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給孩子講中國歷史故事
- 湯蕓畦
- 2459字
- 2019-12-27 14:49:05
第9章 商鞅變法
春秋以后,因為各國諸侯自相吞并,到戰國時,只剩得七國了。七國之中,要算秦國最強。推究秦國致強的原由,是由于商鞅(yāng)的變法,后來吞并六國,成就了統一的帝業,都是商鞅的功勞。
商鞅是衛國人,本姓公孫氏。他在少年的時候,喜歡研究刑名的學問,后來到了魏國,在魏國宰相公叔痤(cuó)的名下做一個中庶(shù)子的官職。公叔痤知道商鞅有治國的才干,正要薦與魏王,大用商鞅,恰遇自己病了,不曾和魏王說得。
公叔痤的病,漸加沉重,很是危險了。魏王親來看公叔痤的病,并且問道:“如果公叔的病,萬一不幸的時候,魏國的事,誰人可辦呢?”公叔痤回說:“我的中庶子公孫鞅,年齡雖少,真是奇才,可以大用,我死之后,愿王把國事聽公孫鞅辦理。”魏王聽了,表現出極不滿意的形色,并沒有回答公叔痤的話。公叔痤叫旁人退出,秘密地向魏王說道:“王若不用公孫鞅,就要殺了他,不要使他出魏國的境,為別國所用了。”魏王當時便允許了。
魏王回到朝里,和左右的人說道:“公叔痤要我把國事聽公孫鞅辦理,真是病得很昏聵(kuì)了。”
公叔痤又叫了商鞅來,說道:“今日王問我誰人可以為相,我本薦了你,我看了王的形色好像不許,我又向王說了,既然不用你,就要殺掉你,王當時允許了。我為私情上特告訴你,你要快些逃走,免受危險哩。”商鞅回說道:“魏王既不信君的話用我,又怎能信君的話殺我呢!”商鞅畢竟不走,直到公叔痤死后,聽得秦孝公下令求賢,才往秦國去了。
商鞅到了秦國,先見了秦孝公最寵愛的臣子景監,求了景監的援引,才見了孝公。商鞅和孝公談話,自己正談得高興,孝公卻聽得生厭,時時睡著了。商鞅去了,孝公責備景監道:“你所引見的客,簡直是個莫名其妙的人,用他做什么呢?”景監將孝公的話也責備了商鞅一番。商鞅說:“我和孝公說的是帝道,可惜他不能領悟呢。”
過了幾日,孝公又召見商鞅,商鞅又談論許久。孝公聽了,還是不中意,又對景監道:“你的客,畢竟沒有什么意思。”景監又將這話責備了商鞅一番,商鞅說:“我說的是王道,他不能用呢。”
不久,孝公又召見商鞅。這次孝公聽了商鞅的話,點頭稱善。孝公對景監說道:“你的客可以談論國事了。”景監又將這話和商鞅說了。商鞅道:“我說的是霸道,大約中合王的意思,下次若再見我,我便有話說了。”
商鞅既得著孝公的稱許,便不待孝公的召,自己去求見。孝公接見,此次聽了商鞅的話,異常高興,不覺得手舞足蹈起來,就留了商鞅住在宮里,一連談論了三天,方才出來。景監問商鞅道:“你說了些什么?使得君王這樣喜歡呢?”商鞅回說:“我起先說的是帝王之道,君王以為時間太久,不能等候;后來我說的是霸道,盡是富國強兵的方法,所以君王便大歡喜了。”于是孝公用商鞅為宰相,一切國事,盡聽商鞅辦理。
商鞅任了秦國的政事,便把一切舊法改變,定出新法,最重要的是把“井田”法廢除了,開成阡(qiān)陌,農民有力的,可以多種田,不受“井田”法的限制,于是開辟了許多荒土,農民又盡力耕田,收獲比前豐富得多了。還注重軍事,沒有軍功的人,不許得富貴,使秦國的人個個整頓武備。此外還定出許多法律,令大家遵守。
商鞅因為初到秦國,沒有得到人民的信服,此次定出許多法令,恐怕人民還不見信,就豎立一根三丈長的木,在國都的南門,召募人民能將這木搬至北門的,給賞十金。一般人民都以為這搬木是很容易的事,竟至重賞十金,大家都很奇異,有些不相信,沒有人去應他的召募。商鞅見沒有人應召,便下令有能搬木的加賞五十金。大家更加奇怪,不敢動手,后來有一人說:“我且搬過去試試看。”商鞅果然賞了他五十金。這事一傳之后,大家知道商鞅是令出必行了。
新法正在行了,太子犯了法,商鞅說:“法令的不行,就是由于在上的人犯法。今太子犯法,不便加罰,就要罰他師父教訓不嚴的罪。”于是將太子的師父公子虔(qián)和公孫賈,都處了很嚴重的刑罰。從此秦國人,個個害怕,不敢違玩商鞅的法令了。

過了十年,秦國大治,人民家家富足,山中的盜賊也沒有了,路上丟掉的東西也沒有人拾去了,人民對于國家的戰爭,個個奮勇,對于私人的斗爭,卻不敢舍命了。于是秦國一變為富強之國,稱雄中國了。
魏國在秦國的東界,是秦國到中原來的門戶,所以歷來秦國對魏國很是重視。秦國既然富強了,商鞅對孝公說道:“秦國和魏國因為地勢的關系,不能相容,好比人患了心腹之病,終是禍害,不是秦國并吞魏國,便是魏國并吞秦國。今賴君之賢圣,國家興盛,不如趁此興兵伐魏,魏若不能支持,必然要遷都避讓,然后秦國據了山河的險固,才可東向以制服中原的諸侯,霸王之業,方可成功哩。”孝公聽了,很以為然,便命商鞅帶兵伐魏。
魏國使了公子卬(áng)將兵,抵御秦兵。秦魏兩國的兵正在相持的時候,商鞅寫信給公子卬道:“我倆從前是很好的朋友,如今各為國事,就要打起仗來,我是很不愿意的。我想和你當面相會,共談和好,促進兩國的邦交,免得用兵,豈不好嗎?”公子卬信以為然,兩方便商定了相會的地點。
商鞅先埋伏一些兵士在相會的地方。到了約定的日期,公子卬以為是和平的相會,并且相信商鞅不至于欺他,就輕車簡從而來,商鞅置酒款待,正是酒半酣的時候,埋伏的兵士一齊出來,活捉了公子卬,就乘勢向魏國的兵進攻,把魏兵打得大敗,擄了公子卬回秦國來了。
魏國因為連年戰爭,國內空虛,這次又為秦國所敗,魏王大恐,請與秦國講和,割了河西地方貢獻秦國,又遷都到大梁,以避秦國的鋒。到了這時,魏王說道:“我悔不聽公叔痤的話了。”商鞅破了魏國,孝公賞賜商(地名)之地十五縣,封商鞅為商君。所以后人稱他為商鞅。
商鞅雖然把秦國治理得很好,但是用法太嚴,國中除了孝公一人以外,沒一個不切齒痛恨他。等到秦孝公死了,太子即位為惠王,商鞅因為從前處罰了太子,心里很不自安,于是公子虔告商君作亂,惠王命人捕捉商君,商君逃走,到了一個民家,要求借宿暫行躲避。民家不知是商君,說道:“我們商君的法令,是不許人容留逃犯的。”商鞅聽了嘆道:“這真是作法自斃哩。”后來逃奔到了魏國。魏國人怨恨商鞅欺了公子卬,破了魏兵,就捉了商鞅,送回秦國。秦國用四馬分尸的嚴刑,把商鞅處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