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人性的弱點:行為心理學家的人性分析

人性有非常多的弱點,想要準確無誤地描述這些東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事實上,一個人對人類的生活觀察得越為密切,他就會越深刻地認為,最有值得炫耀的東西,往往正是一個人的主要弱點。自負、自卑、愛發脾氣甚至強迫現象都是我們的人心弱點,而行為主義者也為解決人性弱點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他們認為,這些弱點很多都是在嬰幼兒時期遺留下來的,并且是由行為產生的,所以行為主義者拒絕談“心靈”,也就是說,人性的弱點和優點與意識沒有任何關系。所以,克服人性弱點也好,塑造良好人格也好,都可以從改變行為或者刺激反應方式開始。本章將會從行為主義的角度闡述人性。

1.警惕心理學詐騙

正統心理學家創立的理論被廣泛地應用,在人格研究中更是被過度地應用,也因此出現了許多被我稱為“騙子”的心理學寄生蟲。這些人當中,自然也包括一些著名人物,這些人物直到今天還在主張用我們拋棄的精神來交流。他們主張人的外胚層的存在,并聲稱可以證明這一結論,證明有些人靠某種神秘力量可以使我們周圍普通物體的物質平衡受到干擾。在對這一結論持反對意見的人中,我認為霍迪尼先生的抨擊最為有力。但也有一些學者的立場,助長了心理學領域中寄生蟲的不斷繁殖,這些學者包括奧利弗·洛奇先生和阿瑟·柯南道爾先生。在我看來,正是因為有洛奇和柯南道爾這些人,所以,我們再用“騙子”這一詞來稱呼他們,恐怕已經不合適了,他們應被稱為“誤入歧途的熱心者”。然而,這些人雖然在逐漸老化,但是他們并沒有打算退出歷史的舞臺,因為他們依舊保有像孩子一樣的、對必須離開這個世界的恐懼感。也許這些人對這個社會造成的最大傷害,只是引起了某個精神病患者的偶然自殺,如果他的外胚層能使他自己從身體中解放出來,并離開這個嚴酷、劇烈、不仁慈的世界,那么他會為這個幸福的狀態而激動起來。

最可恨的騙子是那種為行業提供服務的人,他們拿出很少的錢用于所謂的服務事業,為工廠、機關選擇人才,為受雇人員提供特征和人格解釋。行為心理學家對他們的這種行為深惡痛絕,他們給大學帶來了極大的危害。前不久,我去參加了一次這類人主持的講座,他僅從表面上描繪了自己的幾百種觀點,大致是說,他可以將每個人的特征說出來,并能判斷出他適合從事什么性質的工作,他還聲稱自己的這些解釋誤差極小。講座結束后,我向他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我說如果我將6個16歲的人帶到他的辦公室去,他是否愿意用他的方法,幫我在這些人中挑選出3個正常的人和3個低能的人。我不需要讓他說出這些人適合做什么,也不用他告訴我這些人有關性格和人格的確切要點,我只是請他告訴我這幾個人到底是“頭腦清醒的”還是“低能的”。當然,對性格做出解釋和選擇人格,這無疑是需要做的第一步。其實,我提出這個問題是很正常的,并沒有侮辱他的意思,但當他聽我說出這個問題之后,顯得非常生氣,并說我是在故意刁難他。

對于所謂的可以從照片上判斷出一個人性格的觀點,我曾經試圖予以揭露。為此,我在我的一篇文章中暗示過運用這種方法判斷他人性格是不正確的。我的觀點似乎傷害到了某些人,于是,其中一個人寫了一篇很長的論文,來解釋說他所做的這件事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而且在他的機構里,有一些文科碩士生相信他的能力,并愿意拿出1000美元資助他這樣的研究:

(1)從一個“無助之家”中挑選出這樣一群人,他們從孩童時期起,就成為乞丐和無用的人,對于他們的經歷大家都清楚。

(2)去到監獄中挑選出這樣一群人,這是一群從少年就走向犯罪道路的人。

(3)挑選出一群著名的、博學的人,這些人都在各自的領域享有盛名,其照片經常見諸各大報紙雜志。

此外,這三組人全都被剃須洗澡,穿上夜禮服,拍標準照——所有的條件自然是公平的。我們的這一工作在進行當中,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對,這些人是自以為善解照片的所謂的照片性格分析家們,所以實驗停止了。

