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序
《內經》曰:“微妙在脈,不可不察[1]。”曰:“至數之要,迫近以微[2]。”曰:“至道在微,變化無窮[3]。”脈之理洵[4]微矣哉!昔在西晉,有王叔和氏,謂:“脈理精微,其體難辨。”[5]醫藥為用,性命所系。乃集岐伯以來諸家經論要訣,撰成《脈經》,垂法[6]來撰。仁人之功,其利普矣。迨晉室東渡,天下多事,性命之理,實未暇及,其后漸視醫為小道,薦紳[7]先生罕念之,遂致精微之業,付彼膚淺。惟有《脈經》,昧不能讀,讀不能解,解不能明,于是高陽生之《脈訣》反得以鄙俚[8]行。《脈訣》行而《脈經》隱,《脈經》隱而脈理晦,由此醫道日卑,夭橫時有。余不獲已[9],就《脈經》中摘其簡要明切者,各標名目,以類相從,冠以《靈》《素》,附之眾說,俾微者著,晦者明,隱者見,敢曰至數在是?聊為遵涂[10]者之指南云爾。
崇禎己卯夏六月朔旦華亭施沛書于笠澤草堂
[1]微妙在脈不可不察:語出《素問·脈要精微論》。
[2]至數之要迫近以微:語出《素問·玉機真臟論》。至數:即重要的理數。《老子》注:“數,謂理數也。”張景岳注云:“至數,即神之機也。”
[3]至道在微變化無窮:語出《素問·靈蘭秘典論》。
[4]洵(xún旬):實在。
[5]脈理精微其體難辨:語出《脈經》。
[6]垂法:垂示法則。
[7]薦紳:指有官職或做過官的人。
[8]鄙俚:粗野;庸俗。
[9]不獲已:意不得已,無可奈何。
[10]遵涂:又作遵途,謂遵循道路前進。漢·王褒《四子講德論》:“故膺騰撇波而濟水,不如乘舟之逸也;沖蒙涉田,未若遵涂之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