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人之本性:偉大與涼薄的歸宿
- 人人都愛看的通俗心理學合集(套裝共18冊)
- (美)約翰·華生 (瑞士)卡爾·榮格 (英)靄理士等
- 15318字
- 2019-12-25 11:54:22
人類常常會展開對人性的研究和討論,與對真理的追求一樣,人性是我們永恒不變的話題。那么,什么是人性?如何理解人性?我認為,人類與其他種族相比,在本質特性上是存在區別的。人的本質特性也就是所謂的人性,我們還可以將之理解為真理在人身上的表達,或者人在本質特性方面的真理性的表達。當人理性而自由地釋放自己的天性時,內心就會充滿一種渴望平等的意志,這時,人們的欲望就會受到良心的抑制,回歸到美與善的表達上,并產生愛的情感。在此過程中,我們的身心將得到滿足,從而便能體會快樂和幸福。
人性是真理的表達,也是愛的滿全,因為愛是真理在人身上的最高表達,人性因擁有愛的屬性而變得偉大。社會上所有的法律都源于愛,人類對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中存在著愛,人類活動中一切善的回應和給予也都伴隨著愛。總之,愛是人良心的機能。人性其實就是人的真理性,每一個人的存在都是一個真相,也都伴隨著某些真理。真理性是人與世界萬物所共有的屬性,只要人類存在,便不會失去真理性。真理性是一種平等的存在,如果說人類在某個方面可以上升到與宇宙擁有同等地位的話,那必定是在真理性方面,因為人類的真理性與宇宙的真理性處于同等發展的地位。人性中有很多優點和缺點,這些優點和缺點體現了人類的偉大與涼薄,我們只有通過提升人格,才能保證人性的優越性,也才能賦予我們的生命以偉大的意義。
1.自然的善惡從何而來
自然的善惡對象與人們創造發明的善惡對象是不同的,我們對自然的善惡對象的論述是我們對人類所建立的道德體系的終結。
我認為,思想的主要驅動因素是愉快和痛苦,一旦這兩種情緒消失,人類就要面臨巨大的損失,比如人們不但會直接喪失激情和行動力,還會喪失欲望與意志力。人類的思維傾向和意愿會受到愉快和痛苦這兩種情緒的直接影響,隨著這兩種情緒的相互轉換,我們面臨的所有的情況將在可能與不可能、確定與不確定、可控與不可控之間徘徊。與此同時,我們的這些思維傾向和意愿也會相應地分化成消極的意志與積極的意志、喜愛與厭惡、希望與失望等。
令人愉快和痛苦的對象不僅與我們相關,也與他人相關,并且會持續不斷地激發我們的喜愛與厭惡、驕傲與謙虛等間接情感,同時,這些間接情緒又能反過來作用于愉快和痛苦。我們曾經說過,道德上的區別有賴于我們痛苦和愉快的情緒。如果一種心理特征可以為我們帶來滿足感,那它必然是善的;倘若一種心理特征會給我們帶來不安感,那它一定是惡的。每一種能引發愉快感的心理特征通常都能引發我們的自豪感或喜愛感,而任何一種能引發痛苦感的心理特征都能激發我們的謙遜感或厭惡感。
一種行為的善惡只是某種心理特征的表現,我們根據思維中長期形成的準則來指導我們的行為,并因此形成自己的性格。行為本身不是源自某一不變的準則,也不能影響我們的喜愛與憎惡、自豪與自卑等。由于這個原因,行為本身是不能成為道德體系中的一環的。因此,在討論道德的起源時,我們不會具體考慮某一單獨的行為,而是會全面考慮所有行為的特性。行為的特性會持久地影響著人們的情感,因此,通過觀察行為來了解別人的性格,遠比通過語言來了解性格更容易,而且人的行為有時候遠比意志和情感更能反映性格。
人類的思維在感覺和行動方面都是相似的,能刺激起我們情感的必然也會在某種程度上被他人所感受到,就像琴弦的運動可以相互傳遞一樣,人的情感也可以相互傳遞。在日常生活中,別人的情緒很容易對我們造成影響。我們會從一個人的表情、聲音和動作中感受到他的情緒,這些情緒會在不知不覺中刺激我們的感官,使我們也產生相應的情緒。我們在感知到那些情感產生的原因時,又會本能地關注它們可能給我們帶來的結果。例如,當我們置身手術現場,在手術開始之前,醫生的準備工作、護士的繁忙身影以及病人的緊張模樣都能對我們的思維造成巨大的影響,使我們產生緊張感、同情感以及恐懼感。我們在意的往往是事情的原因和結果,并且,我們不僅能從這些原因和結果中推知別人的情感,還能從中產生自己的情感,同情就是這些原因和結果的產物。
