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善用關鍵詞,精確表達我們的意圖
- 會說話才是真的情商高(套裝共9冊)
- 李林坪 高德等
- 11275字
- 2019-12-25 16:23:12
聊天時必須遵循一個準則——要讓對方最大限度地聽清楚你在講什么,指向明確,沒有歧義。很多詞語都可以有多種理解,它完全取決于場合和聽者的心情。當你在關鍵用詞上犯下錯誤時,對方就會誤解你的意思,影響溝通的效果。
一、提問時,盡量多使用中性詞
如果你只在乎答案,世界就會變得很小。有時,不強求答案的提問是異常重要的,這是使聊天得以繼續的必要基礎。現實的對話中,當問題存在于情境之中時(帶著問題去對話),提問者稍不注意就會添加自我的感情色彩(自身的感情傾向),又因為語言本身的多義性,多少就會對事件本質的判斷產生誤差,從而不自覺地在聊天中使用過多的具有明顯指向性的詞句。
一個優秀的提問者,或者一個“善于請教”的人,在提問之前應盡量保持客觀中立。這不僅是對“被提問者”的尊重,也給予了“被提問者”充足的自我思考和發揮的空間。客觀中立所呈現出來的態度,能夠賜予問題一種嚴肅感,帶來語態上的邏輯力量,讓對話更加平等和親切。
任何時候,都要禮貌地進行提問
當進入到一個新的環境中,如何使用開場白,如何開口詢問,如何精確表達自己的想法,決定了我們能否快速地打開與他人溝通的大門。有的人一開口就讓人覺得反感,而有的人僅僅幾個字就能贏得別人的喜歡。這其中,“禮貌”或者說“談話禮儀”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禮貌地進行提問”并不是形式上的“打擾一下”“謝謝”等,而是讓被提問的一方從問題層面也感到是被尊重的。
如何禮貌地提問呢?八個字:彬彬有禮,不卑不亢。多使用敬辭,多用商量的語氣,既不過于熱情,也不過分謙卑。
提問那些有意義的問題
閱歷多、經驗豐富、學識深厚的人并不會討厭有意義的問題,也不會介意和年輕人或者行業新人分享知識和經驗。有個成語叫“好為人師”,雖然不是什么好詞,但也說明大多數人在指導他人的時候心情是很愉悅的。
如果你提出一個很有意義的問題,也可以提高對方對你的認可度,幾乎沒有人會討厭勤奮好學者。只不過,即使是有意義的問題,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辭,不可在提問中填充具有明顯傾向性和立場激進的詞匯,比如:“我覺得……你覺得呢?”在提問時就拋出了自己的觀點,會令對方感到難堪。如果對方與你意見相左,但鑒于你的態度,到底要不要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呢?這樣一來,話題很有可能就聊不下去了。
那些與你交談的成功人士,都有著豐富的個人經歷和交談經驗,從對話的內容和態度,很容易分清提問者的用心程度以及目的。提問過程中,保留你的態度,使用中性詞語來闡述問題,讓聽者自己分辨詞語性質的偏移,這樣才能營造自由、隨意的談論氣氛。
這是中性詞語的作用,從詞義的感情色彩來看,沒有明確的指示性。傳統語言學講到感情色彩時,分為:褒義、貶義、中性三類。沒有褒貶色彩的詞就是中性詞。
那些具有褒貶色彩的詞匯值得我們注意。因為它們作為詞義的一個部分穩固下來,即使不借助于語境,我們也能判斷出其感情色彩。比如“指手畫腳”“頤指氣使”等等,詞義本身就是貶義詞,不需要放到某個語境中,我們就能判斷大概的意思。而中性詞由于沒有明顯的感情色彩,則需要借助語境表達出某個意思。
