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職場語言禮儀:你口無遮攔的樣子,真的好傻
- 職場晉升之路(套裝共12冊)
- 李宗厚 施偉德 韋康博等
- 12910字
- 2019-12-25 16:23:16
導讀
每一個社會人,都不要說出格的話。
在家庭里不能說。家長不能對孩子說:“再不聽話我揍死你。”
在單位不能說。員工不能對領導說:“你真沒水平。”
在社交場合不能說。再尊貴的甲方代表也不能對乙方說:“有我在,你甭想拿這個單。”
出格的話莫要說,說者必受損。
1.為什么不要說出格話?
在充滿競爭的職場里,說話不只是為了證明你的存在,它還起到了show(展示)、promotion(提升)你個人價值的作用。因此,你需要建立這樣的心理定位:不能很好地展示和提升自己的話,最好不說;沒經過大腦、一時沖動便想脫口而出的出格話,最好不說。
這個道理,讀中學時我就深有體會。
上課鈴響了,后排的同學給我惡作劇,晃了我的凳子一下,弄得我險些摔倒,我很生氣,憤怒地大吼:“找機會我非得把你打成殘廢!”
說這話的時候,正要上課,班主任老師剛邁上講臺,整個教室里鴉雀無聲,只有我惡狠狠的復仇聲!
結果那節英語課被我硬生生地扭成了思想政治課。從那以后,在老師眼里,我就是個“不可貌相”、沖動、可怕的人,事后他也沒少教育我。直到現在,每年春節回去,他也不忘給我上思想政治課,告誡我不要沖動易怒,不要心懷仇恨。
這是個有點啼笑皆非的事例,但現在想來,那句話確實出格。
而出格的話,我在職場上也說過。我對同事說過:“我寧肯不干,也不和你一個小組!”我對領導說過:“明明她就是個小人,您還袒護她針對我,你這個老板太偏心!”
這樣的話,每說一次,就會拉仇恨一次、倒霉一次。
漸漸地,我領悟到了“作為社會人,永遠不要說出格的話”這個道理。
那么在職場上又有哪些不該脫口而出的出格話呢?
職場出格話主要分為以下幾類:
·不合身份的話
這類話又包括兩類。一是:以下犯上,說話分不清大小,冒犯領導;二是:掂量不清自己的身份,對平級或同事頤指氣使,明明沒有權利,偏偏安排這個安排那個,好像自己很有指揮權一樣。
·狠話臟話
狠話比如“我整死你”、“你不得好報”;臟話就是罵人的話。
·說單位的壞話
不說單位不好的話,因為你是單位的一分子;你說單位不好,就是在否定自己。
當你的工作出現危機,如工作上不順利,對老板、同事有意見、有看法,就更不應該在辦公室里向人袒露胸襟——任何一個成熟的白領都不會這樣“直率”的。自己的工作有了問題,應該盡量避免在工作場所里議論,不妨找幾個知心朋友,下班以后再找個地方好好聊。
即使是在電梯里、走廊里、廁所里、犄角旮旯里,也不要這么說。我曾經自以為萬無一失地在廁所里說過領導壞話,結果五分鐘后就傳到了領導耳朵里——僅是因為最里面的衛生間有人,而那人恰好是前來拜訪領導的朋友。
·閑話
辦公室是上班的地方,不是拉家常嘮閑嗑的地方。另外,大家還要有身份和崗位角色意識,不對其他部門和他人評頭論足。集團會議上,不要隨意評論人家部門的事情,亂發表意見,除非人家真心請教你。
·各類低級“段子”話
很多辦公室或朋友圈里,都有那種“段子手”,看起來他們似乎帶給大家很多快樂,得到大伙嘴巴的“點擊率”也很高,但其實沒幾個人是對他們有好感的。
王鵬是一家外企的采購主管,他算得上是公司的老臣了,每當上司跳槽離開時,他總會對自己說:“這次該由我‘填充’了吧?”但升職機會卻總是與他擦肩而過,王鵬為此苦惱不已。
經過了解,我終于發現王鵬升職無望的原因了!或許是東北人的緣故,他好像天生就自帶幽默細胞。無論何種場合,他常常會跳出來說一兩句“沒頭沒腦”、調節氣氛的話,引得其他人開懷大笑。在內訓課上,當需要學員認真練習和討論時,他則會“跑調”地用俏皮話來演繹課堂練習,讓練習中的對方下不了臺,又尷尬又惱怒……王鵬自認為只要有自己的地方,總是笑聲不斷,自己很受人歡迎。但事實上,大家的笑聲只是勉強為之而已。他很逗樂,可實際上給人的印象卻是無聊與不靠譜。
2.再氣再急再委屈,都不可語言沖撞領導
