武帝把禮儀作為社會道德、行為標(biāo)準(zhǔn)和精神支柱,司馬遷評價說“后嗣得遵洪業(yè),而有三代之風(fēng)”(《漢書·武帝紀(jì)》)。

漢代禮儀的建設(shè)已相當(dāng)完備,此后東漢、魏、蜀、吳、西晉期間,歷代禮儀因循的痕跡非常明顯。據(jù)《宋書·禮志一》記載,魏文帝受禪于漢,黃初元年詔曰:“郊祀天地朝會四時之服,宜如漢制。宗廟所服,一如周禮。”曹魏禮儀,因循漢制;晉代禮儀,又循魏制。《晉書·禮志上》亦稱:“魏氏光宅,憲章斯美。王肅、高堂隆之徒,博通前載,三千條之禮,十七篇之學(xué),各以舊文增損當(dāng)世。”

南朝梁武帝以儒家精神為基礎(chǔ),命群儒敕修禮儀大典,終成一千多卷、八千一十九條的禮儀巨著——《五禮》。《隋書·禮儀志一》詳細記載了成書過程:梁武帝命人分別撰寫五禮,“吉禮則明山賓,兇禮則嚴(yán)植之,軍禮則陸璉,賓禮則賀玚,嘉禮則司馬褧”,又命“沈約、周舍、徐勉、何佟之等咸在參詳”,“或因行事,隨時取舍”,“平章國典,以為時用”(《隋書·禮儀志一》)。

南北朝時期《顏氏家訓(xùn)》是記述個人經(jīng)歷、思想、學(xué)識以告誡子孫的著作,在家庭倫理、道德修養(yǎng)方面對我們今天仍有著重要的借鑒作用。

開皇初,隋文帝“思定典禮”(《隋書·禮儀志三》),循制禮作樂的老規(guī)矩辦事。先頒服色,“五德相生,赤為火色……朝會之服,旗幟犧牲,盡今尚赤”(《隋書·高祖紀(jì)上》)。太常卿牛弘奏征學(xué)者,撰《儀禮》百卷,“悉用東齊儀注以爲(wèi)準(zhǔn),亦微采王儉禮”(《隋書·禮儀志三》)。隋文帝又在前朝的基礎(chǔ)上,“命牛弘、辛彥之等采梁及北齊儀注,以為五禮云”(《隋書·禮儀志一》)。

唐初沿襲隋禮。唐太宗貞觀十一年 (637年)命房玄齡、魏徵等禮官學(xué)士修成以簡明扼要為特點的《貞觀新禮》(即《貞觀禮》)。《貞觀禮》是唐朝官修的第一部大禮書。據(jù)《唐會要·五禮篇目》記載:“武德初,朝廷草創(chuàng),末遑制作,郊祀享宴,悉用隋代舊制。至貞觀初,詔中書令房玄齡、祕書監(jiān)魏徵、禮官學(xué)士,修改舊禮,著吉禮六十一篇、賓禮四篇、軍禮二十篇、嘉禮四十二篇、兇禮六篇、國恤禮五篇,總一百三十八篇,分為一百卷。”《貞觀禮》增加了“天子上陵、朝廟、養(yǎng)老于辟雍之禮”等周隋所闕的二十九件,其余并依古禮。

唐高宗即位不久,“議者以《貞觀禮》節(jié)文末盡,又詔太尉長孫無忌、中書令枚正倫、李義府……等重加緝定,勒成一百三十卷。至顯慶三年奏上之,增損舊禮,并與令式參會改定,高宗自為之序”(《舊唐書·禮儀志一》)。此即繼《貞觀禮》之后唐代官修的第二部大禮書——《顯慶禮》。《顯慶禮》所增部分大多為迎合皇帝意圖,引發(fā)學(xué)者議論紛紛,且其后二者并用,以致無固定的禮儀制度,凡遇大事時均為臨時議定禮儀。

開元中,從張說奏,取貞觀、顯慶禮書,折衷異同,以為定制。由徐堅等創(chuàng)始、蕭嵩等奉命修撰的一百五十卷《大唐開元禮》,功成制禮,治政作樂,依吉禮、賓禮、軍禮、嘉禮、兇禮的次序,詳盡而完備地記載了以皇帝為中心的國家典禮儀制,兼及地方政府的祭儀和官僚家庭的吉兇之儀,是大唐的典制大備。《大唐開元禮》成書后成為唐代臣僚談及禮制時較常引據(jù)和提及的對象,“朝廷有大疑,稽是書而可定;《開元禮》國家有盛舉,即是書而可行。誠考禮者之圭臬也”《大唐開元禮》,中華書局1965年版,702頁。

