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嬰兒行為心理:人類最本真的行為反應
- 人人都愛看的通俗心理學合集(套裝共18冊)
- (美)約翰·華生 (瑞士)卡爾·榮格 (英)靄理士等
- 7027字
- 2019-12-25 11:54:22
談到心理學人,心目中差不多都有這樣一個觀念:行為主義和本能的存在是根本對立的。就像有的人對我說:“你不是行為主義的奠基人嗎?假如你贊成行為主義,那么你一定不承認本能了?”我相信,有很多人的想法和這一樣,他們認為對本能的否定就構成行為主義,行為主義的本質就是對本能的否定。
其實他們不知道,本能的研究和行為主義的主張并沒有必然沖突之處。因為假如有本能,它也是指一種行為而言,并非是指和行為主義完全不相容的意識層面。行為主義者認為,本能是一種非習慣行為。既然是一種行為,那便是可以完全應用客觀的觀察方法的,所以行為主義者承認本能的存在,但不會定義它。同樣,一個主張本能的人也有成為行為主義者的資格。其實,我說這些就是要告訴大家,行為主義不排斥研究本能,而且,由于嬰兒的本能體現最明顯,所以,行為主義者會以嬰兒的本真反應為起點來探索人類的行為和本能。
1.人類幼兒研究的阻力
在區別人的非習得資質與習得資質的問題上,我們必須通過觀察一個人的生活史才可能給出一個合理的答案,這意味著我們要從一個孩子的幼兒期開始觀察。過去的20多年里,我們已經收集了除了人類幼兒之外的大量動物幼仔的實驗數據,我們對這些幼仔的觀察、了解也遠遠超過了對人類自身的了解。受制于我們的社會環境,我們對于嬰幼兒的研究存在著很大的阻力。人們能夠接受世界上每天有成千上萬的兒童挨餓,能夠接受他們在貧民窟或者污穢的娛樂場所成長,卻不允許讓行為心理學家展開對嬰兒的實驗。如果我們嘗試展開這樣的工作,就會受到來自各方面的批判。
過去,我們曾觀察過幼鼠、幼兔、幼猴還有幼鳥等各類動物的成長,幾乎是每天都在陪伴這些動物成長,這些研究也讓我們對動物的非習得資質與習得資質有了相當程度的了解。實驗結果表明,單憑觀察,一個人根本不能區分出一個復雜行為中哪些是習得資質,哪些是非習得資質。這些研究給我們日后研究幼兒鋪墊了良好的基礎,我們可以從中積累出一套方法。但若是天真地以為對其他動物的研究結果可以適用推及到其他種類的動物身上,就會站不住。有些動物生來就有厚重的皮毛,行為反應也非常復雜。一個豚鼠出生3天后,就不用再依賴母親了,而一個白鼠,因為誕生時處于十分幼稚的狀態,它需要等到30天左右,才能從母親的照料中獨立出來。雖然這兩者都屬于嚙齒動物,但出生資質卻如此不同,這也表明,通過對低級動物的研究所得出的實驗結果來解釋人類的行為,是多么幼稚的想法。
然而,我們的社會環境是不會輕易允許我們對幼兒進行觀察、研究的。我們堅信,在一個孩子沒有生病的情況下對其進行臨床的研究,會令孩子的父母變得激動起來。而你所說的一切關于心理學方面的問題,在孩子的家長面前也會不值一提,這就令我們的工作開展困難重重。然而,我們并非在這方面沒有做絲毫的爭取,在約翰·霍普金斯醫院里,感謝約翰·霍普金斯的院長威特里奇·威廉斯博士的寬容大量,還有哈里特·蘭恩醫院的內科主任醫師約翰·霍蘭,我們終于得到了一次研究機會。當然,這種研究方式會經過一些“包裝”,我們對嬰兒的行為心理的觀察,是圍繞我們對這個醫院里出生的一切嬰兒的日常護理工作展開的。
當然,我們在對嬰兒進行研究之前,需要進行相當程度的訓練,包括生理學方面的,動物心理學方面的,還要在育兒室里接受實際的照料訓練,這樣才能在日常中照顧好嬰兒的生活。
2.妊娠期的胎兒活動
根據M.閔科夫斯基在蘇黎世大學的胎兒觀察描述,一個嬰兒在3個星期左右,就會有心跳現象,大約2個月的時候,頭部、軀干和四肢部分就有了明顯的活動跡象,它們呈現出來的往往是緩慢的、不對稱的、不協調的,且幅度較小。到了第5個月的時候,嬰兒的胃腺開始作用。