還有一種情況是,有些中性名詞詞義本身是中立的,但進入某一語境中,由于經常和某些特定的詞語和固定格式搭配,就會發生語義的偏移——偏向積極(褒義)或消極(貶義)的一端,使原本的中性詞語語義發生了一定程度的變化。例如,“人物”是中性詞語,但“是個人物”就有積極意義。
人們交談的訴求就在于表達情感和想法。中性詞的合理運用,在于將問題的解決方式隱藏在語言的表達技巧之中。中性詞語在包含主要語境、主要事件的同時,能巧妙地避開由于情感傾向所帶來的言語冒犯——個人傾向與被提問者相反時所帶來的尷尬。可想而知,如果你提出了一個答案比較復雜的問題,語義又充滿了傾向性,對方如果與你立場一致還好,假如觀點完全相反,定會感到局促無言,聊天氛圍也會變得尷尬。
所用的詞語要明確,不要繞彎子
有些人對提問存在著一個習慣性的誤區。他們認為:提一些顯得深奧、有學識的問題才能讓對方高看一眼。可事實是,人們通常希望在聊天時遠離那些高深的學問,而去談論那些自己能夠參與的“舒適話題”,也就是不用自己多思考,指向明確,且無歧義的問題。這表明我們在用詞的選擇上,應盡量使用通俗簡單的詞語,別使聽者費神揣摩。
如果在一個家庭聚會上,其他人都在談論生活瑣事,而你卻頻頻地拋出“量子物理與宇宙法則”這種問題,一定會有人用眼神告訴你:這里不是學術交流會,你該去找志同道合的人聊天。
所以在提問時,一定要遵循一個準則——讓對方最大限度的清楚命題,言語明確,不繞彎子。否則,就是雞同鴨講,互相不明白對方要說什么。這樣的聊天沒有任何意義,反而令雙方都感覺很不舒服。
二、用關鍵詞消除表達的歧義,防止誤解的發生
在生活中,經常會出現這樣一種情況:所答并非所問。我問的是美食問題,你回答的卻是科技。我們在說話和寫作時,語句表達都要求符合一定的語義和語法結構,這樣才能夠清晰地表達觀點。但由于語言本身的多義性,在傳播者和接收者之間,會出現像“噪音”一樣的干擾,導致傳播效果不佳,產生判斷和理解的失誤。
這種表達的形式相同,但傳達的意義不同的句子,就被稱為歧義句。對話時一旦使用了歧義句,就容易導致對方的誤解,引起不必要的誤會。
有一位比較愛財吝嗇的地主,想給自己的兒子找一位私塾先生,但是又不舍得花太多錢,所以幾乎沒有人想給他的兒子當老師。后來,一位路過的秀才聽說此事,便自告奮勇去給地主的兒子當教書先生。他寫了一封自薦信,信上說“無米面也可無雞鴨也可無魚肉也可無銀錢也可唯青菜豆腐不可少不得學費”。地主拿到這封信后大為高興。因為沒有標點,他便用自己的期望去理解。他覺得秀才的意思是指:“無米面也可,無雞鴨也可,無魚肉也可,無銀錢也可,唯青菜豆腐不可少,不得學費。”地主決定立刻聘用他。
第二天,秀才來到了地主的家里。地主問他:“先生為何愿意到我家來教書呢?”秀才說:“我的信上寫得一清二楚:‘無米,面也可;無雞,鴨也可;無魚,肉也可;無銀,錢也可;唯青菜豆腐不可,少不得學費。’您既然答應了這些條件,我當然樂意效勞。”地主一聽傻了眼,急忙命人把信取來,說道:“你信上不是這么寫的啊!”秀才大笑,提起筆來在信上加了幾個標點:“難道我會胡說八道不成,您自己念給大家聽。”地主自覺沒面子,只好認了這樁“賠本”買賣。
在這個小故事中,秀才雖然是用寫信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意思,但和聊天一樣,使用的是同樣的語言。由于他寫的那封信沒有標點,所以就造成了歧義。地主按照自己的心意去解讀,但秀才想說的卻是截然相反的意思,最后“坑”了地主一下。
故事里的秀才是故意耍小心機,戲弄一下平時不干好事的財主倒也無妨。但我們在生活中卻要避免這種歧義的產生。因為語言上的歧義會加深主觀的理解,影響我們對事情的判斷。
比如:“你家的鐵窗真堅固。”——“鐵窗”易被人理解為“監獄”的代名詞,聊天時我們最好少用。還有的人會犯同音多義詞的錯誤,就是一個詞可以有多種理解,至于如何理解,就要取決于場合和聽者的心情。
