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習慣心理 習慣形成的基本要素
- 人人都愛看的通俗心理學合集(套裝共18冊)
- (美)約翰·華生 (瑞士)卡爾·榮格 (英)靄理士等
- 7403字
- 2019-12-25 11:54:22
人類在嬰兒時期還處于不穩定的發展狀態。這一時期,由于所有的組織都處于非習得的活動中,所以他們還無法抵御野蠻侵犯。在此,我想用1歲的猴子和1歲的人類嬰兒做個發展方面的比較。
一歲的猴子已經能跳躍、玩耍、發出與成熟猴子一樣的哭聲,在遭遇敵人襲擊時,會逃到角落中去,尖叫著拿起木棍或盤子。當它們的父母放下食物去解救它時,它就會停止尖叫,并趁機偷取食物,一旦被趕來的父母發現,就會發生相互撕咬的情形。當我們看到1歲的猴子的行為時,自然會聯想到老于世故的12歲的報童的言行舉止。
而一個嬰兒1歲時的狀態顯然和猴子不同,他還正處在母親懷中吸允乳汁或從奶瓶中獲取食物時期,而且還不會說任何言辭,只能依靠爬行來移動,或者依靠家具來支撐身體直立移動。也就是說,此時的嬰兒必須有成人的保護才能生存。從上面的事實可以看出,有機體進入動物系列的層次越高,就會越多的依靠習慣行為。之前我和大家討論過人類行為的三大系統發展,即內臟和情緒習慣的數目、靈敏性、準確性;喉部和言語習慣的數目、復雜性、完美性;動作習慣的數目、完美性。在本章內容中,我將和大家討論動作習慣。
1.復雜多變的人類學習過程
我們將19只老鼠放進漢普頓·考特迷宮,通過一些方法對老鼠進行了實驗,老鼠們在迷宮學習的曲線中被發現并記錄下來,也計算出了老鼠獲得食物所用時間的平均數。在第一次嘗試中,它們為了獲取食物花費的時間最長,超出了平均數16分鐘。它們先圍著迷宮跑,最后跑進了死胡同,然后又向回跑,回到起始點,繼續尋找食物。撕咬周圍的金屬線,對地板上的銹跡斑點嗅來嗅去。最后,它們終于尋找到食物,但我們的實驗者只讓它們吃到一口,接著又把它們重新放回迷宮。這些饑餓的老鼠,被食物的香味迷得發狂,于是開始了更迅速地奔跑。
第2次嘗試花費的時間明顯減少,只有7分鐘多一點。第4次花費的時間更短,僅僅不到3分鐘。從這之后一直到第23次的嘗試,其速度都沒有明顯提高。那么,這是否說明它們已經達到了訓練的生理極限?而之后我們又做了一些嘗試,發現每天對它們的訓練次數減少到5次以下的話,會使得它們獲得一些進步。饑餓可能會帶來進步的一個因素。但是,也有一些其他因素可能影響對它的操作。
我們之所以選擇動物曲線來說明學習情況,主要想要告訴大家人類學習的大多數曲線是非常復雜的。在對老鼠的實驗中,可以給予其不斷地刺激。讓它必須在迷宮中跑夠5次,不然不會給它足夠的食物,每一天訓練結束后,或者跑夠5次之后,我們就會為其提供足夠的食物。而我們人類在學習的過程中,會不斷產生厭倦情緒。不止如此,其內部環境也極其復雜。人類的內部言語,也就是思維對自身也處于不斷干擾中。而作用于與我們的還有更多的社會,以及經濟因素。
在人類的學習過程有時會呈現出停滯或者高原現象。當處于高原期階段,學習將出現停滯不前狀態,但曲線水平不會下降,而是保持在水平的狀態。如何解決這一問題,使人類的學習能夠進入到重新進步的狀態呢?對此,商界和實驗室都積極地予以關注。就商界而言,如何提高員工的工作效率,使之創造出更大的價值是至關重要的事情。因此,他們想出了各種辦法,比如采取激勵手段、提高獎金、加薪、提升權利、分享利潤等。這些措施在行使之初,是有一定成效的,然后就進入高原現象。當然,造成這種結果的因素有很多,有時可能是來自家庭的麻煩,如孩子或妻子生病了,這必然會使他的精力分散;有時可能由于經濟因素造成的,當一個人金錢充裕時,任何刺激都可能無法讓他進步。所以,我們真的很難找到一個萬能的辦法,讓這種進步可以不發生停滯。