第三種騙子是用人們的身體特征來作為指導他人了解一個人特性的切入點。盡管我們也經常會對一個人的膚色、指形、發質等進行觀察,然后將其與某種類型的行為,和個體的總體成就聯系起來,但對于用這種方法作為聯系是否能夠獲得比較準確的判斷,事實上,我們也永遠無法給出肯定的證明。然而就是有這樣一些人,他們既沒有受過科學的心理學訓練,對心理學實驗也沒有給過任何的幫助,卻堅持說自己能以非常高的準確率挑選出總經理、銷售人員。雖然這些人的聲稱很值得懷疑,但是他們的廣告卻經常見于一些很有名氣的雜志和報紙上。而這些雜志和報紙,在刊登雜貨店和藥品廣告時,對其中的每一條說明都會進行詳細審讀。

心理學家認為,從某種身體特征與某種能力之間找出相應的關聯,并不是一件容易辦到的事情,對于任何一種簡單的身體特征或是一組身體特征來說,想要與任何一種能力或幾種能力之間找到關聯都很難。我們在對一張照片或對處在靜態的一個人進行靜態的觀察時,我們所能肯定說出的也只能是這個人看上去身體很健全,好像智商也可以,不是一個白癡或傻瓜。也就是說,我們在這樣的情況下,所能也是所應做的客觀的判斷僅此而已,我們甚至都不想再進一步地斷言他是否屬于“低能的人”。其實,就算我們對一個人進行一小時的訪談,有時候可能也會因為一件最簡單的事情而判斷失誤,我就有過這樣一次經歷。前不久,我與一個人進行了接觸,我們先在電話里交流了20分鐘,隨后又碰了一次面,在一起聊了半個小時。這個人接受過良好的教育,并且能力很強。他看上去有點壓力——其實我們中的很多人都處在壓力下,第一次見面更是如此——在起身離開之前的2分鐘,他把一張1000美元的支票抽了出來,然后對我說,他是修理縫紉機的,平均日賺1000美元。我對他進行了50分鐘的訪談,訪談結束時,我已改變了自己的判斷,并認為他是精神錯亂的。隨后,我對他的經歷進行了詳細查閱,并確信自己的判斷是對的。

無疑,心理學騙子對我們這個社會的危害是極大的,它阻礙了科學方法的建立和傳播。我們的一些老板,在面對人才的選擇和提升時,總認為應該依靠某些神奇的方法,但結果是他們自己干擾了人才。跟大家透露這樣一種情形:總會有人找到我這里來——至于多少人我就不告訴你們了,反正有一些人經常找到我這來,原因是他們的職業受到了嚴重的干擾。這些人工作都很出色,但是一些性格學家卻對他們說,如果他們將來能夠從事歌劇、外交,或是進入比他們現在的工作更廣的領域,他們應該有更好的發展。所以,在聽到這些話后,他們覺得自己似乎應該重新做一個選擇,也就是放棄現有的工作,然后按照性格學家說的那樣,去追逐在將來能為他們的人生帶來更美好前景的工作,也就是未知的、未經證實的美好前景。

對于社會上出現的這方面的各種騙子所經常使用的手段,我愿意拿出更多的時間來告訴你們。在這里,我僅僅將一些不同類型的騙子的手段,給大家列舉一下。在這些騙子中,顱相學家也是一種快速的人格閱讀者。他只需觸碰一下你的頭,就說他已經了解你了;他觸碰過你的頭顱后,表明腦子中某一部分的展開,而你的能力和職業的歸屬就存在于此。他通過把觸碰繪制成圖表,然后標出你的能力,但觸碰頭顱與腦的形狀或大小無關。事實上,顱相學家碰一下我們的頭蓋骨,也可能就是對頭蓋骨或鬧室進行了一次輕微按壓,而這有時會造成兩種情況,即推進和推出。通常而言,腦是平滑的,差不多跟在一種液體中漂浮一樣。另外,我們已經放棄了腦的“官能”,放棄了腦的定位,而由于科學的發展,人們對于物質世界有了更多的認識之后,顱相學家在幾十年前就消失了。現在,神經病學已經成為一門科學,而它所關注的也并不只是心理學范疇。

還有一種就是筆跡學家,這些人通過一個人的書寫便能講出他的潛能和性格。一個人在書寫中一筆一畫的習慣,他是否馬虎潦草,筆跡傾斜的方向,都提示著一個人的人格。對于這些說法,我想提醒大家不要太相信,靠筆跡來了解人格的方法,我們只把它當作一種業余愛好,玩一玩還是可以的。當然,從一個人的書寫當中,我們確實可以了解一些東西,比如一個習慣寫錯字的人,我們可以認為他可能很粗心,寫字的速度比較快等。

另外,可以從一個人留下的書寫的作品中,找尋一些有關他人格的線索。對此,一些心理學家早就開始了仔細的研究,直至今天,這種研究仍在進行。但是,至少有一點已經被研究者發現,那就是某種筆跡與某種能力之間存在關聯的這一說法,其實并不具有科學性,其根據很不可靠。對于筆跡學家來說,人們至少要求他可以從筆跡中辨別書寫者的性別,但僅確定這一點就相當困難。前不久,我對一大批簽名進行了翻閱,這些簽名只有姓沒有名字,看過后,我以為它們都出自男人的手筆。結果,通過詢問后發現,我的錯誤率高達80%,也就是說,有大約80%的姓名,我以為出自男人,結果卻出自女性。

2.成人有哪些人格弱點?

