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為神而存在的雕刻與繪畫
- 西方藝術(shù)通史
- 文聘元
- 5114字
- 2019-12-24 15:06:23
中世紀的雕刻與繪畫本身沒多大意思,但卻是它后面內(nèi)容的最佳陪襯。
中世紀的雕刻與繪畫就像它的建筑一樣,是為了神而存在的。
這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作品之內(nèi)容幾乎都是有關(guān)基督教的題材,是耶穌、圣母、圣徒、圣人等的肖像或者生平事跡,其他內(nèi)容的題材極少。二是作品大部分位于教堂之內(nèi),是教堂的裝飾品。在中世紀,建教堂而不用相應(yīng)的反映基督事跡的雕刻繪畫等藝術(shù)品來裝飾是不可思議的。事實上,每一座教堂內(nèi)都有這樣的藝術(shù)品,包括雕刻、繪畫、玻璃和金銀飾品等,其中以雕刻為主,我們也先來講講它。
黑暗世紀的雕刻 令人遺憾的是,雖然中世紀的建筑技術(shù)較之希臘羅馬有了相當進步,然而講到雕刻就遠非如此了,事實上,對于雕刻,整個中世紀都是黑暗的世紀,其雕刻技術(shù)較之古希臘固然比都不能比,就是較之古羅馬也遠遠不如了。所以這樣的雕刻倒真的稱得上是黑暗世紀的雕刻。
中世紀的大部分雕像都缺乏感人的力量,我們現(xiàn)在就來看一件吧!
它是巴黎圣母院一扇大門上的雕像,也許它算得上是典型的中世紀雕刻。
這扇大門是巴黎圣母院之西大門,它可以分成上下兩部分:下面一部分是門和門框,上面一部分則是一個巨大的門楣,比下面的門都要高,就像一頂大帽子戴在門上一樣。
我們先來看下面這一部分。這是一扇相當寬闊的大門,由于太寬闊了,中間不得不再加上一根柱子,用以支撐上面的門框,因此看起來成了兩頁單扇門,如上圖。在兩邊相當寬的門框上、兩扇門上以及中間的門柱上都刻滿了數(shù)不清的雕像。這扇門又被稱為“上帝的最后審判之門”,這個名字起源于它上面所雕刻的有關(guān)上帝最后審判的內(nèi)容。門上最鮮明的形象是12個站立的人像,其中6個位于左邊門框,5個位于右邊門框,中間門柱上還站著一個。這12個人像各有特征,例如中間一個左手拿著一本書一樣的東西,其他有的拄著棍子,有的將手撫在胸前,頭半垂著,一副虔誠的樣子。但他們的形象總的來說是相似的,例如都穿著羅馬式的長袍,都筆直地站著,一個跟著一個,都朝向中間門柱上的人。這12個人我不說大家想必也猜得到,他們就是耶穌的12門徒,也就是12使徒,這從他們每個人頭上都有的那個“盤子”就看得出來,這就是光輪,圣潔的象征。中間那個獨立于門柱上的乃是圣彼得,12使徒之首。他手里拿著的書也許是記錄一切人善惡事跡的簿冊,當人死之時,就要到圣彼得那里報道,接受審判,看是進入天堂、煉獄還是打下地獄,蒙受永世的苦難。
在大門之上是巨大的門楣,它的形狀像主教的冠冕,也像一顆子彈的頭。門楣像下面的門一樣整個兒布滿了雕刻,這些雕刻以類似于同心圓的形式分布,從最外沿起,沿著門楣的輪廓,依次畫下了七個環(huán),除了最外面的一環(huán)稍窄外,其余六環(huán)都一樣寬,在這七環(huán)上面布滿了各種雕刻,都是小人的形狀,大概是天使們吧!或者也是講述上了天堂的人們在那兒的幸福生活。七環(huán)之內(nèi)的最中間仍是一個子彈頭的形狀,只小了許多,剛好同下面的門一樣寬,與門一起構(gòu)成一顆小得多的子彈。實際上,我們上面畫的那個小圖只是這個小子彈的樣子,在它外面還有好多層的同心圓,門框也很寬,這些我們可沒有畫出來。
這顆小子彈頭里面同樣布滿雕刻,共分上中下三層,下層是一些仿佛在云中飛翔的人的形象,可能是天使,中層是并列著的一隊,也是在天國享受幸福的人們。
最上層大致呈三角形的一塊是整個門楣,也是所有雕刻的核心。它上面有五個人,最中間的一個高踞寶座,左手執(zhí)著權(quán)杖,他的形體也是最大的,當然是耶穌了。左右站著的兩個分別是圣約翰和圣母瑪利亞。在圣母和圣約翰之外還有兩個跪著的人兒,他們雙手合十,頭上也有神圣的光輪,可能是兩位大天使吧!
