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豪格斗不過小叔,丟了夫人要殺子
- 清史不忍細讀
- 向敬之
- 4897字
- 2019-12-24 16:55:24
1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壯志未酬的清太宗皇太極駕崩。他的死,《清史稿·太宗本紀》寫得簡單:“庚午,上御崇德殿。是夕,亥時,無疾崩,年五十有二,在位十七年。”這是根據(jù)《清太宗實錄》崇德八年八月庚午條“是夜,上無疾,端坐而崩”撰寫的。
清代正史都說太宗無疾而終,說他忙碌了一天政務(wù)后,晚上九十點鐘端坐在清寧宮南炕上突然死去。但他死在中年,如同暴卒,確實很蹊蹺,故而留下了種種爭議:一是無疾而終,二是憂勞暴卒,三是痰疾致死,四是明朝遺老制造的多爾袞害死說。
最可信的該是憂傷引發(fā)的暴卒。太宗很癡情,自娶了寡婦海蘭珠后,封關(guān)雎宮宸妃,獨寵后宮。宸妃命薄,生子有立儲之兆,但不滿周歲夭折。宸妃因喪子之痛而病亡。太宗正在松山前線指揮作戰(zhàn),聞宸妃病重,不惜丟下緊要軍務(wù),星夜兼程趕回盛京,但為時已晚,宸妃已逝。是時為崇德六年九月。
太宗困于情傷,忽而昏迷,忽而減食,常常“圣躬違和”。據(jù)《清太宗實錄》崇德六年十月初二日記載,太宗對諸王說:“山峻則崩,木高則折,年富則衰,此乃天特貽朕以憂也。”
《清史稿·太宗本紀》記載,雖然太宗說“天生朕為撫世安民,豈為一婦人哉?朕不能自持,天地祖宗特示譴也”,但還是悲痛不已,就是王公大臣陪他外出打獵散心,他經(jīng)過宸妃墓時也要獨自去大哭一場。
這是太宗暴卒的一個重要因素。《清太宗實錄》記載,崇德五年始,太宗便多次“圣躬違和”,崇德五年七月到鞍山溫泉療養(yǎng)。若說這與因宸妃子幼殤、使其立儲失望有關(guān),但幼子已逝兩年半,自然有些勉強。六年,清軍發(fā)起對明戰(zhàn)爭,前線告急,皇太極原定八月十一日親征,卻因鼻衄推遲三天。七年,因“圣躬違和”,在大清門外大赦人犯。八年又“圣躬違和”,正月初一免了慶賀禮,再次大赦,并向各寺廟禱告,施白金。
太宗早有痼疾在身,宸妃之死激化,日益嚴重,而致突然亡故。
2
太宗暴卒,再次為大清政權(quán)遺留了未立接班人的現(xiàn)實。滿人奉行幼子守灶舊俗,但當時是非常時期,雖已征服東面的朝鮮,以多重聯(lián)姻暫時穩(wěn)住了西部蒙古,但南面的朱明王朝重兵壓境,獨立稱帝的大清王朝,亟須一個強有力的權(quán)力核心。
太宗在天聰年間,將最初同坐受禮的其他三大貝勒即代善、阿敏、莽古爾泰逐次加罪弄下了臺,自己獨在帝座南面受禮。但他為了自己的宏圖,積極起用年輕貝勒如岳托、多爾袞、濟爾哈朗、多鐸、豪格等后起之秀,這些人成為天聰—崇德朝的精英分子。
太宗的靈柩被安放在崇政殿,舉哀三天,而在崇政殿外,大清帝位之爭的呼聲,蓋住了殿內(nèi)的哭聲。
太宗長子、和碩肅親王豪格和太宗小弟、和碩睿親王多爾袞,都是太宗生前賦予重任的柱國親王,各自形成了強大的陣營。