不過,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當一個人的經濟很困難,或者在經濟窘迫的階段,就會不斷進步。人是懶惰的,很少有人愿意去工作,當代的思想對工作都懷有抵觸情緒。在1925年很多行業的人們,所呈現的工作狀態就是最少的工作和勉強度日。一些行政人員及手工勞動者常用這樣的方式來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合理說明:“我又不是為自己工作,為什么要那么拼命,讓他人來享受我的工作利潤?”說這些話的人們,其實沒有看到一個事實:我們在工作中形成的習慣和技能的提高,才是我們受益的東西,這是沒有人可以與你分享的私有財產。人們對成功者充滿著無盡的羨慕,然而,很多人并不去思考成功的前提。可以說,很多時候,他們正是因為在早年的工作期間,形成了良好的工作習慣,更努力、更刻苦、比其他人工作的時間更長、更集中地進行各種實踐,而這正是為他們后來的人生所做的更好的鋪墊。不能否認,很多天才人物其實都是工作非常努力的人。
2.是什么決定著習慣
到底是哪些因素影響著我們的動作習慣呢?這個問題,至今很難找出令人滿意的結論。這是一個很吸引人的問題,我們需要用怎樣的辦法來解決呢?其中有一些東西,我們可以將其找出來,連同我們現在正在進行的研究來舉例,來做出一些解答。
(1)年齡對習慣形成的影響
年齡對于人類習慣的形成是否有影響,其影響的強度大小,我們所了解的非常少,對這一問題的研究,似乎它對我們消極影響很大。在老鼠迷宮實驗中,我們已經了解到,在學習迷宮的方法上,年紀大的老鼠和年紀輕的老鼠是不同的。它們所采用的步驟不同,在嘗試上所花費的時間也不相同,因此完成整個測試的時間也不同。一只年紀大的老鼠,并不會因為太老而不能學習迷宮。而在學習迷宮中,所需要的嘗試的次數,也不會因為年紀大或年紀輕,就存在大的差異。年紀大的老鼠不僅會探索的慢,而且也不會過多奔跑,所以,與那些年紀輕的老鼠相比,它們跑完整個迷宮的最小用時也要多很多。
但人類不同,應該有一些東西不時地進行干擾,以促使人類去學習新的東西。然而,對此我們找不到合適的方法。雖然對動物我們可以做到,我們通過對它所需要的食物、水、性和其他因素進行控制。而人類只有遭遇到災難及大的自然災害時,才能回復到學習某些新東西的狀態。
也正是源于此,所以,在實驗中很少用人來作為實驗對象。心理學家清楚,不可能對實驗體給予不斷刺激,而在不同的實驗室,所給予的刺激也不可能完全一樣。關于人類學習研究,并沒有真正的儀器來幫助我們進行,通常對這個問題的研究也只是附帶的。對于此類實驗,將來我們需要擁有大量的實驗室提供給研究小組。這樣,他們就可以對食物、水、性以及住宅,進行明確地控制,當然,這些必須依靠可靠的事實證明人類并沒有放棄學習。我們知道,在某種形勢逼迫之下,有些人即使到了70歲,甚至80歲時也能學習。盡管我們認同詹姆斯的說法,人類在進入30歲以后就不再學習了,但事實上,即便過了30歲,很多人依舊在探索性的神秘。而且,需要食物、水,用可能的方式獲取它們,使他們在遭受不幸時,依然能存活下來。
(2)練習的分配
給不同的動物以不同的訓練方法后,我們驚奇地發現,在同一個限度內,對它們練習的次數越少,獲得的效率越高。也就是說,如果每組老鼠只有50次的嘗試機會,在這期間,它們每次練習的時間間隔越長,取得的效果則會越好。關于這一點,在其他研究中也已經被證實,如拉什利博士對人類學習發射英國長弓的練習。