人性有很多弱點,想要為主要的失敗簡單地描述出一個起點,并不是一件輕易的事。而事實上,一個人對人類的生活觀察得越為密切,就會越深刻認為,看來最有實力的東西,往往正是一個人的主要弱點。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關于人格弱點的標題來對其進行闡述,這幾個標題為:(1)我們的自卑;(2)對恭維話的感受性;(3)為了成為國王和王后,我們的不懈努力;(4)嬰兒時期遺留下來的不健康人格的一般原因。

首先,我們的自卑。我想先跟大家探討一下,自卑被“組織”進入這個系統的步驟。關于這個問題,精神分析學家深入分析過,而我想要跟大家說的是,在科學術語中究竟發生了什么?也就是說,到底是什么引起了自卑?大多數人已經形成了一組掩蓋、隱藏我們自卑的反應,比如害羞、沉默、發脾氣,以及對社會問題或道德問題抱有守舊的態度等非常普通的方法。就像一個非常自私的人往往會設計一個非常好的幌子,來隱藏他自私的一面;那些最下流的人,卻往往高聲強調貞潔;而最容易受到引誘的人,也總愛吹噓他的道德觀,強調行為水準是賴以存在的規章制度一樣,這樣的一些人,他們的其實內心很脆弱,所以他們需要那些反應來支持自己。

同樣,我們組織習慣系統是為隱藏我們的身體自卑而服務的。一個個子矮小的人,往往喜歡大聲講話,在穿著上會十分大膽,且表現得“趾高氣揚”,行為激進。他的這些反應,是為了引起他人對自己的注意,所以必須用一些與他人不同的方法來表現自己。女性之間更是如此,一些相貌普通的女性,也能找到一些辦法來遮掩自己的平凡,以與那些漂亮的女性相抗衡。雖然她們沒有漂亮的五官,但可以把自己的外形裝飾得很優美;或許她們的手臂很笨拙,可是她們的腿卻是讓一些擁有鑒賞眼光的藝術家所欽佩的。假如從容貌、身材方面來比較,自己確實有一些差距的話,她們還可以讓自己變得比他人更加時髦一些。因為身體太胖難以擁有美好的風度時,她們就坐漂亮的汽車,用耀眼的珠寶裝飾自己。

應該說,不論如何,絕大多數人都不可能讓自己長久面對自卑的。雖然一些分析學家對我的這一觀點有異議,但我認為就是這樣。我有很多朋友是分析學家,就像其他領域一樣,他們的理論也會經常遭到攻擊,當人們對他們所擁有的較大權力進行批評時,他們都會感到非常憤怒。誰讓他們各不同?很多人都說,當人們對自己好的一面大肆宣揚時,是為了炫耀自己,而這對他們來說是必需的。這一點我們必須承認,這就像嬰兒在想要得到奶瓶前所做的一個動作。我們要問,人們為什么會這樣做?實際上,這些所謂的“補償”的起源,從嬰兒時期就已經開始了。我們成人總會對自己的孩子說,你很聰明,比鄰居的孩子聰明。人們對自己的孩子非常寵愛,愿意為他做很多事。對此,分析學家稱其為“自我”的表達。這種“自我”的形成時期很早,是我們還在母親膝蓋上時,就已經形成的一種有組織的習慣系統。而造成這一結果的正是父母自己的自卑,人們總是盡力維護自己的孩子,即便他又矮又胖,但是,在鄰居來的時候,他們總會從自己的孩子身上找到一些鄰居孩子所沒有的東西。假如他的孩子腳很大,他可能就會認為自己孩子的手長得很好,很適中,樣子很可愛。這樣,就使得孩子從父母那里聽到的有關于自己的情況全都是好的,沒有不好的。如此,一個人就形成了關于他本人的一種資源的言語組織,他能夠談論它,卻對談論自己的不利條件沒能學會。