這些雕像就像中世紀教堂中絕大部分雕像一樣,雖然數(shù)目無窮,然而雕刻技藝非常一般,只是一些石匠而非雕刻家的作品,他們應(yīng)聘而來,根據(jù)雇主的需要雕刻出來,至于這些雕像是否需要藝術(shù)技巧,能不能成為偉大的藝術(shù)作品,這概念根本沒有進他們的腦子里呢!這就像我們大家平常舉目所見在碗上、柜子上或者墻上看到的裝飾與招貼畫上面的花兒鳥兒山山水水一樣,如此而已。
當然,中世紀也有些有一定藝術(shù)價值的雕刻,其中最有名之一是波希米亞的克魯莫圣母雕像。
這尊雕像塑造于14世紀末,是無名氏的作品,高僅一米多,但比中世紀那些高得多的神情呆板、千篇一律的雕像要美得多。
它的整體像個“S”,圣母是一個年輕美女,看樣子只有十幾歲呢,而且挺柔弱的,仿佛抱不住手里的嬰兒,因此她上身向后仰,一副吃力的樣兒,雙手費勁地捧著一個大嬰兒,那個嬰兒好像在頑皮地掙扎著想動,他有一雙隔得很開的大眼睛和一頭短短的鬈發(fā)貼在腦門上,表情并不生動。倒是圣母的臉蛋兒很清秀,有一頭長長的波浪形鬈發(fā),頭上還戴著一個圈圈兒,像發(fā)卡,也像冠冕。她有著寬闊的額頭,一看就知道是個冰雪聰明的人兒,額頭下的雙眼是清澈的,只是有些憂郁,眼睛下面是一個挺直的鼻梁,再往下是小巧可愛的嘴巴和下巴。她的頭與身體相反,稍稍向前傾,注視著手里的嬰兒。圣母穿著的衣服已經(jīng)不同于希臘人或者羅馬人的袍子了,而是有上衣和裙子,看得見衣領(lǐng)和衣領(lǐng)下面一個像朵花的大扣子,甚至看得見扣子上面掛在圣母脖子上的一個項圈。
這具雕像也是所謂的哥特式雕像,它原來是上了色的,例如肌膚如象牙般白,臉蛋兒紅紅潤潤,眼睛如海水般湛藍,頭發(fā)是金黃的,外面紅裝素裹,項圈等珠寶金光閃閃。這一切整合起來與前面古希臘或者羅馬的雕像是多么不同啊!
上面這些雕刻都是無名氏作品,中世紀的雕刻絕大多數(shù)也都是無名氏之作,當然中世紀也有些有名有姓的雕刻家,其中最有名的之一是喬萬尼·皮薩諾。
皮薩諾父子倆都是著名雕刻家,父親叫尼古拉·皮薩諾,兒子叫喬萬尼·皮薩諾。其中兒子更勝一籌,被稱為中世紀最了不起的哥特式雕刻家之一,有時被認為是意大利唯一真正的哥特式雕刻家。他的特點是將哥特式藝術(shù)風(fēng)格與意大利千年以來的古羅馬風(fēng)格,甚至羅馬所宗之的古希臘風(fēng)格融為一體,創(chuàng)造了一種新的藝術(shù)風(fēng)格。
皮薩諾最了不起的作品一是錫耶納大教堂的正面雕像群,極為富麗堂皇,是哥特式雕刻的典范,二是皮斯托亞圣安德烈教堂內(nèi)的大理石布道壇。此外,他為比薩大教堂雕刻的布道壇也很著名。
