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禮記》的道德體驗

為了充分發揮禮之教化功能,古代專設司徒一職來化育人民,提高人民的道德修養。司徒相傳為少昊始置,唐虞因之。周時為六卿之一,曰地官大司徒。《禮記》對司徒的教化職責有具體而詳細的描述:“司徒修六禮以節民性,明七教以興民德,齊八政以防淫,一道德以同俗,養耆老以致孝,恤孤獨以逮不足,上賢以崇德,簡不肖以絀惡。”(《王制》)由此可見,司徒掌管民政、教化,治理冠、婚、喪、祭、鄉飲、相見六禮借以調節人民的性情,闡明父子、兄弟、夫婦、君臣、長幼、朋友、賓客七教借以興起人民的道德觀念,整齊飲食、衣服、事為、異別、度、量、數、制八政用來防止僭越,劃一道德規范用以端正風俗,敬養老人從而誘導人民的孝心,憐恤孤兒、鰥寡以使國家恩惠普施不能自足者,尊重賢人借以豎立敬德心理,檢舉壞人借以清除世間罪惡。

1.不同禮的道德功用

不同方面的禮儀具有不同的道德功能,“朝覲之禮,所以明君臣之義也;聘問之禮,所以使諸侯相尊敬也;喪祭之禮,所以明臣子之恩也;鄉飲酒之禮,所以明長幼之序也;昏姻之禮,所以明男女之別也。夫禮禁亂之所由生,猶坊止水之所自來也”(《經解》)。任何一種禮儀的缺失都會造成悖亂和失序,“昏姻之禮廢,則夫婦之道苦,而淫辟之罪多矣。鄉飲酒之禮廢,則長幼之序失,而爭斗之獄繁矣。喪祭之禮廢,則臣子之恩薄,而倍死忘生者眾矣。聘覲之禮廢,則君臣之位失,諸侯之行惡,而倍畔侵陵之敗起矣”(《經解》)。

針對不同的階級和對象,禮的道德功效有所差異,其正能量分別體現在修身、勸誡、柔遠人、懷諸侯等方面,“齊明盛服,非禮不動,所以修身也;去讒遠色,賤貨而貴德,所以勸賢也;尊其位,重其祿,同其好惡,所以勸親親也;官盛任使,所以勸大臣也;忠信重祿,所以勸士也;時使薄斂,所以勸百姓也;日省月試,既廩稱事,所以勸百工也;送往迎來,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遠人也;繼絕世,舉廢國,治亂持危,朝聘以時,厚往而薄來,所以懷諸侯也”(《中庸》)。

2.不同禮的道德本質

尊尊親親。“尊尊”,即尊崇正統至尊,“親親”,即親愛骨肉至親。《大傳》:“上治祖禰,尊尊也。下治子孫,親親也。”往上端正先祖先父的名分地位即為尊尊,往下確定子孫的繼承關系即為親親。“禮,時為大。”(《禮器》)不同的時代禮也隨之有所不同,有些是可以變革的,如“立權度量,考文章,改正朔,易服色,殊徽號,異器械,別衣服,此其所得與民變革者也”(《大傳》),而有些是不能變革的,如“親親也,尊尊也,長長也,男女有別,此其不可得與民變革者也”(《大傳》),作為禮之本質的親親、尊尊、長長等放之四海而皆準,是不容許輕易改變的。

仁義之道。《禮器》:“君子欲觀仁義之道,禮其本也。”君子要打算考察仁義之道,就必須以禮作為根本。仁、義、禮三者相輔相成,“禮也者,義之實也……義者,藝之分,仁之節也……仁者,義之本也”(《禮運》)。《禮運》用形象的比喻將三者之間的關系陳述得惟妙惟肖:“治國不以禮,猶無耜而耕也;為禮不本于義,猶耕而弗種也;為義而不講之以學,猶種而弗耨也;講之于學而不合之以仁,猶耨而弗獲也;合之以仁而不安之以樂,猶獲而弗食也;安之以樂而不達于順,猶食而弗肥也”,意思是說治理國家如果不用禮就好比沒有耒耜而要耕田;制禮而不以義為根本,就好比耕了田而沒有播種;制禮如能以義為根本卻不深入講學探討,就好比播了種而不進行除草、培苗;進行講學探討卻未能用仁愛合聚眾心,就好比除草、培土而沒有收獲;能用仁愛合聚眾心卻未能以樂陶冶人心使之安然神適,就好比收獲了糧食而沒有吃用;做到了愉悅心安卻未能達到順應以常,就好比吃了糧食而未能豐滿肥腴。

敬愛之本。“恭近禮,儉近仁,信近情。”(《表記》)孔子以為“敬讓以行,此雖有過,其不甚矣。夫恭寡過,情可信,儉易容也。以此失之者,不亦鮮乎”(《表記》)。古代統治者行政,以愛人為最大;用來愛人的,禮最為大;用來行禮的,敬最為重大,即“古之為政,愛人為大。所以治愛人,禮為大。所以治禮,敬為大”(《哀公問》)。統治者由敬重自身推及百姓之身,由敬重自己的兒子推及百姓的兒子,由敬重自己的配偶推及百姓的配偶,施行這三敬教化,并推廣到天下了,從而做到國家和順,所謂“身以及身,子以及子,妃以及妃,君行此三者,則愾乎天下矣,大王之道也。如此則國家順矣”(《哀公問》)。

主站蜘蛛池模板: 怀仁县| 徐汇区| 平阳县| 平塘县| 青阳县| 论坛| 嘉黎县| 四子王旗| 湘潭市| 江口县| 乃东县| 瓦房店市| 新郑市| 达尔| 大同市| 社旗县| 普兰店市| 龙门县| 小金县| 银川市| 永昌县| 新竹市| 会东县| 梅州市| 古田县| 涟源市| 自治县| 金乡县| 鹿邑县| 呼和浩特市| 宁阳县| 泾阳县| 沁阳市| 万全县| 修文县| 南平市| 镇赉县| 马尔康县| 汤原县| 武定县| 乌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