第一,對恭維話的感受性。通過對男性和女性的人格觀察,我們發現了人類保護層中的一些弱點。假如人們想要一種刺穿大多數人保護層的武器的話,我可以給大家提供,它就是恭維話。不過,恭維話已經成為一門藝術。因此,能夠使用它的人,只有那些受過良好訓練,在藝術方面頗有造詣的畢業生。之前,我曾告訴大家,大多數人都有一組支配性的習慣系統。這些習慣系統可以來自宗教、道德、職業或藝術等。如果一個人所不斷受到的恭維,與其在這幾個方面的成就有關,那么想要接近他的話,就可以試著運用這一方法,因為它會讓你成功接近他的機會變得更大一些。毫不夸張地說,如果是訪談的話,有時候可以在5分鐘內就為這個支配性組織定下基調。速度狂、效率迷、禁酒者、禁煙者等組織,在訪談中會很快顯露出來。我們從許多觀察中發現,當一個對這方面非常了解的陌生人,在與這些人結識并與接近他們的弱點時,他們所做出的判斷幾乎都是“他是一個了不起的人,他很聰明,讓人感到愉快,我認為我們應該圍繞著他轉”。

一般時候,精神分析學將性格中的弱點派稱為“回避機制”的東西。比如A,他是一個不想傷害他人感情的人,任何一個人的感情,他都不想去傷害,而且他為此不僅放棄了金錢,就連原則也放棄了。他還給自己背負起關心他人,為他人分擔憂愁的責任。正是由于如此膽怯,他無法做到敢說敢干,也不敢將自己真實的想法告訴他人。

對于在任何戒律、任何誠實的規則以及任何畢生不變的信念上,男性和女性不受到傷害這一點,我持懷疑態度。我認為,在過去可以完全不會受到傷害,但在今天卻已然不同。如今的社會,人們的很多行為已經普遍超越了習俗,宗教禁令也常常被違背,商業活動中的欺詐行為更是令人咋舌,以至于商業誠實和正直需要用法律來維護。如果我們的弱點再不能順利地解決,繼續固執而敏感,那么大家受到傷害將是不可避免的事情。我說這些的意思,并不是說我們今天將會去做那些違法的事情,比如搶銀行、殺人放火,或者不懷好意地去利用別人。而是說在某些特定的條件下,我們可能會做出一些不道德的事情。不論是生意場上,還是謀職過程中,這種事情是經常發生的。比如你有一個前任,當他對你有幫助時,你會很周到地為他提供他應得的利益。你對他很支持,什么場合都支持,他不會做錯事。但當你接近他,開始與他分享權力時,你應該少說多聽,用耳朵去找找自己的過失。如果你聽到在某些時候,你并沒有得到他的信任時,一個強有力的聲音出現了。當他終于被你取代時,你會感到很驚奇,他怎么會被你這樣一個平庸之輩而取代呢?為了讓你的取代有一個合理的解釋,你用自己的經濟實力來說話,這樣,你既加強了你的資產負債表,同時,也使你目前的地位更安全,以免像之前那樣的競爭再次出現。

我在這里將人的本性向大家予以揭示,其實并沒有惡意,我想告訴大家的是,在某些情境中,我們的行為方式是自動的。事實上,很多人對自身的弱點很清楚,當然,也有些人沒有認真分析過有關自身弱點的問題,他們認為那是人類共有的,而且對自己的弱點也是寬恕的。在我看來,在表達人際關系方面,心理學家是最有幫助的。我對《圣經》上的一句話做了這樣的意譯:想要看到別人身上的缺點,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先將自己身上的缺點去掉。這才是一條讓人打心底里信服的規則,它比待人規則,甚至比康德的《宇宙觀》都令人信服。

對于“你想人家怎樣待你,你也要怎樣待人”這一條做事原則,我們知道的太少。我們中一些人在這些方面是不正常的,甚至是病態的。而另一些人在那些方面是不正常的,甚至是病態的,因此,在社會交往中,當我們試著用“你想人家怎樣待你,你也要怎樣待人”這一條原則去行事時,往往并不一定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所以我們經常陷入困境,甚至有的時候是最明顯的幾種困境!