陳寅恪先生在《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中對上述隋唐之禮進行了評價:“《唐會要》及《舊唐書》之所謂古禮,參以《新唐書》之文,足知即為隋禮。然則唐高祖時固全襲隋禮,太宗時制定之《貞觀禮》,即據(jù)隋禮略有增省,其后高宗時制定之《顯慶禮》,亦不能脫此范圍,玄宗時制定之《開元禮》,乃折中《貞觀》、《顯慶》二禮者,故亦仍間接襲用隋禮也。既‘后世用之不能大過’,是唐禮不亡即隋禮尤存,其所從出之三源者,亦俱托唐禮而長存也。”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陳寅恪文集之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61頁。

開元二十六年 (738年)成書的《大唐六典》(即《唐六典》)共三十卷,近三十萬字,是保存至今一部最早的、最完整的、具有封建國家行政法典性質(zhì)的文獻,規(guī)定了唐代中央和地方國家機關(guān)的機構(gòu)、編制、職責(zé)、人員、品位、待遇等,注中又?jǐn)⑹隽斯僦频臍v史沿革。唐杜佑所撰《通典》二百卷,內(nèi)分九門,子目一千五百余條,約一百九十萬字,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體例完備的政書,記述了唐天寶以前歷代經(jīng)濟、政治、禮法、兵刑等典章制度及地志、民族的專書,是中國第一部典章制度的百科全書。

唐代之后所修的禮典據(jù)《新唐書·禮樂志一》可謂是“禮樂為虛名”:“貞元中,太常禮院修撰王涇考次歷代郊廟沿革之制及其工歌祝號,而圖其壇屋陟降之序,為《郊祀錄》十卷。元和十一年,秘書郎、修撰韋公肅又錄開元已后禮文,損益為《禮閣新儀》三十卷。十三年,太常博士王彥威為《曲臺新禮》三十卷,又采元和以來王公士民昏祭喪葬之禮為《續(xù)曲臺禮》三十卷。嗚呼,考其文記,可謂備矣,以之施于貞觀、開元之間,亦可謂盛矣,而不能至三代之隆者,具其文而意不在焉。”

五代時期由于衰亂之極,“其禮文儀注往往多草創(chuàng),不能備一代之典”(《宋史·禮志一》)。

宋修禮書,最有影響的是《開寶通禮》和《政和五禮新儀》。宋太祖時期所編修的《開寶通禮》仍以《開元禮》為藍本而有所損益:“《開寶通禮》二百卷,本唐《開元禮》而損益之。”(《宋史·禮志一》)《政和五禮新儀》則是北宋末年編成的重要的國家禮典,利用中晚唐的典籍對歷代禮儀沿革進行了梳理,由徽宗皇帝親自裁定,對歷代禮制的歧異進行了評判,最后制定了標(biāo)準(zhǔn)的文本,體現(xiàn)了徽宗整頓禮制的決心和當(dāng)時的學(xué)術(shù)取向,標(biāo)志著宋代國家禮儀真正的成熟。

歐陽修、蘇洵參與編纂的一百卷宋代禮典《太常因革禮》是“以《開寶通禮》為之主而記其變,其無所沿于通禮者謂之新禮,通禮所有而建隆以來不復(fù)舉者謂之廢禮。凡立廟有議論謂之廟,議余即用通禮條目,修與判寺李柬之等上之詔賜名曰‘太常因革禮’”(《玉海·禮制下·治平太常因革禮》)。

北宋時期的李覯提出“禮”備體用、合內(nèi)外,禮順人情、學(xué)禮成性等獨特的思想,并密切關(guān)注禮的現(xiàn)實作用,把“禮”擴展到包括行政、法律、藝術(shù)、道德及生活方式等封建社會上層建筑的所有方面,關(guān)于禮的著述主要有《禮論》、《周禮致太平論》等。

