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六朝古都民俗多

——《北京的春節》

《北京的春節》描寫了很多老規矩、老講究以及老北京的人文風情:臘八當天要熬臘八粥、泡臘八蒜,孩子們要買雜拌兒、爆竹、玩意兒,小年時要祭灶王,除夕前要大掃除,等等。為什么北京有這么多老規矩、老風俗呢?

一、六朝古都——北京

在我國悠久的歷史中、廣袤的大地上,形成了八大古都,分別是:開封、洛陽、安陽、南京、北京、鄭州、杭州、西安。這八大古都像八顆明珠,每顆都有自己獨特的風采、文化和習俗。北京是這八大古都之一,歷史文化積淀厚重,傳承的民風民俗因此數不勝數。

北京一直是北方重鎮。現在,人們一般說北京是六朝古都。你知道是哪六朝嗎?

最早是春秋時期的燕國。公元前7世紀左右,燕國打敗諸侯國薊國,建都薊(今北京市),稱為燕都或燕京。907年,契丹族建立了遼國,在行政區域上實行五京制度,把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赤峰市林東鎮)設為首都,把南京析津府(今北京市西南)等四個京道設為陪都。1125年,女真族消滅遼,建立金朝。1153年,女真族首領完顏亮率部下遷都北京,把北京稱為中都大興府。此后,元朝、明朝和清朝的都城都建在北京。在這三朝,北京分別被稱為元大都、京師、順天府。所以,北京分別是春秋燕國、遼國、金朝、元朝、明朝、清朝六朝的都城。

作為六朝古都的北京,留存了許多名勝古跡。如果讓你說出北京最著名的三處景點,你會說哪兒?除了天安門,你應該不會忘了說故宮、頤和園吧?那你知道故宮、頤和園是什么時候“出生”的嗎?

其實中國有四大故宮,北京、南京、沈陽、臺北都分別有故宮。我們所說的北京故宮是明、清兩代的皇宮,也叫紫禁城。在古代宮廷劇里,我們常聽太監、宮女們夸耀:“紫禁城是什么地方?是當今圣上住的地方,那可大著呢!”這話并沒有吹牛,北京故宮占地約72萬平方米,有70多座宮殿,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古建筑群之一。

1406年,明永樂皇帝朱棣命人修建故宮。《明史》上說,這座世所罕見的巨大皇宮居然勞役了10萬最優秀的工匠和100萬普通勞工,歷時15年才最終完成。此后,明朝、清朝的皇帝就一直居住在這偌大的宮殿里。由于朝代更迭、戰爭破壞等原因,明、清兩朝還多次重建和擴建故宮,但基本上保留了故宮最初建造的樣子。

作為禮物才“出生”的頤和園要比故宮小300多歲。它的“始作俑者”就是《還珠格格》和《延禧攻略》里的乾隆皇帝。不知道你們看劇的時候有沒有發現,乾隆皇帝是一位對母親十分恭敬、順從的大孝子。1750年,他為了給自己的母親祝壽,就在金朝皇帝修建的金山行宮原址上擴湖堆山,把行宮內的山更名為萬壽山,園內的湖改稱昆明湖,行宮改名為清漪園。據說,乾隆皇帝曾六次下江南,游覽了西湖、蘇州、嘉興等地區。他很喜歡南方山清水秀的景色,尤其偏愛西湖勝景,向往海外仙境,所以仿江南美景建成了清漪園。可在1860年時,英法聯軍侵占了北京,燒毀了清漪園里的大部分建筑。1888年,慈禧太后為了享樂,不惜大興土木、挪用海軍軍費重建了清漪園。建成后,清漪園改名為頤和園。

二、餐桌上的老北京規矩

北京的老規矩不僅體現在過節上,也體現在餐桌上。如果你在餐桌上表現出一定的“紳士風度”,大家一定會對你豎起大拇指,不由得夸獎你說:“這孩子真不錯!”

吃飯別吧唧嘴

什么?難道北京人吃飯都沒有聲音?當然不是,沒人能做到吃飯時一點兒也不出聲。吃飯不吧唧嘴,不是不讓出聲,而是不能故意在嘴巴里攪拌舌頭,上下嘴唇相碰,發出吧唧吧唧的聲音。

你可能會有疑問,為什么不能發出吧唧聲?這說明吃飯香啊!那是你沒有親耳聽見這聲音。如果你聽見了,你會發現這聲音很吵,而且還會讓你聯想到動物吃食發出的聲音,影響人的胃口。北京人十分注意吃相,他們認為吧唧嘴是一種寒磣相,而且也容易把口水濺進別人的飯菜里,或者讓自己被魚刺、骨頭卡住,既不衛生,也不安全。

吃飯不能一只手放在桌下

一只手不能放在桌下,那把兩只手都放在桌下可以嗎?這可以。但不能一只手放在桌下,為什么呢?

我們在一些電影中,會看見有的人把手放在桌下搞小動作,或者摸別人一下,或者掐別人一下。所以如果把一只手放在桌下,就會有在桌下搞小動作的嫌疑。北京人做人、做事,講究舉止大方,所謂明人不做暗事,不喜歡背地里嘀嘀咕咕。所以吃飯時,不能把一只手放在桌下,否則就顯得不敞亮,也不美觀。

其實,這些規矩放之四海而皆準,不僅僅北京人講究這些規矩,各個地方的人都講究。如果我們能注意餐桌上的一些規矩,就能在用餐的場合顯得彬彬有禮、應對自如。咱們中國人還有哪些餐桌上的規矩?如果你還感興趣的話,不妨查閱書籍或者向長輩請教吧。

三、“三九四九”天:我才是年度最冷

老舍先生在描述春節的氣候時說:“臘七臘八,凍死寒鴉,這是一年里最冷的時候。”其實,這句話是老北京的一句俗語,從科學角度來看,它并非十分準確。一年里最冷的時候并非臘七臘八,而是“數九寒天”,尤其是“三九四九”天。

冬至日是在每年12月21日到12月23日之間。“數九寒天”是指把冬至日之后的八十一天劃分為九組,每九天算為一個“九”,數到九個“九”正好八十一天,也稱為“冬九九”。

以前,人們為了歲稔年豐,也為了保護自己在寒冬的艱難環境中生存,就編了“數九歌”來記錄氣候變化。人們唱的比較普遍的是這兩首:

一九二九莫伸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一九二九懷中揣手,三九四九凍死老狗,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八九脫了衣衫走,九九八十一,農民田中立。

咦,你有沒有發現,兩首“數九歌”里的“三九四九”天似乎都是天氣最寒冷的時候:一首說路上結冰,另一首說連穿著“天然皮襖”的老狗都要被凍死了。“三九四九”天最冷,有沒有科學依據呢?