有位在北京工作的白領對我說:“我是一個神經大條的人,經常說話不經大腦。有一次,老板到我們部門瞎轉,問我對工作有什么看法。他輕易不下來一次,所以我比較激動,張嘴就說了一句:‘還是比較清閑的。’我用了‘清閑’這個詞,本意是想表達自己的工作效率高,任務完成得快。可是話剛說出口,我突然感覺,這好像是在指責自己的頂頭上司分配工作不合理,也隱約是在告訴老板下邊的員工在工作方面都不夠盡心。果然,老板走后不久,上司就風風火火地沖進來,對我發起了脾氣。因為老板把他叫到辦公室,狠狠地訓了一頓。”
類似的情況在許多場合都有發生。由于關鍵詞的使用有誤,對方容易誤解我們想表達的意思,可是話一旦出口,又覆水難收,不好圓場。面對這種情況,要提升自己遴選關鍵用詞的能力——對于一個重要的問題,在用詞上必須精確無誤,確保對方聽到后不會產生消極的聯想。
三、“請等一下,剛才我注意到……”——敏銳捕捉對方的關鍵詞,判斷他的意圖
我們都喜歡和“聰明人”打交道。因為“聰明人”一點就破,甚至不需要點也能破。他們從一些簡單的話語中,僅聽三兩個詞,就能知道對方到底想說什么。這是一種非常重要、優秀而且稀缺的能力。無論在人際交往中還是在工作中——準確地判斷對方的意圖,意味著方向不會出錯。只有方向把握對了,接下來所說的話、所做的一切才會有意義。
生活中我們總會遇到一些語言信息不明的情況。有時是對方表達不清楚(無意或故意的)。有時是語句存在歧義。也有很多時候是對方表達得很清楚,但我們自己沒有捕捉到關鍵信息。
理解對方話語中的核心意圖,不能只看話語的表面意思。在許多時候,我們要通過呈現出來的表象來猜透話語背后隱藏著的真正想法。這不是讀心術,也沒有多深奧的技巧,卻作用巨大。其實,很多信息都隱含在對方話語的某個關鍵詞中。有句話說:“不要看對方說了什么,要看他們沒說什么。”找準了溝通中的關鍵詞,就找到了打開成功對話的大門鑰匙。
為了確認自己的理解沒有錯誤,我們可以使用“請稍等一下,剛才我注意到您說……”這樣的句式,重復一下對方的關鍵詞語,通過判斷對方的態度和反饋,或者請他再重新解釋一遍,來得出一個準確的結論。
如何及時捕捉關鍵詞?
1.復述一遍對方的話
當不確定對方所要表達的信息,或者對聽到的信息產生疑問時,可以嘗試復述對方的話,用自己理解的意思來表達,直到對方確認你所說的意思和他想要表達的內容是一致的。
復述時,你要盡量避免為了復述而復述——它強調捕捉、理解和記憶信息,其首要目的是簡化語言信息,然后再還原真實的、我們需要聽到的內容。
通常情況下,對方不會因為你沒有完全領悟他的話而生氣,但也不排除一些脾氣暴躁、缺乏耐心、時間寶貴的人不愿意聽你一遍遍地陳述,也不想再對你說第二遍。這時一定要心平氣和,保持端正的態度。因為沖動和不滿的情緒只會令信息失真,反而給兩個人的對話造成更多的障礙。
2.總結一下對方所傳達的信息
用簡單的幾句話把別人的意思重點突出,總結歸納一段話中的核心意思,不但能幫助我們精簡信息,還能提高領悟和執行的效率。如今,很多人開始使用思維導圖這一類的軟件,來為對話溝通等工作提煉一些重點,讓思路更清晰,不僅方便記憶,也使得信息的傳達具有了系統性的整體結構和理性的框架。
當然,并不是每個人都善于總結。這也不是天生的能力,它完全可以通過后期的訓練來獲得。有很多演說家和溝通天才起初都是一個嘴笨、不會說話的人,可他們以勤奮的練習改變了自己。生活中我們也可以進行有目的的練習。比如,嘗試著用一句話或者幾句話就總結歸納出自己的優缺點,用一句話來概括公司產品的賣點,等等,這都能提升自己總結的能力。
3.關鍵詞的獲取主要在于“認真的傾聽”
