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禮記》的篇名及分類
《禮記》詳細記載了秦漢以前的政治、社會制度,涵蓋了中國古代“禮”的主要內容,有對《儀禮》的部分內容進行詮釋的,也有探討制禮深義、修身做人的,內容博雜,涉及政治、道德、哲學、歷史、法律、祭祀、歷法、地理以及日常生活等諸多方面。由于《禮記》由多人撰寫,采自多種古籍遺說,因此內容極為龐雜,編排也較零亂,后人采用歸類方法進行研究。東漢鄭玄將四十九篇分為通論、制度、喪服、吉禮或吉事、祭祀、子法、世子法、樂記、明堂或明堂陰陽九類。孔穎達《禮記正義》于每篇之下皆有“案鄭目錄云……”一段,鄭錄每篇皆有“此于《別錄》屬某某”的記載。《別錄》是劉向所撰,由鄭玄《目錄》所引《別錄》可以說明兩個問題:其一,《禮記》四十九篇的抄輯時間,當在成帝命劉向校書之前;其二,由《別錄》的分類可見,四十九篇之《禮記》確系從各種記文中抄合而成。現節錄孔《疏》引鄭玄《禮記目錄》所述《別錄》的分類如下
:
名曰“曲禮”者,以其篇記五禮之事。祭祀之說,吉禮也;喪荒去國之說,兇禮也;致貢朝會之說,賓禮也;兵車旌鴻之說,軍禮也;事長敬老執贄納女之說,嘉禮也。此于《別錄》屬制度。
名曰“檀弓”者,以其記人善于禮,故著其姓名以顯之。姓檀名弓。今山陽有檀氏。此于《別錄》屬通論。
名曰“王制”者,以其記先王班爵授祿祭祀養老之法度。此于《別錄》屬制度。
名曰“月令”者,以其記十二月政之所行也。本《呂氏春秋》十二月紀之首章也。以禮家好事抄合之,后人因題之,名曰《禮記》,言周公所作,其中官名時事多不合周法。此于《別錄》屬明堂陰陽記。
名為“曾子問”者,以其記所問多明于禮,故著姓名以顯之。曾子,孔子弟子曾參。此于《別錄》屬喪服。
名曰“文王世子”者,以其記文王為世子時之法。此于《別錄》屬世子法。
名曰“禮運”者,以其記五帝三王相變易陰陽轉旋之道。此于《別錄》屬通論。
名為“禮器”者,以其記禮使人成器之義也。故孔子謂子貢:“汝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也。”此于《別錄》屬制度。
名“郊特牲”者,以其記郊天用骍犢之義。此于《別錄》屬祭祀。
名曰“內則”者,以其記男女居室事父母舅姑之法。此于《別錄》屬子法。
名曰“玉藻”者,以其記天子服冕之事也。冕之旒以藻紃為之,貫玉為飾。此于《別錄》屬通論。
名曰“明堂位”者,以其記諸侯朝周公于明堂之時所陳列之位也。在國之陽,其制東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五室,凡室二筵。此于《別錄》屬明堂陰陽。
“喪服小記”者,以其記喪服之小義也。此于《別錄》屬喪服。
名曰“大傳”者,以其記祖宗人親之大義。此于《別錄》屬通論。
名曰“少儀”者,以其記相見及薦羞之少威儀,少猶小也。此于《別錄》屬制度。
名曰“學記”者,以其記人學教之義。此于《別錄》屬通論。
名曰“樂記”者,以其記樂之義。此于《別錄》屬樂記。蓋十一篇合為一篇,有《樂本》,有《樂論》,有《樂施》,有《樂言》,有《樂禮》,有《樂情》,有《樂化》,有《樂象》,有《賓牟賈》,有《師乙》,有《魏文侯》。今雖合此,略有分焉。
名曰“雜記”者,以其雜記諸侯以下至士之喪事。此于《別錄》屬喪服。分為上下,義與《曲禮》、《檀弓》分別不殊也。
名曰“喪大記”者,以其記人君以下始死、小斂、大斂、殯葬之事。此于《別錄》屬喪服。
名曰“祭法”者,以其記有虞氏至周天子以下所制祀群神之數。此于《別錄》屬祭祀。
名曰“祭義”者,以其記祭祀齋戒薦羞之義也。此于《別錄》屬祭祀。
名曰“祭統”者,以其記祭祀之本也。此于《別錄》屬祭祀。
名曰“經解”者,以其記六藝政教之得失也。此于《別錄》屬通論。
名曰“哀公問”者,善其問禮,著謚顯之也。此于《別錄》屬通論。
名曰“仲尼燕居”者,善其不倦,燕居猶使三子侍之,言及于禮。著其字,言事可法。退朝而處曰燕居。此于《別錄》屬通論。
名曰“孔子閑居”者,善其無倦而不褻,猶使一弟子侍,為之說《詩》。著其氏,言可法也。退燕避人曰閑居。此于《別錄》屬通論。
名“坊記”者,以其記六藝之義所以坊人之失者也。此于《別錄》屬通論。
名曰“中庸”者,以其記中和之為用也。庸,用也。孔子之孫子思伋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此于《別錄》屬通論。
名曰“表記”者,以其記君子之德見于儀表。此于《別錄》屬通論。
名曰“緇衣”者,善其好賢者厚也。《緇衣》,鄭詩也。其詩曰:“緇衣之宜兮,敝予又改為兮。適子之館兮,還予授子之粲兮。”粲,餐也。設餐以授之,愛之,欲飲食之。言緇衣之賢者居朝廷宜其服也,我欲就為改制其衣,反欲與之新衣,厚之而無已。此于《別錄》屬通論。