從天文學的角度來看,冬至這一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達到最南端,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對北半球最為傾斜,正午太陽高度角最低。太陽高度角低說明陽光斜射程度大,陽光穿過厚厚的大氣層時就會被吸收大半,能到達地面的熱量就更少了。所以冬至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短、太陽輻射最少的一天。但這還不是最冷的時候,因為地球表面的大氣、水分能夠儲存熱量,冬至之后,雖然正午太陽高度角漸漸升高,但每天散失的熱量仍大于接收的熱量。到了“三九四九”天,地球儲存的熱量最少,溫度最低,天氣就最冷。如果此時還有冷空氣“光臨”,那就更“寒氣逼人”了。

所以,在“三九四九”天保暖御寒是非常重要的功課啦。這時候,我們要穿上厚厚的羽絨服、保暖的毛褲,吃補氣、補血的紅棗、生姜、羊肉湯等熱性食物來增加身體的熱量、抵御寒冷的侵襲。

四、噼里啪啦響的鞭炮為什么叫爆竹?

細心的同學可能會發現,老舍把鞭炮叫爆竹。為什么老舍不直接說鞭炮,而要說爆竹呢?

傳說古時候,有一種叫作“年”的怪獸每逢除夕就要來禍害人間。這只怪獸長得張牙舞爪、兇神惡煞的,但它有一個弱點,就是特別害怕很大的響聲。于是,人們想了一個辦法:每到除夕就在家門口點燃竹節,燃燒時爆裂的竹節會發出噼里啪啦的聲音,年獸一聽到這個聲音撒腿就逃跑了。

后來,人們發明了火藥,便開始用火藥制作鞭炮,代替爆竹。

原來,“最古老”的鞭炮就是爆竹。后來由于科技發展,才把鞭炮的主要原料——竹子換成火藥。

鞭炮雖然好玩,但玩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安全。有時候,我們會碰到“慢半拍”的鞭炮:點燃了好久也不爆炸,導致我們懷疑是不是沒點著,想湊過去看看究竟,這是特別危險的行為。當鞭炮里的火藥被點燃后,它會釋放出大量氣體,但是氣體被火藥緊緊裹住,為了沖破“枷鎖”,它不得不撐破“衣裳”,發出巨大的爆炸聲,但空氣中還存在著濕氣,有的引線、火藥受潮后會不易點燃,從表面上看似乎沒點著,但內部已經在燃燒了,隨時有可能爆炸,如果我們這時候走近查看,就可能會被突然的爆炸嚇到、炸傷,畢竟它這小身體里裝的可是真材實料的火藥啊。所以點燃鞭炮后,我們要多一點耐心和等待,不要好奇地撿起鞭炮看。

點燃鞭炮后,我們也不要把鞭炮拿在手里或放在衣服里表演“雜技”,更不要當“丟苞谷的猴子”,把鞭炮扔到別人身上。這些都是非常危險的舉動。

佳節放鞭炮的習俗,在中國已流傳了上千年。可是近幾年,你們有沒有覺得好像在大城市聽見鞭炮聲的時候越來越少了?因為我們國家意識到環保和安全的重要性,禁止大中型城市燃放鞭炮。不過,這個古老的習俗第一次吃“閉門羹”還要追溯到民國時期。民國的警察分不清楚槍聲和炮聲,他們為了減輕自己抓匪徒的工作量,保護百姓安全,就禁止燃放鞭炮,但百姓并不太遵守。直到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后,民國政府要求全國人民禁止包括燃放鞭炮以內的一切娛樂活動,以銘記國難。這次百姓都認可禁燃理由,幾乎再沒有人燃放鞭炮了。

五、少數民族怎么過年?

少數民族的過年方式會讓你大開眼界,因為他們的春節習俗與我們漢人的有很大不同。如果碰巧去土家族、壯族、維吾爾族的朋友家過年,你會品嘗到各種各樣的美食,還能體驗一把當“小偷”的刺激呢。

“過趕年”的土家族

土家族過年有一個習俗,就是要提前一兩天,即在臘月二十八或二十九過新年,稱為“過趕年”。他們為什么要提前過年?傳說在明朝嘉靖年間,土家族要在年關時抵抗倭寇,所以他們提前過年,好上戰場,這個習俗就這樣固定下來了。

土家臘豬肉、豬肉合菜是土家族過年必不可少的大菜。

土家族過年時,家家戶戶都要殺年豬。他們把豬肉分割成條,抹上食鹽晾干后在木架上熏烤,就做成了土家臘豬肉,吃起來外焦里嫩、肥而不膩。

豬肉合菜有點像東北的亂燉,把蘿卜、豆腐、白菜、豬肉、紅辣椒等混合在一起炒,菜色五顏六色,味道又香又辣,回味無窮。

吃飽喝足后,土家族還有一個“烤年火”的活動。用老樹根在火坑里點起火,一家老小圍坐在火爐旁,載歌載舞,通宵聊天。火坑里的火越大,預示新一年的日子過得越旺。

“偷”菜的壯族

大年初一一大早,天還沒亮,全家人就都起床了。他們認為,睡懶覺會讓這一年都變得糟糕。大人睡懶覺,莊稼長不好;小孩睡懶覺,書讀不好。連嬰兒也不能睡懶覺,全家人要在同一時間起床,預示齊心協力。