在職場上,常有一些“二愣子”。這種人愛憎分明、正直善良、清高自傲、蔑視權威,他們人品不壞,就是太耿直了,總被有心眼的同事“當槍使”,也就是被慫恿著跟領導對著干、和領導理論,最后成了炮灰。無論結果如何,那幫別有用心的同事是沒有任何損失的,可悲的是自稱“嫉惡如仇”的你,在同事們“親愛的,你好有勇氣,我們都好佩服”的嘖嘖稱贊聲中黯然離場。
更悲劇的是,這些人還常常技術過硬、能力很強,也正因為對工作能力的自信,以及領導的賞識與愛護,他們才敢恃才傲物、耿直得肆無忌憚。實際上,他們冒犯了最基本的職場語言禮儀:不能語言沖撞領導。否則,你能力再強,職場也絕不容你。
員工之所以語言沖撞領導,一般都出于自以為是。而這種自以為是,又包括三種情況。
一、“我沒錯,是你們錯了。”
一次,我們全公司召開會議,內容比較重要。有一位同事遲到了兩分鐘,領導當即批評了他:“重要的會議怎么能遲到!”這位同事也立刻辯白道:“我的表剛剛好啊,沒遲到啊。那可能公司的表快了吧。今天周一路上超級堵,本來應該不會這么晚的。”看到他自感委屈的神情,領導的批評更嚴厲了:“不管什么原因都不能遲到!你別找理由。”從那以后,這位同事就視領導為“眼中刺”。
其實,在我看來,這位同事的做法真不妥。公司的表可能有點誤差,但這是全公司的規矩,這是大道理;你按你自己的時間沒遲到,這是小道理;小道理要服從大道理。如果大家都按自己的道理,職場就沒有整齊劃一的規則和標準,就沒法管理了,團隊也就無法健康運行。
所以,錯的是這一位同事。
二、“我是有錯,但你們也有錯。”
記得剛入職場的第二年,我們在雜志上做了一整版的產品廣告,當時一整版的價格在七萬左右吧。我作為文案本來不負責校對,可部門人手少,領導便安排我承擔這部分工作,和業務員還有領導一起完成校對。我盡了自己最大努力,很認真地查看著每個字,包括每個標點符號,生怕出問題。
可問題還是來了,最重要的咨詢電話號碼我忘記放在版面上了,客戶拿到雜志時給領導打電話一頓控訴!領導一個勁兒道歉。后來他直接把雜志摔到我面前,罵我沒長眼睛。
當著全體同事的面,我羞得無地自容,雖然承認自己有錯,但也為自己鳴不平,我申辯說:“雖然我是校對,但業務員也校對呀,您也是最后審一遍簽字的,您不是也沒發現問題嗎?”
我這情商低得也是醉了,這一句話,把業務員同事和領導都得罪了。領導更生氣了,他氣急敗壞地說:“你快走,別讓我看見你!”
我也火大了:“走就走,我還不想看見你呢,你以為你是明星啊!”
話是說痛快了,我也丟掉了第一份工作。后來我一同事跟我說,你當時忍忍就好了,也不至于丟掉這份工作,其實領導只是讓你出去避一下,并不是讓你離職的。
做為職場的新人,我丟掉了第一份寶貴的工作,這種挫折對我的影響很大。現在想來真是不該如此,沒必要逞口舌之勇、意氣用事。
三、“你純粹就是個沒事找事的神經病,不可理喻。”
我承認職場上是有這種領導:非常霸道,蠻不講理,比較奇葩。但縱然如此,你也不能和他“針尖對麥芒”。只因為他是你的上級,你要尊重他的身份,這是做下屬的本分。
當工作上我們自以為是的時候,該如何做呢?
正解是:妥協,但不卑微。
每個在職場里摸爬滾打的人,都該學著妥協,為一些事、一些領導。
我們來職場,是為了做事的。有了這個理念,妥協起來就不那么難受了。
我們妥協,是為了配合大家把事情做好,把問題解決,而不是搖尾乞憐。
我們妥協,是為了讓我們在職場中更加游刃有余,絕不是用卑微換工作。
工作是一個團隊做的,做事的同時也是在做人。給別人留有余地,將生硬的說話方式改一改,事情做順了,人與人也和諧了,不是嗎?
實際上,對領導妥協,只是換一種更容易溝通、不樹敵、領導樂于接受的說話方式,而絕不是“求你啦”“別跟我一般見識”的自輕自賤。這樣工作上不帶情緒,大家都不累,干活才能更有效率。
3.無論領導或同事怎么誘導你“說實話”,你還是該三思而后行
人在職場,說話一定要三思而后行,不要話不經大腦,直來直去悔斷腸。
說說那一年,我那段悔斷腸的真心話經歷。
有天,領導為了掌握員工的情況,就找我談話,說了好一段時間后終于來到了她的正題:“我們今年的日子不好過啊,銷售任務完不成,你和業務員一個辦公室,你說說他們的情況,有沒有按我的要求每天打十個以上電話?”