康德的《宇宙觀》說:“有規則的運動適合于構成宇宙”,但是,對于不斷變化的心理世界,顯然沒有什么規則適合于構成宇宙。那些適合于伊甸園的準則,對于愷撒時代是永遠不會適合的,也不會適用于1925年。但對于自己的行為方式,每個人還是都能注意到的,并且個體在面對激發他行為的真正刺激時,也會經常感到驚訝。我們都能感受到自己自私、回避困境、妒忌、害怕競爭以及對恭維話的感受性,不愿意揭露缺點,甚至為了自己能得以逃脫,而將批評強加到他人身上等,而的確,就是它們構成了人性中讓人難以相信的部分。這些東西,往往在一個人真正面對他自己時才被揭露出來,這時他會被它們所壓倒,于是,為了遮掩自身幼稚的行為,對于不道德的準則,他們想盡辦法使其合理化,以此為自己開脫。只有真正的勇士才敢于直面自己人性的弱點,不對其進行遮遮掩掩。

第二,為了成為國王和王后,我們不懈努力。大概每個人都想成為國王或王后,并且認為這是自己不可剝奪的權利。人們之所以會這樣,其實是父母從小培養的結果,是我們所讀過的書籍的結果??梢哉f,這個夢想在人生的整個經歷中一直延續著。

國王和王后過著常人難以企及的生活,他們不僅能夠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東西,有專人伺候,能吃上最好的食物、住上最好的房子,滿足更多的性欲,得到更多的美學享受等,而這些東西的很大一部分是我們童年時代能夠享受到的,正因為如此,人們很難放棄童年時代,總希望可以保留童年時代支配父母的那種生活。工人領袖喊出“打倒資本家,勞動者站起來”的口號,這無異于我們渴望成為國王。同樣的道理,資本家希望永遠壓迫著勞動者,也是渴望成為國王或王后。

事實上,這種奮爭沒有人能反對,這就是生活的一部分。這類支配性的奮爭一直沒有間斷過,而且會一直持續下去(直到行為心理學家把所有的孩子撫養長大)。成為國王或王后是應該的,但需要明確的一點是,他們的領域是受到限制的。而另一種事情是,在這個世界上有那么一些人,他們自己渴望成為國王或王后,但不允許他人成為王室的成員,這很令人反感。我們在很多領域發現了這一點,比如牧師團、商業以及科學領域??梢哉f,在教育領域就有一些這樣的教授。當他們看到自己最得意的學生在技術或在理論中有錯誤或弱點,并且與教授自己的理論有分歧,存在邏輯上的缺點時,他們就不會像從前那樣對待自己這位最得意的學生,不再熱情地推薦他進入理事會和主席團。當這位最讓他們得意的學生也獲得了教授職位時,推薦的事情就更不可能發生了。而迫于同事一再要求推薦,他們就會提出反對這位學生晉升的建議,當然,他們必然會采取很隱晦的方法,使自己的做法看起來非常合理。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某位教授,以非常溫和的態度對待他的學生,這種情形能維持多久,一般要看他處在頂峰的時間有多長??梢哉f,他的這種善良本性與此關系重大。教授會因為他培養了許多年輕人,而得到人們的尊敬。但是,他的王位是不允許他人過于靠近的,否則他所表現出來的所有的親切和友誼,都會被妒忌所吞沒。而那些所謂的正統做法,也就是社會上的行動準則和教養規則等,無非是為了能讓國王和統治者繼續他們的統治而建立的。

人格的弱點揭示了這樣一個事實,那就是許多已經形成的習慣系統,被我們從嬰兒時期和青年時期,一直保留至我們的成人生活。在這些系統中,大多數系統都缺乏言語的關聯和替代,也就是說,它們具有不能用言語描述的標志。對于它們,個體不僅不會去談論,反而會對他繼承了嬰兒時期的行為這一事實而加以否認。但是,在適當的情境中,這些孩童般的行為就會表現出來。而這些早年時期的遺留物,嚴重阻礙著健康的人格的發展。

我們所繼承的一個系統是,家庭中的一個或幾個成員——諸如父母、姐妹、兄弟——在我們被撫養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因而我們對他們有著強烈的依戀。而一個人不論是對物體、地點還是位置,如果過分依戀的話,對自己是有害的。通常,這類遺留被稱作“戀巢習慣”?;橐鲭m然看上去只是兩個異性的結合,但其實并不那么簡單,它同時意味著一個陌生人進入到另一個群體之中,因為這個原因,在一個人被丈夫或妻子接受之前,會有很多嚴重的困難發生,這也是會有世仇存在的原因——你的父親和母親把這些習慣遺留給了你,并且以類似的方式,你又將它們帶給了陌生人。對于這種幼稚病,我們將其看作一種永久性的社會遺產。另外,種族系統也在人們中間得到了培養,只是它表現得不太明顯而已。

還是回到我們最感興趣的關于一個人的成長問題。對于一個人的成長,讓我們來做一下回顧。假如在你3歲時,你通過母親對你的撫養,已經懂得了自己以后的行為方式。你是個小天使,在母親眼里,你做什么都是對的。你父親同她一樣,也沒有對你的所作所為加以修正。3歲后,你開始上學,你成了學校的問題兒童。沒多久,你開始逃學,而母親也支持你的行為。你又學會了撒謊,而且經常偷東西,被老師送回了家,從此學校再不允許你去那里上學。你母親給你請了家教,他教育你,但他不能超越你母親對你的管制權限。最后,你的人生一敗涂地。在生活中,這類人隨處可見,他們就是那種沒有打破戀巢習慣的人,這類人當他們失卻家庭寵愛時,永遠別想他們會干得多出色。當青春漸行漸遠,為了謀求依靠,他們會退回到早年的依戀時代。