總結對方所傳達的“核心信息”的另一個原則是:要認真仔細地聽取對方傳達的信息,不要走神,也不要帶著立場去聽。如果你從一開始就先入為主地揣摩對方的意圖,很有可能會產生歧義,混淆了說話者的真實意圖,讓自己陷入一種莫名的自我暗示之中。在這種自我暗示的進程中,又會伴隨著焦慮和緊張,結果就導致無法集中注意力,記不住對方所講的內容,又影響到了傾聽的客觀性。
如果是在群體討論中,周圍的人都已經對內容有所了解,正準備進入下一個議題,而你自己卻一頭霧水。這時你既不好意思再次詢問,又無法切入新的討論內容,結果就會掉入一個循環往復的惡性螺旋中。這意味著你在這場對話中已經出局了。
捕捉關鍵詞并不難,只要善于傾聽,集中注意力,對方所傳達信息中的關鍵詞在進入大腦的一瞬間,就能敏感地捕捉到。這幾乎可以說是一個人的本能反應。當然,這也與我們每一個人的理解能力息息相關。但是,只要你不是太遲鈍,或者對方沒有故意遮掩重要信息,一般人都會準確地從對方的講述中獲取到自己想要的信息。
一段對話就像一堆沙礫,優秀的聊天者會努力從中找尋金子,平庸的聊天者看到的仍然是一堆沙子。關鍵詞就是那些稀稀落落地埋在沙子里的金子。我們提出大量的問題,獲得無數的答復,但真正有價值的信息,仍然只是少量的,有時稍縱即逝。想要找出這少量的有價值的信息,就需要借助對關鍵詞的捕捉和總結。
如果你是傾聽者,在對方說完之后,可以在第一時間找出其中的關鍵詞重復一下,讓對方清楚無誤地確認自己正是這個意思;如果你是講述者,就要學會強調語句中的重點,將某一部分內容凸顯出來,加強傾聽者對于重要信息的捕捉和理解。
行之有效的關鍵詞引發人的好感
一個好的聆聽者,即使對對方的話題沒有興趣,也會時不時地重復一下對方所說的話語中的關鍵詞。因為這樣對方就會覺得自己面前的人是在認真地聽,而且還對自己的談話感興趣,因此有一種受尊重感。
當你和朋友在一起時,對方總是不斷地說他需要家庭和事業的平衡。你可以這樣問:“什么才是家庭和事業的平衡?”或者對方說:“我根本不喜歡這個電視劇。”你可以這樣回應他:“既然聊到電視劇,你喜歡什么樣的電視劇呢?”關鍵詞的重復,能夠引導雙方進入更友好和深入的探討之中,讓雙方充分地參與討論,防止各說各話,產生“對方根本沒有在聽我說話”的尷尬局面。在心理學領域,心理學家把“重復關鍵詞”的交流方法稱之為重要信息的“反射”。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心理學家羅帕多埃里克曾做過一個有關關鍵詞交流的實驗。羅帕多埃里克讓90多名大學生與事先雇傭的實驗人員進行談話。其中,有一半大學生在講話中的關鍵詞,被這些雇傭來的傾聽者重復。與之相對的是另一半大學生,他們在與被雇傭人員進行對話時,雇傭人員按照實驗的指示,不重復這些關鍵詞。結果表明,前一部分大學生的談話時間要長于后一部分大學生,談話次數也較多。并且,前一部分學生對工作人員的好感度要比后一部分學生高11%。
由此可見,重復對方的感情用語或者關鍵詞,不僅能夠讓對方更愿意交談,還會讓對方對你產生興趣,產生進一步的好感。當朋友說:“我升職當部門經理了。”我們正確的回應應該是“升職”這個詞,回答的落腳點也應該圍繞著“部門經理”這一方面。若是不合時宜地重復“你”這個詞語,甚至回復一句“你嗎”,這種略帶嘲笑的詞語,那么,你們之前的友好關系此時基本上就到頭了。如果這種嘲弄的氣氛不加以改變,他和你甚至還會從朋友變成敵人。從此,他不會再跟你有什么善意的溝通。
所以,尋找到對方談話中帶有感情色彩的關鍵詞時,就要把對方談話時的情緒與他所說的話結合起來,只需要一次高度投入的傾聽,就可以讓對方認為你對他的話題感興趣。
四、根據不同的情境,進行恰如其分的表達
我們把一句話說出來以后,內容本身可能并不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它只是我們心情的表達。但如果放在不同的場景中,旁人對其的領會就會有所差異。不同的情景,不同的人,不同的氛圍,同一句話所表達的意思就會有很大的區別。因此,在不同的情境中若是說出同樣的話,效果可能是大不相同的。