我們對美的感知與同情原則的作用有關,一個對象可以令我們感到愉快,我們便會認為它是美好的;一個對象會給我們帶來痛苦,我們便認為它是令人厭惡的。我們將一些事物看作美的,那是因為這些事物可以給我們帶來快樂和利益;我們稱某個人是美的,那是因為他可以利用同情的作用來取悅于我們,使我們對他們產生喜愛的情感。所以,總結來說,無論是人還是事物,只要他們能給我們帶來愉悅感,或者說,只要他們能在同情的作用下取悅于我們,我們就會對他們產生喜愛之情,并認為他們是美的。
同情原則不僅能使我們產生美感,還能使我們產生道德感。在我看來,正義比善更令人尊崇,不義比惡更令人憎惡;用善惡來描述人的性格,其影響是深遠的。因為正義能激發人向善,所以它是一種美德。事實上,正義的法則是人為制定的,其目的是使人達到善的標準。同樣,這樣的標準也適用于忠誠、法律以及謙遜等人為因素。毫無疑問,無論是人為制定的法則還是善的標準,它們無一不是人類為了獲取社會利益而打造的工具。從古至今,人類總是伴隨著一種較強的道德感。這一事實使我們有理由相信,我們的贊美或責備情緒只需借助于反思性格和心靈特質的傾向就能夠產生。目標是令人愉快的,達成目標的手段是令人愉快的;只有在同情的作用下,與我們利益無關的事物才能使我們愉快。綜合這兩點,我們便可以得出,人類對一切人為的善的尊重都源自同情的作用。
同情是人性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它不僅可以影響我們對美感的認知,還能使我們對人為的善產生相應的道德感。由此可見,同情是善的根本。因為善的特性可以造福人類,所以理應受到我們的贊美。
哲學上有這樣一條準則:如果一個原因足以產生一個結果,那么我們就無須再添加原因的數目。從關于善的討論中,我們已經知道,贊美的唯一原因在于我們對造福社會的各種特質傾向的感知。根據哲學上的這一準則,我們便不需要對贊美產生的原因做過多的解釋。
毫無疑問,大多數自然的善都具備對社會有益的傾向。道德中較為普遍和突出的善,我們稱之為“社會的善”,包括公正、善意、慷慨、節約、友善等。這些品質不但都具有造福社會的傾向,而且與嚴格意義上的道德的善略有區別。對此,一些哲學家認為,人們之所以會在道德上出現區別,是因為我們自身的行為和教育程度不同。另外,他們還認為所有道德上的區別都是與之相關的。我同意這些哲學家的第一種觀點,但不同意他們的第二種觀點。在我看來,人在道德上的區別與人的行為和教育程度相關是無可厚非的,但并不是所有道德上的區別都與之相關。也就是說,我認為第二種觀點過于絕對。根據我們的日常經驗,首先,除了能影響公眾利害關系的善惡之外,世界上還存在其他意義上的善惡。其次,由于贊許和自卑的情緒都產生人的心中,所以,人的品質與性格也能決定自身道德上的善惡。由此可見,我們的品質和性格在促進社會利益上的傾向不同,我們在道德上存在的區別也會不同。另外,我們心系社會利益,所以才會對某些品質和性格產生贊美或責備之情。而我們關注社會利益、心系社會利益是同情作用的結果,在同情的作用下,人們走出了自己生活的狹小圈子,開始了與別人的交流。而在交流的過程中,我們又對別人的性格產生了喜愛和厭惡,表現出了愉快與不快的感覺。這些感覺像是在告訴我們,他人的品格和性格會給我們帶來利害關系上的影響,但實際上,這只是由單純的人性決定的,并不涉及我們自身的利害關系。否則,難道我們喜歡一個人的性格,因他的性格而感到愉快,就一定是因為他的性格影響到了我們的個人利益嗎?
正義是人為的善,它與自然的善的唯一區別在于,自然的善是由單獨的行為和自然情感的對象產生的,而個人的正義通常與公眾利益相對立,只有在計劃體系或行為體系中,正義才能脫離個人主義,變得與公眾利益相適應。對整個社會而言,正義與法律一樣有利。為了維護社會的安定,人們自發地建立了這些正義法則和法律制度。與此同時,由于對社會整體利益的同情,我們又相應地產生了強烈的道德感。
2.同情準則和比較準則的對立作用
人性中存在兩條較為明顯的準則,分別是同情準則和比較準則。
首先,我們討論一下同情準則。眾所周知,人與人之間存在著緊密的關系,這些關系不僅包括物質上的利益關系,也包括精神上的情感關系。由于這些緊密關系的存在,一個靈魂與另一個靈魂就可能發生強烈的相互作用。例如,當一個人向我靠近時,我可能通過交流與他建立起一種友誼的關系,而在接下來的日子里,這種友誼的關系會使我們相互了解、相互認知。通過對別人的了解和認知,我就可能通過他的性格、言行、習慣等判斷出他對某些事物的態度和觀點,而他的態度和觀點又會或大或小地影響我的判斷。我對我的朋友產生了同情,因此,他的情緒就有可能影響我的情緒,他的態度也會影響我的態度,這就是同情的神奇作用。
