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師道
嘗讀《氣交變大論篇》,岐伯曰:“先師傳之,臣雖不敏,往聞其旨。”帝曰:“得其人不教,是謂失道;傳非其人,慢泄天寶。”誠以醫系人之生死,圣人為之鄭重。雷公年幼,解而未能別,別而未能明,豈粗工所能事耶?是知非得其人,則其道不可輕傳,而得其道,必有師承之學,如《史記》所載,《醫林列傳》所詳。歷代名人醫學淵源皆有所自 [1] 。南陽為醫中之圣,尚師其同郡張伯祖。至張潔古傳李東垣,李東垣傳王海藏,其尤為顯著者也。蓋古今醫書甚繁,錯綜不一。論癥則攻補分途,論藥則寒溫異性。逞才 [2] 者多臆說,嗜古者少變通。似是實非,以奇為正。所賴為之師者,閱歷既久,學問宏深,討論已精,涇渭自判,方可指示上乘法門而不為歧途所惑也。況醫以濟人為志,仁者之端,察理之明,智者之事,非通儒不能成其業,非參悟不能窮其微。許允宗 [3] 云:博極而心靈自啟,思深而神鬼將通。果能入圣超凡,將岐黃之堂可升矣,豈第青出于藍已哉?
[1]自:由來。
[2]逞才:謂縱情施展才能。
[3]許允宗:即唐代醫家許胤宗,因避清代雍正胤禛名諱而改為“允”。