穿好新衣、新鞋后,大家要給先祖點香火,擺放美味的祭品,掛起七晶燈,表達對祖先的敬意。

之后,壯族姑娘要外出挑“新水”灌進自家的水缸里,直到水缸被灌滿為止。她們還要用“新水”熬煮生姜、蔥花、竹葉、紅糖給全家人喝。這象征著新一年的生活會像竹子一樣節節攀升,是全家人對未來的一份美好祝愿。

過年期間,最有趣的活動就是“偷”菜啦。在土家族地區,過年這天“偷”菜不犯法。姑娘們打完水后,就去別人家的菜園里“偷”菜,主人見了不但不責怪,反而感到很高興。但他們只“偷”蔥、蒜。為什么?因為蔥、蒜的諧音很吉利,蔥預示著以后聰明,蒜預示著過日子會盤算。

壯族人家家戶戶都要吃的美食就是豆腐圓。將豆腐和肉碾成末,把肉末搓成球形,在豆腐末里滾一滾,讓豆腐都沾在肉末上,再放進油鍋里炸至金黃,一盤金燦燦的豆腐圓就做好了。咬一口,外層的豆腐口感滑嫩,里面的豬肉肉質緊實,真是解饞啊!

過“古爾邦”節的維吾爾族

維吾爾族主要生活在遙遠的新疆,他們有自己獨特的春節。對他們來說,春節可不是大年初一,而是他們自己的“古爾邦”節。

維吾爾族信奉伊斯蘭教,“古爾邦”節就是伊斯蘭教的三大傳統節日之一。每年“古爾邦”節的時間都不同,但它一般在開齋節后70天左右舉行。

“古爾邦”節這天,街上熱鬧極了,家家戶戶都要殺羊。這只羊要提前一兩周買回來,拴在自家門前的樹下并每天都用香草喂養它,直到“古爾邦”節那天,人們才把羊殺掉。先養羊,再殺羊,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習俗呢?

因為羊在穆斯林人眼里,是一種圣潔的動物。傳說穆斯林人去世后,需要一只羊馱著他走過天線,“古爾邦”節上殺過的羊就是他們的過橋使者。它馱著穆斯林人走過一條比頭發絲還要細的天線。如果這個人平時積累善行,這只羊就會順利地帶他走過天線,他就能進入天堂;如果他平時作惡多端,羊就會把他扔下去,讓他掉進火海接受懲罰。這個宗教傳說在穆斯林人之間世代流傳,它表達了人們對“古爾邦”節的敬意,對積德行善的追求。

殺羊之后,家家戶戶都要煮新鮮的羊肉吃。鍋里倒上滿滿一鍋水,除了放一些洋蔥、咸鹽外,其余什么作料也不放,就這樣白水煮羊肉,可是煮出來的羊肉卻十分鮮美,肉質軟嫩,還有股草香味兒,讓人忍不住想多吃幾口。

如果你去維吾爾族的朋友家里拜年,他們會用煮好的新鮮羊肉招待你,把羊肉擺在圓形的大盤里,削下羊肉,再蘸上一些鹽,直接手拿著遞給你吃。這種豪爽的待客方法,體驗一次后,必會終生難忘。

臘八節,對你愛愛愛不完

——《臘八粥》

寒冷的臘八節,我們都渴望能喝上一碗熱氣騰騰、五谷混合、香甜軟糯的臘八粥。“八兒一直眼巴巴地望著冒熱氣的臘八粥,最后終于把它都喝到自己圓滾滾的肚里了”。可是臘八節何止一碗粥的樂趣呀,一家人圍粥夜話不也是一種樂趣嗎?

一、你方唱罷我登場——哈叭來了

這篇課文,其實只是《臘八粥》原文的前半部分。在后半部分,作者沈從文還寫到一位可愛、忠誠的家庭成員,名叫“哈叭”。“哈叭”是何許“人”也?

我來描述,大家來猜猜哈叭的身份吧!它是一種會叫的動物,喜歡“盡到別人腳下鉆”,還喜歡揀大骨頭啃嚼。它是誰?沒錯,它是一只可愛的小狗。在文中,沈從文和我一樣,也沒有指出哈叭是一只小狗,而是通過描述它的行為讓你慢慢發現,這種描寫方法有趣、生動,大家在寫作時,也可以先不指明人物身份,而是通過動作、事件的描寫,慢慢揭開他的面紗。

這位可愛的家庭成員,鉆到八兒腳下搶骨頭吃,八兒媽扔給它一塊骨頭,終于把它打發走了。爸爸笑著對八兒說:“再不知趣,就賞它幾腳!”一家三口開始就哈叭是否嘴饞、聽話爭執起來:

“賞它幾腳,你看到它欺負八兒,哪一次又舍得踢它?八寶精似的,養得它恣刺得怪不逗人歡喜,一吃飯就來桌子下頭鉆,趕出去還得丟一塊骨頭,其實都是你慣死了它!”這顯然是對八兒的爹有點揶揄了。

“真的,媽,它還搶過我的鴨子腦殼呢。”其實這也只能怪八兒那一次自己手松。然而八兒偏把這話來幫助他媽說哈叭的壞話。

“那我明天就把哈叭帶到場上去,不再讓它同你玩。”果真八兒的爹的宣言是真,那以后八兒就未免寂寞了。

然而八兒知道爹是不會把狗帶到場上去的,故毫不氣餒。

“讓他帶去,我寶寶一個人不會玩,難道必定要一個狗來陪嗎?”以下的話風又轉到了爹的身上,“牽了去也免得天天同八兒爭東西吃!”

