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瘦:很享受的高效減肥法
- 許夢然
- 2734字
- 2019-12-30 18:37:47
一切都是童年的錯嗎?
為什么當我有負面情緒的時候,會用飲食來解決自己的情緒問題?為什么我明明知道這樣的生活習慣對自己的體重不好,卻還是一如既往地繼續(xù)下去?如果你有過這些疑問,那么本節(jié)內(nèi)容就是為你寫的。
絕大多數(shù)人的肥胖是后天經(jīng)歷造成的,特別是童年的經(jīng)歷。盡管我們已經(jīng)成年,但可能依舊背負著童年的包袱。這些包袱已經(jīng)不知不覺中成了我們的一部分,每時每刻影響著我們的認知、情緒以及行為。減肥的第一步是拒絕增肥,那么就需要去發(fā)現(xiàn)童年的經(jīng)歷是怎樣影響著我們當下的行為方式,食物在我們心中到底意味著什么,肥胖對我們來說代表著什么。
過去我有一個病人叫婷婷,她是在這樣的家庭里長大的:媽媽家里人都很愛吃,用我們現(xiàn)在的話來說是一家子“吃貨”,每次家庭聚會總離不開各種聚餐,而且吃的都是大魚大肉,到最后,一家子都是吃到體型偏胖。婷婷小的時候每次去外公外婆家,老人總是給她各種好吃的,生怕喂不飽。但是爸爸家完全相反,一家人很自律,對自己、對他人要求特別高,特別完美主義。她的爺爺奶奶非常看重身材,每次婷婷過去玩的時候,就會說:“婷婷啊,你是不是最近又胖了,這樣身上都是肉,多難看啊。如果嘴巴都管不住,你將來怎么能夠出人頭地?”在這樣一種環(huán)境下成長,婷婷學到的是兩種截然相反的信念。媽媽家的信念是:食物就是快樂,食物是滿足感的唯一來源。爸爸家的信念是:我沒有用,我不夠好。前者是對食物的信念,而后者是對自己的信念。
從認知行為心理學上來說,我們稱之為信念,但它們并不是事實,只不過是我們對事實的一種詮釋罷了。不同的人對食物會有不同的信念,比如婷婷認為食物帶來的是滿足感,但對有些人來說,食物帶來的是罪惡感。不同的人對自己也會有不一樣的信念,比如婷婷認為自己沒用,別人不喜歡自己;而有的人會覺得自己很優(yōu)秀,能夠得到他人的認可。問題在于,如果我們對食物、對自己有消極的信念,那么一些小事會很容易觸發(fā)負面的認知和情緒,進而造成情緒化進食。
拿婷婷來說吧,因為她是一個護士,在醫(yī)院輪班一次就是12個小時,所以壓力很大。而壓力會很容易觸發(fā)她對自己的消極信念。比如說,她給一個病人打點滴,有的時候血管比較難找,需要扎好幾次針。但是這個病人脾氣比較急躁,指責婷婷說她連打點滴都做不好還怎么做護士。這就徹底觸發(fā)了婷婷對自己的消極信念。就像她小的時候經(jīng)常被爺爺奶奶批評一樣,婷婷開始想:也許他說得有道理,也許我的確不適合做護士。婷婷的情緒變得越來越差,對自己生氣,開始回想過去種種失敗的經(jīng)歷,然后越想越抑郁。
你可能也有過同樣的經(jīng)歷,這么抑郁其實很難受的,特別是到了晚上回到家,自己一個人的時候情緒就更低落了。到了晚餐的時間,婷婷對食物的信念就被激發(fā)了,因為她相信食物可以提供滿足感,這樣很自然地,她就開始用食物來解決自己的不開心。吃著吃著,婷婷也就暫時忘記了自己的壞心情。只可惜的是,情緒化進食只能在短期內(nèi)幫助我們降低負面情緒,結(jié)束了胡吃海喝之后,她突然意識到自己剛才暴飲暴食了,于是又一次地感覺到,自己當真什么都做不好,連自己的飲食都控制不了,因而更抑郁了。
我們的生活習慣,特別是飲食習慣,很大程度上受我們的情緒支配,而這些負面情緒往往和我們過往的經(jīng)歷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我希望你可以留心生活中什么事件會令你產(chǎn)生強烈的情緒,而這些事件到底觸發(fā)了怎樣的信念,我希望你可以問自己一個問題:我這樣消極的信念到底是從哪里來的,和我過往的經(jīng)歷有關(guān)嗎?