我們對他人的同情往往是強烈的,它很少會太過微弱,很少不會對我們的情感和思考方式產生影響。但是,這并不是說我們對他人的每一次同情都會使我們的情感和思考方式發生改變。實際上,這種情形是很少發生的。在判斷和評價一個陌生人時,我們的同情心可以給我們的決定提供力量。在同情心的作用下,我們會使用看待自己的方式看待他人。
同情準則是深入人心的,因為它會深入人類大部分的情感。而且,同情在人類情感中出現的方式也是比較特別的,一般來說,它總是以與當前情感相反的方式出現。例如,一個人和我在某個問題上發生了強烈沖突,這時,我的情感便會被激起,我對他的同情之心也就可能隨之產生。而在這種同情的作用下,我的心理運動就有可能發生改變。在此期間,我的情感與同情是對立的,這種對立使它們產生了強烈的沖突。從我的角度來看,為了堅持我的觀點,我會對與我觀點不同的人產生厭惡之情。我對他人的厭惡就是我本能情緒的反映,而當我對他人產生同情時,情況就會發生改變。在同情的作用下,我會對別人心生憐憫,也會在心中傾向于接納他的觀點,即使其觀點與我的觀點不同,我也會試圖尋找到兩者之間的相似之處,從而在心中說服自己去接納和喜愛它。而我之所以會對別人心生同情,一方面在于我自身的情感,另一方面在于別人的情感,如果別人對我表現出了強烈的厭惡和憎恨,我自然不會對他產生同情;但如果別人表現出了無奈、渴望以及請求等情感,我自然也會對他展示出自己溫柔的一面。
接下來,我們繼續談論另一個準則,即比較準則。所謂比較準則,就是通過比較不同的對象來做出相應的判斷,其內在含義就是,我們是通過比較不同對象來做出判斷,而不是通過事物的內在價值與特點進行判斷。如果將一棵大樹和一棵樹苗放在一起,那么我們就會給出即大樹要比樹苗高聳和粗壯的判斷。這就是一種通過比較而做出的判斷。
在所有的比較中,與自身的比較是最為明顯的。我們在與他人做任何比較時,都有可能在心中進行一次自我比較。這是人性的一個重要特點之一。例如,當我們在與別人比較學習成績時,往往也會在內心深處對自己前后的成績做一番比較。值得注意的是,自我比較的作用與同情的作用是相反的。我們不可否認生活中存在這樣一個事實,即我們直接觀察一個對象所產生感覺和與該對象進行自我比較之后產生的感覺往往是不一樣的。例如,我們觀察到別人在某時某地非常快樂,于是在同情的作用下,我們也會心生快樂;但如果觀察到別人的快樂后,再與自己那時的心情進行比較,我們就會發現自己的心情不及別人愉快,那么我們就會因別人的快樂而感到痛苦。這就是同情與比較所產生的相反作用。
我們知道,個人不同的性格可以對同情準則和比較準則產生影響,那么除此之外,還有哪些因素可以左右這兩個準則的消長呢?我們不妨做這樣的假設加以說明,假設我現在因為待在堅實的地面上而心生愉快,那么,在什么樣的情況下,這種愉快感才會更加強烈呢?第一種情況是我對大海中漂泊的船只展開想象,我想象到漁船歷經風浪、水手經歷危險的情景,這種想象越是生動、具體,我就越會因此刻身在陸地而感到慶幸、愉快。第二種情況是我站在海岸邊親眼看到歷經風雨的船只,目睹水手經歷的危險,這種情況下的感受要遠遠勝過想象,因為這時,我對這種危險的認知已經變得足夠生動,繼而也就會因為自己身處陸地而更加愉快。
在上述兩種情況中,同情準則和比較準則都發揮了作用。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同情準則與比較準則之間必然存在著一種中間狀態。如果我們對事物的認知太過薄弱,那么比較準則就很難在我們心中發揮作用;如果我們對事物的認知太過強烈,我們的情感就會受到同情準則的控制。同時,通過上述假設,我們也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同情與比較在人心中所發揮的作用是相反的。值得一提的是,因為同情是由認知到感知的轉化,所以,只有更強、更生動的認知才能促使同情發揮作用。
3.仁慈讓世界變得情意綿綿
人類偉大的情感中總是伴隨著贊揚和認可,仁慈也不例外,因為仁慈便是人類偉大的情感之一。對于這樣一種備受贊揚和認可的偉大情感,我們又該如何探究它的起源呢?