第三,對于孩童時期的習慣,我們應該每年拋棄一些,就像蛻皮一樣——但與蛇蛻皮不完全相同。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會進入到新的環境,而新的環境會對我們有著新的要求,所以我們必須有所改變。一個正常的兒童,在他3歲時,就應該有一個組織得很好的3歲的人格,也就是與這個年齡相宜的系統。但當他到了4歲時,就應該放棄3歲時的習慣,而且必須放棄嬰兒般的話語,個人習慣必須改變。如果一個孩子在4歲時還在尿床、吮吸拇指、怕見生人、不能流利地與人交談,那父母就要對此引起重視了,這個年齡的孩子應該放棄裸露的表現。而作為孩子的父母,要在這個時候讓他懂得不能亂闖房間,在他人講話時,不要亂講話,應學會自己穿衣服、洗澡,必要的時候,還要自己學會在夜間上廁所等。

如果一個家庭能這樣教養孩子,孩子3歲的習慣就會進步到4歲的習慣,并且任何嬰兒時期的遺留物都不會存在。真的能這樣嗎?其實是不太可能的,這只是我們主觀構建的模式,事實上,它永遠不會發生。不然的話,那就是他們的父母在嬰兒時期沒遺留下什么,或者對于怎樣教養孩子,他們的確很清楚。

對于遺留物究竟會帶來什么結果,我們已經概括地作了闡釋,下面我從咨詢經驗中選取了影響成人生活的許多因素中的一種,來進一步幫助大家理解這個問題。一個母親對孩子很溫柔,很溺愛,那么,在這種情況下,他的兒子想要結婚就會比較困難,因為兒子自己做出的任何選擇她都會反對。等到兒子好不容易結了婚,家庭的爭吵也開始了。當這種爭吵暫時平息后,媳婦過來和父母一起住??墒?,接下來事情就變得更糟糕了,兒子有了兩個妻子——他的母親和他的新娘。面對這種情況,這個青年只有拋棄那些嬰兒時期的遺留物,讓自己真正長大,才能擺脫他母親的條件反射。

自負是來自嬰兒時期的溺愛,是一種無知和愚昧的表現,它對人格是一種損害。對于嬰兒時期的遺留物,我無須再做進一步擴展。但我想說的是,在某種程度上,整個行為所表達出的就是嬰兒期和童年期會使人的人格頗具色彩的這樣一個事實。

3.精神病是真實存在的嗎?

我下面要跟大家談論的一個問題是:像精神病一類的疾病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它的表現是怎樣的?這種疾病如何治愈?

什么是精神???當一種像精神病一類的錯誤概念出現時,我的反應是,假設有這種疾病,有精神癥狀和精神治療,那么,對于這個問題,我是從另一角度來看待的。當然,我只能粗略地將我自己的觀點做一個概括。對于所謂的“精神障礙”、“精神疾病”這樣的術語,我用“人格疾病”或“行為疾病”、“行為障礙”、“習慣沖突”等來取代它。在許多所謂的精神病理的障礙中,引起人格障礙的器質性障礙是不存在的——傳染不可能,不存在身體上的損害,生理性反射也不缺乏。然而,個體有著一種病態人格,其行為可能受到嚴重的障礙,或者處于一種我們所謂的精神錯亂的狀態,有時甚至為了他和他人的人身安全,不得不將他關起來,被關的時間由他的狀態決定。

現今,對于社會結構中存在的各類行為障礙,還沒有人做出合理的分類,至少我是這樣認為的。我聽說過躁狂抑郁型精神錯亂、早發性癡呆、焦慮型神經癥,還有精神分裂癥等,但這些分類對我沒有一點意義,因為我根本不懂它們,我只是一般性地了解諸如闌尾炎、膽結石、肺結核、乳腺癌、癱瘓、機能不全等。對于有機體發生的情況,我還有一些了解,比如一種組織受到損害后,需要多久的療程。對內科醫生告訴我的病情,我能夠理解。但當我聽到一個精神病理學家跟我講“精神分裂癥”,或者“殺人性躁狂癥”發作時,我覺得他們并不知道自己在說什么。我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感受,是因為我覺得他們在談論這些時,總是以所謂的“心靈”這一觀點來看待病人,卻沒有從個體整個身體行為的方式和行為的遺傳原因去思考這一問題。當然,目前這種情況已經有所改變,在后來的幾年里,這方面是有了很大進步的。