宋代家禮研究成果卓著,這是禮儀發(fā)展的另一個特點。所謂家禮,即家庭禮儀。統(tǒng)治階級的學(xué)者“領(lǐng)悟”到治國必先治家,治家必先修禮,注重禮儀教育與啟蒙知識、日常生活行為的結(jié)合,出現(xiàn)了司馬光的《涑水家儀》和朱熹的《朱子家禮》(又稱《文公家禮》)等禮儀經(jīng)典。《涑水家儀》對古代女子禮儀道德提出了標(biāo)準(zhǔn)和要求。《朱子家禮》根據(jù)當(dāng)時的社會習(xí)俗參考古今家禮而成,是封建社會后期的民間通用禮,對后代教育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影響。至此,我國古代禮儀又得到了進一步的發(fā)展。

遼代契丹禮與漢禮并用。《遼史·禮志一》稱:“箕于八條之教,流風(fēng)遺俗,蓋有存者……大宗克晉,稍用漢禮。今國史院有金陳大任《遼禮儀志》,皆其國俗之故,又《郁遼朝雜禮》,漢儀為多。”《遼史·儀衛(wèi)志一》也記載:“遼國自太宗人晉之后,皇帝與南班漢官用漢服;太后與北班契丹臣僚用國服。”

靖康之變后,“禮文樂器,掃蕩無遺”(《元史·禮樂志一》),元之有國,一方面保留自己本民族的禮俗,“朝會燕饗之禮,多從本俗”、“大饗宗親、錫宴大臣,猶用本俗之禮為多”(《元史·禮樂志一》);另一方面,因循古制制定朝儀,“訪前代知禮儀者肄習(xí)朝儀”、“稽諸古典,參以時宜,沿情定制,而肄習(xí)之,百日而畢”(《元史·禮樂志一》)。元代的禮典主要有《至元州縣社稷通禮》、《太常集禮》(五十卷)、《大元太常集禮稿》。

明朝禮儀之風(fēng)更加興盛,理論上雖沒有發(fā)展,但名目增多,形式更完善,如家禮名目有忠、貞、節(jié)、烈、孝。此外,君臣之禮、尊卑之禮、交友之禮更加完善。

明太祖初定天下,“首開禮、樂二局,廣征耆儒,分曹究討。洪武二年,詔諸儒臣修禮書,賜名《大明集禮》”(《明史·禮志一》)。《大明集禮》為明朝第一部禮制全書,“其書準(zhǔn)五禮而益以冠服、車輅、儀仗、鹵簿、字學(xué)、音樂,凡升降儀節(jié),制度名數(shù),纖悉畢具”(《明史·禮志一》)。明太祖朱元璋在位三十余年,所修禮書見載于《禮志》的又有《孝慈錄》、《洪武禮制》、《禮儀定式》、《諸司職掌》、《稽古定制》、《國朝制作》、《大禮要議》、《皇朝禮制》、《大明禮制》、《洪武禮法》、《禮制集要》、《禮制節(jié)文》、《太常集禮》、《禮書》。

其后,明朝歷代統(tǒng)治者均對禮儀制度進行了完善,“永樂中,頒《文公家禮》于天下,又定巡狩、監(jiān)國及經(jīng)筵日講之制。后宮罷殉,始于英宗。陵廟嫡庶之分,正于孝宗。暨乎世宗,以制禮作樂自任。其更定之大者,如分祀天地,復(fù)朝日夕月于東西郊,罷二祖并配,以及祈谷大雩,享先蠶,祭圣師,易至圣先師號,皆能折衷于古”(《明史·禮志一》)。

明嘉靖即位之初,朝廷圍繞著對嘉靖皇帝生父的封號問題展開爭論,史稱“大禮儀之爭”。其實質(zhì)上是對祖宗之法、朝廷大禮展開的一場有關(guān)禮儀問題的爭論。此后,與禮儀相關(guān)的典章制度的研究更受關(guān)注,經(jīng)世致用之風(fēng)也由此開啟。

