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顏子之不較①,孟子之自反②,是賢人處橫逆之方③;
子貢之無諂④,原思之坐弦⑤,是賢人守貧窮之法。
【譯文】
顏淵對待冒犯自己的人時不與其計較,孟子在遭到別人拒絕時會自我反省,這是君子遇到蠻橫無理時的自處之道;面對貧窮困境,子貢不獻諂取媚,子思以彈琴自得其樂,這就是賢人對待貧窮的方法。
【注釋】
①不較:不計較,胸懷寬廣。
②自反:自我反省。
③橫逆:橫暴無理的行為。
④無諂:無諂媚。
⑤原思:孔門弟子原憲,字子思,清靜守節,安貧樂道。坐弦:自在地彈琴取樂。
【評析】
圣賢之士處世,的確有常人難及之處。別人平白無故地找麻煩,平常人一定十分惱怒,若是氣量狹小些的,更會以牙還牙。但是,孔門的顏淵卻能不予計較,一笑置之。而孟子更偉大,他認為別人之所冒犯自己,也許是自己什么地方做錯了,因而自我反省一番,確定自己沒有差錯,才敢放心。
圣賢之士雖居身貧窮之中,但保持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從而在精神上獲得快樂,這是一種樂觀豁達而又積極向上的品質。子貢要求自己“貧而無諂”,這便是能守;而子思身在貧窮卻還能彈琴自娛,這就是能樂。因為圣賢之士早已看透了富貴不能長久的道理和精神不可丟棄的重要,所以他們從不抱怨命運不濟,更不貪圖錢財富貴,養成了貧而能守、貧而能樂的生活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