見我不語,領導承諾:“你放心吧,我只是了解一下情況,絕對保密,也不會批評他們任何人。我今天和你談這些,真的是相信你的人品,是作為朋友在和你聊天。”
我還是不語,領導開始和利益掛鉤了:“業務總上不去,今年的福利、年終獎搞不好都沒有,電話費也報不出來,工資也得下降,不要覺得這和你這個非銷售人員沒關系,我們整個部門都得跟著遭殃。”
見領導這么說,我立馬實話實說了。實際上,同事們的做法我也早看不慣了,他們每天大部分時間都用來聊天、開玩笑、網購、拉家常和說領導壞話,根本不夠努力。于是我一股腦兒地把他們的工作狀態都告訴了領導。
誰料想,領導下午就召開了部門大會,一頓發飆。從領導辦公室出來,當同事們都用憤恨的眼光看著我、恨不得手撕我時,我就知道,我被領導“出賣”了。其實,就是領導不說,辦公室就那幾人,誰還猜不到嗎?
這是我血的教訓:職場上講實話一定要三思而后行,慎重再慎重。
同事之間更是如此。女同事穿了件衣服,換了個發型,問你好不好看,并央求你講真話。你若真講不好看,她立馬在心里真和你翻臉:切,再不好看也比你漂亮,你是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
同事問你,工作上他是不是做錯了,你本著為他好、幫他進步的善心直接指出他的不足,他一定是不悅的。
所以,在職場上,即使是真心為人好,指出他人毛病的話,也得三思,最好包裝一下,說得耐聽順耳些。
下面就要教給大家說巧話的技巧。
·有些問題只需奉上“萬能答案”
對于同事問你和虛榮心有關的事情,想都不用想,統統回答“挺好的”。假如女同事請你當顧問把關男朋友,你只能愉悅地說:“感覺很不錯哦,相信自己的眼光哦。”
領導問你他的缺點時,你可以這么說:“領導,我覺得要用辯證的觀點待人接物,有時候缺點就是優點,優點就是缺點。就比如我外向,聽起來是挺樂觀向上的,但在內向喜歡安靜的朋友看來,我很鬧騰。比如您,管理很嚴格,或許個別同事覺得不習慣,但這是管理團隊的需要,也是您的領導風格。”
這樣回答,必須給你一百分。
·學會隱喻地表達
說真話也要學會技巧,“隱喻”是一個很不錯的方法。
什么叫隱喻?官方解釋是:在彼類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體驗、想象、理解、談論此類事物的心理行為、語言行為和文化行為。通俗點就是,比如你想讓領導明白你最近天天加班非常辛苦,不要直接說,可以說最近寫字樓一到12點就斷電,你還沒寫完方案就不得不回家繼續。這樣既沒有邀功的意思,又可以讓領導明白你的辛苦。
·迂回地提醒
職場其實非常忌諱那種做事不過腦、橫沖直撞的員工,不思考一下前因后果就噼里啪啦全倒出來的說話方式是十分不可取的。和領導說真話要懂得迂回之術,即在肯定的基礎上進行否定。先來一些場面的恭維和贊美,指出領導的大方針沒有問題,再提出細節之處有一點點小意見。我想這樣的方式,領導一定樂于接受。很多時候,領導不是討厭真話,而是討厭拆臺。
·留白地輕描
說話得罪人的問題不在于“真誠”,而在于“過分真誠”。幾乎沒有什么親密關系可以忍受毫無保留、完全的暴露。這時你需要“留白”,不該說的不說;需要“輕描淡寫”,該少說的少說。那些不必要、無用、傷人、煩人的真話,說出來將會是致命的。不加區分的暴露真相帶來的痛苦其實和露骨的謊言一樣多,因為講真話的人沒有充分考慮到他人的感受。
·不作評價,只提真誠的建議
除了說話技巧之外,帶著解決方案來說真話也非常重要。比如同事真誠地讓你指出他的缺點和不足之處時,你可以從建議的角度,用溫和的口吻告訴他:我覺得你可以試著這樣做,或許會有不一樣的感受和收獲,你不妨試驗一下嘛。
哪怕是小心眼的人,也會對你這樣的真心話心存感激。
4.和上司對話最好別說“我不知道”,實在不知道也要換一種說法
每當我聽到某職員在回答領導的問話時,張口就來一句“我不知道”,我就替他們捏一把汗,也為他們的情商著急。這些孩子,怎么這么傻呢?即使不知道,也不能徑直說“不知道”,而應該說“我考慮一下”、“我馬上安排”、“我一定努力完成”、“我這就去核實”這一類的句式。
“不說‘不知道’,可是我確實不知道,難道要我說謊嗎?孔圣人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難道要我們違背原則?”