太宗雖有十一子,此時尚存七子。皇四子葉布舒、皇五子碩塞雖有十六七歲,但為庶妃或側(cè)妃所生,太宗生前也沒給他們立功的表現(xiàn)機會;皇六子高塞、皇七子常舒都只七歲,皇十子韜塞五歲,他們的生母出身也卑賤。
皇十一子博穆博果爾,其母為麟趾宮貴妃,是僅次于哲哲皇后的第二尊貴女人,但她嫁太宗之前,是察哈爾末代可汗林丹汗的遺孀囊囊太后。幼子喪父時還不到兩歲,其母作為被俘入宮的有夫之婦,并不為滿洲貴族所重視。
六歲的皇九子福臨,其母博爾濟吉特氏十三歲嫁給皇太極做側(cè)福晉,太宗稱帝后封為永福宮莊妃。這對孤兒寡母的背后,是蒙古科爾沁大領(lǐng)主世家和莊妃的親姑姑、皇后哲哲。雖然無多少史料記載哲哲的功績,她只生下了三位公主,但從她穩(wěn)居中宮十七年,以及主持后宮事務(wù)、滿蒙聯(lián)姻來看,她是深受太宗和諸王公大臣敬重的。
豪格作為皇太極長子,此時已有三十三歲,年長多爾袞三歲。其母既不是皇后,也不屬四宮貴妃之列。但論功績,他不比多爾袞遜色多少。太祖年間,豪格隨父征戰(zhàn),初封為貝勒。太宗在位時,豪格先后被封為和碩貝勒、和碩肅親王,掌管戶部事務(wù),隨太宗親征朝鮮,同多爾袞進攻明朝。他雖于崇德六年三月,因過失被降為郡王,但很快因軍功重新晉封為親王。
按理,豪格有足夠的條件成為太宗的接班人:一、他是太宗長子,正值壯年。太宗諸子,唯其具備理政、擁兵且不需輔政的年齡和能力。二、史稱其“容貌不凡,有弓馬才”,“英毅,多智略”,這是一個成熟君王所必需的。太祖遺詔中有其名。三、他深得太宗重用和磨煉,曾在松山指揮大軍深夜豎梯破城擒獲明將洪承疇,以軍功而封鐵帽子王。四、太宗似乎也對他很用心,讓他累積軍功,管理財政,并不時加強其所率正藍旗的實力。
清史名家孫文良、李治亭在《清太宗全傳》中寫道:“豪格作為太宗的長子,按照中國傳統(tǒng)的嫡長子繼承制度,他在太宗死后當皇帝是順理成章的。他本人條件也不差,當時已成年,有才能,有戰(zhàn)功。他從太祖以來就在文治武功中做出了貢獻,在群臣中,也有一定威信。”
3
對于豪格的爭權(quán)失敗,孫文良、李治亭也說得很有道理:“他沒有當上皇帝的根本原因是清朝勢力比較分散,諸王擁重兵,他們自己要保持權(quán)力,不愿絕對聽命于皇帝。”
而埋下這個禍根的,則是皇太極本人。
太宗繼位之初,阿敏出征朝鮮圖謀自立,莽古爾泰拔刀威逼太宗,都是因為他們所率各旗勢力強大,足以與太宗抗衡。后來,太宗成功地翦除阿敏、莽古爾泰之后,也曾導(dǎo)致了其率領(lǐng)的鑲藍旗、正藍旗部眾鬧事。即便像莽古爾泰的正藍旗,被太宗納入自己的兩黃旗之后,還不服帖,引發(fā)過反抗之后的大廝殺。
各旗主在長期統(tǒng)領(lǐng)旗兵之后,形成了旗主的絕對權(quán)威,使旗兵只知旗主而不知皇帝。阿敏統(tǒng)兵攻入朝鮮時,其他各旗大臣回師,而鑲藍旗大臣顧三臺等附和他,要留在朝鮮,擁兵自尊。
這些足以給太宗敲警鐘,于是太宗自即位之初起,就不斷地在調(diào)整八旗的勢力分割。
鑲白旗原來隸屬褚英之子杜度,皇太極繼位后,尋機奪了鑲白旗給豪格。為了使繼汗位名正言順,太宗將正白旗、鑲白旗改名為正黃旗、鑲黃旗,稱原來的兩黃旗各有主旗貝勒,他不好奪過來,別的旗主也不會同意。原來最強大的兩黃旗,也因為太宗的政治需要,變?yōu)榱诵碌膬砂灼臁?
