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貧賤非辱,貧賤而諂求于人者為辱①;富貴非榮,富貴而利濟于世者為榮。講大經綸②,只是實實落落;有真學問,決不怪怪奇奇。
【譯文】
貧窮和地位低賤并不是什么恥辱的事,但因為貧窮和地位的低賤去向人獻媚奉承,以求得他人的施舍,那才真的很可恥;擁有財富身份高貴并不是榮耀,富貴了而能造福于社會才值得榮耀。講求經世治國之道的人,一直都踏實認真;真正有學問的人,一定不會做怪誕不經的事。
【注釋】
①諂求:阿諛而求之。諂,奉承,獻媚。
②經綸:古人整理蠶絲為經,編織為綸,統稱經綸。引申為籌劃治理國家大事。
【評析】
許多人雖生活窮困,地位卑微,但仍保持其節操和志向,那么必定能夠激勵自己去發憤成就一番事業。如果身處貧窮,位卑而折腰諂媚,企求得到某些好處,那才喪失了做人的骨氣和人格,才是真正的恥辱。
同樣的道理,金錢多并不代表榮耀,如果擁有大量的財富卻不獨自享用、作威作福,而是拿出來與人分享,去救濟其他的貧困人家,才是榮耀的真正所在。由此可見,獲取富貴是次要的事情,施行仁義才是圣賢之士應有的行為。
經世治國的學問,不同于奇思妙想的文章,務必要求深切時弊,平實可行。所以做學問重在求真務實,實事求是,而不是嘩眾取寵。如果忽視了內在的實質,就容易犯急功近利、貪圖虛名的錯誤,從而使學問言之雖美卻空洞無物,巧思雖多卻不切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