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世紀,藝術是以基督教及其信仰為中心的,所不同者只是形式而已:哲學以抽象的形式來表達對上帝的敬畏,藝術則以形象的形式來表達對上帝的崇拜。
中世紀的諸藝術形式,無論建筑、繪畫、雕刻無不如此。
在藝術這三大形式中,最主要的形式既非雕刻也非繪畫,而是建筑。
對于中世紀的建筑藝術而言,其唯一的主體就是基督教教堂的建筑。
就是現在,當我們在歐洲各國旅游時,去逛的主要名勝古跡之一仍然是教堂,從意大利到法國、從英國到德國再到俄羅斯,無不如此,例如羅馬的圣彼得大教堂、巴黎的圣母院、德國的科隆大教堂,等等。這些教堂集西方的宗教、哲學與藝術的內涵于一體,是西方人的精神家園,是西方文明的主要象征之一,特別稱得上是他們精神文明的象征。因為西方文明的核心就是一種基督教文明,西方的人們自古以來就將此生的幸福與來世的得救都寄托于此。基督教教堂的建筑更體現了西方建筑藝術的至高境界,它們可以說是“凝固的《圣經》”,其藝術之美不亞于任何其他形式的藝術。
以拱門為基礎的羅馬式教堂 總體而言,基督教的教堂有兩大類型:羅馬式和哥特式。
就像我們在上節在大斗獸場中看到的一樣,古羅馬人建筑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大量使用拱門。拱門本來是羅馬人的鄰居伊特那斯堪人采用的,羅馬人借用過來并加以發揚光大,例如創造了實際上是由許多拱門疊在一起而成的穹頂,并以之建成了像萬神廟那樣的偉大建筑。當基督教成為羅馬國教之后,羅馬的基督徒們建教堂時,一開始自然采用了帝國原有的建筑基本特征,于是這些教堂被稱為羅馬式的。
這些羅馬式教堂最大的特點就是沿用了羅馬建筑的拱門,羅馬人先搭好一個木架子,然后用楔形石塊建筑拱門,等拱門組建完畢后架子就可以撤掉,拱門就可以靠自身來挺立了。這就是最簡單的拱門。
后來由之還產生了三種比較復雜的拱門或者說穹窿結構,它們就是穹頂、筒形拱頂、棱形拱頂。后二者又可稱為筒形穹窿與交叉穹窿,也是在羅馬式教堂中用得最多的。
所謂筒形穹窿實際上是一個長長的拱門,可以看作是多座拱門的前后相接,形成隧道樣的建筑,因此筒形穹窿又被稱為隧道形穹窿。但這種隧道形穹隆的壞處是顯而易見的:由于它兩邊沒有窗戶,只有兩頭能透進光線,因此里面的光線十分暗弱。為了避免這個缺陷,虔誠的教徒們便開發了一種新式的穹窿——交叉穹窿。
交叉穹窿簡而言之就是兩個穹隆的交叉,它乃是由兩個筒形穹窿呈垂直相交而成的。這樣做的好處是明顯的:它從原來只有兩頭能透光變成了四面都可以透光,穹窿內的光線自然要好得多。在兩個穹窿交叉處,二者共用的地方被稱為拱肋或者穹棱。
在弄懂交叉穹窿后,我們對羅馬式教堂就有一個基本的了解了,因為幾乎所有的羅馬式教堂都是以這種結構為基礎的。我們現在來介紹一座這樣的教堂——圣塞南大教堂,另外我們在地理卷中曾經去游覽過的比薩大教堂也屬于這種類型。
圣塞南大教堂位于法國南部的圖盧茲,建于11世紀初,整體上看,大教堂呈十字架形,這也是最常見的十字架形狀,叫拉丁十字架。它由四條臂組成,兩條橫臂等長,兩條豎臂卻不等長,上面的要短于下面的。上面的那條豎臂最短,當初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時他的頭就擱在這里。我們就按十字架的四條臂來分別介紹一下圣塞南大教堂的幾個部分。
首先下面那條最長的豎臂,它是教堂的中殿,長方形,是教堂的主要大廳、教徒們做禮拜的地方。從它直接往前就是十字架的那條短豎臂了,這里被稱為“奧室”,在法語中它的意思是枕頭,也就是耶穌在十字架上枕他頭的地方,這里是教堂的后堂。
十字架兩條等長的橫臂則是教堂的交叉通道,主要供交通之用。除了這條通道外,在中殿周圍還有著與中殿隔開的大量通道,都是為外來參觀教堂的人們所建的,位于中殿的兩邊,從任何一邊的通道都可以經由兩臂的交叉處直達奧室,最后從中殿的另一邊出來,這樣就既能參觀奧室里頭的圣物又不致打擾在中殿做禮拜的本地教民。
