憫農
唐·李紳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這是一首沉重的詩。“憫”,就是悲憫、可憐的意思。“農”就是農夫、農民。大家可能有疑問了:這詩我從小就會背,家長教育我要愛惜糧食,可是我并沒有覺得詩里面很悲慘啊!為什么題目叫《憫農》呢?
之所以有這樣的疑問,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你們沒有把這首詩讀完整。其實它本來有兩首,咱們先讀另外一首,再去讀這一首,你就會知道詩里面所隱藏的感情其實不只那么簡單。這首詩原本并不是想教育大家不要剩飯剩菜,要珍惜糧食,它的主題其實要沉重很多。
我們來看《憫農二首》的第一首:“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這里說,春天的時候播種下一顆小米粒,秋天的時候就能夠收獲“萬顆子”。從“一”到“萬”,詩人想表達的是一種多么偉大奇妙的創造力!這可不是簡單的自然的創造力。你隨便把種子撒在田野里,也能長出糧食來,但肯定達不到“萬顆子”的效果。可能是雜草叢生,可能是癟谷癟稻,長得都不飽滿,那是因為你不去照顧它,不去辛勤地勞動。所以,詩人不是在寫植物的生長,而是在贊美農民偉大的創造力。
接著第三句,他繼續渲染這種偉大的創造力和無窮無盡的辛苦,叫“四海無閑田”。前面說“春種一粒粟”,可能是面對著眼前一位農夫。現在他把眼界放得更寬廣了,放到“四海”那么大!高高低低,遠遠近近,有平原,有高原,有樹林,到處都有稻田。有的一望無際,有的在小河邊,有的是山坡上的梯田,各式各樣的稻田。這些田里面,“無閑田”,到處都有農民在種植,在施肥,在澆灌,在照料,在辛勤地工作。
憫農(其一)
唐·李紳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最后一句“農夫猶餓死”,卻非常凄涼悲慘。這個結局是殘酷的,甚至驚心動魄。農民擁有那么偉大的創造力,“一粒粟”能收獲“萬顆子”。“四海”之內,每一處田野都有他們辛勤勞作的身影,這得創造多少糧食啊!結果呢,農夫還是會餓死。為什么會造成這樣的結局?我們可以推測,不是自然的問題,也不是農夫的問題,而是社會制度的問題。古代社會中有很多不勞而獲的達官貴人,他們讓農民替自己種田,然后搶奪他們的勞動果實。“秋收萬顆子”之后,這“萬顆”里面可能有九千顆都不屬于農夫,都要交給達官貴人。農夫吃不到自己辛苦播種、收獲的糧食,會餓死。這是在抨擊、批判不合理的社會制度。
一個社會當然不能每個人都去耕田種地,需要有很多人從事其他行業,還需要有人管理社會秩序,但是分配要合理。當代社會也是如此。農民當然很辛勞,但是醫生、教師、工人、公務員、公司管理者,這些人也很努力,很辛苦。那么就需要保持一個合理的社會制度。農民辛辛苦苦勞作了一年,收獲了萬顆糧食,你頂多收他五千顆,這五千顆分配給醫生、教師、公務員等從事非農業生產的人,因為這些人對社會也有貢獻。那么剩下五千顆,農民才能吃飽。如果社會繼續發展,變得更發達、更合理,就可以給農民留七千顆,政府只收三千顆上來就夠了,這樣農民的生活才能更加富足,社會分配也才能變得更均衡。但是在古代社會,這樣的情況是非常罕見的,“萬顆子”里邊只能留下極微小的一部分,其余都上交官府,最后農民只能餓死。這是一個驚心動魄、發人深省的結局。
讀完這首詩之后,我們回過頭再讀課本上選的這首《憫農》,我們就知道這首詩的情感與剛才那首詩的情感是一脈相承的。第一句“鋤禾日當午”。什么叫“鋤禾”?“禾”是禾苗。你把禾苗鋤了還種什么糧食?“鋤禾”的意思是,給禾苗松土,把雜草鋤去。前文說過,你把一顆種子隨便撒在那兒,它是不可能出現“萬顆子”的,它會被雜草欺壓、排擠。雜草會吸收營養,莊稼就長不好,所以人們得不斷去看管、照顧這些禾苗。
第一句說“日當午”,第二句說“汗滴禾下土”,說明天氣很熱,是夏天的正午時分。夏天為什么要去“鋤禾”呢?如果你在夏天的時候去公園里轉一轉,就會發現到處都長著雜草,需要園藝工人不斷修剪,才能整齊一些。那么禾苗在這個時候也恰是最茂盛、最關鍵的時期。禾苗要抽穗拔節,要開始長稻穗,也就是在醞釀“萬顆子”。如此關鍵的時候,你要是不把雜草給鋤掉,任它吸收禾苗的營養,等到秋天收獲的時候,稻谷就是癟的、營養不良的。所以,詩人寫的是夏天耕耘的情景,而不是春耕的情景。春耕是“春種一粒粟”,夏耘是“鋤禾日當午”。有春耕,有夏耘,然后才有“秋收萬顆子”的結果。
夏天酷日當空的時候,農民繼續耕耘,松土鋤草,非常辛苦,“汗滴禾下土”。這一句跟剛才那首詩里的“四海無閑田”是呼應的。“四海無閑田”是一個極廣闊的畫面,而“汗滴禾下土”卻是一個極小的畫面。一滴汗跟四海田之間,產生了神奇的呼應,告訴我們到處都有的那些整齊的稻田那么漂亮,那么精神,根源于這一滴又一滴的汗水。“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我們可以說,一滴晶瑩剔透的汗珠里,蘊含著四海的良田千頃、萬里豐收。
這首詩不是教育我們愛惜糧食,而是啟迪我們思考社會。
最后兩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大家經常聽到這兩句,父母常用這兩句來教育我們。讀了前面幾句之后再讀這句,你的心里應該多了很多悲愴,很多悲憫。“盤中餐”,那是烹調之后的米飯。你知不知道,你面前這碗香噴噴的米飯,“粒粒皆辛苦”啊!注意,“誰知”不是一個普普通通的疑問,它有質問的含義在里面。詩人在質問所有人,你知不知道盤中的每一粒糧食,包含著多少辛苦啊?!這句話說得很沉重,甚至很憤怒。
這首詩不是在日常生活的意義上說你們要愛惜糧食,而是告訴所有人,要悲憫那些農夫,要看一看這個社會有沒有一些不合理的制度,要反思自己,也要反思社會。
我們讀這首詩,既要從自己做起,節約糧食,同時也要放眼看社會上還有哪些不公平的制度。我們要觀察它,思考它,然后在恰當的時候提醒社會上各行各業的人,敦促大家一起去改造社會,形成更合理的制度。
這兩首《憫農》在當時寫出來之后,就引起了很好的反響。有位著名的大臣呂溫,讀到了年輕的李紳寫的這兩首詩,就評論說“斯人必為卿相”,意思是他一定能當公卿宰相,就是能當大官。當了大官就要為民做主,就要有悲憫天下蒼生的胸懷,這才是一個好宰相。果然,后來李紳真的做了宰相。讀這兩首詩,我們可以看到詩人對天下蒼生的悲憫,對不合理制度的批判和思考,同時我們從中也要反思自己的行為,不僅要珍惜糧食,更要關心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