當然不是,原則我們還是要遵守的。其精妙之處在于,我們當時不知道,并不代表我們以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并不代表別人不知道。也就是說提問和回答可以在不同的時間進行,這樣我們就有時間去尋找答案,并給上司留下認真負責的印象。
我們假定如下場景(僅限于工作時,非正式場合未必適用):
(1)上司問的是你負責的工作,你當時不知道怎么回答或者需要查找資料,你可以這樣回答:“我需要XX, XX時間后給您回話。”
(2)上司問的是你負責的工作,可是你當時非常忙,沒有回答,你可以這樣回答:“我正在做XX(更重要的工作),XX時間后給您打電話。”
(3)上司問的問題與你的工作無關,是由你的同事XX負責的,你可以這樣回答:“這是由XX負責的,我這就問他一下,等會告訴您。”
同樣是對問題不知道,不同的回答起到的效果是不一樣的。
很多時候,不知道并非你真的不知道,而是你懶得思考,懶得努力,懶得解決,懶得過問,能推脫就推脫。可是,只要你是公司的一員,只要領導問到了你,你就不能用一句“不知道”打發他。無論大事還是小事,領導需要的是有解決力的員工,一句輕松平常的“不知道”,立馬釋放出三個信息給他:
我不重視你;
我懶得理你;
我沒有解決力。
態度和能力都拙劣如此,領導焉能待見你?
更何況,你以為你沒有義務知道,實際上都在你的義務范圍內,只是你忽略了而已。
以我第一次失敗的實習經歷為例。
第一次實習是在一家廣告公司。那是我上班的第三天,下午一來,主任便來到我的辦公室,看到只有我一個人,就問我劉副主任去哪兒了,我說:“不知道。”主任沒有說話,轉身走了。此刻,我并沒有覺出絲毫的不妥,心想副主任是我的頂頭上司,他不可能有事外出還要向我匯報。
可是第二天同樣的時間,主任又來了,問的還是一樣的問題,我又說了聲“不知道”,主任這次臉色有點難看,但還是沒說什么就走了。
過了一個星期,主任告知我沒有通過公司的實習考察,請另謀高就。我百思不得其解,后來還是聽一位同事說起才明白了真相,原來,問題就是出在我說的那兩個“不知道”上。
公司每天早上各個辦公室都會開碰頭會,副主任會安排所有人的工作,并且會通告自己一天的工作,所以我不可能不知道副主任在忙什么。一次可能情有可原,但兩次就有些問題了。主任顯然認為我不關心公司的事情,而且總是以自我為主,然后他把我和其他人一比較,我被淘汰自然就不奇怪了。
經過這次教訓,在以后的工作中,我特別注意了這一點,無論在什么情況下,我都盡量少說“不知道”,因為這三個字在職場環境中往往包含著一種不尊重、不負責的味道,所以大家一定要慎言。
5.頭腦風暴或復盤會議上如何不傷感情地爭論?
公司內部的頭腦風暴和復盤會,都是通過會議的形式鼓勵大家踴躍發言,從而激發群體智慧,群策群力,總結經驗教訓,形成新的凝聚力和生產力。
有發言和評價,就難免有論辯和爭執。往往爭著爭著就場面失控,不歡而散。
在某知名企業工作的林先生,他所在的小組每周一例會上,都有一個特別的環節叫“給同事挑刺”。有幾個同事真就大大咧咧、指手劃腳地批評起其他同事來,說這不好那不對。最糟糕的是,說著說著會夾帶起私人感情,把對同事的怨氣也撒在里面。
各種內部會議上,如何不傷感情地爭論?爭出真理而不是仇恨?