人類以往的經驗賦予了我們足夠的智慧來認清自己,憑借這些智慧,我們足以應付和處理人類日常的事務,并認清這些事物在人類情感中所占的比例。我們的認知告訴我們,人的仁慈是有限的,一般只局限于個人的朋友、家人,最多也不會超出國家的范圍。根據人性的這一特點,我們需要在日常活動的范圍內才能準確判斷人的道德和性格。
我們之所以會贊許一個人的性格并愛上其為人,主要是因為他的情感傾向可以引導他成為一個有用的人,當然,這個引導的過程必定是在他自身的范圍之內。我們也可以通過同情的作用與別人建立起特殊的關系,并使這種關系成為彼此的羈絆。在社會生活中,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矛盾,接觸到不同的處境和利益,也會結識到性格各異的人。在這些經歷中,我們會被眼前的利益蒙蔽雙眼,專注于對他人進行判斷,卻最終忘記了對自身的判斷。當我們和他人在情感方面發生碰撞時,我們便會相應地產生一種趨利避害的情感傾向,也只有在此基礎上,我們才會與他人產生一瞬間的聯結和聯系。這是我們每一個人在情感方面達成的共識。利益或危險離我們時遠時近,它們通過同情的作用吸引著我們。我們將這些關系和同情心延伸出去,讓它們在更多類似的情景中發揮作用,以滿足我們對情感生活的需求。而一旦這種情形不能成立,我們的同情便會逐漸減弱,贊美或責備也會迅速銷聲匿跡,最后懷疑之情便會產生。
人類建立的那些原則并不一定適用于所有的情況,有時,某一原則會適應一些情況,而將這一原則應用在另一些情況便不再適應了。這時,我們就需要通過反思來矯正自己的認知,從而形成一種更加準確的判斷。與我們對自身的關心相比,我們對他人的同情是微弱的,并且,我們對陌生人的同情總是比親近之人更加微弱。盡管有些時候,我們認為自己已經能足夠冷靜地判斷別人的性格,但還是會忽略這些有關同情的細微差別,從而導致判斷不夠客觀。人類擁有隨機應變的能力,無論是在交際方面還是在情感方面都是如此。人際交往中,除了語言的溝通之外,還有雙重情緒的相互溝通。我們可以通過這些溝通形成一定的標準,從而對人的性格進行判斷,對人的風俗習慣進行贊美或譴責。雖然人類不一定在內心深處通過那些一般的概念來調整自己的愛恨,但是這些概念卻能幫助我們進行有效溝通,使我們達成自己的目標。
仁慈是人類最偉大的情感之一,人若擁有仁慈的情感,必將因此受用一生。常懷仁慈之心的人往往是快樂的,因為除了自身的幸福之外,他們還會以別人的幸福為快樂。仁慈的人必定是心懷天下、心胸寬廣的人,這種特性注定了他們會擁有更多快樂的渠道。從人生價值上看,仁慈的人不僅對他人有益,更對社會有益。仁慈的人通常都比較開明,盡管他們身上也可能會存在一些對社會有害的性質,但是只要心懷仁慈,他們總會想方設法改正這些性質,使自己變得對社會有益。如果缺乏仁慈的引導,人的心靈就很容易陷入黑暗。比如一國之主若缺乏仁慈,他就會成為人人談之色變的暴君;一個貧窮的人若喪失了仁慈,他就很可能成為危害一方的盜賊。勇敢與野心、判斷力與才能等人性特征不具備善惡的傾向,但如果這些性質缺乏了仁慈的指導,就很可能變成危害社會的不良性質。
愛能使被愛之人直接感受到快樂,而恨能使被恨之人直接感受到不快,因此,我們稱贊和提倡一切與愛有關的情感,責備和反對一切與恨有關的情感。仁慈的情緒與英雄主義的豪邁情緒一樣,都非常容易使人感動。當我們看到別人仁慈的行為時,有時可能會被感動得熱淚盈眶,而對于別人的仁慈,我們自然而然也會報以仁慈。以上種種都證明,我們會稱贊他人,并非都是因為他們會給我們帶來好的結果和豐厚的利益,也可能是因為他們的仁慈感動了我們。毫無疑問,仁慈是一種好的品質,當然,它也是一種較為普遍的品質,社會中的大多數人都具有仁慈的情感傾向。人們總是容易認同他人那些與自己相似的性格,而由于人們普遍都是傾向于仁慈的,所以更愿意認同和稱贊仁慈的人。仁慈的人會把善理解為愛人,而勇敢冒進的人會將善理解為豪邁。這都是人們的同情發揮作用的結果。我們通過同情可以更容易感受到我們與別人之間的那類相同的情緒,因此也就能感受到那類情緒所產生的快樂。
愛或友誼可以使一個仁慈的人備受感動,因為仁慈的人總會把愛或友誼看得異常重要。日常生活中,仁慈的人會無微不至地關心他們的朋友,即使為朋友的幸福犧牲自己的利益也在所不辭。仁慈的人對朋友的關心和愛護也許不能維護社會的利益,但是,越是著眼于那些細小的事情,越是細致入微的關心,往往越是能令人感動,那些表現在細節行為中的濃濃愛意也更能展現出一個人的價值。我認為人的情感是可以相互影響的,如果我們能與一個擁有仁慈情感的人接觸,那么我們就可能在他的影響下也變成一個仁慈的人。
善意與仁慈是人性的表現,憤怒與憎恨也是人性的表現。這些情感的關系明顯是復雜的,因此,我們在處理它們的關系時需要用到足夠的智慧。例如,我們不能因為憤怒會給人帶來不快而過分苛責人性,要求所有人都不產生憤怒。在我們心靈的內在架構中,憤怒與憎恨也是固有的部分,從某種程度上說,在遇到別人的無理行為時,不敢表現出絲毫的憤怒與憎恨往往是一種軟弱的表現。在一些情境中,我們還可能因為一個人的憤怒不如大多數人強烈而對他贊許有加。同樣,在我看來,仁慈也是有限度的,比如在戰場上對敵人的仁慈就是對自己的殘忍。我們不能過分地表現出仁慈的情感,否則,這也可能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麻煩,比如當我們因仁慈而過分地關心他人的私生活時,就可能會因此遭到他人的反感。所以,一切的仁慈都應該建立在合適的范圍中。或者說,對待這個世界,我們應該學會適度的仁慈,這樣世界才能變得情意綿綿,而不是變得麻煩不斷。