太宗扳倒鑲藍旗主阿敏和正藍旗主莽古爾泰后,將正藍旗和自己的正黃旗混編后再一分為二,組成新的正黃、鑲黃旗,由自己親率,從中還分出一部分牛錄給豪格壯大實力。豪格原率的鑲黃旗改名為正藍旗。
為了鞏固帝位,太宗對新的兩白旗采用分化的辦法,先是廢掉年長戰(zhàn)功高的阿濟格的旗主地位,用自己選拔的多爾袞作鑲白旗主。當多爾袞和多鐸長大成人后,又借機將兩白旗混編,以多爾袞作正白旗主,多鐸作鑲白旗主。
至太宗死時,他留下的兩黃旗和豪格的正藍旗共有117個牛錄,是八旗的第一大勢力;多爾袞兄弟的兩白旗則有98個牛錄,為八旗的第二大勢力;代善家的兩紅旗和濟爾哈朗的鑲藍旗則有96個牛錄,為中間勢力。
正藍旗和兩黃旗大臣,以圖爾格為首,索尼、譚泰等,誓立豪格,不懼赴死。兩白旗主張推舉多爾袞,但各自陣營還是有所松動。
兩黃旗大臣在王公大臣議立嗣皇帝時,于大清門張弓搭箭,環(huán)立宮殿。當多爾袞征詢索尼等意見時,索尼說:“先帝有皇子在,必立其一,他非所知也。”眾將意見是:“吾屬食于帝,衣于帝,養(yǎng)育之恩與天同大,若不立帝子,則寧死從帝與地下而已。”兩黃旗死忠的對象,不是豪格,而是太宗,他們誓立的是先帝之子,不一定是豪格,這也為后來多爾袞推出福臨、自己攝政,創(chuàng)造了先決條件。
多鐸雖是多爾袞的同母弟弟,但二人關(guān)系并非電視劇《孝莊秘史》描述的那般融洽,多鐸反而對侄兒豪格更為親近。多鐸也是有野心的,他先勸多爾袞去搶。《清史稿·索尼傳》曾記載了他們兄弟對帝位覬覦的一段對話:“英親王阿濟格、豫親王多鐸勸睿親王即帝位,睿親王猶豫未允,豫親王曰:‘若不允,當立我。我名在太祖遺詔。’睿親王曰:‘肅親王亦有名,不獨王也。’豫親王又曰:‘不立我,論長當立禮親王。’”由此可見,多爾袞寧愿推肅親王豪格,也不情愿給弟弟多鐸。多鐸也不再力勸多爾袞,反而推出年過花甲的老代善。
代善不傻,先是認為豪格當承大統(tǒng),豪格做樣子禮讓。代善繼而推多爾袞,逼退多爾袞學豪格風度。多爾袞公開表態(tài)“無繼統(tǒng)之意”。代善馬上一句:“睿親王若允,我國之福。否則當立皇子。我老矣,能勝此耶?”說得輕,落得重,讓大家把儲君的目標鎖定了豪格之外的福臨。《孝莊秘史》為福臨的登基,以代善與哲哲皇后唱了一段雙簧戲。
鄭親王濟爾哈朗雖然支持豪格,但不堅定,后來多鐸跟豪格說:“和碩鄭親王初議立爾為君,因王性柔,力不勝眾,議遂寢。”
強勁的對手爭衡,得利的往往是第三方。當時,哲哲皇后力挺侄女莊妃所生的福臨,但是她除了有皇后這份尊榮,并無實際兵權(quán)。只有在眾王實力消抵時,她力挺的優(yōu)勢才顯露出來。
4
多爾袞和豪格斷然想象不到,自己爭了半輩子,權(quán)傾朝野,擁兵不少,卻敗給了一個六歲的娃娃。
但是,多爾袞卻勝了豪格一籌。
就軍政而言,太宗多次起用多爾袞為征明大將軍,豪格副之,無疑是給了多爾袞練兵和壯大的機會,使他成為眾多王公大臣之首。
在輔政上,崇德三年,太宗更定部院官制,把六部之首的吏部交給多爾袞統(tǒng)攝。文臣武將的襲承升降甚至管理各部的王公貴胄,都需經(jīng)他之手任命。他舉薦希福、范文程、鮑承先、剛林等文臣,被太宗分別升遷。根據(jù)他的建議,太宗又對政府機構(gòu)做了重大改革,確定了八衙官制。在統(tǒng)轄六部的過程中,多爾袞鍛煉了自己的行政管理能力,為他后來的攝政準備了能力條件。