事實上,胎兒在宮內的位置對孩子出生后的行為也會造成影響,并且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孩子為了適應宮內的成長空間,會讓自己的身軀合攏起來。這時,胎兒的背部弓起來,頭也前屈得很厲害,下巴幾乎與胸部貼合了,大腿朝腹部收縮,膝蓋成彎曲狀,雙臂或交叉放在胸前,或平放在身體兩側。孩子的姿勢會根據在子宮內的位置而做出相應的調整,胎動是妊娠期免不了的,但不會影響嬰兒在宮內呈現出的常態姿勢。
3.有趣的幼兒“本能”
通過對百名嬰兒從出生到一個月的日常觀察,還有對部分嬰兒進行的一年的生活觀察,我們發現了以下關于非習得反應的一些情況:
打噴嚏:這個反應在嬰兒出生時就以成熟的方式呈現出來,嬰兒的噴嚏與成人的噴嚏呈現方式并無二致,并且打噴嚏將會伴隨人的一生。之所以將其列為非習得反應,是因為習慣因素對它的形成的影響力太小。我們沒有嘗試過建立起關于打噴嚏的條件反射實驗,所以一個人能否通過除嗅覺刺激以外的其他刺激來激發打噴嚏的反應,我們無從得知。但是,在對嬰兒的照料過程中,我們發現,將嬰兒從陰涼的房間送進較熱的房間時,還有將室內的嬰兒抱到室外時,他們都會出現打噴嚏的現象。但是,這也僅僅可能是嬰兒嗅覺的敏感,因為在兩種不同環境下,空氣質量的確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
打嗝:一個剛出生的嬰兒一般不會出現打嗝的情況,迄今為止,我們最早發現的打嗝現象是從一個嬰兒出生6小時后開始的。在出生7天后,我們就能夠輕松地捕捉到嬰兒的打嗝現象。通過我們的生活常識可見,打嗝這種生理反應,是幾乎不可能建立起條件反射的。事實上,打嗝是因為胃部充滿食物,從而對橫膈膜產生壓力所致。這也算是非習得的反應之一。
啼哭:啼哭的產生受制于呼吸作用的建立,剛出生的嬰兒有時候不會呼吸,為此醫院有時會把嬰兒浸在冰水里,這時孩子出現了啼哭現象。
啼哭只是針對嬰兒所說的,我們在日常的護理工作中發現,嬰兒差不多只有在感到饑餓或者受到有害的刺激時才會啼哭。被粗暴地觸摸、接受包皮切除手術或者受到威脅時,嬰兒都會產生啼哭現象。
當然,我們也嘗試通過其他方式來了解,一名嬰兒的啼哭究竟是否會讓育兒室里的其他嬰兒也產生啼哭,結果表明,這是不成立的。為了使得實驗過程更有可控性,讓啼哭成為一種可以隨意調用的有聲刺激,我們制作了一個嬰兒啼哭的留聲唱片。我們先將聲源放到一個熟睡的嬰兒耳邊,結果嬰兒沒有出現啼哭現象。再接著,我們又把聲源放到一個醒著的但狀態非常安靜的嬰兒耳邊,同樣,嬰兒也沒有出現啼哭現象。考慮到除了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上的有害刺激,其余現象都不足以令孩子啼哭,我們就可以下結論,饑餓和有害刺激是引發啼哭反應的無條件刺激。
撒尿:這個行為是從孩子出生時就有的。無條件的刺激始于有機體的內部,嬰兒在誕生初期,他們的撒尿行為都是由膀胱中的尿液壓力刺激所致。事實上,要對一個嬰兒的撒尿行為建立起條件反射是非常需要耐心的。當然,等到他們稍微長大一些,也就是在出生后的第三個月起,我們只要稍微花點工夫就能讓他們建立起條件反射。我們可以在這個階段定期檢查嬰兒的尿布,如果時隔半個小時發現嬰兒的尿布是干的,我們便可以將孩子放到尿壺上,以便建立他們的條件反射。重復幾次,條件反應就可以達成。
排便:排便的功能是天生的,排便的反應大多是為了降低結腸里的壓力而產生的。為了印證這個說法,我們可以將一支醫用體溫表塞進肛門里,結腸受到刺激后,多半會引起排便反應。