·記住爭論目的
永遠要記住,爭論的目的是為了辨明是非,而不是要達到“我對你錯”的結果。要避免陷入毫無意義的爭吵。
·避免防御姿勢
過分夸張的手勢容易讓人產生敵意。無論何種形式的會議和交談,都要避免使用張牙舞爪的手勢,注意你的非語言動作。而微笑著點頭是最動聽的肢體語言。
·一停,二看,三傾聽
爭論的過程中,聽比說更重要。應讓對方明白你樂意聽取雙方觀點。傾聽對方觀點也有助于換位思考。輪到自己說的時候,務必注意語言措辭。
·以“我”開頭的話更易被接受
直截了當地告訴對方做錯了什么,會讓人難以接受。不妨試著換個說法。比如把“你忘記了我的安排,這讓我很不高興”換成“我覺得不高興,是因為你忘記了我的安排”。后一種說法“攻擊性”更小,容易讓對方理解你生氣的原因。
·率先承認弱點和錯誤
承認錯誤需要一定的勇氣,但在很多情況下卻是結束紛爭的有效方式。不妨試試開誠布公,自己主動承認弱點和不足,在你的帶動下,對方也會做出自檢。
·控制憤怒級別
如果將憤怒程度分為十個等級,1為“泰然自若”、10為“明顯發怒”的話,科學家認為,當憤怒等級達到7.5時,人的表現就會進入“動物模式”,出現緊張、心跳加快,甚至有暴力沖動。當你到達7.5時,要努力克制,保持冷靜。你可以做深呼吸的動作,深呼吸可以向大腦發出“目前處境并非危險”的信號,于是神經系統會正常工作,對自己的處境評估也更客觀。
·避免惡語中傷
辯論中用恰當的語言(包括言語和肢體),明確表達你的訴求非常關鍵。辯論不是“責備游戲”,表達自己情感的同時,要避免惡語中傷。通常人在發怒的時候言語也會跟著失控,一定要控制自己的嘴巴,再氣都不能語言攻擊。
但如果你天生就是一個直率爽朗的人,且并不想改變自己的品質,那么你需要注意的是,在保持本心的情況下,如何讓對方心悅誠服地接納你的觀點。你要霸氣,得有前提條件。
第一,言之有物,確實有料。你既然要跑出來指手劃腳,請首先保證你指手劃腳的東西是對的,要不然你就永世不得翻身了,一旦你在組織內部建立起一個不好的名聲,那就很難洗白了。
第二,老板足夠挺你。你的看法對了又怎么樣?同事職位比你高,資歷比你老,就是不認同你的說法怎么辦?這時候你就需要老板的支持。
第三,你還需要一些拿得出手的業績。在組織內部建立起你有一說一、有二說二的名聲,這樣指出別人影響工作的問題時才不會顯得底氣不足。
6.有點同理心,就不會口無遮攔了
所謂情商高,會說話,其實就是有點同理心、很在意別人的感受、不只圖自己痛快而已。
反之,那些整天說話不過腦子、口無遮攔的人,他們自詡的“爽直”,從根本上則是一種極端的自私——只顧著自己痛快,置別人的感受于不顧。這樣的人,自然不會受歡迎。
也許他們并無惡意,但總得罪人。
琪琪是個家境很好的姑娘,心地單純,熱情善良,但人際關系很差,她非常苦惱。咨詢我時,我讓她自己舉個例子。
她說:就比如吧,那天午飯后大家在討論榴蓮這個話題,有個同事說某超市的榴蓮可好吃啦,強烈給大家推薦,還有人說泰國的榴蓮好吃。她也參與進來,她說那是因為他們沒去過馬來,假如他們吃過馬來的榴蓮的話,就會發現其他地方的榴蓮根本沒法吃。她說完這句話,好多人看她的眼光就不對了,大家也不討論了。
這孩子,要我說她啥好呢。盡管她說的榴蓮是吃的事,可是因為口無遮掩,沒有注意同事們的感受,就嚴重刺激了那些沒去馬來吃過榴蓮的同事們的自尊心。大家難免會在私下批判她:有什么了不起的,臭顯擺什么,不就是出了個國吃了點榴蓮嘛,瞧她那目中無人的嘚瑟樣兒吧。
還有更常見的事情,比如辦公室里在討論姐弟戀,一剛來的萌妹子爭先恐后地發言:“哎呀,姐弟戀太不靠譜,那些小鮮肉都是揩姐油,我表姐就是個例子……”最后還補充一句:“誰姐弟戀誰傻缺。”她沒想到,頂頭上司就是姐弟戀!