比如,和朋友說話時,我們可以隨意一點兒,不用太拘泥于禮儀,語氣亦可以放松一些,語言詼諧一些,也可以開一些或大或小的玩笑。但是,和長輩說話,就要格外注意分寸。首先,就要有尊卑的劃分,即多用敬語。其次,不能隨便開玩笑,話語的輕重也要注意拿捏,不能用命令或訓斥的語氣。要符合自己的身份。所以,盡管是表達同樣的意思,卻要注意對方身份的不同、場合的不同,然后選擇不同的表達方式。這其中,關鍵詞的使用是非常重要的。
不同的情景,使用不同的情緒表達方式
為了讓自己的語言更有說服力和感染力,我們在說話或者演講時,需要對情緒進行恰當的“包裝”,以適用于現場的情境。比如在演講時,你需要慷慨激昂,也需要展示強大的意志力或冷靜的心態;和朋友談心時,則要親切貼心,不能太嚴肅;向領導匯報工作時,你需要的是自信專業……不同的場景,面對不同的說話對象,就要有使用不同的情緒表達方式,以達到我們對話的目的。
1.正確表達自己情緒的能力
恰當地表達自己的情緒態度,包含了兩個方面:一是說話者有能力表達清楚自己的情緒,二是說話者表達情緒的方法是正確的。我們的情緒若是表達不清楚,對方往往不能準確地領會你的意思,有可能產生誤判。表達情緒的方式如果過于激進和暴力,或者過于消沉和低迷,很容易給人產生一種“這個家伙在向我傳播負能量”的感覺。
例如,一個員工在辦公室受了點委屈,想跟同事、領導交流,他可以通過正確的情緒表達來闡明自己的想法,坐下來說出自己的觀點。但如果他亂摔東西,大發脾氣,見誰咬誰,或者故意跟別人吵架,轉移負面情緒,這就是錯誤的表達方式。
2.識別他人情緒的能力
有的人直來直去,想什么說什么,也不管對方是否會覺得不舒服,因此常常在無意中得罪人。說得好聽點,這叫作直率;說得難聽點,就是“缺心眼兒”。聊天時當然需要直率,但卻不能是“蒙著眼睛的直率”。你需要觀察對方的情緒反應,見機行事。
但那些“直腸子”性格的人在察言觀色這方面通常都有欠缺,說話時只顧著自己痛快,卻沒有顧及別人的感受,照顧對方的情緒。自說自話,即便對方十分不悅,他們也完全注意不到。有時候你說完一句話得罪了好幾個人,自己卻渾然不覺,就是欠缺識別他人情緒的能力的體現。
識別他人的情緒不僅要懂得別人在想什么,也要包容對方的情緒。你也許不一定完全理解他的想法,但一定要尊重別人產生負面情緒的權利。如果他不高興,你就要學會收斂自己的行為,注意用詞,從對方的角度去體會他的感受,將心比心,以免無意中刺激到他。
3.調節自己情緒的能力
如果在生活中遭遇了不愉快的事情,人們可以通過大哭、傾訴、運動、聽音樂等很多簡單直接的方式來排解自己的煩惱。這種調節情緒的方式簡單、直接、奏效,能幫助我們盡快地從陰霾中走出來。
但如果不開心的事情發生在工作上,比如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背了黑鍋,與同事發生爭吵……這時一定要克制自己的情緒。即使再不開心,也不要在辦公室或其他公眾場合大吵大鬧。盡量將情緒延遲發作,比如一個人的時候發泄一下,或者等到下班后回到家中再慢慢調整。因為辦公室人多嘴雜,大家都在看著你的一言一行。即使受了天大的委屈,也要盡量將自己的情緒調整到平和的程度,有事慢慢說,有話好好講。你越冷靜,對方就越不能傷害你。切忌出口傷人,犯下沖動的錯誤。否則,你本來是人人同情的受害者,卻因為一番口不擇言,在人們的眼中反而留下了“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的壞印象。
如何培養我們“自信并正確表達”的能力?