八兒和媽媽聯手歷數哈叭搶東西吃的罪狀,就爸爸一個人護著哈叭,寡不敵眾,難道哈叭真的要被送走了嗎?這時爸爸靈機一動,搬出隔壁家的小黃,轉移八兒媽的注意力。小黃是誰?

小黃是怎么一個樣子,乃值得八兒的爹提出來同哈叭相較呢?那是上隔壁梁家一只守門狗,有的是見人就咬的一張狠口。梁家因了這只狗,幾多熟人都不敢上門了。但八兒的媽,時常過梁家時,那狗卻像很客氣似的,低低吠兩聲就走了開去。八兒的媽,以為這已是互相認識的一種表示了,所以總不大如別人樣對這狗防備。上月子,為八兒做滿8歲的生日,八兒的媽上梁家去借碓舂粑粑,進門后,小黃突然一變往日態度,毫不認賬似的,撲攏來大腿腱子肉上咬了一口就走了。這也只能怪她自己,頭上頂了那個平素小黃不曾見她頂過的竹簸。落后是梁四屋里人為敷上了止血藥,又為把米粉舂好了事。

爸爸有一妙招,只要八兒和媽媽生哈叭的氣了,他就拿隔壁小黃當擋箭牌,還跟媽媽開玩笑說:“比梁家小黃就不如了!”“那你喜歡小黃吧?”“我這哈叭可惜不會咬人!”哈叭呢,它像聽懂了主人話似的,配合地顯出一副乖巧樣兒:

八兒不著意的把頭轉到門簾子腳邊去,兩個白花耳朵同一雙大眼睛又在門簾下腳掀開處出現了。哈叭像是心里怯怯的,只把一個頭伸進房來看里面的風色,又像不好意思似的(尾巴也在搖擺)。

在這篇文章中,沈從文沒有寫一家三口面對冒著熱氣的臘八粥如何大快朵頤,而是通過一家三口討論哈叭的鏡頭,展現了溫馨、熱鬧、歡快的家庭氛圍。而且大家發現了嗎?沈從文從頭到尾都沒有寫哈叭的外貌,也沒有正面描寫哈叭的事跡,他通過家人之間的聊天以及哈叭與小黃的對比,側面襯托出哈叭的惹人疼愛、乖巧、善良,可以說“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啊!大家在描寫人物的時候,也可以不寫其人,而是通過別人的回憶、復述、討論等方式側面描寫這個人的特點。

二、不擅長講課的大教授

十幾分鐘開不了口,還對著黑板講課,你見過這樣的老師嗎?但你萬萬想不到,在武漢大學、青島大學、西南聯大、北京大學都教過書的沈從文,就是這位不擅長講課的大教授。

沈從文曾在他的文章里,回憶了讓他煎熬的第一堂課,他說,“第一堂課就有一點半鐘不開口”。這一點半鐘,就是15分鐘。他沉默地搓著手,額頭冒著冷汗,“在勉強中說了約廿分鐘空話”,最后他自嘲道:“感謝這些對我充滿好意和寬容的同學,居然不把我轟下講臺。”可想而知沈從文的第一堂課有多窘迫了。

當時,文藝批評家朱東潤也在武漢大學教書。他回憶沈從文的課堂時說:“第一天上課時,紅了臉,話也說不出,只有在黑板上寫上‘請待我十分鐘’。學生知道他是一位作家,也就照辦了。十分鐘時間過去了,可是沈從文還沒有心定,因此又寫‘請再待五分鐘’。五分鐘過去了,沈從文開講了,但是始終對著黑板說話,為學校教師開了前所未有的先例。”

沈從文內向、緊張,不擅長在眾人面前侃侃而談,他的課堂也有點干巴巴的,沒那么吸引人。但這是不是說明他不適合當老師,不能傳道授業解惑呢?

沈從文的得意門生汪曾祺可不這么認為。在他眼里,沈先生工作特別認真,在批改學生作文時“常常在學生的作業后面寫很長的讀后感,有時會比原作還長。這些讀后感有時評析文本得失,也有時從這篇習作說開去,談及有關創作的問題,見解精到,文筆講究”。

可見,沈從文雖然害羞、靦腆,不擅長口語表達,但腹有詩書。如果讓你選一位家庭教師輔導你的作文,你愿意選沈從文這樣的老師嗎?

三、白吃,蘇軾才不放過

詩人余光中曾說:“旅行,我不想跟李白,因為他不負責任,沒有現實感;我也不想跟杜甫,因為他太苦哈哈,恐怕太嚴肅;而蘇軾就很好,他很有趣,我們可以做很好的朋友。”

余光中為什么夸蘇軾有趣,他怎么有趣?原來,蘇軾不僅多才多藝,還是一位富有生活情趣、達觀詼諧的人。蘇軾愛吃美食,不僅愛吃,而且會品會做。相傳在中國菜的歷史里,有60多道菜都受到了他的影響。如果給蘇軾頒發吉尼斯世界紀錄,他一定能獲得全球最能吃獎。

這次為了吃到一口熱騰騰的臘八粥,他可情愿排幾個小時的長隊呢!用現在的網絡流行語來說,蘇軾真是一位貨真價實的吃貨。

杭州有座寺廟叫靈隱寺。每年臘八節,靈隱寺都會熬煮香噴噴的臘八粥,布施給來靈隱寺拜佛的百姓。聽說這臘八粥用上等材料熬成,色味俱佳,因此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百姓排起長龍,就為了喝一碗現熬的臘八粥。

有一年臘八節前,蘇軾早早就計劃好臘八當天要去靈隱寺喝粥。可惜前一晚酒興大發,他喝醉后第二天起晚了。等到餓著肚子踏雪上山、排完浩浩蕩蕩的隊伍走進靈隱寺時——粥已經發完了,蘇軾失望而歸。