教堂的主體是中殿。它的兩邊是一根根堅實高聳的圓柱,往中間有四大排座位,每一排可以坐十來位禮拜者,共40來位,這就是寬度了,長度是寬度的若干倍,因此顯得十分狹長。它的高度也比寬度來得大,站在里頭的教徒要仰起頭才看得見屋頂,高高的屋頂是穹隆狀的,上面分成一個個方格,里頭繪著有關基督教事跡的壁畫。這樣就能令人產生高山仰止的感覺,不由自主地產生對上帝的敬畏之情。
在交叉通道和奧室往外還凸出來一些半圓形的結構,它們乃是一些特殊的小教堂,有專門用途,例如供某位重要人士、某個貴族家庭專用,或者收藏某些特定的圣物等等。
環繞教堂的通道之外就是教堂的外墻面了,墻面上看得見許多窗子,它們的兩邊還有一根凸出來的柱子,像前面羅馬神廟的半圓柱一樣緊貼在墻上,不過是方形的,它們被稱為扶垛,是用來穩定整個建筑的,兩個扶垛之間又被稱為間架。事實上,即使到了建筑內部也是這樣,這些扶垛不但凸出在外,在內部也要這樣凸出來呢!并且同樣將內部劃分成一個個這樣的間架,它們乃是教堂重要的支點。
教堂最耀眼的一部分還是十字架,交叉點上聳立著的一座高塔,它分為五層,每一層往上依次縮小一圈,到最頂上時是一個棱形尖塔。雖然十分顯眼,在教堂中并不占重要地位,只是一個鐘樓而已。不過以后大家會看到,這類鐘樓到了哥特式教堂后,其地位會越來越重要。
以尖頂為標志的哥特式教堂 哥特這個字眼我們不陌生,前面歷史卷中講羅馬帝國時,我們就講到了哥特人,他們屬于日耳曼人,由于在文化上遠遠落后于羅馬人,被羅馬人看作是野蠻人。
哥特式藝術起源于法國,因此哥特式藝術本來的名字是“法國式”藝術。它為什么被稱為哥特式了呢?這還是文藝復興時期的事兒。由于這種建筑形式是中世紀的,而中世紀是一個“沒有文化,只有信仰的時代”,因此到了文藝復興后,人文主義的斗士們對以前以神為本的時代極其反感,否定那個時代的一切,將那個時代稱為沒有文化與理性的黑暗時代,是一個“野蠻的時代”。于是那個時代的一切甚至藝術成就也成為野蠻的了,而作為最典型、最主要的中世紀藝術形式的教堂建筑當然是最野蠻的。但作為有修養講文明的人,人文主義者們不好直接稱之為“野蠻藝術”,而代之以“哥特藝術”。其原因當然就如上面所言,哥特人是野蠻人,“哥特藝術”的意思就是“野蠻藝術”了,這就是哥特式藝術名稱的起源。
在文藝復興時期,哥特式藝術是一個貶義詞,不過到了現在這貶義已經完全沒有了,相反已經儼然是褒義了呢,它代表著一種很美的藝術,是整個西方建筑藝術里最杰出的代表之一。
總的說來,哥特藝術有三個特點,第一是它是一種綜合性的藝術形式,包括建筑、雕刻甚至文學等;第二是它有一個中心,那就是建筑,這是哥特式藝術的核心;第三是它有一個公認的祖先,一棟始祖性的建筑,其他哥特式建筑都是仿這個始祖而來的。這也與經過千百年發展自然成形的古希臘與羅馬建筑式樣迥然不同。
哥特式藝術起源于圣但尼修道院教堂。
圣但尼修道院教堂位于巴黎之北的圣但尼,這里有一座法國的皇家修道院,修道院有一座附屬教堂,就是圣但尼修道院教堂了。
教堂的建筑者是當時法國很著名的一個修士,名叫絮熱。
圣但尼是傳說中的一個傳教者,據說是第一個將基督教傳入法蘭西的人,被法國人尊為國家保護神。建筑師絮熱出身貧困,由于天資聰穎,被送到了修道院接受教育,他的同學之一就是后來的法國國王路易六世,這兩個出身有天壤之別的同學成了好朋友。由于有了這層關系,加上能力超群,絮熱步步高升,成了路易六世和路易七世的高參,最后做到了攝政王這樣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高位。
絮熱有多方面的才能,功績也很多,最著名者當推他主持修建的圣但尼修道院教堂。
圣但尼修道院教堂現在已經遭到了一些破壞,與最初的樣子頗為不同,但現在我們仍然清楚它當初的模樣,因為19世紀時一個叫帕金的人作了一幅非常精致細密的版畫,正是教堂還未遭到大破壞時的樣子,因此我們從這版畫就能知道當初的圣但尼修道院教堂是什么樣子了。
就整體而言,圣但尼修道院教堂最顯著的特點是高,足有6層,再往上還有個高高的尖塔。我們知道,以前希臘人和羅馬人的神廟都只有一層,羅馬式教堂本身一般也只有一層,多層的很少,現在的圣但尼教堂本身就是一座如塔般高聳的建筑了。