生活中,并不是每個人都具有站在演講臺上侃侃而談的能力。有的人非常不善言辭,在與他人的交流中總是不自信,怕自己說錯話,怕得罪人,怕被人嘲笑。越是如此,就越害怕與人交流。久而久之,就產生了“表達恐懼癥”,不善于用詞。那些害怕表達的人,通常都有以下問題:
1.執著于完美,努力地掩飾缺點
我認識一位陳小姐,因為自己的牙齒不整齊,在公共場合下她基本上拒絕交談。開口說話時,也困惑于該說什么才能避免人們注意到她的缺點。如果有人主動與她攀談,她則會羞怯地走開,生怕一說話就露出參差不齊的牙齒被人嘲笑。她逃避說話的行為常為自己帶來麻煩。有一次,一位鍥而不舍的先生一直從宴會上追到了大廳外,只想知道陳小姐是不是對自己有意見。結果陳小姐費了很大的工夫,才通過朋友向那位先生“澄清”了自己。
為了在他人面前展示自己的完美,盡力掩飾自己的缺點,結果反而弄巧成拙,給人留下了不良的印象。陳小姐的經歷很值得我們引以為戒。
2.充滿矛盾心理,想表達卻又害怕表達
正如我前面提到的,有些人不善言辭,但又希望與他人的交流是順暢的;想說話,但又擔心說錯話;想傾訴,卻又擔心別人不能替自己保守秘密。他們的內心很矛盾,每次開口說話似乎都要經歷一番激烈的思想斗爭,不知道自己該不該說,能不能說。在選詞擇句上,他們也猶豫不決,缺乏在相應的情境中選擇正確用語的能力。這種糾結矛盾的心理其實正是源于心底的不自信,不相信自己會贏得聽眾,也不信任別人。這樣的人通常比較內向。他們不喜歡解釋,惜字如金,心中還藏著很多的小秘密。
3.話題少,興趣單一
比如聊到水果的問題,有的人只喜歡芒果,遇到喜歡其他水果的朋友就沒有共同話題了。有的人只喜歡美國電影,當朋友聊到歐洲電影時,就有些插不上話。他們興趣少,話題單一,只能談論自己熟悉的領域,對他人感興趣的話題常常插不進話去。這就造成一個局面:在大多數的場合中,他自己變成了一個局外人。外人討論的話題他自己不太感興趣,他自己感興趣的又似乎沒人來回應。慢慢地,他就失去了表達的心情,所有的圈子也開始逐漸疏離他,認為他沒有溝通的價值。如果你一開始就對自己產生了一種判斷:我是不受歡迎的,沒有人愿意同我說話。最后,你就會把自己封閉起來,形成一個自我保護的包圍圈,截斷了一切向外界表達和展示自己的途徑。
學會自信地表達自己,是擁有良好人際關系的前提,也是獲得高質量人脈的基礎。為了提高自己的聊天技巧,我提供一些建議供讀者參考:
1.多培養興趣愛好,鍛煉創建話題的能力
你的興趣愛好越多,就會有更多的有趣的話題要與人分享。在談話中,也就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到話題的討論和創建中去。例如,聊天中有人說:“今天的雨下得好大啊,衣服都淋得濕透了。打車也打不到,要是早點兒買輛車就好了啊!”這一句話里面包含了一個主題:“下雨”。也包括很多小主題:“衣服濕了”“打車”“買車”等。一個話題能力強的人會從這些小主題中延展出很多話題。你可以說:“我最近也有買車的想法。前幾天剛去看了一個車展,有幾款車型還不錯……”順著這個話題說下去,可以聊很多有意思的事情,大家的參與度也會很高。
2.擁抱真實的生活,閱山、閱水、閱人