靈隱寺方丈知道了這件事,心里很過意不去,在第二年臘八節前就邀請蘇軾去喝粥。這天,蘇軾高高興興地來到靈隱寺,終于喝到了心心念念的臘八粥。吃飽喝足后,他愜意地躺在僧人暖和的毛毯上睡了一頓美覺,直到日落十分才離開。吃得好、睡得香,蘇軾不禁詩興大發:

游靈隱寺得來詩復用前韻

(宋)蘇軾

君不見,錢塘湖,錢王壯觀今已無。

屋堆黃金斗量珠,運盡不勞折簡呼。

四方宦游散其孥,宮闕留與閑人娛。

盛衰哀樂兩須臾,何用多憂心郁紆。

溪山處處皆可廬,最愛靈隱飛來孤。

喬松百尺蒼髯須,擾擾下笑柳與蒲。

高堂會食羅千夫,撞鐘擊鼓喧朝晡。

凝香方丈眠氍毹,絕勝絮被縫海圖。

清風徐來驚睡余,遂超羲皇傲幾蘧。

歸時棲鴉正畢逋,孤煙落日不可摹。

其中,“高堂會食羅千夫,撞鐘擊鼓喧朝晡”就描繪了靈隱寺香火旺盛、千人喝粥的景況,“凝香方丈眠氍毹,絕勝絮被縫海圖。清風徐來驚睡余,遂超羲皇傲幾蘧。”蘇軾喝飽粥后,還小憩了一會兒,真是怡然自得。清風把他從夢里叫醒,吃飽喝足后的他踏上歸途,一路還有孤煙落日、烏鴉回巢的美景相伴,美景、美食、美情、美意,這真是一個值得回憶的臘八節。

四、把臘八節一口一口吃掉

我國每年的農歷十二月初八,是傳統的臘八節。臘八,在古代稱為臘日。古時候,人們會舉行盛大的祭祀儀式,祭祀祖先、神靈,慶祝豐收,感謝并祈求新的一年里能繼續得到祖先和神靈的庇護。

由于我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區的人有不同的生活習俗。所以臘八節美食在不同地區有不同的做法。臘八節當天,如果我們恰好在以下地區游玩,可要小心肚皮和八兒一樣漲得圓滾滾的。因為除了喝臘八粥外,還有好多美食等著我們呢。

山西的紅綢飯

如果你去山西人家里過臘八節,一定要嘗嘗山西人做的紅綢飯。

紅綢飯以小米為主料,配以紅棗、紅豆,因為用紅豆與紅棗燜出來的米是紅色的,所以稱為紅綢飯。小米淘洗干凈后浸泡30分鐘,在鍋里倒入紅豆熬煮,直到紅豆的“衣服”脫落,水也變成了黑色,就把小米和洗凈的紅棗放進鍋里,一起煮到水干,加入紅糖,把小米煮得有黏性再關火,一道香甜可口的紅綢飯就做好了。

臘八豆腐

安徽黔縣的臘八豆腐有“素火腿”之稱。每到臘八節時,黔縣家家戶戶都會制作它。那么,臘八豆腐是怎么制作的呢?

先把用黃豆做成的豆腐切成球狀或方塊狀,抹上鹽水,在豆腐中間挖一個小洞,放入適量食鹽,放在溫和的陽光下慢慢烤曬,讓鹽分逐漸被豆腐吸收,水分也漸漸蒸發,就做成了臘八豆腐。它色澤黃潤,入口松軟,咸中帶甜,簡直是對味蕾的犒賞。

臘八豆腐一般可以做涼菜吃,澆上麻油,拌上蔥、姜、蒜就很香,也可以在炒菜、燉菜時加入。

北方的臘八蒜

泡臘八蒜是北方,尤其是華北地區的一個習俗。如果來到北方,你就會見到很多人家密封的罐子里,裝著像翡翠一樣碧綠的蒜瓣兒,那就是泡好的臘八蒜。

臘八蒜的制作過程十分簡單,如果你家有蒜瓣兒、醋,你也可以嘗試自己在家制作。先把蒜瓣兒剝好、洗凈并裝進罐子,接著把醋倒進罐子,密封好并放在陰涼的地方,等到蒜瓣兒被醋浸泡成碧綠色,就說明臘八蒜“大功告成”了。蒜瓣兒經過發酵后味道又香又辣,別有一番滋味。

民間有句歌謠:“小孩兒、小孩兒,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和春節都是我們品嘗美食的大好時節呀!

誰撥弄了詩人的情弦?

——古詩三首:《迢迢牽牛星》《十五夜望月》《寒食》

中國是詩歌的國度,詩人們總是用一顆充滿詩意的心去對待生活,用富有文采與言簡意豐的詩的語言來表達內心感情。每逢佳節,詩人的情弦更易被節日氛圍所觸發。在詩的世界里,牛郎與織女真能在星漢燦爛的銀河上團聚嗎?中秋節會引起怎樣的秋思?寒食節又流傳著什么悲戚動人的傳說呢?

一、牛郎星和織女星真能相會嗎?

夏夜繁星滿天,由星星組成的銀河縱貫深藍的天空,讓夜空看起來異常美麗。在銀河兩邊有兩顆明亮的星星,它們就是《迢迢牽牛星》里提到的牛郎星和織女星。

關于牛郎星和織女星,自古以來就流傳著一個美麗的愛情故事。

傳說,牛郎是一個孤兒,依靠哥嫂過生活。嫂子為人刻薄,經常虐待他,他被迫和哥嫂分家,但只分到了家里的一頭老牛。這頭老牛很有靈性,有一天,天上的幾個仙女下凡游玩,在河里洗澡。老牛讓牛郎拿走了織女的衣服,織女沒有衣服回不了天庭,就做了牛郎的妻子。婚后,他們男耕女織,生了一兒一女,生活十分美滿幸福。不料王母娘娘查知此事后非常生氣,親自下凡押織女回天庭受審。老牛不忍他們妻離子散,就折斷頭上的角變成一只小船,讓牛郎挑著兒女乘船追趕。眼看就要追上織女了,王母娘娘忽然拔下頭上的金釵,在天空劃出了一條波濤滾滾的銀河。牛郎無法過河,只能在河邊與織女遙望對泣。他們堅貞的愛情感動了喜鵲,無數喜鵲飛來,用身體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彩橋,讓牛郎與織女在天河上相會。王母娘娘只好允許牛郎與織女每年七月初七在鵲橋上相會一次。這就是中國的情人節——七夕節的由來。