對成人學習進行研究的實驗是這樣的:讓成人對準靶子投射標槍。制作靶子的材料是一塊8×8英尺的軟木,被垂直釘在一個柜架上,靶中間有一張畫有一只2英寸的公牛眼睛的白紙。實驗者被要求從20英尺處投擲標槍。這個實驗的目的之一,是為了解決人類不斷學習對學習的影響。這個實驗中,共有10人參加,測試的時間為星期六晚上8點開始,到星期天晚上8點結束,每個人每2分鐘進行一次投擲。事實上,此次測試只顯示了20個小時內的情況。實驗記錄下每個人投射的瞬間,并測量出標槍和靶心公牛眼睛的距離。還為實驗者準備了食物,每隔6小時發放一次,吃食物時既不能被干擾,也不能中斷工作。就是說吃食物的時間是在兩次投射的間隙。從記錄表格中顯示出來的結果是,在第一個小時,投擲出去的標槍,距公牛眼睛的平均距離大約是17英寸;練習開始的4個小時內,成績獲得了顯著提高,而后的2個小時投射效率走低;第6個小時發放食物之后,效率得到了一些提高;然后,這種進步一直持續,直到在第9個小時結束時漸漸消失。到練習最終結束,即第20個小時,實驗組的進步再沒能超越實驗最初。很顯然,練習的最后階段,學習效率變得模糊或者喪失,置于到底是模糊還是喪失,還沒有得到檢驗。
由此,我們清楚了一個這樣的事實:廣泛地分配練習能帶來更好的結果可能只是一種猜測。就學習而言,如果我們需要通過嘗試次數來檢驗是否可以獲得進步的話,那么是無須集中訓練的,因為根本沒用。但因為實踐需要,有時要求我們這么做。
通過這些實驗我們認識到,人類在學習時,即使可以支配的時間并不多,但能很好地運用它去集中學習,中間間隔一段時間,也可以取得很好的結果。
(3)獲得機能的練習
首先,大家要清楚什么是 “機能”,它是指通過一段充足的時間練習后,使得某一特定動作的學習曲線不在提高,而是保持在一種水平狀態。這一習得習慣就叫 “機能”。假如你從早到晚練習一種機能,比如打字工作或者計件工作,那么,你什么時候的工作效率更高呢?是上午、下午,星期一、星期四,還是春天、冬天?對此盡管做了大量研究,但還是沒有得到統一的結果。
很多人認為白天的工作效率更高,可是經過我們研究發現,并沒有更多證據顯示這一說法的科學性。羅莎莉·雷納·華生,在投擲標槍的實驗過程中,對9名被試進行了測試,他們在兩個多月的每天練習中,被允許從上午8點到下午8點進行投擲。可實驗結果顯示,他們學習的效率與其他時間并沒有不同。
在這個實驗中,競爭是一直存在的,整個時間段內情境的刺激作用也貫穿于始終。而有所變化的地方是,在一天之內或者某天的某個時段,練習的效率會降低。其原因可能是饑餓或者其他,置于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們并沒有從實驗中獲得答案。
(4)機能練習中藥物的影響
在機能練習中,一些藥物是否可以幫助練習者獲得更好的效率呢?從一些報道中可以看到,他們用類似的方法測試藥物對特定機能的影響。
對于可卡因、士的寧、酒精、咖啡因以及甲狀腺素、腎上腺素等的服用是否對機能練習有一定影響,都做過試驗,并有專題論述。但在這里我想說,在我研究投擲標槍這一練習時,藥物對于記分的影響還是非常大的。在很多人身上,如果大劑量的使用可卡因和士的寧時,必然會對整個神經的協調產生作用。
3.吸吮:饑餓刺激下的條件反射
在兒童社會化的過程中,有一個問題需要大家關注,那就是吮指現象。毋庸置疑,這種行為一旦形成習慣就很難控制。我們在觀察中發現,擁有這種習慣的兒童,無論什么物件,都會被他們抓起來放在嘴上吸吮,有時甚至可能是一塊抹布、一床臟兮兮的舊毯子他們都能津津有味地吸吮著。有很多時候,大人把奶瓶遞給孩子后,便去忙別的事物,而孩子很快將奶瓶里的奶吸干,但由于大人沒有及時將奶瓶拿開,孩子就開始咀嚼奶頭,不停地吸吮。甚至,有很多粗心的母親用代乳物來安撫孩子,使孩子安靜下來。我不得不說,這種無知的行為,之于孩子來說埋下了很大的危害。