你會發現,那些從來不缺乏話題的人,他們同時也是熱愛生活的人。因為閱歷的豐富,對于生活的體驗也就更加五彩斑斕,并產生了更多的感悟。他們能從走過的路中,看過的風景中體味出人生百態,參破生活的玄機,一不小心就會說出至理名言。與這樣的人聊天,就像閱覽一本好看的書,心曠神怡,又能學會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
3.練習肢體語言的表達能力
身體語言可以協助我們的表達,它豐富了表達方式,以獨有的方式展示了自己。有時你可能找不到一句準確的話來表達此時此刻的心情,但如果肢體語言很精彩,效果會比語言更驚人。就是說,你除了善用關鍵詞外,還要善用關鍵的肢體語言。就像“無奈”這種情緒,嘆息總比說出來更有感染力。身體語言比語言本身更誠實,那些姿態、表情和眼神本身就可以傳情達意。在聊天時,一些無聲的行為,可能比說話更能達到有效交流的目的。
4.主動開口,找陌生人進行聊天訓練
例如,學英語最好的方式是什么?一定是找一個會說英語的外國人進行對話練習。這種方式既能以最快的速度進步,還能增強一個人當眾表達的信心。聊天的能力也是如此,除了與熟人多交流外,還要有計劃地尋找陌生人進行訓練。不要怕出錯,也不要怕出丑,走上街頭,找人來練習說話。比如,在出門購物的時候,與售貨員交流;去公園散心,與大爺大媽們拉拉家常;坐出租車,與司機談談擁堵的交通……生活中處處都有話題。只要自己放開面子,鼓起勇氣,不怕那些細小的錯誤,就一定能破除交流的障礙,鍛煉提升自己準確說話、高效聊天的能力。
五、對于負面因素,用積極性的詞匯表述它們
在公共關系學中,存在著這樣一個說法:危機的發生是必然的,但是,大多數危機可以預見,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避免的。人們每天都會產生很多消極的想法,而其中大部分煩惱是自己制造的。對于這些負面的東西,我們不能視而不見,但卻可以通過一種積極的方式來控制它們的發生,將其對生活和工作的不良影響降到最低。
接受已經發生的,不要懊悔于過去
無論過去發生了什么,我們在那一時刻所做的事情,所做的選擇和決定,都是當時我們的資源、能力、理解、智慧、知識、情緒狀態等等各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所能做出的最好的選擇。即便回頭望去,實在不盡如人意,甚至在今天看來確實令人失望。但如今已經時過境遷,即使懊悔也改變不了什么。如果這些事總是縈繞在心頭,難以化解,你也可以換一種心境來解釋它們,在人們眼中營造出積極樂觀的形象。
例如,你以前做了一件蠢事,每當想起來就覺得很窘迫,你的內心總是回蕩著一個聲音:“當年可真蠢啊!簡直太丟臉了。”一旦聊到往事,你就不知如何表述這段經歷。為了把自己從這種悔不當初的狀態中解放出來,你可以這樣重新解讀它們:
誰還沒年輕過,誰年輕的時候沒犯過錯。經過那件事情之后,我成長了很多,吸取了很多教訓。吃一塹長一智,這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起碼未來再遇到這種事兒,我會毫不猶豫地繞過去。
用積極的思維想事情,用積極的語言表述事情,人就會變得開朗,受挫能力和抗壓能力也會變強。當你能用淡然的心態看待過去時,人們也愿意跟你分享他們的故事。
給自己制造積極的心理暗示