在古代神話里,牛郎和織女是一對恩愛夫妻,他們每年七月初七都能相見。但是從科學的角度來看,牛郎和織女永遠也不可能相會。

牛郎星是天鷹座中最明亮的恒星,天文學上稱之為“天鷹α”,它兩邊有兩顆稍暗的星星,傳說是牛郎的一兒一女。三星相連形如扁擔,也被稱為“扁擔星”。

與牛郎星遙遙相對的明星就是織女星,天文學上稱之為“天琴α”。它們都比太陽大得多,亮得多。這兩顆恒星隔得很遠,它們之間的實際距離是16光年。

16光年有多遠?太陽光每秒走30萬千米,在1年里走完的路程就是1光年。要走完16光年,即使牛郎每天跑200千米,也要跑21.5億年才能見到織女;即使牛郎開飛機,按每秒11千米的速度來算,也要45萬年才能飛到織女身邊,而整個中華民族的歷史也不過5000年。即使牛郎有孫悟空的本領,一個跟頭能翻十萬八千里,那也要連翻9億個跟頭才能見到織女。

所以,牛郎和織女的愛情故事只存在于神話傳說中,實際上他們是不可能見面的。

二、賞月與螃蟹最配

賞月,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尤其是八月十五賞月。八月的天氣秋高氣爽,八月的天空空明澄凈,中秋節的月亮最圓最美。

唐朝詩人王建在《十五夜望月》一詩中就寫出了八月十五的月亮照在庭院中的美景。在這樣的美景中,若有美食相配,有親情相伴,是不是心情更美呢?看看兒童漫畫家、散文家豐子愷是怎么說的吧。他在散文《憶兒時》中,就回憶了一家人聚在一起賞月、吃螃蟹的幸福時光。

文中,豐子愷的父親說蟹是至味,而且還把吃蟹分為外行和內行。外行常常被蟹螯上的刺刺到,使手指出血,蟹肉也剔得不干凈。在豐子愷眼里,父親可是吃蟹的內行,他有一套吃法:“先折蟹腳,后開蟹斗……腳上的拳頭里的肉怎么可以吃干凈,臍里的肉怎么剔出……腳爪可以當作剔肉的針……”能把蟹肉剔除得非常干凈,不浪費,把蟹肉積到蟹斗里,吃得非常精致和享受,吃到了一個很高的境界,讓豐子愷很是佩服。

美食可以吃到很高的境界,賞月又何嘗不是。在《十五夜望月》中,詩人寫道:“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同是望月,不同的人產生不同的想法。

古往今來的詩人寫下了很多絕美的詩句,來抒發賞月的心情。像蘇軾的“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寫出了自己對美好月夜的留戀,對仕途不定的感慨。而李白面對明月則吟出“我歌月徘徊,我舞影迷亂”,表達了欲醉欲仙的清歡。

吃著螃蟹賞月已是很美的享受了,若能發一點秋思則是更高的境界。面對菊黃蟹肥、良辰佳節,我們會發出什么秋思呢?抑或是不落窠臼,別有情趣呢?

三、一首詩,讓韓翃人生起飛

你有沒有幻想過,如果你能言善辯、妙語連珠,哪天得到了伯樂的賞識,便有機會被任命為大官呢?這種事不是完全沒可能,至少在唐代大詩人韓翃身上,它就真真切切地發生了。不過讓韓翃人生起飛的,不是他的能言善辯,而是他創作的這首《寒食》詩。

韓翃從小學習刻苦。經過十幾年的寒窗苦讀,他終于在天寶年間考中進士。起初他并沒有得到朝廷的賞識,只在地方擔任了幾年幕僚后,就回家過上了悠閑的隱居生活。

韓翃平時愛好寫詩。他的許多詩膾炙人口,詩名逐漸傳遍天下。這首《寒食》就傳到了唐德宗的耳朵里,得到了唐德宗的賞識。說來也巧,正好知制誥的職務出現了空缺,唐德宗就下令讓韓翃入宮,接替這個空缺。

辦事的宰相問唐德宗:“皇上,朝廷里有兩個進士都叫韓翃,不知您要提拔的是哪個韓翃?”唐德宗立即在御用宣紙上揮筆寫下《寒食》詩,并親自批示說:“寫了‘春城無處不飛花’的韓翃。”于是,韓翃從一個隱士,一躍成為天子的近臣,專門負責給皇帝起草詔令,受到天子的重用。

孔子曾經說:“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什么意思呢?就是說,當我們身負才能的時候,不要擔心沒有人知道自己,去追求足以讓別人了解自己的本領就好了。就像韓翃,他文采斐然,雖然一開始沒有得到重用,但是他的才能逐漸在眾人之中脫穎而出,最終被唐德宗發現并得到了賞識。

四、說說寒食節的那些事兒

說到寒食節的起源,我們就要提到春秋時期“割股奉君”的介子推了。

據史書上記載,晉文公重耳流亡期間,因為吃不上食物,快被餓死時,介子推割掉自己大腿上的肉為他充饑。等到晉文公成為君王,分封當時立功的大臣,卻單單忘記了介子推。不愿夸功爭寵的介子推一直隱居在山林里,也沒有去找晉文公。后來晉文公親自到綿山恭請介子推出山,介子推卻拒絕了。他躲在山林里,幾日幾夜都不出來見晉文公。晉文公想到一個主意:要是我在山里放火,介子推豈不就被煙熏出來了?于是,他命令人放火焚山以逼迫介子推露面。但介子推十分倔強,寧肯抱著母親燒死在一棵樹下也沒有出來。大家為了紀念這位忠貞之士,就在介子推去世的這天不生火做飯,改吃冷食,這一天也因此被稱為寒食節。