我認為,在所謂的精神病中,沒有必要引入所謂的“心靈”的概念,為此,我向大家提供一幅圖景,這幅圖景是一只精神變態狗想象出來的。假設有這樣一只被我訓練過的狗,它可以從一個放著漢堡牛排的地方離開,去吃已經腐爛的魚。為了不讓它在犬行的路上去聞母狗——它會在一定距離之內圍著母狗走,但距離不會超過10英尺(這種類似的實驗,在老鼠身上做過),我用電擊的方法對它進行訓練。另外,讓它與雌性小狗和大狗玩,但是,只要發現它有與母狗交配的跡象就懲罰它,我還為它安排了一只同性戀的狗(在老鼠身上也做過類似的實驗)。經過這樣的訓練,在早晨我走近它時,它沒有像以前那樣在我面前表現出頑皮可愛的樣子,也沒有過來舔我的手,而是躲在一個角落打著哆嗦,或是表現出畏縮的樣子,發出悲鳴的聲音,露著它的牙齒。對于小老鼠和其他小動物,它不僅不去追逐,還會逃躲著它們,并從喉嚨發出害怕的聲音。它在垃圾桶里睡覺,將自己的床弄得非常臟,而且總是尿尿,每隔半小時就會撒尿,撒得到處都是。它在離樹干2英尺外,對著地上抓扒、咆哮,但不去聞那些樹干。它每天睡覺的時間很短,只有2小時,在睡覺的時候,不是直接躺在地上,而是倚著墻。因為不吃脂肪類食物,它顯得憔悴瘦弱,不停地留著口水(我規定它對幾百種物體過量分泌唾液),這些對它的消化作用的發揮,起到了阻礙的作用。

當它變成了這個樣子之后,我把它帶到一個治療狗的精神病理學家那里去。因為這只狗的生理反應是正常的,也沒有任何的器官損傷,所以,通過檢查后,精神病理學家給出診斷,說它得了精神病,也就是精神錯亂。由于精神狀況不佳,它的各個器官已經產生了障礙,非常明顯的就是消化作用的喪失,而這已經使它的身體狀況變得很糟。還有一個現象是,狗本應該做的事情,它卻不會做,而與狗無關的其他事情,它卻做了。基于上述的一些表現,精神病理學家認為,這只狗應該立即送往專門治療精神錯亂的獸醫院去進行治療,如果它的病情得不到及時控制的話,它可能會從很高的樓上跳下來,或者義無反顧地走進火堆。對于精神病理學家給出的建議,我自然是不會采納的,不僅如此,我還鄭重地對他說了幾點我自己的看法:首先,我對他說,他根本不了解我的狗;其次,從養狗的環境觀點出發,也就是我對它所用的訓練方法這一點而言,它是一只再正常不過的狗了;再次,他之所以認為我的這只狗患上了精神病,或者“精神錯亂”,完全是因為他荒唐的分類體系。

我希望這位精神病理學家能夠接受我的觀點,我還特意用自己的解釋方法對我的觀點進行了各種說明。但很遺憾,他對我的觀點毫不理睬,甚至厭惡地對我說:“既然你對我的建議不予以采納,并且有自己的觀點,那你就自己去對它進行治療吧?!庇谑牵野盐业倪@只狗帶回家,開始用自己的方法對它進行“治療”,也就是開始了矯正它的行為困難的一系列工作。我想我要做的是,至少讓這只狗能夠和鄰居家漂亮的狗交朋友。我的狗并不老,如果很老的話,我可以不讓它出門,但是它是一只非常年輕的狗,這就意味著,如果我的辦法可行,它就會很容易學習,而我保證,只要它去學習,就一定讓它記住所學的東西。我運用了很多方法,先用無條件反射對它進行訓練,然后再用條件反射對它進行訓練。過了不久,我開始讓它在饑餓時去吃新鮮的肉,在喂食之前,先堵塞它的鼻子,而且在黑暗中對它喂食。這一方法給了我一個很好的開端,應該說正是有了這一嘗試為基礎,我今天的更深入的研究才得以順利進行。我讓它保持饑餓狀態,在早晨打開籠子時給它喂食。我不再懲罰它,不再使用電擊和抽打的方法來對待它。這樣,不久之后,它只要聽到我的腳步聲,就會歡快地跳來跳去。經過這樣的一些方法,它漸漸地改變了曾經病態的樣子,幾個月之后,我不僅讓它消除了舊的行為,還讓它建立了新的行為。而且,沒過多長時間,它已經成了一個很漂亮的狗,它打扮得很整潔,身上扎著藍色的緞帶,是一個人見人愛的值得驕傲的狗。