4.自然才能與自然之善的區別
人的自然才能與道德上的善是兩種不同的概念,在任何道德倫理體系中,它們的區別都是最為普遍的。對于大多數人而言,人的自然才能就像是人身體上的優勢一樣,不具有任何善惡或道德上的價值。
對我而言,雖然人的自然才能與道德上的善并不等同,但它們卻有很多相似之處。首先,它們同屬于人的心理特征;其次,它們都能使人產生愉悅感,都具有使人獲得喜愛和尊重的特性;最后,它們的關系與見識和知識之間的關系相似,都是人們同樣關心的對象。
我認為,我們不應該將人的自然才能與道德上的善區分開來。舉例來說,假設世界上存在一個擁有完全的從善心意的人,那么,我們在看待他時,絲毫不會將他與不義和惡行等聯系起來。但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除了向善的傾向,再沒有任何的才能和智慧,這樣的話,我們真的會給予他充分的尊重嗎?實際上,雖然自然才能沒有道德上的善在人們的贊美聲中所占的比重大,但是從產生的原因和結果上看,這兩者的地位是相同的。因此,我們在評價一個人時,不僅要看他在道德上的善惡,還要看他是否具備充分的自然才能。
雖然我們不能用善惡來形容人的自然才能,但一個人通過自然才能,同樣也能獲得別人的尊重和愛意。除了道德上的善之外,自然才能也能賦予人榮耀。我們必須承認,與不具備自然才能的人相比,具備自然才能的人更容易受到他人的喜愛,也更容易受到他人的服務。有人可能說,人們從道德上獲得的認可和贊美遠比從自然才能上所獲得的認可和贊美多得多。但是,對我來說,這樣的觀點并不能令人完全信服,因為給予他人道德上的認可和贊美這一過程并不能排除自然才能的存在。
人的自然才能與道德上的善就像人的兩種不同的性格,從嚴格的意義上說,這兩種性格都是善的,只不過它們的表現方式略有不同。需要強調的一點是,這兩種性格還可能給人們帶來不同的情緒,比如道德上的善一般會使人心生愛意,而自然才能往往會使人心生敬意。對待前一種性格,人們總是表現得較為和藹;而對于后一種性格,人們則會表現得相對嚴肅。而且,我們對這兩種性格的情感傾向程度也是不同的。如果將這兩種性格附加在眾人身上,我們更希望我們的朋友獲得道德上的善,而我們自己獲得自然才能。我們不妨將自然才能比作一位博學多識的人,將道德上的善比作一位機智幽默的人,顯然,前者會使人心生敬意,而后者則使人心生愛意。
一些人堅持要求人們對自然才能和道德上的善進行必要的區分,同時還主張,自然才能是不具有任何善惡性的,因為它不被人影響控制,也不依賴人的自由意志。在古代,人們對自然才能和道德上的善是沒有清晰概念的,很多時候,他們都會將人的自然才能理解為道德上的善。人在自然才能方面的特質往往都不是“自愿”擁有的,而是天生必然的,比如恒心、堅毅、勇敢等構成偉大性格的特質都是如此。如果一個人的性格主要是由那些天生固有的特質構成,那么我們就很難改變他。我們可以將道德上的區別簡單理解為快樂與痛苦的區別,當我們對人的某種特質進行一般性考慮的時候,就會利用自己感受到的喜樂感來判斷那種特質是善的還是惡的。然而,我認為,盡管別人的某種特質會給我們帶來痛苦,但倘若這種特質并非出于其所有者的個人意愿,我們就不能直接說這種特質是惡的。
自由意志是一個特殊的存在,無論是人的行為還是特質,都不是它的誕生之所。人的行為和特質可以是自愿的,但這并不意味著它們也是自由的,而且,一種自愿的行為也并不一定比一種特質更自由。
根據自愿的原則,我們并不能完全證明自然才能與道德之善的區別,但是這已經能為解釋人類為何要建立道德學提供一個可信的理由。我們說,在作為評判人的標準上,自然才能與道德之善的地位是近似相等的。然而,在強調它們在總體上具有同等性的同時,我們依然不能忽略它們之間的差異性。我認為,自然才能與道德之善之間的最大差異在于,前者是難以改變的,后者是可以改變的。根據日常的經驗,我們可以知道,我們的自然才能幾乎是不能改變的,它與我們長期的生活環境與行為習慣有關。或者說,自然才能是天生的,我們很難通過后天的努力來改變它。而道德之善卻恰恰相反,道德上的善所驅使的那些行為有被贊許的,也有被責備的,但這些行為都可以通過賞罰動機被改變。因此,道德學家們所要做的事情是教會人們自愿約束和調節自己的行為,為人們創造從善的動機。這是因為,因一個人的愚蠢而對他施加懲罰或勉勵通常都是沒有效果的,但是因他的不義而對他施加懲罰或勉勵往往具有重大影響。
擁有自然才能是實用的,而缺失了自然才能,空有一腔善意,并不能使人將計劃付諸實施,也不能使人獲得事業上的成功。我們說人類比其他動物高級,其中的原因就在于人類擁有理性這一自然才能。而人與人之間具有智慧上的差別,主要原因也在于理性發達程度的不同。人類的自然才能給我們帶來了種種優勢,比如為我們帶來了技術和發明,提高和改善了我們的生活等,而道德之善或許可以提高和改善我們的生活,但是無法給我們帶來技術和發明的。