早期眼球運動:嬰兒出生后,讓他們平躺在嬰兒床上,將頭部水平安放,他們的眼睛會自然地朝有光的地方看去。剛生下來的嬰兒是不能做到隨心所欲地控制眼球運動的,他們的雙眼需要先適應左右運動,過一段時期后,才會出現上下協調運動。等到他們完全適應全范圍的運動時,我們再將照明燈朝著孩子的臉打轉,他們的眼睛就會隨著燈光繞圈。
微笑:微笑最早出現于對運動感覺的刺激和觸覺的刺激,一般情況下,在出生后的第四天就可以看得到。當我們把嬰兒喂飽后,觸碰其身體的某個部位,例如生殖器或者乳頭,嬰兒馬上會產生微笑的無條件刺激,在嬰兒的下巴下面或屁股上面撓癢,并慢慢搖晃他,也很容易產生無條件刺激。
隨著嬰兒一天天長大,這種無條件反射就會轉變為條件反射,大約在嬰兒出生30天后就能測試到。這時候,當實驗者露出笑容或者對嬰兒講些孩子氣的故事時,嬰兒便會微笑。當然,有很多嬰兒條件反射的首次出現時間要晚一點,通常在40—80天之間。
陰莖勃起:這種現象在嬰兒出生之時就有可能發生,并且會貫穿一生。引起陰莖勃起的刺激源頭尚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孩子出生時大人對其生殖器的撫摸或者無意識的憋尿行為都有可能成為陰莖勃起的主要刺激,這時候的刺激屬于無條件反射。隨著嬰兒的成長,這種無條件反射也會轉變為有條件反射,就像成人通過視覺刺激或者觸覺刺激就能勃起一樣。所以,無論是男人還是女人,都能通過一定的刺激替代物,例如詞語、聲音、視頻等來促進或者加強情欲高潮。
人究竟在哪個年齡會讓勃起成為一種條件反射呢?這個問題至今沒有確切的解釋,不過自慰這種行為可以發生在任何年齡。據實驗表明,年齡只有1歲的小女孩兒也會發生自慰。這名女嬰當時坐在水盆里玩耍,當她抓起肥皂時,偶然用手指接觸到了自己的陰道開口處,該女嬰就很快放下了肥皂,并開始揉搓陰道,而且她的臉上露出了笑容。而男嬰也會出現這樣的反應,據有關病例顯示,有一名4歲的男孩兒會經常騎在母親和保姆身上,當母親和他一同睡覺時,他的陰莖就會勃起,并且會擺動和吮吸母親的乳頭,會把陰莖往母親身上蹭。
手足的運動:當我們給嬰兒的腳撓癢或者用一根火柴刺激其足底的時候,就會發現其大腳趾向上翹或外伸,而其他腳趾則向下縮或屈伸,我們把這種現象稱為“巴賓斯基反射”。另外,許多嬰兒剛出生時可以實現成人無法做到的運動。例如,我們將他們臉朝下放在堅硬的地板上,他們能輕松地做出臉朝上背朝下的翻身運動,而且期間伴隨著啼哭。他們把身子下面的雙膝提拉,并普遍地收縮肌肉,然后讓肌肉放松,慢慢地,一陣陣的痙攣使他們翻轉,最后接近于身體側躺。這種粗笨的反射要持續大約幾個星期甚至幾個月的時間才能結束,最后,嬰兒學會用最少的肌肉力量迅速翻身。
尋乳:就是指用手指輕微碰觸嬰兒的嘴角或者臉頰,他的頭就會轉向受刺激的那一邊,而且還會伸出舌頭想要吸吮東西;再一個意思就是將嬰兒抱在媽媽懷中,他就會自動尋找媽媽的乳頭喝奶了。尋乳反射一般在孩子3—4個月大、眼睛可注視物體時會消失。
吸吮:就是指把手指或媽媽的乳頭放進嬰兒口中,不需要經過別人的教導,嬰兒就會自動去含住東西并有規律地吸吮。嬰兒做這樣的反射動作,也會自主找尋乳頭的位置,自動吸吮奶水,達到身體所需的營養。這個條件反射一般是在嬰兒6個月后消失。
驚嚇:驚嚇反射是指受到突然出現的響聲或動作的刺激,例如將嬰兒頭部稍微抬高然后突然放下,或突然發出較大的聲音時,嬰兒的四肢及手指會伸直并向外張開,該動作的目的是自我保護。驚嚇反射大概在嬰兒處于3—4個月時消失。
踏步:踏步反射是指,當實驗者用手撐在嬰兒腋下使之處于直立狀態,并讓嬰兒的腳接觸地板、身體輕微前傾時,嬰兒就會有雙腳左右交互行走的動作,就好像走路一般。這是原始步行的反射動作,這種反射大約在嬰兒2個月的時候就會逐漸消失。
眨眼:當新生兒的眼睛被碰到,或者是一陣風吹進嬰兒的眼睛時,他就會自然地閉起眼瞼。但是,當一個快速飛過的球或劇烈晃動的手出現在他的視野,并晃過他的眼睛時,他卻不會“眨眼”。通常情況下,新生兒出生100天之后才會出現眨眼反射,而這種眨眼發射會伴隨人的一生。