有一句話你一定很耳熟:我這破工作忙死了,很羨慕你這么輕松。
這話你對誰說,誰不高興,因為這句話的潛臺詞其實是:
同事是光拿工資不干活的蛀蟲;
你的崗位工作量不飽和,我這累得要死,太不公平了;
你那工作沒啥技術含量,隨便什么人都能在那混。
假如你能有點同理心,能體會到聽者的“不良反應”,就不會這樣口無遮攔了。
同理心,又叫做換位思考、神入、移情、共情,就是將心比心。同樣的時間、地點、事件,而將當事人換成自己,也就是設身處地去感受、去體諒他人。
在職場上,擁有一顆同理心,你就能做到:
·不亂說一氣。凡事提前考慮一下聽眾的個人情況,會不會冒犯人家。
·不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別人,容許不同的觀點存在。你一不是世界的中心,二不站在道德最高點,你有什么資格要求別人和你趨同?求同存異,你的職場人際關系就會融洽許多。
·更多信任。擁有同理心后,你會變得更容易相信,相信別人的善意和聰明,相信每個人的決定背后都有特定的背景和依據。
7.沒人想聽你說自己的事,都想你聽他們的事
下班路上,你和同事結伴而行。一路上,就聽她嘚嘚誰誰誰不好了,其實,同樣的郁悶你也有,你也想說說,可她根本不給你機會。
這樣的體會,你一定也有。
這種強烈的傾訴欲望我們在很多場合都能目睹。
無論是親人相見,還是故友重逢,抑或是朋友嘮嗑,大家都爭先恐后講述自己的故事。兩人初見,剛落座,外套和包放好,就開始嘮叨各自生活和職場里遇見的糟心事。開心的少,郁悶的才多。
不要做這樣的人——像從原始森林里放出來的野孩一般,拼命地訴說著自己的心事和困擾,唉聲嘆氣。
道理再明顯不過了:沒人想聽你說自己的事,都想你能聽他們的事。
那就滿足他們,少說多聽好了,做朵安靜的解語花,誰想說,就讓他說,等他說個差不多了,問你建議,你就給他個善意的建議。
必須告訴你的是,解語花不是那么好當的,有時候,你怎么說都不對。
就比如,傾訴者在傾訴時心理上會非常期待回應,你不回應會讓他覺得冷漠無情,可是,你若回應不到他心坎兒上,也會拉仇恨。
有位女士和老公鬧矛盾,很郁悶,和同事傾訴,什么這輩子盡是遇人不淑了,歷任男朋友都對不起她,自己委曲求全找個差不多的嫁了,誰知道又是個沒良心的。
痛斥完了問同事:“親愛的,你說我怎么這么倒霉呢,我是不是命不好呢?”
這種情況下,同事貌似只有一個答案:嗯,你命是挺不好的。
可是,就是這句貌似沒問題的附和,深深地得罪了這個傾訴者,她當時就惱羞成怒:你才命不好呢,你全家都命不好。
其實這個傾聽者情商還是低,這個世界上,你說誰命不好都會得罪誰,在心理敏感且抑郁的人聽來,這完全是詛咒。人家對你產生恨意,是順理成章的事。
聰明的答案是,無論她說得自己多么慘淡,你都要扮演個勵志姐,告訴她“不要說自己命不好,因為宇宙有神奇的吸引力法則,要珍惜擁有的”,再不好也要告訴她“一命二運三風水,心情就是最好的風水”之類的話。
還有一類奇葩,自己嘮叨半天,臟了你耳朵半天,忽然覺得自己虧了:我靠,我怎么把心事全說出來了,你怎么不敞開心扉給我說說?不信任我還是比我命好?或是你故意掖著藏著城府太深?
這時候對方會假惺惺地問你:親愛的,你怎么樣啊?
他問,你就說嘛,可以輕描淡寫:其實,都差不多;我也有煩惱,不過我不生氣,氣大傷身,咱得想辦法解決不是?
不要引起他的嫉妒哦。
當然,也要適可而止地制止他,一是這種人說下去會負能量越來越多,毒氣越來越濃,不制止你就會受傷害;二是萬一哪天他的隱私被別人知道了,他會懷疑是你泄露的,那你就躺著中槍了。其實這種人才是真的沒腦子,他會對很多人曬家丑公開隱私,對每一個人都叮囑“你千萬別對任何人說我的事”,到后來自己都記不得和誰說過了。
怎樣制止他呢?