什么樣的人才是最有價值的呢?是思維敏捷的,還是思維遲緩的?是不肯努力但學習效率高的人,還是天資愚笨但異常努力的人?是一個擁有極高自然才能的人,還是有道德之善的人呢?要回答這些問題,就必須考慮哪些特質更易使我們獲得成功、更能給他人和社會帶來利益等。
人類心靈中具有各式各樣的特質,這些特質價值的根源在于,它們是否能改善人的生活,是否能對人的行為有益。我們將人類的這一類特質稱為“善的特質”。與之相反,人類心靈中還存在另一類特質,這類特質會毀滅我們的人生,阻礙我們事業和行為的成功,因此被稱作“惡的特質”。
在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中,有的人可以使整個交流的氛圍變得輕松有趣,而有一些人卻會破壞整個交流的氛圍,使整個談話過程變得枯燥無味。這又是什么原因呢?在我看來,這仍然涉及個人的自然才能。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只不過是人們內心的表達而已,而要使這種內心的表達變得生動有趣、富有價值,不僅要靠表達的技巧,還要靠表達者的氣質。人的氣質其實就是人的特質的彰顯,而人的特質如何,還要取決于個人的自然才能。如果用道德之善來解釋交流的價值,則將是另一番說辭,即一個人談話的價值在于,他的語言能使交流中的人感受到一種發自內心的快樂。
人們之所以十分看重自然才能,是因為他們可以通過這些才能獲得一定的重要性和影響力。具體來說,這些才能的存在使我們每一個人都變得重要,因為利用它們,我們可以為他人增加幸福快樂。與此同時,由于我們具備了這些才能,我們的行為和決心就有了影響力。而這些都是自然才能可以給我們帶來的改變。
5.不同優勢給我們帶來的快樂和痛苦
我們前面已經提過,在探討人類各種情緒的時候,那些心靈、身體或運氣上的優勢條件和劣勢條件常常會刺激我們的感知,使我們產生一種獨立于快樂或痛苦之外的情緒。我們已經知道,快樂和痛苦具體來源于我們對別人的行為與特質的觀察,另外,它們還是我們思維作用的結果。
日常生活中,大多數人都有評價他人的情感傾向。當看到別人善的行為或特質時,我們會毫不吝嗇地贊美他們;而當看到別人惡的行為或特質時,我們又會毫不留情地加以指責。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是如何區分別人所表現出的罪惡或美德的呢?很顯然,我們是先觀察別人的行為和特質,然后對他們進行評價。而這些行為和特質給我們帶來的苦樂感才是我們評價別人的真正依據,如果它們給我們帶來的是快樂,我們就會賦予其善的含義,并對它們產生喜愛之情;如果它們給我們帶來的是痛苦,我們就會賦予其惡的含義,并對它們產生厭惡之情。
如果站在被評價者的角度,情況又會怎樣呢?假設我擁有美麗的容貌和極多的財富,那么這些優勢就會直接給我帶來快樂;如果我的容貌丑陋、財富匱乏,這些劣勢也會直接給我帶來痛苦。當我們的優勢或劣勢受到他人的夸贊或責備時,我們會因他人的夸贊而心生快意,因他人的責備而心生不快,從而相應地對他人產生喜愛或厭惡之情。這種人性的特點說明,當我們給別人帶來快樂時,別人就會體會到其中的善意,給予我們由衷的贊美,并深深喜歡上我們;當別人給予我們贊美之時,我們也能體會他們的善意,從而直接產生發自內心的快樂,并深深喜歡上他們。簡而言之,我們給他人帶去快樂,他人也會給我們帶來快樂;我們對他人表達善意,他人也會對我們表達善意;我們對他人產生喜愛之情,他人也會對我們產生喜愛之情。而我們給他人帶去痛苦、對他人表達惡意以及對他人產生厭惡之情的情況則恰恰相反,所以,要想構建和諧社會,使人們彼此友愛互助,最方便的捷徑就是主動給他人帶去快樂。
我準備繼續從我們身體方面的優勢進行討論。生活中有這樣一個說法,所謂的如意郎君,就是指那種善解風情、才智過人、事業有成,同時擁有身體方面優勢的成功人士。人身體方面的優勢確實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因為這種優勢可以給人帶來快樂,并使人成為備受歡迎的人。比如一個男子如果擁有英俊的外貌、健壯的身材、良好的線條,那么當這個男子就會格外吸引大多數女性的注意。女性朋友們會自然而然地將目光集中在他的身上,并在心中對他生出愛慕之情。正是因為身體上的優勢,這個男子贏得了大多數女性朋友的芳心,至少在未對該男子展開了解之前,女性朋友們不會對他表現出過分的排斥。這是身體方面的優勢給該男子帶來的最大好處,由此我們可以聯想到,整日面對一個賞心悅目的人確實是一種享受,這種欣賞所帶來的快樂,才是女性朋友們愿意接近該男子,并對他心生愛慕的真正原因。然而,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這種快樂還不足以使女性朋友們對該男子展開追求。但是,當這些女子一想到別人的女子會與該男子整日相處,或者是看到別的女子對該男子表現出愛慕之情時,她們的內心就會受到某種無形的刺激,從而對該男子展開積極的追求。