皮薩諾為皮斯托亞圣安德烈教堂制作的布道壇總體上像張七個角的桌子,裝飾極為豪華,腳倒沒有像巴黎圣母院的西大門一樣布滿雕刻,不留空隙,它的腿是光光的,沒有雕刻,每個腳下有墊子似的一截,是個復(fù)雜的雕刻,有的是動物,有的是人的形象,都吃力地躬起身子,承受著這張顯然沉重的大理石桌的壓力。到了光光的桌腿上部就是一些蓮花座一樣的托子了,它們上面就擱著放布道法器的桌面了。桌面和托子都布滿了雕刻,這些雕刻被認為是皮薩諾的作品,也是中世紀最偉大的雕刻作品之一。它們的主要特點是夸張,有強烈的動感。我們前面看過巴黎圣母院西大門的雕刻,它們都相當呆板,人物沒有怎么活動,一個個像在肅立默哀。但在這個布道壇上就不同了,它共分五個大主題,分別講述五個故事,例如《天使報喜》《基督降生》《十字架上的基督》,等等,里面的人物都在極度運動、扭曲,夸張得難以描述,而且雕鏤得相當深,當光線照射上去時,能夠產(chǎn)生十分強烈的效果,給人留下極深刻的印象。
中世紀的天才藝術(shù)家 中世紀的繪畫與中世紀的雕刻頗有些相似之處,例如內(nèi)容大部分同基督教有關(guān),描繪的通常是耶穌天使圣母等的光輝形象,不同者一是中世紀的繪畫沒有雕刻那樣高的地位,通常在哥特式教堂中有大量雕刻,但裝飾性繪畫,例如壁畫卻要少得多,能畫畫的地方都給雕刻占去了。中世紀繪畫的另一大藏處就是書籍。中世紀有許多圣書,例如《圣經(jīng)》,許多本子裝幀豪華氣派,里面有許多插圖,這些插圖也許是中世紀繪畫保留最多的一類了。
中世紀繪畫的特點之二是這時有了許多具名具姓的畫家,也就是說,中世紀的繪畫不像雕刻,通常是無名的石匠所為,而是有名有姓的畫家所繪,他們不但留下了作品,還留下了作者的大名。
中世紀有名有姓的畫家不少,最有名者如杜喬、西蒙·馬爾蒂尼、喬托等。
其中杜喬是錫耶納人,活躍于13世紀后期至14世紀前期,他創(chuàng)立了錫耶納畫派,他的作品相當?shù)木拢缬幸环兑d進入耶路撒冷》,描寫耶穌進入耶路撒冷的情景,一大群人從城門里擁出來,迎候騎著驢子、頭上有光輪的耶穌進城,有的弓著身子將紅地毯鋪在耶穌的腳下,有的持著綠葉為耶穌灑水,還有的為了看清楚耶穌而爬上了樹。每個人物都描繪得很細致,但稍一仔細便看得出與前面插圖的區(qū)別:一是畫面要復(fù)雜得多,二是場面顯得莊重,藝術(shù)品位也一目了然,與工筆畫似的插圖是迥異的。
當然,就藝術(shù)技巧來說,它還是相當幼稚的,有點像前面講過的古羅馬圖拉真柱上的雕像,很不符合事物實際的比例:耶路撒冷的城墻在這里驚人地矮,比一個人高不了多少,遠處的房子與近處的也一般大,等等。
杜喬后面的喬托則被認為是文藝復(fù)興前的中世紀最偉大的畫家甚至藝術(shù)家。
文藝復(fù)興文學(xué)三杰之一的薄伽丘講過這樣一句話:“喬托使被埋沒了好幾個世紀的繪畫藝術(shù)重新煥發(fā)昔日之光輝。”
喬托是意大利人,生于1266年左右,死于1337年,是地道的佛羅倫薩人。據(jù)說他是當時佛羅倫薩一個名叫契馬布埃的著名畫家的弟子,他們成為師徒的經(jīng)過還有一段佳話呢!