個體在出生后不久,吮指現象是正常的,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孩子都會將指頭含在嘴里。這種現象源于他們在子宮內的位置。我們一直觀察嬰兒的行為,就可以清楚他們出生前手的位置在哪里。嬰兒在這段時期,一般不會將手放到腰部以下的位置。因此,他吮指就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而后他才發現身體的其他部分。他躺在嬰兒床上,不停地揮動著他的小拳頭,或者他的小手在臉上擦過,而當手指觸碰到他的嘴時,他的動作會馬上停止,然后他開始吮吸手指,這一動作是與生俱來的,不需要任何學習過程。我們不難發現,很多剛出生的嬰兒,在出生之后很快就能熟練地進行這一活動。換句話說,吮指這一行為動作,是與進食密切相關的,它是嬰兒對新環境的一種熟悉的條件反應。同時,吸吮手指也可以被看做是部分的性反應,因為嘴唇也屬于性的范疇的一般領域。
如果說持續的吮指的原因,有一部分來自嬰兒的進食習慣,那我們就會清楚,為什么在經常處于饑餓狀態下的孩子,或者身體受到刺激,無法解脫的孩子的身上,這種吮指現象會出現的原因了。可以說,這種現象在很多管理不善的孤兒院、育嬰堂中經常可見,由此可以充分證明,我們的觀點是正確的。
那么,吸吮手指這一習慣動作,到底會帶來哪些危害呢?
我們不妨試想一下,當你孩子稍大一些后,不管在什么場合下,面對何人時都會自然而然地將手指伸進口中吸吮,這會讓周圍的人如何看待。他們一定會說,在有關孩子的教養方面,在對他的訓練以及關心上,你是有問題的。你沒能真正盡到作為父母對孩子的培育責任。所以說,孩子吸吮手指,首先遭受議論的就是你。
其次,這種習慣對孩子本身的影響也很嚴重。由于手指帶有很多細菌,細菌一旦侵入孩子的身體,就會導致一些疾病的發生。因此,吸吮手指這一習慣,對引發疾病的產生、對孩子的身體健康有著很大的危害。
另外,個體在兒童期經常吸吮手指,會導致還未定型的筋骨、肌腱組織的固定延遲,會使他的嘴發生變形,改變最初的容貌輪廓。不止如此,它涉及很多身體部位組織的生長,如牙齒等。
而最關鍵的是,吸吮手指這一習慣動作會對之后的成長發育,乃至青春期的一些習慣的養成都埋下不良因素。如果大家足以細心的話,會發現很多處于青春期的孩子,甚至年齡更大的成人,經常會咬指頭、咬指甲、剝指皮等習慣。一旦進入這一年齡階段,習慣的糾正就會更為困難。而這種情況甚至會被算作精神病的特征之一。
吮指的過程,會使人產生一種舒服的感覺,如同一種讓人產生愉悅的藥物一般,因此,當這種習慣形成之后,當兒童正處于吮指狀態下被阻止,就會帶來情緒上的消極反應。一個執迷于這一習慣的兒童,對身邊的玩具和物件都不會產生多大興趣。可是,這些玩具和物件,是我們在對兒童行為的訓練實驗中,經常運用的有效物品。外面的世界不能為他提供好的機遇,他也陶醉于自我世界中,如此,社會上多了一個孤芳自賞的人。因此,這個問題是需要我們關注的,也是需要家長重視,并及時予以糾正。
糾正吸吮手指的最佳時期是在嬰兒出生后的幾天里。當嬰兒出生后,就要注意這個問題,看孩子的手指是否總是朝著他的嘴的方向去,而當他醒來后,手指去觸碰嘴時,你要及時將他的手拿開,當他困倦后,將他放入嬰兒床時,要注意他的手指是否被包裹在他的被子中,而且,在他睡覺的時候,要經常過去看看,他的手指是否從被子里鉆出來。當然,在他稍微大些1歲以后,可以允許他的手放在被子外。
