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時氣第十九
黃帝問于岐伯曰:夫四時之氣,各不同形,百病之起,皆有所生,灸刺之道,何者為定?岐伯答曰:四時之氣,各有所在,灸刺之道,得氣穴為定(一頓。用筆簡淡)。
故春取經(分敘,敘四時),血脈分肉之間,甚者深刺之,間者淺刺之。夏取盛經孫絡,取分間,絕皮膚。秋取經腧,邪在府,取之合。冬取井滎,必深以留之。
溫瘧(敘百病),汗不出,為五十九痏。風膚脹,為五十七痏,取皮膚之血者,盡取之。
飧泄,補三陰之上,補陰陵泉,皆久留之,熱行乃止。
轉筋于陽,治其陽;轉筋于陰,治其陰,皆卒刺之。
徒,先取環谷下三寸,以鈹針針之,已刺而筩之而內之,入而復之,以盡其
,中有脫文。必堅,來緩則煩悗,來急則安靜,間日一刺之,
盡乃止。飲閉藥,方刺之時,徒飲之,方飲無食,方食無飲,無食他食,百三十五日。
著痹不去,久寒不已,卒取其三里,骨為干三字是《經脈》篇文,誤衍于此。腸中不便,取三里,盛瀉之,虛補之。
癘風者,素刺其腫上,已刺,以銳針針其處,按出其惡氣,腫盡,乃止,常食方食,無食他食。
腹中常鳴(敘六府),氣上沖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腸,刺肓之原,巨虛上廉三里。
小腹控睪引腰脊,上沖心,邪在《甲乙經》有“小腸也”三字。小腸者,連睪系,屬于脊,貫肝肺,絡心系。氣盛則厥逆,上沖腸胃,熏肝,散于肓,結于臍。故取之肓原以散之,刺太陰以予之,取厥陰以下之,取巨虛下廉以去之,按其所過之經以調之。
善嘔,嘔有苦,長太息,心中憺憺,恐人將捕之,邪在膽,逆在胃,膽液泄,則口苦,胃氣逆,則嘔苦,故曰嘔膽。取三里以下胃氣,逆則刺少陽血絡,以閉膽逆,卻調其虛實,以去其邪。
飲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在上脘則刺抑而下之,在下脘則散而去之。
小腹痛腫,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約。取之太陽大絡,視其絡脈與厥陰小絡結而血者,腫上,及胃脘,取三里。
睹其色(敘色脈),察其以(28),以,目之訛也,古“目”字相近。知其散復者,視其目色,以知病之存亡也。一其形,聽其動靜者,持氣口人迎,以視其脈,堅且盛且滑者,病日進,脈軟者,病將下,諸經實者,病三日已。氣口候陰,人迎候陽也。
筆力堅卓,惟結末一段,語意無屬,筆致亦與上文不一律。
【注釋】
(1)側:趙本作“踝”。
(2)支:《靈樞識》曰:“蓋支、枝通。謂小指枝梧于跟而腫痛。下文‘支缺盆’、‘小指次指支’并同。”《類經·疾病類·十二經筋痹刺》曰:“其筋起于足小指,結于踵上,循跟結于腘也。”
(3)骭:無名氏本作“髀”,作“骭”是。《類經·經絡類·十二經筋結支別》曰:“骭,足脛骨也。”
(4)結于缺:《太素·身度·經筋》《甲乙經·經筋第六》并作“結于膝”,可從。
(5)疝:無名氏本作“潰疝”,作“
疝”是。《廣韻·灰韻》“
,陰病。”
(6)足:趙本及無名氏本并作“走”。
(7)病:趙本及無名氏本并作“痛”。
(8)本,支者……以痛為輸:《甲乙經·經筋第六》無此四十一字,守山閣校本以為是足少陽之筋文字衍于此,是。
(9)結于腕,上循臂:趙本作“結于腕中,循臂”,循上下文例,作“結于腕,上循臂”是。
(10)少陽:趙本及無名氏本并作“太陽”,義長。
(11)結于臂:《太素·身度·經筋》《甲乙經·經筋第六》“臂”作“賁”;《黃帝內經靈樞集注》曰:“賁葉臂,散于胸中,結于賁門,故成息奔也。”作“賁”義長。
(12)臂:《太素·身度·經筋》作“賁”,是。
(13)綱:趙本作“網”。《太素·身度·經筋》曰:“人肘屈伸,以此筋為綱維,故曰肘綱也。”作“綱”義長。
(14)數之根:基礎的數目,以下所論骨度皆基于此數而發。
(15)應醒:應題,點題。
(16)堆垛盡化煙云:堆垛,堆積,此代指前文測算骨度的內容。形容結末數語使得前文堆砌骨度的語句全部由實化虛,即下文所論“句句皆實事,卻句句皆虛境”。
(17)繳醒:交待清楚。
(18)脾:趙本及無名氏本并作“髀”,《太素·營衛氣·營衛氣別》《甲乙經·營氣第十》并作“脾”。《靈樞識》曰:“據下文‘注腎,從腎注心外’之例,《甲乙》似是。”按髀、脾均為并母支部字,音同可通。
(19)畜門:《類經·經絡類·營氣運行之次》曰:“即喉屋上通鼻之竅門也。如《評熱病論》啟玄子有云:氣沖突于蓄門而出于鼻。即此謂也。其支別者,自頏顙上出額,循巔以交于督脈,循脊下行入尾骶也。蓄,臭同,許救切。”
(20)常格:通常之格式。
(21)脈陰陽只敘其一:《靈樞·大惑論》陰
、陽
并舉,不分男女,然本篇末又云:“男子數其陽,女子數其陰,當數者為經,其不當數者為絡也。”二說不合。
(22)鎖住:歸納上文,結束討論。
(23)赴節:應和文章的節奏。
(24)搏:趙本作“摶”,義長。
(25)瞑:無名氏本作“眠”,“瞑”通“眠”。《文選·養生論》“達旦不瞑”,李善注曰:“瞑,古眠字。”
(26)翛然: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樣子。
(27)正笏垂紳:垂紳,《禮·玉藻》:“凡侍于君,紳垂。”疏曰:“紳,大帶也。身直則帶倚,罄折則帶垂。”曲躬如罄則帶垂。使其笏正,垂其大帶,形容恭敬肅立貌。語出宋·歐陽修《晝錦堂記》:“垂紳正笏,不動聲氣。”
(28)以:《太素·九針之三·雜刺》及《甲乙經·針道》并作“目”,周氏校正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