卻說喬托出身貧寒,上不起學(xué),也交不起當哪位畫家學(xué)徒的學(xué)費,但他天縱英才,不學(xué)而知,經(jīng)常在地上墻上涂鴉。有一天他正在這樣涂畫一只羊時,被恰好路過的契馬布埃看到了,為他的天才感嘆不已,立即免費收他為徒弟。喬托就這樣走入正式的藝術(shù)殿堂了。他的聲譽很快超過了其師,生前就成了意大利公認的最了不起的畫家,賞識他的人當中包括但丁、彼特拉克和薄伽丘等巨匠。
喬托一生作品很多,現(xiàn)在留存下來的也不少,例如有關(guān)圣方濟各的生平事跡的28幅作品,我這里要講的是《耶穌受難》。
這是一幅巨型壁畫,長近6米,寬超過4米,喬托繪于1309年,畫中的景象十分簡單,當我們乍一看去,只見純黑的背景上有一個十字架,上面吊著一個人,就是耶穌了,如此而已。但正是這簡單的畫面卻能夠產(chǎn)生令人感動的藝術(shù)效果。當我們一眼看去,首先看到的是耶穌的頭,它低垂著,眼睛已經(jīng)閉上了,仿佛沒了生命的跡象,但如若更仔細地看,就會發(fā)現(xiàn)耶穌并沒有真的死去,他只是閉上了眼睛,默默地忍受痛苦,從他緊閉的嘴唇也看得出這點。他的頭就這么低垂著,在他的頭下面是兩條大大張開的手臂,手心處已經(jīng)被釘上了釘子,他就這樣被懸掛起來,隱隱約約看得見鮮血正從掌心汩汩滴下。由于懸掛的關(guān)系,身體的重量使雙臂沒有崩成直線,而是略向下彎曲,形成了一個角度,同時,手臂,特別是右臂,與頭部之間也形成了一個角度,頭像是因無力而輕輕地落在手臂上,十分感人。再往下是耶穌赤裸的上身了,瘦骨嶙峋,胸前肋骨根根突起,令我想起了一幅照片上看到過的非洲饑民。只有小腹,像喝了滿肚子水般凸了起來,向下垂著。小腹下面是一塊布,緊緊地包裹著臀部和大腿,這是全身唯一的遮羞布了。遮羞布下面是彎曲的膝蓋和赤足。
我這些描述是不足以寫出這幅畫給人的感覺來的,這種感覺可以用三個詞來表達:痛苦、憐憫與美。
痛苦在哪里?在耶穌流著鮮血的手掌上,在他因痛苦而緊閉著的眼睛上,在他全身都凸現(xiàn)出來的疲憊上,令我們想起了《圣經(jīng)·馬太福音》第二十七章中的話:
從午正到申初,遍地都黑暗了。約在申初,耶穌大聲喊著說:“以利,以利!拉馬撒巴各大尼?”就是說:“我的神,我的神!為什么離棄我?”站在那里的人,有的聽見就說:“這個人呼叫以利亞呢!”內(nèi)中有一個人趕緊跑去,拿海絨蘸滿了醋綁在葦子上,送給他喝。其余的人說:“且等著,看以利亞來救他不來。”耶穌又大聲喊叫,氣就斷了。
憐憫在哪里?在耶穌如此骨瘦如柴的身體上:他那仿佛就是骨頭的手臂,簡直就是皮包著兩排肋骨的上身,還有那松弛地下垂著的肚皮上。這不由令我想起,遠在耶穌被釘上十字架以前,他過的是什么樣的日子啊!衣不蔽體、食不果腹,頭頂烈日、腳踏黃沙,成天跋涉在世人的救贖之路上,受盡了無窮的苦難,直至獻出生命。這一切,他都是為了憐憫世人,然而,他的痛苦何嘗又不令世人由衷地憐憫他呵!感戴他呵!
美在哪里?在整幅畫里:當我們看到耶穌的痛苦,因而憐憫他、感戴他時,我們會覺得他那些根根凸起的肋骨、那滴著鮮血的雙手、那緊閉著的雙眼與嘴唇是一種丑嗎?當然不是!相反,那是一種美,一種令人無法忘懷、甚至震撼人心的美,一種超越了日常甚至藝術(shù)角度的美,例如他低垂的頭顱與手臂之間構(gòu)成一個優(yōu)美的角度而產(chǎn)生的藝術(shù)之美,這是一種精神與靈魂之美,在這里,我們通過體驗耶穌的痛苦、他為了憐憫世人、救助我們而罹受得如此巨大的痛苦,而深刻地領(lǐng)會了耶穌基督無匹的道德與精神之美。
從藝術(shù)上說,喬托就像文學(xué)上的但丁一樣,雖然總的來說屬于中世紀,但也可以說是中世紀最后一位藝術(shù)家,也是新世紀第一位藝術(shù)家,自從喬托之后,西方的藝術(shù)就步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文藝復(fù)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