除此之外,身體方面的優勢還能給人帶來另外一種快樂——實用性。例如,一個人的身體如果是健壯的,那么該優勢的實用性就在于它能使所有者保持長久的健康;一個人如果肢體靈活而協調,那么該優勢的實用性在于它能使所有者充滿力量與活力。精致的臉、平滑的腹、纖細的腰、修長的腿這些身體方面的優勢都能給人帶來美的感覺,讓人感受到視覺上的享受,這對所有者來說也是一種實用性。如果我的身體方面具有優勢,那么我就會因其實用性感到快樂。這種快樂表現于外,就會使我擁有與身體優勢相配的氣質,在人們面前,我的快樂和氣質會激起別人的同情,而同情發揮作用之后,我的快樂與身體所展現出來的那些積極東西都會傳遞到別人的身上。也就是說,身體的優勢帶給我快樂,我的快樂又能傳遞給別人,這就是身體方面帶來的另一種快樂。
身體方面的優勢不僅可以給我們帶來直接的快樂,也能給我們帶來間接的快樂。有時候,一些人雖然擁有身體方面的優勢,但這些優勢不夠明顯,所以他們無法察覺。但是,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別人卻能發現他們身體上的那些優勢,并因此心生快意。于是,當別人對他們表現出喜愛之情時,他們才忽然意識到自己的優勢,才會從這種認知中間接地獲得快樂。相反,有些人一開始并沒有認清自己身體上的劣勢,他們面容憔悴,看起來病懨懨的,這種狀態勢必會使那些看到他們的人心生不快。于是,在別人惡劣的態度中,他們最終才發現自己的劣勢,從而因這種認知間接地產生了不快的情緒。這些情緒的由來同時也揭示了人類的一種心理習慣,就是我們總是非常在意別人對我們的看法,也常常會因為這些看法改變自身的情緒。比如,當別人對我們表示友善,或因我們心生愉快時,我們就會因為他們和藹的態度而心情愉快;而當別人對我們表示惡意,或因我們心生不快時,我們就會因為他們嚴肅的態度而心情失落。也就是說,我們會根據他人的評價來看待自己,別人積極的評價會使我們樂觀地看待自己,別人的消極評價會使我們悲觀地看待自己。
結束了身體優勢的討論,我們再來看一看財富優勢會給我們帶來怎樣的贊許與尊重。一般來說,我們會給予擁有財富優勢的人贊許,是出于以下三個原因:第一,富人所擁有的華麗的衣飾、富麗堂皇的住宅令我們驚訝不已,給我們帶來了直接的快樂;第二,富人的慷慨大度令我們心生敬佩,我們希望從他們那里獲得一定的利益;第三,富人從他們的財富生活中獲得了快樂,而由于同情作用,我們對富人的生活心生向往,也能從他們的快樂中體會到快樂。
對于大多數人來說,人們之所以會對富人表現出尊重,一般都是出于利己心理。也就是說,人們希望從富人的慷慨好施上獲取利益,所以才會對他們心生尊重。如果不是這個原因,那就必定是同情作用的結果——我們看到別人對富人產生了敬意并從富人那里獲得了快樂,于是,在同情的作用下,我們會認為富人給他人帶來了幸福和快樂,因此我們也接受了這種情緒。
顯然,第三個原因才是我們想要的答案,也就是我們前面所提到的假設所需要的答案。富人受到尊重的真正原因就是我們對富人的快樂和財富的同情,在我看來,其他兩個原因如果缺乏了這種同情便不能發揮作用,并且,我們對富人的快樂和財富的同情越是直接,它就越貼近自然的本能。
除了以上三個原因之外,還有一個原因也能引起我們對富人的尊重。假設一個人家財萬貫、手握重權,并且在社會上具有極強的影響力,那么,我們對他的尊重很可能是因為他的財富和權力會給社會帶來莫大的好處。我們對此心生關切,可以想象到這位富人為無數人提供了就業的機會,幫助一部分人發家致富,對社會公共事業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因此,我們會對他表示尊重。但是,這一原因仍然無法脫離同情的作用,我們之所以會這樣想象,主要是出于我們對富人財富與社會大眾的同情。
我們的情緒具有較為廣泛的適應性,它們可以在某種情況下,迅速接受所接觸的對象,并因此發生復雜的變化。即使對不同對象所產生的贊許之情的原因是不同的,它們給我們帶來的情緒也是相似的;相應地,盡管對不同對象所產生的贊許之情的原因是一樣的,它們給人們帶來感覺也可能是不同的。總體而言,物體能給人帶來快樂的方法主要只有三種:一是通過它美麗的表征和現象使我們快樂;二是通過實用性認知讓我們獲得快樂;三是根據同情原則給我們帶來快樂。根據這三點來解釋上述兩個命題就會容易很多:我們觀察別人的行為和性格時,別人的這些行為和性格會給我們帶來快樂或痛苦,這些快樂或痛苦之間不會有太大的差別,雖然產生這些情緒的原因可能不同,但大體上說,它們都是相似的情緒;不同的事物很難引起別人同樣的贊美之情,盡管該種情緒都源于人們的同情和實用性認知,這就像我們很難統一兩個人的思想觀點一樣,我們也無法將別人的觀點統一起來。
6.對人性與道德的終極反思
在人性所遵循的眾多原則中,同情原則是一個強大且特別的原則。因為在我們觀察事物時,同情不僅有助于我們在道德上形成判斷,還能對我們的美感產生重大的影響。還有一個十分有力的事實是,即使在不與其他原則相配合的情況下,我們讓同情單獨發揮作用,它也能為我們產生最為強烈的贊許之情提供足夠的力量。不僅如此,在同情的作用下,我們還能產生忠誠、正義、貞潔、禮貌等多種情感。