名曰“奔喪”者,以其居他國聞喪奔歸之禮。此于《別錄》屬喪服之禮矣,實《逸曲禮》之正篇也。
名曰“問喪”者,以其記善問居喪之禮所由也。此于《別錄》屬喪服也。
名曰“服問”者,以其善問以知有服而遭喪所變易之節。此于《別錄》屬喪服也。
名曰“間傳”者,以其記喪服之間輕重所宜。此于《別錄》屬喪服。
名曰“三年問”者,善其問以知喪服年月所由。此于《別錄》屬喪服。
名曰“深衣”者,以其記深衣之制也。深衣,連衣裳而純之以采者。素純曰長衣,有表則謂之中衣。大夫以上祭服之中衣用素。《詩》云:“素衣朱襮。”《玉藻》曰:“以帛裹布,非禮也。”士祭以朝服,中衣以布明矣。此于《別錄》屬制度。
名曰“投壺”者,以其記主人與客燕飲講論才藝之禮。此于《別錄》屬吉禮,亦屬《曲禮》之正篇。
名曰“儒行”者,以其記有道德者所行也。儒之言優也,柔也,能安人、能服人。又儒者濡也,以先王之道能濡其身。此于《別錄》屬通論。
名曰“大學”者,以其記博學可以為政也。此于《別錄》屬通論。
名曰“冠義”者,以其記冠禮成人之義。此于《別錄》屬吉事。
名曰“昏義”者,以其記娶妻之義,內教之所由成也。此于《別錄》屬吉事也。
名曰“鄉飲酒義”者,以其記鄉大夫飲賓于庠序之禮,尊賢養老之義。此于《別錄》屬吉事。
名曰“射義”者,以其記燕射、大射之禮,觀德行取于士之義。此于《別錄》屬吉事。
名曰“燕義”者,以其記君臣燕飲之禮,上下相尊之義。此于《別錄》屬吉事。
名曰“聘義”者,以其記諸侯之國交相聘問之禮,重禮輕財之義也。此于《別錄》屬吉事。
名曰“喪服四制”者,以其記喪服之制取于仁義禮知也。此于《別錄》舊說屬喪服。
近人梁啟超將大、小戴《禮記》篇目混合在一起,按內容分為以下十類:
(甲)記述某項禮節條文之專篇
(乙)記述某項政令之專篇
(丙)解釋禮經之專篇
(丁)專記孔子言論
(戊)記孔門及時人雜事
(己)制度之雜記載
(庚)制度禮節之專門的考證及雜考證
(辛)通論禮意或學術
(壬)雜記格言
(癸)某項掌故之專記
今人王文錦將《禮記》劃分為八類,自以為并非科學分類,而是通過這樣的分類粗略地反映各篇的性質:
有專記某項禮節的,體例跟《儀禮》相近,如《奔喪》、《投壺》;
有專說明《儀禮》的,如《冠義》、《昏義》、《鄉飲酒義》、《射義》、《燕義》、《聘義》、《喪服四制》。它們是分別解釋《儀禮》中《士冠禮》、《昏禮》、《鄉飲酒禮》、《鄉射禮》、《大射儀》、《燕禮》、《聘禮》、《喪服》各篇制禮意義的,跟《儀禮》關系最為密切;
有雜記喪服、喪事的,如《檀弓》、《曾子問》、《喪服小記》、《雜記》、《喪大記》、《奔喪》、《問喪》、《服問》、《間傳》、《三年問》、《喪服四制》等;
有記述各種禮制的,如《王制》、《禮器》、《郊特牲》、《玉藻》、《明堂位》、《大傳》、《祭法》、《祭統》、《深衣》等篇;
有側重記日常生活禮節和守則的,如《曲禮》、《內則》、《少儀》等篇;
有記孔子言論的,如《坊記》、《表記》、《緇衣》、《仲尼燕居》、《孔子閑居》、《哀公問》、《儒行》等,這些篇大都是托名孔子的儒家言論;
有結構比較完整的儒家論文,如《禮運》、《學記》、《祭義》、《經解》、《大學》、《中庸》等篇;
此外,還有授時頒政的《月令》,意在為王子示范的《文王世子》。
楊天宇則以為《禮記》中多數篇的命名帶有很大的隨意性,許多篇的篇名都只可視為該篇的代號,并不能反映該篇的實際內容,因此,不可僅據篇名而望文生義。楊天宇將根據《禮記》篇目的命名,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第一,依據篇中所記主要內容命名。《王制》、《月令》、《禮運》、《內則》、《喪服小記》、《學記》、《樂記》、《祭法》、《祭義》、《坊記》、《三年問》、《奔喪》、《深衣》、《投壺》、《儒行》、《冠義》、《昏義》、《鄉飲酒義》、《射義》、《燕義》、《聘義》、《喪服四制》等二十二篇。
第二,僅據首節或僅據篇中部分內容命名。《檀弓》(上、下)、《文王世子》、《祭統》、《經解》、《中庸》、《表記》、《問喪》等八篇皆是。
第三,取篇首或句首中若干字,或取篇中若干字命名。《曾子問》、《禮器》、《郊特牲》、《玉藻》、《明堂位》、《哀公問》、《仲尼燕居》、《孔子閑居》、《緇衣》、《大學》等十篇皆是。
第四,以所記內容的性質命名。《曲禮》(上、下)、《大傳》、《少儀》、《雜記》(上、下)、《喪大記》等七篇皆是。
第五,命名之由不詳者。《服問》、《間傳》兩篇皆是。
由此可見,四十九篇的命名,非同一例,蓋因做記者既非一人,又非一時之人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