唐代詩人盧象的《寒食》詩,以追述寒食節的來歷表達了對介子推不慕名利的贊賞:

寒食

(唐)盧象

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

四海同寒食,千秋為一人。

深冤何用道,峻跡古無鄰。

魂魄山河氣,風雷御宇神。

光煙榆柳滅,怨曲龍蛇新。

可嘆文公霸,平生負此臣。

據說寒食節的起源還與改火有關。古人的生活離不開火,但是火帶來的危害又讓他們心存恐懼,他們認為火有神靈,所以要祭祀火。古人認為,三月過寒食節的時候最容易起火,所以從寒食節起禁火三天,到清明節重新起火,稱為“改火”。

既然要吃冷食,百姓在寒食節這天吃什么呢?據《唐六典·膳部》里記載,寒食節要吃麥粥,用大麥和粳米磨碎后煮粥,拌入杏仁碎粒,直到冷卻后再拌入糖稀吃。

“御柳”還是寒食節的一檔皇家特別節目。

寒食節時,家家戶戶本來都要禁火,但皇上會給公侯之家賞賜蠟燭。在皇宮里,宮人們比賽鉆木取火,誰能最快從榆樹、柳樹中得到火種,誰就會得到皇上的獎勵。接著,皇上就把這取得的“新火”賜給近臣。所以韓翃在詩里說:“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戴面具,畫臉譜,唱戲劇

——《藏戲》

藏戲是藏族人民獨特的藝術形式,表演者戴著面具,演出三天三夜也不停。漢民族獨特的戲劇藝術是京劇,它是中國四大國粹之一。《唱臉譜》里的歌詞寫到京劇,“美極啦,妙極啦,簡直OK,頂呱呱,藍臉的竇爾敦盜御馬,紅臉的關公戰長沙,黃臉的典韋,白臉的曹操,黑臉的張飛,叫喳喳……”你對中國國粹藝術——京劇了解多少呢?

一、京劇行當怎么笑?

人有各種各樣的笑聲,在京劇中也是一樣。京劇人物的性格、情緒不同,就會發出不同的笑聲,它就像是人物的臉譜,能塑造人物性格,顯示出人物的內心活動。

既然京劇人物的笑聲是由人物性格等因素決定的,那京劇中有哪些典型人物性格?說到這我們就不得不提到行當(háng dang)了。行當就是對京劇人物從性別、性格、年齡、身份方面進行的劃分,分為生、旦、凈、丑四大行當。

生行,扮演男性角色,分為老生、武生、小生。從它們的名字里,你能猜到各自的角色特點嗎?老生,扮演中年以上男性;小生,扮演年輕的男性;武生,扮演擅長武藝的男性。

旦行,扮演女性角色,分為青衣、花旦、武旦、老旦四類。這四類也是根據性格、年齡、身份劃分的。花旦,大多扮演聰明伶俐、活潑開朗的姑娘;武旦,扮演精通武藝的女性;老旦,扮演老年婦女;青衣,主要扮演端莊正派的中青年婦女。

生行和凈行雖然都是扮演男性,但性格不同,凈行主要扮演性格粗獷的男性。

在鼻子上勾畫一塊白色的粉塊,這就是丑行的妝容特點,丑行分為文丑、武丑。文丑以表演說白為主,武丑以武功、翻打為主。

人物性格決定笑聲,不同行當的典型笑聲是怎樣的呢?

青衣扮演端莊正派的婦女,她們一般不笑,或者只是安靜、含蓄地微笑。如果你在舞臺上看到打扮端莊的婦女“哈哈哈”地狂放大笑,那她很有可能扮演的是傻子、瘋子。

凈行的笑聲最爽朗、無拘無束,因為他們扮演性格粗獷的男性。他們心情平靜時的笑聲是“嚯嚯哈哈!”感到驚訝的笑聲是“啊?嚯嚯哈哈!”憤怒地冷笑時,他們的笑聲伴隨著打擊樂的演奏,發出“哈、哈、哈、哈、哈哈哈”有停頓的笑聲。開懷大笑時,他們的笑聲由弱漸強,發出一連串的“哈哈哈哈哈哈哈”聲,而且持續至少20秒以上。

丑行是最愛笑的行當,他們經常會發出“啊哈”這種尖銳、滑稽的笑聲。

在京劇表演中,雖然行當的笑聲都是“哈”“嚯”“啊”等詞語,但是配上不同的肢體動作、眼神、聲調、服裝與妝容,就能顯示出不同的情緒和性格,展現出微笑、狂笑、冷笑、假笑、大笑、苦笑、奸笑、傻笑、慘笑、嘲笑等不同的笑。

二、古希臘神話中的故事

當遠古人類不能對打雷、閃電、人類演化等自然現象做出科學解釋時,就會創造神話故事來認知這個世界。相信大家已經讀過中國的很多神話故事,比如女媧補天、夸父逐日、后羿射日等,那你知道西方有哪些神話傳說嗎?在西方神話里,誰創造了人類?火又是誰最先發明的?

被縛的普羅米修斯

普羅米修斯是誰?他為什么被綁起來了?

普羅米修斯是古希臘的神明,他是西方的女媧,他按照自己的身體創造了人類。

人類出現以后,宇宙之神宙斯要求人類敬重天神,只有這樣,天神才會庇佑人類。普羅米修斯是人類的創造者,他就代表人類與宙斯等天神談判。可是,宙斯擔心人類能力太強,就拒絕向人類提供最后一樣必需品:火種。普羅米修斯起初答應了宙斯,但他漸漸發現如果沒有火種,人類就不能抵御動物的侵襲,不能長久地生存和繁衍,于是他偷走了天火,把它送給人類并教會人類使用。

宙斯知道這件事后大發雷霆。你想,主宰萬物的宇宙之神怎么能原諒別人愚弄他呢?于是,他命令山神用鎖鏈把普羅米修斯綁在高加索山脈的一塊巖石上,讓一只饑餓的老鷹每天都吃他的肝臟,吃完,等肝臟重新長出來,老鷹又繼續吃,這樣周而復始了三萬年。

普羅米修斯最后會得救嗎?