對人們來說,善是一種極好的品質,大部分的善都能使我們的同情發揮作用,因為它們都具備這種必要條件。另外,但凡是善的,一般都能使人傾向于促進社會公益、維護所有者利益等。比較以上條件,我們可以得出,同情是道德區別的主要來源。
我們常常會對正義的人和事多加贊揚,因為這些人和事都具有促進社會公益的傾向。而如果我們的同情不發揮作用,促進社會公益這類事情也就不會引發我們的關切之情,我們自然也就不會對有益于社會公益的正義的人和事多加贊揚。所以,歸根結底,我們是由于同情的作用才會產生那一系列的情感。對人類來說,善的價值不可忽視,而善之所以會具備價值,或者說我們之所以能感受到善的價值,是因為我們對那些因善而獲利的人產生了同情。
大多數人愿意承認那些有用的心靈特質是善的,因為這些心靈特質都具備實用性,或者說,它們可以為我們的幸福生活錦上添花。在任何場合中,這種思考方式都是自然的、毫無疑問的,如果有人承認了這一點,那他必定也會認可同情的力量。我們不妨將善看作達成某個目標的手段,生活的經驗告訴我們,某個目標只有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人們才會給予達成這個目標的手段以足夠的重視,而這種重視就是同情作用的結果。因此,如果說實現社會利益和個人利益是一個能引起足夠重視的目標的話,那么大部分的善就是人們為了實現這個目標而采取的手段,因為我們對目標足夠重視,所以我們理應給予大部分的善以足夠的重視。而值得一提的是,所謂大部分的善其實就是大部分的道德。
無論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的行為是如何墮落,在思辨中,我們都會成為喜愛善、愿意追求善的人。當我們弄清道德上的區別的起源,并且深知這一起源有助于人們對人性形成正確的認識時,我們往往會感到無比的快樂。我們只需要對人情世故稍有認識,便會知道道德感是深植于每一個人心中的,它既是人類固有的準則,又是人類迄今為止最有力的準則。只要人們能認識到道德源自大多數的善,并能對促使其成立的準則加以贊許,那么我們自身在進行道德上的反思時,就能感覺到道德力量的增加。換言之,我們越是理解道德,在進行自身道德反思時,越能感受到道德力量的強大。
有人說道德感是人類心靈的原始本能,我認為,擁有這樣觀點的人是完全可以找到充足的證據為善進行辯護的。但是還有一些人的觀點更加獨特,他們認為,人們完全可以利用同情的作用解釋這種道德感。在我看來,若兩者相互比較,后者要比前者更具優勢。我之所以會認為后一種體系更值得推崇,主要是因為在這一體系中,對于所有人來說,善本身是可被贊揚的,人們的那些善的感覺和傾向亦是可被贊揚的,就連那些善的感覺所遵循的準則還是可被贊揚的。所以,對于后一種體系來說,所有能被呈現出來的準則都是可被贊揚的,也都是善的,這樣的說法也可以應用于正義及其他同類的善。
雖然是人為的發明和設計造就了正義的法則,但是我們對正義的道德感覺卻是自然的。人類將正義與一個行為體系相結合,從而形成了正義的行為,而正義的行為往往有助于促進社會公益、維護財產占有者的利益等。根據這些原則,我們也可以反推出這樣的結果,即當某種行為有助于維護社會利益和私人利益時,我們就將這種行為稱為正義的行為。人們對待此種行為的態度通常都是和善的,并且還會時常發出自然的贊揚。
人類的發明不是不變的,而是大部分都會改變的。確切地說,隨著人的心性與愛好的變化,人類大部分的發明也會隨之變化。這種變化的結果是,有些發明會流行一時,但很快又會過時。不過,作為正義基礎的那些利益是不會改變的,或者說它們適用于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具有永恒不變的性質,即使正義的規則是人為的發明。而且,這些利益是人類迄今為止所能想象到的最大的利益了。正是由于這些利益的不變性,正義的規則才變得穩定,像人性一般不易變化。但如果將正義的規則建立在人類的原始本能的基礎之上,它就不再具有這樣的穩定性。
在這樣穩定的道德體系中,人們很容易形成有關于善的幸福感和尊嚴感,也能形成“善是高尚的”這個概念。另外,這些概念在人們的意識中穩固下來后,人性遵循的那些準則就會有所添加,人們也會樂意接受并珍視這一高尚的品質。人總是這樣,在追求新知識、獲取新能力的時候,總會感受到更勝于以往的快樂感。這種快樂的來源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可以直接從這樣的學習中獲益,另一方面是可以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認可。當一個人形成了道德感,他不僅會考慮自己在他人面前的形象,還會在遵守善的規定的同時,產生平和感和滿足感;而如果他違背了善的規定,往往就會在自我反省之時心生愧意。我認為,一旦產生了這樣的道德感,人們就不再會為了財富上的增益而違反社會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