婷婷只是一個例子,生活中還有很多種對自己、對食物的消極信念。再舉一些其他例子。有的人從小家庭條件比較艱苦,可能吃一頓飽飯就不知道什么時候會有下一頓,這樣孩子會意識到:如果當下有的吃,一定要吃飽,不然會餓著。盡管現(xiàn)在他長大了,生活條件比以前好很多,但他潛意識里仍然認為要吃到飽才好。還有的家庭很討厭浪費食物,這也沒有錯,但是孩子從小就會形成這樣的印象:我一定要把碗里的都吃掉,不然爸媽會罵。到了今天,他吃飯的時候?qū)幵笓沃约阂膊荒馨咽澄锏沟簟S械母改缚赡軙檬澄飦愍剟罨虬参亢⒆樱热纾嚎荚嚭昧私o買好吃的,不開心的時候給買好吃的。這樣孩子不知不覺形成了習慣,把食物當作是安慰自己的最佳方法。還有的孩子從小缺乏安全感,不論是父母的婚姻問題,還是在學校被別人欺負,都對別人缺乏信任感,而長得胖從某種程度上可以成為一個安全的壁壘。

對自己的信念,大概有兩個大類:一個是對自己沒有信心,認為自己在各個方面都很失敗,自己不夠好;另外一個是對自己和他人的關(guān)系沒有信心,認為沒有人會喜歡自己。而這些信念和我們童年的經(jīng)歷,不論是自己的原生家庭,還是在學校的老師同學,有著莫大的關(guān)系。
長期的心理學研究也證明,童年的創(chuàng)傷會導致成年期的肥胖。一個來自瑞典的研究團隊集中分析了23個研究項目、11萬多名實驗對象的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任何一種童年創(chuàng)傷,無論是生理上的還是心理上的,都會顯著提高成年肥胖的發(fā)生率,而且創(chuàng)傷越嚴重,肥胖的概率越高。(Hemmingsson, Johansson & Reynisdottir, 2014)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家也得出了相同的結(jié)論,他們分析了一萬多名受試女性,結(jié)果發(fā)現(xiàn)16歲前發(fā)生的創(chuàng)傷會導致成年肥胖。(Alvarez, Pavao, Baumrind& Kimerling, 2007)美國波士頓大學的研究團隊分析了8000多名青少年,得出結(jié)論:童年父母的缺失會導致青少年時期的肥胖。(Shin& Miller, 2012)你可能覺得有點兒吃驚,童年的創(chuàng)傷跟成年后的身材竟然有這么密切的關(guān)系。來自意大利羅馬大學的心理學家們也指出,童年創(chuàng)傷會導致負面情緒,進而帶來成年肥胖。(D'Argenio, Mazzi, Pecchioli, Di Lorenzo, Siracusano & Troisi, 2009)
減肥是個任重道遠的任務,根據(jù)我的臨床經(jīng)驗來說,很多時候我們的準備工作沒有做好,進而導致減肥失敗。所以說,減肥的第一步是要能夠全面停止增肥。增肥最常見的原因就是情緒化進食,而之所以生活中的一些事件會給我們帶來負面情緒,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對食物和自己存在消極的信念,這些信念往往來自我們的童年經(jīng)歷。
減肥這萬里長征的第一步,就是能夠充分覺察到自己的消極信念。在接下來的幾天,我希望你可以用心去留意自己的負面情緒,留意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在那一剎那,看看你能不能描述出自己負面情緒或不健康飲食背后的消極信念。然后記錄下來,當你一個人靜下來的時候,你可以問自己:我這種信念是從哪里來的,是誰給了我這樣的信念?當你找到自己信念的來源時,這信念就不再那么強大了,你也就可以用更成熟的角度來審視這樣的信念,進而決定自己的行為。
作業(yè)
1.請進行自我審視:自己有著怎樣的童年經(jīng)歷,而這些經(jīng)歷是如何影響到我們的飲食行為的呢?
2.你對食物和自己有怎樣的負面信念?這些負面信念又怎樣影響到你的情緒化進食?
3.在接下來的一周,請使用本書附帶的ABC記錄,對自己的負面信念進行記錄和分析,特別是那些生活中的不順心和壓力大的負面事件。請回答這樣一個問題:這些信念來自哪里?這些負面信念和我的童年經(jīng)歷有關(guān)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