清朝自入關(guān)以來一直重視禮儀的建規(guī)立制,“世祖入關(guān),順命創(chuàng)制,規(guī)模閎達。順治三年,詔禮臣參酌往制,勒成禮書,為民軌則。圣祖歲御經(jīng)筵,纂成《日講禮記解義》,敷陳雖出群工,闡繹悉遵圣訓(xùn)。高宗御定《三禮義疏》,網(wǎng)絡(luò)議理家言,折衷至當(dāng),雅號鉅制。若《皇朝三通》、《大清會典》,其經(jīng)緯禮律,尤見本原”(《清史稿·禮志一》)。至于禮儀方面的專書最具有代表性的有:“一曰大清通禮,乾隆中撰成,道光年增修;一曰皇朝禮器圖式,曰祭器、曰儀器、曰冠服、曰樂器、曰鹵簿、曰武備;一曰滿洲祭神祭天典禮,其始關(guān)外啟蓽,崇祭天神暨群祀祖禰,意示從儉。凡所紀(jì)錄,悉用國語、國書。入關(guān)后,有舉莫廢。逮高宗時,依據(jù)清文,譯成四卷。祭期、祭品、儀注、祝辭。與夫口耳相傳,或小有異同者,并加釐訂,此國俗特殊之祀典也。德宗季葉,設(shè)禮學(xué)館,博選耆儒,將有所綴述。大例主用《通禮》,仿江永《禮書》例,增《曲禮》一目。又仿《宋太常因革禮例》,增《廢禮》、《新禮》二目,附《后簡》。未及編訂,而政變作矣。”(《清史稿·禮志一》)

乾隆元年 (1736年)詔開三禮館修《三禮》,任命高官負責(zé)纂修,清代學(xué)術(shù)界掀起了對三禮之學(xué)詮釋的風(fēng)氣,取得了集前代禮學(xué)之大成的碩果——《三禮義疏》(包括《周官義疏》四十八卷、《儀禮義疏》四十八卷、《禮記義疏》九十二卷,尚不計卷首在內(nèi))。

乾隆元年又參考《開元禮》、《政和五禮新儀》、《大金集禮》、《明集禮》等,遵循實用原則,“事求其合宜,不拘泥於成跡;法求其可守,不夸飾以浮文”《欽定大清通禮》,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55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頁。,著力編撰《大清通禮》(五十卷),越二十一年而告成,為四庫全書之一。該書“首紀(jì)朝廟大典及欽頒儀式,其馀五禮之序,悉準(zhǔn)《周官》,而體例則依仿《儀禮》。惟載貴賤之等差,節(jié)目之先后,而不及其沿革;惟載器物之名數(shù),陳設(shè)之方隅,而不及形制。蓋沿革具于《會典則例》,形制具于《禮器圖式》,各有明文,足資考證……賜名曰《通禮》,信乎酌於古今而達於上下,為億萬年治世之范矣”同上,18-19頁。

乾隆時禮部右侍郎秦蕙田所纂《五禮通考》致力于禮之源流、沿革的考究,“包絡(luò)天地,括囊人事,縷析物情,探制作之本旨,究變遷之得失。義未安,雖昔賢之論不輕徇;理茍當(dāng),即豪末之善亦必錄”(清)盧文弨:《抱經(jīng)堂文集》卷八《<五禮通考>跋》,《四部叢刊初編》第1832冊,上海商務(wù)印書館,20頁。。可與清廷所修《大清通禮》媲美。

清朝乾嘉年間,禮儀研究趨于昌盛,涌現(xiàn)了一批禮經(jīng)學(xué)的名家、名著,徐乾學(xué)及其《讀禮通考》、凌廷堪及其《禮經(jīng)釋例》、胡培翚及其《儀禮正義》、黃以周及其《禮書通故》、孫詒讓及其《周禮正義》等,對于我國禮儀文化和禮儀教育研究與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滿族入關(guān)后,逐漸接受了漢族的禮制,并且使其復(fù)雜化,甚至把禮發(fā)展到僵化、刻板的地步,“三跪九叩”之禮即是其例,即使對外國使節(jié)也要求其行此大禮,引發(fā)了乾隆皇帝和嘉慶皇帝接見英國使臣時的“禮儀之爭”。

中國古代禮儀至有清一代盛極而衰。隨著西學(xué)東漸,一些西方禮儀傳入中國,長期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的封建禮儀的根基漸漸松動。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昌县| 会泽县| 绍兴县| 临潭县| 顺义区| 溧水县| 常宁市| 巴南区| 霍城县| 永宁县| 台江县| 通许县| 翁源县| 寿宁县| 四会市| 青龙| 汉阴县| 横峰县| 抚松县| 花莲县| 平度市| 隆子县| 石家庄市| 定州市| 铜川市| 高安市| 峨山| 铜陵市| 达日县| 柳林县| 阿拉善盟| 游戏| 樟树市| 绥阳县| 万全县| 镇江市| 巩义市| 叙永县| 西充县| 安多县| 东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