·引入更重要的話題。比如:
親愛的,快下班了,快干活,干不完活又要挨批了。
親,我發現你眼睛里有紅血絲,是不是最近休息不好啊,要好好休息哦。
·禮貌地離開。當然,要找個比較好的借口,比如:
哎呀,你這么一說,我突然想起來我還有個事沒辦呢,要不然也要倒霉了。我先處理一下,你先平復一下心情,喝口水。
哎,我也遇到和你一樣的問題,客戶難纏,我要先集中精力應付一下。
·把自己拉低,讓他舒服。他不幸,你也可以把自己拉低一點,把自己說得比他更不幸或者同樣糟糕,這樣,相比之下,他心里舒服了,自然就停止了嘮叨。
8.那些引導你“吐槽”領導的人,十有八九是不懷好意的
年終總結會議上,最后一個環節是給各部門領導打分。
作為廣告經營部的一員,站在正義和客觀的角度,我對部門領導趙主任委實不欣賞,我給她打了個不合格,而給其他部門領導都打了優秀。
交上問卷后我很忐忑,雖然采取了無記名的方式,但不怕一萬就怕萬一,我還是擔心職場的水太深,怕自己露了餡兒。
剛交上問卷不到一分鐘,鄰桌的同事王某就湊到我身邊,用同樣沮喪的神情對我耳語:“親愛的,我好忐忑啊,我給趙總打了很低的分,我真怕她發現了,可是我也不后悔,誰讓她那么壞呢,說實話她真的不合格,業務和人品都太差。”
哎呀,終于找到“同伴”了,我像遇到大救星一樣,話匣子大開:“親愛的,咱倆一樣,我也是給了她低分,她根本不配這個崗位,看她平時那不可一世的傲慢樣子,根本就不拿我們當人看。”
我和王某就這樣一路怒罵著一起下了班,為了說得更透徹,她還陪我多坐了一站地鐵,我那個感動啊,直把她當做娘家人。
誰知道,在第二天的部門會議上,趙總就影射有人給她打了不合格。看著王某給她端茶倒水的親密樣兒,我就知道前一天的肺腑之言其實是她給我挖的坑。
我的猜測后來也得到了“慘痛”的印證。
其實,我還遇到過比這更倒霉的。
那是一家文化公司,來自寧夏的芳芳姑娘主動和我攀談,一到公司她就告訴我這家單位多么不好老板多萬惡,還舉了例子。我一聽就泄了氣,工作不積極,試用期沒完就撤了。誰知道我前腳剛走芳芳后腳就把她同學引薦過去!原來,她對我詆毀公司是別有用心的,因為公司只有一個招聘名額,我留下,她同學加閨蜜就沒法進去了。所以,必須整走我她才能如愿。
和我一樣,當你們初涉職場的時候,也經常會遇到格外熱心的大姐或大哥,他們的熱情異于常人,第一次聊天就能把公司的情況給你介紹透徹,讓你小心這個提防那個,其實多數情況下,最該提防的人是他們。
所以,對于那些格外熱情的,或是誘惑你說公司、領導壞話的人,怎么小心都不為過。
當這種人出現時,你該怎樣應付?
·最好遠離這種人,別和他們打交道。別讓他覺得你這里有空子可鉆、有虛可乘。你要知道,這種人很陰險,他們也會專挑那些“傻缺”下手,比如沖動易怒的、愛說閑話的、對領導有意見的或者領導不喜歡的。你要做個理性、情商高的職場人,別讓壞人鉆了空子。
·守住自己的隱私。不該說的話千萬別說。啥是不該說的話?就是和工作無關、有可能被人抓住把柄大做文章的。有些對領導不敬、對單位不利的氣話,爛到肚子里也別說。無論他人怎么引誘你,憋死都不能說。最體面的做法是笑而不語,讓這個壞家伙當個小丑,自己演個夠。
9.每個人都期待贊美,“扣分主義”不符合人性
扣分主義,就是否定性評價、批評,即逆耳之言。
在很多辦公室里,都有這種不和諧的人,他們是扣分主義的代表。這種人很難相處,人際關系很糟糕,他們從來不會說好話,別人嘴里出來的是話,他們嘴里吐露出來的是刺,聽著很刺耳、很扎心。
這種扣分主義者也分為三類。
說話很狂,老子天下第一。無論你們說什么,我知道的或者我擁有的,一定是最好的,喜歡高高在上壓人一頭。我有這么個奇葩同事,非說全國最好的廁所是他們老家某地的,而全北京最好的廁所是在某公園。他非常喜歡和人爭辯,很多人都懶得和他說話。
嘴巴很臭,什么難聽說什么。這種人最喜歡哪壺不開提哪壺,喜歡揭人家的短。
辦公室里一幫小同事都在說“梅”,有的說梅花很美,有的說她所認識的叫“梅”的女孩都長得挺好看的。這時候,來了個臭嘴“歐巴”,插了一句:“梅毒也帶‘梅’字,這個就不美。”大家不歡而散。
嘴巴很賤,喜歡反著說。這種人好像生下來就是和世界不同步不和諧的,無論你說什么,他都不會贊同你,你說一,他說二,你不愿和他掰扯、順從他說二,他立馬變成三。無論如何,他都要和你保持差異性,讓你不舒服。
我們來到職場,是為了大家和和美美一起做事的,而不是逞能樹敵的。要知道,扣分主義很不符合人性。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指出:“渴望被人賞識是人最基本的天性。”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也指出,人在溫飽之后,最希望得到的就是“自我實現”。現實中,越來越多的“小雄獅”被推下萬丈深淵后,再也爬不起來,越來越多人的想法是“希望能給我鼓勵”、“希望能相信我”。
所以,堅決停止“扣分主義”,多贊美他人。
接著,讓我們想想具體的贊美方法吧。
第一,每天找出三分鐘“贊美時間”。請下決心每天稱贊三個人,每人僅需要花一分鐘即可。這三個人中,最好有一個你最討厭的人。放心吧,即使是最壞的人,他身上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
第二,把負面評定轉成正面評價。在日常生活中,要去某家花店買花,偏巧趕上沒營業;想坐頭班車卻沒趕上,這都是常見的事。碰到這種事情的時候,可以改變看法,例如“這樣我就多了點空閑”、“說不定下趟車會帶來好運呢”。我們身邊的大小事,都可以用正向思考來解釋。
同樣,我們也可以改變對一個人的看法。通常一個人的缺點背后是優點,大家都當壞事來看的部分,也可以做出正面解釋。
第三,稱贊過程而非結果。假如你的同事辦公桌很干凈,你稱贊他“你辦公桌真干凈”和“你真會收拾”,效果會有微妙的差異——因為前者看到的是結果,后者卻注重過程。后一種稱贊方法對被稱贊者更有意義。這種稱贊法,還可以用在很多地方,例如“你真會寫郵件”或“你真會打電話”,等等。
10.即使你身為上司,也不能一味“威壓對話”
句式一:“辛苦了,你先說說你的具體思路吧。”
句式二:“為什么,為什么你把事情做成這樣,難道你沒腦子嗎?!”