命運之踵阿喀琉斯

“踵”是腳后跟的意思,阿喀琉斯的腳后跟和命運有什么關系?

阿喀琉斯是海洋女神忒提絲與民間英雄珀琉斯的兒子。阿喀琉斯出生時,命運女神就預言他注定會在特洛伊戰爭中戰死。忒提絲愛子心切,想要改變他的命運,就捏著他的腳踝把他泡在冥河里,讓他全身刀槍不入,但是她抓著的那只腳踝沒有浸泡在冥河里。

忒提絲讓他男扮女裝躲過征兵,可最后還是被發現了。阿喀琉斯決定參加戰爭,勇敢面對自己的命運。他為希臘軍作戰,可戰爭一打響,特洛伊軍就在赫克托耳的帶領下把希臘軍打得節節敗退。阿喀琉斯的好朋友不忍心看著希臘軍慘敗,就偷偷穿上阿喀琉斯的鎧甲上了戰場,結果被赫克托耳殺死了。阿喀琉斯知道關于自己的預言,如果他殺死赫克托耳,就會與太陽神阿波羅結為仇敵。可是為了給自己的好朋友報仇,也為了幫助希臘軍贏得戰爭的勝利,他來到特洛伊城下,殺死了赫克托耳。這時候,太陽神出現了。

阿喀琉斯能不能和命運抗爭?他會被太陽神殺死嗎?

如果想知道創造人類與傳播火種的普羅米修斯與被命運詛咒的阿喀琉斯的結局,就找來《古希臘神話》讀一讀吧。它會把你帶進一個充滿幻想與冒險的新世界。

三、神奇動物去哪兒了?

青藏高原被稱為“野生動植物的王國”,藏著很多在城市里見不到的神奇動物,喜愛動物的你一定很想認識一下它們吧!下面,就讓它們向我們做一個自我介紹吧。

最兇猛的獒犬——藏獒

我叫藏獒,我生活在青藏高原海拔3000—5000米的高寒地區。什么?你不用擔心我冷,我一點兒也不怕冷,因為我的體毛很密、很粗。冬天最冷的時候,我的毛就像一層厚厚的皮衣,它裹住我的身體,使我能在冰雪中安然入睡。我大約有120厘米高,是狗狗中的大高個兒。我的肌肉很強壯,力量很大,但是我的脾氣不太溫柔,見到陌生人我就想沖上去攻擊他,其實我不是一只狠心的狗,我只是為了保護我的主人和他的財產。我是藏人的保護神,他們都很喜歡我,還給我起了一個美名——“天狗”。

最辛苦的精靈——藏羚羊

我是青藏高原上的精靈,我叫藏羚羊,你也可以叫我長角羊。我生活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山荒漠草原上。我也不怕冷,因為我身上長著細密的絨毛,比你們的羽絨服還暖和呢。就因為我的絨毛又軟又暖和,有壞人想搶走我身上的毛皮賣錢,真令我膽戰心驚,上次我差點葬身在偷獵者的槍下,幸虧我跑得快才甩掉了他們的追趕。對了,我每小時能跑80公里,跟你們駕駛的小汽車一樣快呢。

我是一只母藏羚羊,你們看,我的頭上沒有角。如果頭上長著筆直的角,那它就是公藏羚羊。每年4月底,我們母藏羚羊就要遷移到一片水草肥美的地方生寶寶,然后再帶著寶寶回到公藏羚羊身邊。每年夏天,我們大概要遷徙300公里去繁衍后代,一路上會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危險,可是我們必須這么做,因為這是老祖宗留下的生活習慣。

最膽小的馬類——藏野驢

我,我……我叫藏野驢,你不要這么盯著我看了,我很膽小的,很容易受到驚嚇。我常常敏感到草木皆兵,一雙“千里眼”能觀察到距離自己幾百米外的情況。如果我受到驚嚇,就會以每小時50公里的速度狂奔不止,幾秒鐘后,你連我的影子都找不到了。

我有個特異功能,就是耐干旱。如果環境中缺水,我可以好幾天不喝水,你們就做不到吧?我的很多兄弟姐妹都生活在藏北高原,如果你來到西藏,最常遇到的恐怕就是我和我的家人們了。

最能飛的仙鶴——黑頸鶴

我有一只黑色、高雅的長頸。我可是世界上唯一在高原上生長、繁殖的仙鶴呢。把我看作吉祥物的藏民尊重、愛護我們,我們也和藏人和睦相處,一起享受青藏高原上自由自在的生活。

估計你們都沒有爬過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吧?我可是每年都會飛越珠峰呢!我的飛行高度可達10000米,在高空翱翔的時候,我能俯瞰整個珠穆朗瑪峰。每到11月左右時,我們就會飛越珠峰,去氣候溫暖的地方過冬。

主站蜘蛛池模板: 抚宁县| 镇远县| 东方市| 宜良县| 丰县| 平昌县| 和龙市| 汝阳县| 沽源县| 大丰市| 连州市| 湟源县| 丰原市| 宁武县| 家居| 舒兰市| 琼结县| 大理市| 阿合奇县| 伊通| 中西区| 武宣县| 瑞安市| 永济市| 曲松县| 铁岭市| 华池县| 兴安县| 饶河县| 罗平县| 上饶县| 黄石市| 黔东| 乐昌市| 文水县| 万州区| 沧州市| 潍坊市| 石景山区| 盐亭县| 梅河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