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
佚名
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
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很多人以為此詩的作者是王維,但這首詩在王維的詩集里從來沒有出現過,不是王維寫的。那是誰寫的呢?目前不清楚。但這首詩寫得確實好,讓人想到了蘇東坡對王維的一個評價,叫作“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王維是一個大畫家,又是一個大詩人,所以他寫的很多著名的句子,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每一句都是一幅畫,所以叫作“詩中有畫”。
這首《畫》可能就是因為確實寫出了“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感覺,所以好多人誤以為作者是王維。但是我們首先得明確,這首詩其實是一個無名的作者寫的。
下面我們就來細讀這首小詩。先把題目忘卻了,只看四句詩。第一句,“遠看山有色”,遠遠地看著,山有顏色,這肯定是合理的。我們遠望青山,樹木蔥蘢,蒼翠欲滴,當然是有色的,這是第一句。
第二句,“近聽水無聲”,這就不合理了吧!你湊近了聽,流水潺潺,怎么會沒聲音呢?你看著它在那流動,怎么可能沒有聲音呢?你又不是在那看電視,把靜音給開了。第二句反常。
第三句,“春去花還在”,這也反常,春天已然過去了,花怎么還掛在枝頭呢?還盛開得那么鮮艷!
第四句就更反常了,“人來鳥不驚”。你湊近了看那只鳥,鳥怎么還瞪著大眼睛,傻乎乎地看著你,一點兒都不害怕,這又不是你們家養的雞,對不對?為什么“人來鳥不驚”呢?這也反常。
當然了,世間有沒有“人來鳥不驚”的情況?還真有一個故事?!读凶印防锩嬗涊d了一個故事,說有一個人,特別善于跟鳥獸相處。他在海邊沙灘上,走過來走過去,天上的海鷗就會落在他的身邊,落在他的腳下。這個人心地善良,他對這些鳥,一點兒傷害的念頭都沒有,于是人與鳥互不妨礙,其樂融融,真正是“人來鳥不驚”。但是有一天,這個人突然起了“機心”。什么是“機心”呢?就是有了功利的目的。什么叫功利的目的呀?這個人想抓鳥了。因為有人說,既然鳥都不怕你,你可以很輕松地抓幾只??!當他懷著一顆功利心,想去抓鳥、傷害鳥的時候,那些海鷗就在天上飛呀飛呀,不落下來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無論你是與人交往,還是與物打交道,你都應該保持一顆寵辱不驚的平常心。做一件事情,不要那么急功近利。尤其是與人相處的時候,不要總想著,我與你相處得這么融洽,那我得從中得到利益呀,不然我這融洽不是白融洽了嗎?你一旦這么想,融洽的關系很可能就消失了。所以這個故事其實是在講一個深刻的道理。
我們回到四句詩。第一句是正常的,后面三句都是反常的?;剡^頭來再看詩的題目,我們才恍然大悟,原來詩人不是說“我”在那看山、看水、看花、看鳥,而是在看一幅畫。畫里有山色、有流水、有春花、有憩鳥,所以這幅畫實在是太逼真了,讓人恍惚之間融入了畫面之中。
畫面與現實,傻傻分不清楚。
我想聽一聽水,才反應過來,原來是畫中的水,當然沒有聲音??催@朵花,明明現在已經是夏天了,這花怎么還在呢?原來我是在看畫,不是在看現實中的花朵。畫面上的鳥氣定神閑,我走過去,一點兒反應都沒有,真奇怪啊!因為我真把它當成一只氣定神閑的鳥了。
這首《畫》,就是畫了一幅非常傳神、優美、讓人身臨其境的畫。
延伸閱讀
風
唐·李嶠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
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