我的這段描述看起來十分夸張,甚至是對人的一種褻瀆,因為我們在每所精神病醫院看到的病人,和我的這只狗確實毫無聯系。我也承認我的說法有點言過其實,不過,我這里研究的是基本原理。我力求用簡單和樸實的方法,來構建我們的行為科學基礎,所以,我才嘗試著用這一例子,來盡量說明你們能夠被條件化。對于病態人格,我們不僅能夠建立起它的行為復雜性、行為模式和行為沖突,而且通過相同的過程,還可以為最終導致傳染和損害的器質性病變打下基礎,而這些并不需要引進“心—身”關系的概念,甚至也沒必要離開自然科學。換句話說,作為一個行為心理學家,在對待“精神病”時,我們所運用的材料和規則同神經病學家和生理學家運用的是一樣的。

4.如何改變我們的人格?

改變病態個體的人格,那是內科醫生的工作。當人們在一種習慣發生障礙時,必須去找內科醫生,不管他目前在工作方面的能力有多差,人們都要去找他。假如我感覺自己的一只手臂麻木了,我拿不了刀叉了,或者我對我的孩子和妻子無法做出形象化的反應,而在身體檢查時,又沒有發現任何器官的損傷。在這種情況下,我會立即到我的一個朋友那里去,因為他是從事精神分析工作的,到了他那里,我會說:“盡管我告訴你我的情況很糟,但請你一定幫助我擺脫這一困境?!?

而其實,對我們“正常人”而言,當我們對自己進行過檢查,并決定把自身一些不好的遺留物拋棄時,我們也會發現,改變自己的人格,的確是一件很困難的工作。我們能否在一夜之間就學會化學?如果給我們一年的時間,我們能否真的可以成為最優秀的藝術家和音樂家?根本不用懷疑,僅僅是上面說的這些事情,實現起來已經是非常難的了,更何況是改變我們的人格。當我們在形成新的行為之前,將已經組織好的大量的舊的習慣系統拋棄時,那困難遠比前者要大得多。但是,這是一個想要獲得新的人格時,所必須要面對的問題。在這條路上,沒有誰能保證給予你準確的指導和幫助,任何人、任何學校都無法保證。而真正能改變我們的,是我們生活中遇到的事情,其中每一件事都可能是一種改變的開始,如家庭中的一個噩耗,一場地震或洪水,甚至一場搏斗,當然,可能還有健康狀況的下降,宗教信仰的改變等。也就是說,任何一個使現有習慣模式崩潰的事件,都會將你的常規打破,從而使你陷入另一種境地。在這種情況下,你不得不學會與過去對物體和情境的反應所不同的反應。這時,對你而言,重建一個新人格的過程可能會啟動。在新的習慣系統形成的過程中,我們將舊的習慣系統拋棄,直到它完全消失為止。也就是說,在這一過程中,個體原來保持的習慣在慢慢喪失,因此,他受到舊習慣系統的支配會越來越少。

那么,我們如何才能使我們的人格發生改變呢?想要實現這一目的,可以利用這樣兩類東西:其一,是“非習得”東西(它們可以是一種積極的“無條件反射”過程);其二,是新習得的東西,這是一個積極的過程。由此可見,想要徹底改變人格,只有通過改變個體環境,才能達到重塑個體的目的??梢哉f,這是唯一可行的路徑,用這一方法可以形成新的習慣。它們對環境改變得越徹底,人格的改變也會更多。不過,能夠獨立做到這些的人非常之少。所以,我們始終有相同的舊的人格。很多人都希望能改變自己的人格,而因為獨立完成這一愿望又是那樣難,所以,在未來,我們應該建立改變我們人格的醫院,來幫助想要改變自己人格的人們,這樣,這件事做起來,可能就會更容易一些,而且所花費的時間也不會太久。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黄山市| 陵川县| 孙吴县| 广丰县| 旺苍县| 白沙| 江阴市| 县级市| 桐城市| 南郑县| 理塘县| 永清县| 宁蒗| 含山县| 淮滨县| 潞城市| 柳州市| 巴中市| 玉林市| 呼和浩特市| 昌吉市| 金乡县| 沙河市| 昌都县| 海阳市| 虹口区| 郸城县| 墨脱县| 霍山县| 湘乡市| 米易县| 兴文县| 都匀市| 江孜县| 页游| 丹寨县| 东乡县| 湄潭县| 马龙县| 永昌县| 安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