4.“本能”作為術語的尷尬存在
以上諸多實際的觀察、論證有理由讓我們充分相信,“本能”作為解釋人心理學名詞的概念,已經不能再被繼續容納了。在對嬰兒早期成長過程的觀察中,我們就已發現,甚至在很多簡單的動作中,都已經存在著習慣因素的作用。而當我們對照詹姆斯的本能理論還有他列舉出的“本能表”,或者其他類似的“本能表”時,我們就會發現,嬰兒在他們列舉的這些所謂的“本能”行為尚未出現時,就已經是習得反應上的高才生了。既然習慣的因素在很早之前就已經參與到了嬰兒的行為反應中,那么詹姆斯的本能表里的行為,又怎么能當作非習得的資質來理解呢?
我們在對嬰兒成長過程的觀察中發現,他們的每種行為都有一段生發史。微笑雖然從孩子出生后就開始出現了,但是很快,它就能建立起條件反射。比如一見到母親就會笑,而后對聲音刺激、圖片刺激也會做出反應;再長大些,可能會對某個詞語,某種生活情境做出微笑的反應。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笑的對象,與誰在一起,都會決定我們笑的反應。脫離了早期的訓練而奢談本能,這是有悖于事實的。
另外,在一些教育宣傳中,我們也經常會看到“讓孩子發展他們內在的天性”、“自我實現”“自我表現”“野性”“挖掘孩子的潛能”等諸如此類的短語,這些詞語對公眾有很強的誤導作用。事實上,這種帶有誤導性質的詞匯也是由孤僻的、漠視環境作用的喜歡捕捉自我意識的人發明出來的。像“意識流”、“潛能”、“本能”,發明這些詞語的人可能沒有意識到,他們正試圖把人從自然、社會環境中剝離出來,希圖人到自己的個人世界里去理解整個世界。人作為一個接受刺激,并對刺激做出反應的有機體,離開了環境的作用,就像是種子失去了生發的土壤。也就是說,離開了環境作用的個人習慣的建立,根本不可能達成。人與社會之間缺乏有效的刺激,就會令人喪失很多功能。個人的語言、記憶、運算、邏輯、情感、秩序,都會在世界的荒原中逐漸坍塌,直至消亡。如此,傳統心理學的建設根基就被摧毀了,因為他們是那么喜歡用“內省”“本能”這樣的詞匯去探討心理學,并強調人從出生就具備一切后天習得的資質,但卻對環境、刺激——反應的作用機制視而不見。
一切復雜的行為都是在簡單反應的基礎上受環境刺激的作用而生發出來的,為了方便大家清晰把握這一行為心理學理論的中心原則,我們現在引入“活動流”的概念。
5.非習得性資質
我們對人類非習得資質的研究才剛剛起步,對于嬰兒進行出生時以及出生后的階段觀察,我們能夠從中發現所有已經在臨床神經學里建立起的信號或反射,例如膝跳反射,瞳孔對光的反應,以及其他神經反射機制。嬰兒降生后,出現啼哭現象,而后才會產生呼吸、心跳還有血管的收縮和舒張,有脈搏的跳動。順著消化系統,我們發現了吮吸、舌部運動和吞咽的現象;饑餓時會出現痙攣現象,消化過程中腺體反應,還有排泄。至于微笑、打噴嚏、打嗝行為,部分是受消化系統控制的。
還有在成長過程中,不斷呈現出的軀干活動。我們將會發現,嬰兒的手臂、手腕、手指無時無刻不處在活動的狀態中,他們的雙腿、腳踝、腳也同樣如此,即便是在睡眠中,受到外部些許的刺激,也會產生活動。其他的活動諸如眨眼,伸手抓取,爬行、站立、坐直、走路、奔跑、跳躍等,在這些運動中,人的觀察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很難從中區別出哪些活動是非習得的,哪些活動是經受訓練和條件反射形成的。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在嬰兒早期的活動中,大部分的活動都是因為結構生長變化的緣故造成的,少部分的是經受訓練和條件反射形成的。
6.嬰兒因何啼哭?