生活中,我們總會遇到一些自我感覺“過不去”的坎:眼前困難重重,未來漆黑一片,就像天要塌下來了。此時,我們彷徨、苦惱、無助、逃避,每天都活在水深火熱中,恨不能時光加速,跳過這一段。但這件事過去以后,再回想起來,我們又會感慨:“原來這都不是事兒,都過去了。”甚至還會嘲笑自己當年的幼稚和少不更事。
這是由人們的年齡和心境決定的——年紀越大,經歷得越多,心境越開闊,也就越能擔負起更多的煩惱。既然如此,那我們在以后遇到困難時,能不能用這種心態來鼓勵自己:隨著時間的流逝,一切都會過去,現在看起來山崩地裂,過后就是過眼云煙了,我又何必給自己制造煩惱呢?說不定,以后我會當笑話一樣把這件事講出來,嘲笑今天的自己多么無能。為了不給自己的糗事再添一筆,我要積極地面對。
經常用這種積極的語言來暗示自己,人會形成一種自嘲精神,面對挫折更有勇氣,心理上會獲得極大的鼓舞與安慰。
用積極的語言傳達負面的消息
你懂得如何向他人傳達一個壞消息嗎?相比較于說好話,告訴別人喜訊,告知人們壞消息是一件難度極高的事情。沒有人愿意聽到壞消息。表達方式恰當,對方就能更好地接受和處理;表達方式不當,除了嚇倒對方,還可能引發其他不可預料的結果。所以,聊天時傳達壞消息很考驗一個人的說話能力。
我的一位朋友王先生是國內一家三甲醫院的心腦血管科主任,醫院每天都會接收一些得了晚期腫瘤的病人。一旦得知檢查結果,心態好一點兒的病人會靜靜地走出他的辦公室,這類人的自我調節能力較強。但大多數人則當場痛哭流涕,甚至昏倒在地。還有些人萬念俱灰并產生輕生念頭。因此,如何委婉地告訴病人壞消息,就變得異常重要。
“我通常會盡量地從輕告知病人檢查結果。我當然會告訴病人他得的是什么病,這一點絕不能隱瞞。但我接著一定會強調不要過于擔心,因為我會同他們一起拿出一個最好的治療方案。還要列舉一些治療成功的案例,對比病人的病情中良性發展的一面,鼓勵病人向好的方面看,不要對病情過于恐懼。這種方法通常適用于大多數病人。他們知道自己有治療的希望后,很多人都會積極配合。”
醫生向病人傳達病情的方式,就是一種對負面消息的積極表達。對病人而言,病情是噩耗,但我們可以避免強調這種噩耗的“災難性”——生命還有多長時間,病情會有多痛苦等,這些信息是絕不能提及的。要把重點轉向治療和康復,這樣病人就較為容易接受了。試想一下,如果醫生對病人說:“你得了一種不好的病,生命沒有多長時間了。能不能治好我也不確定,可能性不大……”估計許多病人當場就會有自殺的念頭。更重要的是,病人會覺得你這個醫生是不合格的,不僅醫術不合格,連說話的能力也很差。
一個人能否將消極轉化為積極,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自己的心態。積極的人會把挫折和磨難當成上天對自己的考驗,當成生命的財富,拼盡全力去克服和解決。而心態消極的人則把一切的不順利,都當成上天對于自己的懲罰——他們怨天尤人,消極避世。
現實中的人們總是具有不同的態度,而態度必然又會造就兩種不同的人生。這決定了他們對于溝通的要求也分為兩種類型。
第一,態度積極的人能迅速消化“負面消息”。
第二,態度消極的人只能和他們“積極溝通”。
就是說,對于那些容易被壞消息擊倒、情緒不穩定的人,你必須學會“壞事好說”,用積極的詞語來表述負面消息,引導他們建立自信,激勵他們鼓起解決問題的勇氣。否則,他們可能就此陷在失敗或者灰暗的泥沼中,直到最后都走不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