它的第二個特點是有尖塔。我們在前面圣塞南大教堂的十字交叉點上也看到過塔,但那在教堂中不占重要地位,只是一個鐘樓而已。到了這里,尖塔已經成了教堂至關重要的部分,甚至是教堂的象征,也是哥特式風格的象征。
圣但尼教堂的這些特點可以歸結成一個字——美。
我們前面看過羅馬式教堂,當然也壯觀,但視覺上卻難比得上圣但尼教堂。首先是因為整體形狀,像圣塞南大教堂和比薩大教堂,它們體積龐大,只有一層,雖然壯觀,但就美的角度而言,卻難望圣但尼之項背,這就像一個彪形大漢沒法兒跟一個苗條少女比美一樣。
講究美可以說是哥特式教堂的主要特征,這種教堂不但有苗條的整體,就是門、窗子以及那高高的尖塔,都是長長的,無不襯托出“苗條”與“秀麗”二字,但其龐大的形狀又在秀美苗條之中展現出雄偉壯麗。
對于教堂,這兩種美都是很重要的,當信徒們遠遠看見它時,都不能不為它的秀美與壯美而傾倒,由于教堂同時是基督教的象征,因此他們對教堂之美的傾倒也會在不知不覺之間轉成對上帝的崇拜了。后來的教堂,像巴黎圣母院和科隆大教堂,不但優美,而且氣勢更加磅礴、更加雄偉壯麗、也更能引起教徒們對上帝的敬畏之情。
談完了哥特式教堂的外部之美,現在我們來看看它結構上的優越之處,這里有著哥特式教堂的兩大創新,即使用了肋拱與尖拱,這個在圣但尼教堂里就體現了它的美處。
所謂肋拱簡而言之就是像肋的拱,或者說有肋的拱。在前面那些拱門結構里,我們看到的都是一扇扇完整的“門”,它下面是一堵墻,然后往上,在頂部形成寬闊的穹窿,也像一堵墻,不過是彎曲的。肋拱就不一樣了,它先建的不是拱門兩邊的墻壁,而是拱肋。拱肋的形狀就像它的字面含義,不是一堵墻,而只是一條“肋”,形狀有如一根大棍子。
怎么建肋拱呢?我先來個舉例說明吧!例如我現在要在一塊四方形的地上建一座肋拱,我就先在四方形地塊的四個角上各建一根柱子,高度隨意,然后在任意兩根柱子之間用一根木頭或者竹子,鐵條等搭一根“肋”,每一根肋都搭成這樣的弧形“⌒”(當然也可以是別的形狀,例如尖狀,這是我們下面要講的第二個創新了),于是一共就有了6根這樣弧狀的肋,都稱為拱肋,它們與下面4根柱子合在一起就構成了肋拱。
肋拱搭好之后,建筑就是在拱肋之間以及下面的4根柱子之間的空隙填混凝土或者砌磚,如果填在下面的4根柱子之間,就成了墻壁,而填在上面的6根弧狀肋之間,就成了穹頂。
由于這些拱肋都相當苗條,不像前面羅馬人神廟的半圓柱那么粗大,加之外面往往用大理石等裝飾,因此給教堂內部平添了許多秀色,也成了哥特式教堂里面獨特的美景之一。
又由于肋拱是以幾根柱子為基礎的,與交叉穹隆的以拱門作基礎很不相同,要省事方便得多,例如交叉穹窿需要建筑在較寬闊的地面,最好是方形的,肋拱則可以建在任何形狀的地面上,例如梯形,在它的四個角上建幾個柱子,然后用弧狀肋連接起來就成了肋拱,多邊形也是如此,很方便的事,遠沒有交叉穹窿那么難弄。因此在哥特式教堂里各種形狀的肋拱都有,例如在圣但尼教堂里就有梯形和五邊形的肋拱。
哥特式建筑的第二個技術創新是尖拱的運用。
所謂尖拱就是尖狀的拱了。前面講的那些拱,從伊特那斯堪人的拱直到羅馬式教堂的拱,它們的共同特點是其形狀都是弧形,即是從一個圓弧上取下一段的樣子“⌒”。那樣的拱之特點是不能太高,一般頂多也就半圓吧,再高就不好看了。但在哥特式建筑這里,拱的形狀就有了革命性的變化,出現了“尖拱”。為什么叫尖拱呢?因為它的中心不再是圓滑的弧形,而是從中間再往上面升去,形成一個尖頂,這樣形成的拱就是尖拱了:“⌒”。
尖拱的好處是很明顯的,只要我們看看那些哥特式教堂里頭大量的尖拱就行了,一是它十分優美,二是由于它從中間直升向上,仿佛在往天上升去,令觀者產生一種不斷向上的感覺,仿佛上帝在上面召喚他們,而他們也正在向天堂飛升呢!加上四周那些苗條而高聳的拱肋,更使人產生直插云霄的感覺以及隨之而來的對那云霄之中的上帝的敬畏。
所以,這樣的尖頂是哥特式教堂最明顯的特點,也是它標志性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