為了弄清楚這一問題,瓊斯夫人組建了一個實驗小組,在這個小組內,共有9名兒童,他們的年齡從16個月到3歲不等。這個實驗是赫克希爾基金會里進行的,實驗者暫時安排這些孩子住在那里,這些孩子之前一直在家庭里撫養。瓊斯夫人對9名兒童進行了跟蹤調查,調查的時間是從孩子早晨醒來,直到晚上入睡為止。瓊斯夫人的記錄非常仔細,不僅記錄了對孩子每次微笑的觀察結果,還對他們的每一聲啼哭都做了記錄,同時也記錄了哭泣與微笑的準確時間,以及哭泣和微笑對孩子行為產生的后果。
瓊斯夫人經過觀察,在沒有發表這些觀察結果時,向我提供了實驗的過程記錄,根據兒童啼哭的次數,對引起兒童啼哭的情境進行了排列,列表如下:
(1)被迫坐在馬桶上時,他們會哭泣。
(2)把他們的玩具給拿走后,他們會哭泣。
(3)給他們洗臉時,他們會哭泣。
(4)讓他們單獨一個人在房間中時,會引起哭泣。
(5)當大人離開房間時,他們會哭泣。
(6)沒能成功地將某種東西玩到令自己滿意時,他們會哭泣。
(7)想和大人或其他孩子玩,但沒能做到,或者在自己玩的時候,沒能讓他們看著自己并和自己交流時,他們會哭泣。
(8)穿衣服的時候會哭泣。
(9)讓大人抱起自己,但這個愿望沒能實現時,他們會哭泣。
(10)脫衣服引起哭泣。
(11)洗澡引起哭泣。
(12)當鼻子被大人擦洗時,他們會哭泣。
其實,引起哭泣的情境很多,超過100種,我們上面所羅列的這12種,不過只是引起這類反應的常見情境而已。對于孩子在這些情境中所做出的反應,我們可以將其看作無條件的或者條件的憤怒反應,如(1)(2)(3)(6)(10)(11)(12)。另外,關于(5)(7)(9)這幾種情境的反應,我認為應該屬于愛的條件反應中接近悲哀情境的某種東西。也就是說,這種悲哀情境消除了兒童對物體或人所形成的依戀,使他們失去了可依賴的人或物,于是,反應出現了。瓊斯夫人指出,在許多情境中,孩子們的哭泣行為,與條件反射和無條件反射的恐懼反應有密不可分的關系。例如,大人讓孩子們從滑梯頂端滑下,而他們只是站在臺子上等。在上述分類中,(4)和(5)兩種情境應該說是含有一些恐懼的反應成分的。
當然,對這些反應進行分類時,還應該注意一個問題,那就是啼哭的原因。啼哭也可能是機體的一些因素引起的,比如當兒童感到饑餓、困倦、腹痛,或者遇到其他一些類似的情況時也會啼哭。瓊斯夫人在對兒童進行大量觀察和跟蹤后發現,很多時候,孩子啼哭發生于上午9點到11點之間,因此她認為,此時孩子啼哭的原因,跟這一時間段孩子機體內部的原因有很大關系。基于此,該研究機構在午餐以前,為幼兒安排兩段休息時間。這一安排,使得由機體因素產生的幼兒啼哭次數大大減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