順治登基,多爾袞按協(xié)議,與濟爾哈朗一同輔政。但多爾袞先以奉命大將軍的身份揮師入關(guān),問鼎燕京,逐鹿中原,打敗了李自成和明軍,夯實了他攝政王的煊赫權(quán)威。然后,多爾袞授意貝子吞齊告發(fā)濟爾哈朗與豪格圖謀大事,打擊濟爾哈朗。
此時,豪格也累積戰(zhàn)功,被授為靖遠大將軍出征四川,蕩平最難啃的張獻忠政權(quán)。本來此功可與多爾袞擊潰李闖義軍相提并論,但多爾袞為了壓他一頭,強迫幼主加封自己為皇叔父攝政王。這個位置,豪格是不能得到的。
在多爾袞心里,若非豪格爭奪,他已是帝座上的主人。尤其是他以攝政王主政之后,雖沒有享受皇帝的稱號,卻享受著皇帝的實際優(yōu)越條件。越是如此,他越是惱怒豪格當年的奪位之謀,使其名不副實。
《清史稿·豪格傳》記載:順治“五年二月,師還,上御太和殿宴勞。睿親王多爾袞與豪格有夙隙,坐豪格徇隱部將冒功及擢用罪人揚善弟吉賽,系豪格于獄。三月,薨”。
順治五年二月,豪格西征大軍班師回京,順治帝在太和殿設(shè)宴慰勞豪格。稍懂事而不堪多爾袞壓制的順治帝,對大哥過于親近。多爾袞不久就以豪格隱瞞其護軍參領(lǐng)希爾根冒功、起用罪人之弟的罪名將其下獄,三月豪格死于獄中,年僅四十歲。
豪格西征厥功至偉,而回京至死,不足一月。不難猜想,多爾袞對這個親侄兒的恨到了何等地步。看多爾袞給豪格羅列的罪證,微末而不至死。但多爾袞還是用盡了手段。《清世祖實錄》卷三十七有言,豪格被囚禁獄中,曾對來看自己的阿濟格、尼堪、蘇拜說:“將我釋放則已,如不釋放,勿謂我系戀諸子也,我將諸子必以石擊殺之。”多爾袞的折磨何妻慘厲,已讓昔日鐵漢豪格心理扭曲,出現(xiàn)了一種報復(fù)性的逆變心態(tài),要以石頭砸死自己的諸多孩子,以免諸子遭到多爾袞的虐殺。
這樣權(quán)欲較量下的人倫悲劇,在豪格父子中沒有釀成,但在崇禎十七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城時,崇禎帝逼皇后貴妃自縊后,拔刀砍斷十五歲的長平公主的左臂,又揮劍刺死了年僅六歲的昭仁公主。
最是無情帝王家。
《清史稿·豪格傳》記載:“睿親王納豪格福晉,嘗召其子富綬至邸校射。何洛會語人曰:‘見此鬼魅,令人心悸,何不除之?’錫翰以告,睿親王曰:‘何洛會意,因爾不知我愛彼也。’由是得全。”
豪格死后不到兩年,多爾袞因元妃過世,將原嫁給豪格做側(cè)福晉的姨妹兼侄媳強娶進府做王妃。從豪格陣營背叛過來的何洛會,構(gòu)陷豪格謀逆之后,力勸多爾袞對豪格斬草除根。還好,多爾袞這次沒有對侄孫痛下殺手。
親政后的順治帝手足情深,對叔叔多爾袞卻不客氣了,除了追回爵封平毀墓葬外,還將多爾袞鐵定的豪格案推翻,稱豪格無辜被害予以昭雪,追復(fù)肅親王,次年建墓立碑表之。順治十五年九月,世祖再為豪格立碑,稱“和碩肅親王豪格系太宗文皇帝長子,朕親兄也。智略超群,英雄蓋世”,“四川大定,建此奇功,宜膺上賞。墨爾根王攝政,掩其拓疆展土之勛,橫加幽囚,迫協(xié)之慘,忠憤激烈,竟爾淪亡。朕念手足之渲,不勝凄愴”。“墨爾根”漢譯“睿”。天聰二年二月,太宗征服察哈爾多羅特部,賜號多爾袞“墨爾根代青”,后來在新爵位中做了保留。
豪格被追謚曰武,為清代親王謚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