假設你在工作中犯下嚴重失誤,向上司匯報時受到了批評。作為下屬,你更希望上司使用上面的哪種說法?
這兩種說法大相徑庭,一個是探尋式,一個是威壓式,會讓下屬做出完全不同的反應,但實際上,兩者所要表達的內容是一樣的。由此可見,即使向下屬傳達同樣的內容,只要改變說話方式——即“措辭”,效果就會截然不同。只要妥善措辭,就能使交流變得順暢,下屬的干勁也會高漲。
在這里,我想講一講吉田幸弘——一個在職場非常成功的日本男人的經歷。
如今,他幾乎每天都會出席學習會、研討會、咨詢會等活動,向商務人士講授交流和措辭技巧。
但在以前,他其實是這方面的失敗者,曾因為使用下面這樣的措辭,給他和下屬的上下級關系造成了極大的障礙。
·當反復犯錯的下屬來匯報時,他是這樣說的:“夠了!作為社會人你完全不合格,趕緊寫辭呈吧。”
·對通宵兩晚才做好企劃書的下屬,他是這樣說的:“你加班的結果就是做出這樣一份無聊的企劃嗎?簡直浪費加班費和紙張費。”
·對前來匯報卻不得要領的下屬,他是這樣說的:“搞不懂你在說什么。你母語是怎么學的?”
·對犯下失誤而陷入沮喪的下屬,他是這樣落井下石的:“大家一直在笑話你呢。”
·對費盡心力提出好方案的下屬,他是這樣予以駁回的:“公司有規矩,這是公司的決定。”
·為了樹立威信,他是這樣當著眾人的面,對業績不佳的下屬窮追猛打的:“銷售額為什么毫無起色?”“到底是怎么回事?”
·在進行角色扮演時,他一個勁兒地指摘新人的諸多缺點。
當初他以為,下屬是上司的棋子,上司要想樹立威信、讓下屬乖乖服從,就應該大聲斥責,令其心懷畏懼,而夸獎無異于縱容。然而,他的態度造成了如下結果:
·一個月內有四名下屬同時辭職;
·他本人被三次降職;
·團隊年銷售額三次大幅下滑;
·“匯聯商”(匯報、聯系、商量)幾近癱瘓,工作陷入困境,重要客戶流失;
·下屬對失誤隱瞞不報。
這樣的狀態始終不得好轉,他又急又氣,患上胃腸炎住進了醫院。入院時,他深刻地反省自己,意識到必須做出改變才行,于是重新振作精神,決心改正錯誤。后來,他頻頻參加各類研討會,不停讀書。就這樣,他終于徹底學會了應該如何交流。
多虧如此,他的業績才能在短時間內得到明顯改善,他本人也得以升遷,重新坐回了經理的位子。從以前的“威壓風格”變為“探尋風格”,成效可謂顯著,不僅團隊離職率降至10%,銷售額也逐年提升20%,使他連續三年被評為MVP。
最終他認識到,即使傳達同樣的內容,結果也會因給對方造成什么樣的感覺而產生很大差別。上司的措辭若能輕易讓下屬接受,自然就會激發下屬的干勁,使其主動投入工作。
這位上級在處理上下級關系時曾吃盡苦頭,學會尊重下屬時又如有神助,你難道不想引以為戒,學學“措辭小技巧”嗎?
很簡單:就是從思想上,要尊重下屬,尊重下屬的平等和獨立人格,不把他們看做你的棋子,而把他們看做是幫你分擔工作的人、踐行你想法的人;從行動上,多以身作則,身教重于言傳;從交流上,采用“探尋式”溝通模式,用詢問、夸獎、委托、鼓勵的語氣進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