如果吸吮手指的習慣已經形成,可以耐心地跟孩子講吸吮手指的害處。如果勸說不管用,可以用一塊柔軟的絨布做一只手套,把它縫在孩子睡衣的袖子上,或者也可以縫在白天穿的衣服上。不過,即便做了這些預防措施,但也要密切關注,否則他的手可能還會放進口中。當然,還要考慮安全問題,時刻查看他的睡衣或衣服,以免因設法掙脫衣袖,使衣服勒緊喉部,發生意外。如果用這樣的方法還無法改變他的習慣,可以考慮換一種粗糙的材料來制作手套。對此,我試過很多方法,例如,用一些外觀粗笨的鋁制手套,這種手套不僅沒有起到很好的效果,孩子還會因這種材質的手套打擊到頭部和眼部,并且總有辦法讓自己的手從里面掙脫出來。有些著名的大醫院嘗試過這樣的方法:用一塊硬紙板將孩子的肘關節包住,使他的手無法到達他的嘴這個部位,可是這種方法也不是最好的,因為一旦孩子遭遇外來的刺激,他的手將不會再發揮作用,比如,一只蚊子落在臉上時,它都無法用手把它轟走。
我們還用蘆薈膠做過嘗試,也就是在孩子的手指上涂抹蘆薈膠,但這種方法也沒有起到好的效果,雖然那種苦味道對他而言并不好,他的嘴在最初觸碰到手指時,臉上的表情很難看,但一會就又恢復到原來的樣子。我們還嘗試過用帶子纏繞手指的方法,結果他們不是解開帶子,就是連著帶子一起含在口中吸吮。
對于吸吮手指的習慣,我們還嘗試過用懲罰的方法來對付它,就是用鉛筆重重地敲擊孩子的手背。對于這個方法,孩子只有在實驗者身邊時才會奏效,同樣對他進行呵斥,或者使用體罰手段,都難以見效。
4.使用右手是否是一種本能
手的習慣性使用,是在社交用途開始后才被確立的。此后,社會出現了一些聲音,告訴你應該使用右手,而從這時起,右手的使用才成為主導。譬如,人們告訴你必須用右手握別,所以,我們懷抱嬰兒的姿勢,也是能讓他用右手和人家告別。我們強制性地讓孩子用右手吃飯,這些無疑是一種很強大的條件反射因素,證明手的習慣使用的原因所在。那么,社會上用右手的習慣到底是怎樣形成的?這一問題可能要追溯到原始時代。有一個古老的理論,或許可以讓我們將其看作人類習慣使用右手的真正原因。大家知道,人類的心臟位于人體左側,或許因為此緣故,我們的祖先在捕獵或者爭斗時,為了保護心臟,所以用左手舉著盾牌,右手將矛刺向對方或者將其投擲出去。如果按照這一理論來推理的話,為什么我們的祖先會從一開始就教會青年人習慣使用右手,就有了合理的解釋。
時代發展讓人們拋棄了盾牌,而即便書籍和手稿出現之前,古代流浪的吟游詩人也對使用右手這一習慣,從口頭上加以具體化。我們人類用右手創造出了很多物品,從古至今都是如此。
如果人們習慣用右手是社會灌輸的一種習慣,那么對于那些習慣使用左手的人,我們是否應該強制他們改變呢?我個人認為,如果在他們成長的初期階段,也就是在語言還沒有得到太多發展之前,加以糾正的話尚可,那樣不會產生損害,因為我們方便用詞語表達我們的行為。如果我們要去糾正一個習慣使用左手的孩子,而這個孩子已經能使用很流利的語言,那么這時突然強制他使用右手進行操作,很可能會讓他降低到出生6個月的水平。同時,他的言語也會受到干擾(因為言語和用手行為是同時形成條件反射的)。換句話說,改變孩子的習慣,讓其重新學習時,他所要從頭學起的不僅是手的使用習慣,還要重新學習語言。這無疑讓他退回到嬰兒期。所以要對處于這種年齡的兒童,予以習慣的糾正不能過于心急,應明智的對待。
因此,在行為主義者看來,使用右手這一習慣性,并不是一種“本能”,甚至也不是身體結構所決定的。而是由社會影響所形成的條件反射所致。我們知道,盡管絕大多數人習慣使用右手,但還是有一部分人習慣使用左手,并且還有一些左右手都能自如使用的人,如有的人習慣用右手寫字或吃東西,但同時又習慣用左手操作工具,對于這種情況,我們尚不清楚其原因。
另外,嬰兒處于站立階段時,有時會使用某一只手抓住東西不放,另一只手則空著,而經常使用的那只手就成為了訓練有素的一只手,不被使用的那只手就可能會功能減退從而被另一只手取代。關于這個問題,要通過從成人的問卷那里得到答案是不容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